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闻一多殉难处遗址
  闻一多殉难处遗址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钱局街西仓坡6号。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著名教授、诗人、文学家,年轻时留学美国,1938年4月28日到达昆明。云南西南联合大学成立,闻一多为联大著名教授。1946年7月11日,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被害圆通街,全国震动。7月15日,闻一多大步走进云南大学至公堂,在悼念李公朴大会上作了历史上著名的“最后的讲演”。下午4时许,闻一多和儿子闻立鹤相伴回家,就在离家十来步之处,被特务暗杀。1986年7月15日,李闻惨案40周年之际,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在闻一多牺牲的西仓坡宿舍前,建立了“闻一多先生殉难处”纪念碑。闻一多殉难处先后被昆明市…[详细]
白虎岩
  白虎岩白虎岩,位于后溪镇西部,市第二农场西侧山上的“马仔墓水库”旁,以一块约十二米高的天然巨石为屋顶,以石洞作庙堂修建一座小庙,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庙门高约两米,门上巨石正面勒刻行楷“壁立朝天”四个字,落款“万历八年重九日”。庙内面积约16平方米,四周以岩壁为墙,正中有一石供桌,边沿刻“建文二年置”,左边岩壁上有二处石刻,分别勒刻楷书“雍正元年重修”及“同治九年重修”。据《同安县志》载:“白虎岩在县西南四十里许,石壁十余仞,空窍玲珑,东有西湖约十里可通往来。旧有白虎为害,岩僧能制之,后僧骑虎入洞皆化”。这是“白虎岩”名称的由来。白虎岩庙所处山头的地形壮观险要,山岩怪石大立,在庙西南侧自山顶至谷…[详细]
施塘桥
  施塘桥,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大浦张泽街东南约500米。2003年3月19日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控制单位。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施塘桥建于清代,俗称北施荡桥,单孔石拱桥,东西向(东偏南30°)。桥通长24.80米,桥面长2.05米,中宽3.58米。净跨6.90米,矢高3.90米,桥底面到水面高度4.40米。西坡长12.30米,堍宽4.60米。东坡长11.40米,堍宽4.60米,平堍长3.30米。东西各有石阶17级,坡度14°。枕石共四块,长4.25米,宽0.30米,厚0.23米,间距3.80米。桥铭石长2.08米,宽0.58米,厚0.35米。券石厚0.25…[详细]
南阁祭酒祠
  南阁祭酒祠:南阁祭酒祠也称许慎祭酒祠,位于郾城古城内东北隅。公元83年,许慎举孝廉,入京为南阁祭酒,因此,后人为纪念许慎而建的祠堂称南阁祭酒祠。该祠原占地三亩三分,坐北朝南,建大门三间,过厅五间,享堂五间,东西廊坊各三间,均为凤阁出厦。大门上挂“许南阁祠”横匾,门内有影壁,门外有石桥,即“一步三孔桥”。桥南有照壁。祠内享堂为许南阁祠主体建筑,内供“汉先儒许慎之位”木柱,上悬“五经无双”金字匾额。四壁装有用紫檀木雕刻的《说文解字》五百四十字序目。另外,又于“享堂之东,度隙地,拨景文书院款建屋数楹,为诸生肄业之所在。又建东西厢用以藏书”。整个祠堂,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往来学者及官员莫不亲往拜祭。现…[详细]
永太苏维埃政府旧址(余庆第)
  永太苏维埃政府旧址(余庆第)位于高陂镇平在村,年代为1934。永太苏维埃政府旧址(余庆第),位于高陂镇北山村吉山片,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土木结构,坐北朝南,两进三落廊院式带两翼横屋。歇山顶,山墙搁檩。1934年秋冬,马永昌奉命组建中共永太县委和永太县苏维埃政府,并担任县委书记,许永荣任县苏维埃主席。原太平区游击队也扩编为永太游击队,张东秀任游击队长,有100余人,主要在高陂、虎冈、灌洋、坎市、孔夫、大排等地活动,先后多次配合红八团出击,参加大洋坝、虎冈、井隍、孔夫等地的战斗。余庆第当时是土地革命时期永太县苏维埃政府驻地、红军游击队的休整地和临…[详细]
赵考古祠
  赵考古祠是余姚市一处著名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余姚镇笋行弄26号。是为纪念明初著名教育家、音韵学家赵谦,于明嘉靖年间而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初年重建。赵谦(1351—1395),原名古则,字撝谦,号考古先生,凤亭乡(今肖东镇)人。一生淡泊名利,专注学术,留下著作300余卷,为古文字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赵考古祠”历经风雨沧桑,仍保持了原有的基本格局。该祠为硬山顶,有倒座和正厅两进,通面阔均为14.6米,正厅通进深9.76米,倒座通进深10.1米,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地面用石板错缝平铺。中间天井面积为250平方米,全部用石板平铺。赵考古祠这种由倒座和正厅构成的基本结构,朴素大方的装饰艺术,凸现出…[详细]
准提庵
  准提庵位于凤凰古城回龙阁古官道南侧,是一栋单檐砖石抬梁式硬山顶古建筑。此庵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 年),嘉庆十二年重修,面阔 20 米、进深 15 米、高 10 米。石大门为半圆形,门上方绘有花卉草虫 等彩画。入大门沿扇形石级而上为内门。内门也是半圆形,采本地红砂石为基,青砖砌墙,两侧各有石柱二根。石门两边各有一个圆形雕花木条窗,相传这是准提神的眼晴,与江对岸的万寿宫相望。庵内佛像、神像众多,金身熠熠,香火旺盛。庵后是风光秀丽的观景山,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沿庵后山道而上,有山泉一泓,有鸟语啁啾,有山花暗香,极具曲径韵味。站在庵门北望,奇峰挺秀,东岭迎晖,远山如浪,近水澄碧,令人心旷神怡…[详细]
前童大祠堂
  前童大祠堂位于前童村东北角,前童街东面尽头。其东、西、南三面均为民居。北为前童街。 前童童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总平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两厢及正厅,是封闭式的四合院。门口设两组旗杆架,正厅仍保留了明代的风格。正厅通面宽13.50米,通进深8.4米,共三间三弄,木架梁穿斗混合结构。明间为抬梁式,其余为穿斗式,梁架为月梁,次间梁下都有随梁枋,梁与枋素面,前后梁柱之间交结点用丁头拱连接承托。平身科斗拱均使用垫拱板,雀替为卧蚕形,。六架椽屋前后双步梁用四柱,从上而下有收分,柱头有卷杀,均施有座斗。中柱高5.6米、檐柱高2.6米,柱础为圆鼓形,磉盘为覆盆式。明代名儒方孝孺曾参…[详细]
炯成楼
  时代:1934年地址:恩平市牛江镇仕洞炯成楼(又名:子昌楼、红楼、大同成楼)冯相(安相),1897年出生,1906年出国南洋(马来亚),初被叔父合成收用,统管公司一切业务,后来叔父冯合成突然病故,冯相改行开采锡矿经营采矿业,他采矿地盘纵横几十公里,剥开地皮,不到两米深,尽是锡矿砂,因此,冯相很快成了南洋矿业巨子。1934年8月,冯相满载归家乡,托冯道存建这座炯成楼(冯相父亲“冯炯成,又名冯子昌”所以叫炯成楼、子昌楼)。此楼1934年冬季动工,1936年秋季落成,占地面积3仟平方米,正座楼16米,分三层,红墙绿瓦,四檐滴水,铁架水泥结构。两座附楼亦各三层,比主楼略矮。总建筑面积1仟平方米。在当时…[详细]
五台山三泉寺
  五台山三泉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杨林村东庄自然村西南约700米。坐北朝南,东西长42.7米,南北宽30.8米,占地面积为1315.16平方米。 据明《清凉山志》载,建于元代。明天顺年间(1457-1464)重建,明弘治八年(1495)创建观音殿,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耳殿、配殿,2006年在寺东又新建房屋一所。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宽10.8米,深8.2米,高1.42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斜方隔山门,上置横盈。殿内佛台上一字排列三世佛像,两侧为文殊、普贤、韦驮、伽蓝…[详细]
晋察冀边区银行旧址
  晋察冀边区银行旧址,位于五台县石咀乡石咀村普济寺南侧。民国二十七年(1938)3月2日,晋察冀边区政府利用普济寺南院,改建成立边区银行,下设冀晋、冀察、冀中三个分行。首任经理关学文,职工20余人,8月撤至河北阜平。旧址现有金库1座,设在南厢房内墙根石洞内,洞口宽0.7米,高1.73米,洞内分上下两层,洞与洞形成90度转折。上层石洞长5米,宽2.25米,高2.03米;下层石洞长4米,宽2.15米,高2.6米,顶部有“晋察冀边区银行,民国二十七年仲秋建”字样。占地面积19平方米。1985年7月13日,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瓮窑硋窑
  瓮窑硋窑位于福安市城阳镇瓮窑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遗址。位于城阳镇瓮窑村南向100米山坡处。该窑为福安市区域内著名的硋窑,建造于明后期,清康熙年间迁至现窑址。历代有过维修,至今仍在烧制,窑身与工房分布占地面积470平方米。现窑身与工房保存较好,窑身依山坡而建,坡度大约35°左右。窑身为砖砌劵顶,整条窑体上建七段从下到上渐高屋面。窑长56米,宽2.1米,窑体厚0.24米,窑室高1.85米左右。窑身东侧是工房,为土木结构,单檐双坡顶屋面一层简易制坯房,内放两个原始转盘。其面阔7.42米,通深15.38米。整个窑址保存至今实为难得,而且保持着传统工艺做法,是研究古代手工制作传统技艺的好作坊,对研究…[详细]
红一方面军宣传队旧址
  红一方面军宣传队旧址:位于相山镇尧岗村,建筑座北朝南偏东4°,建筑建于清。建筑二层各处竹编夹泥墙粉刷层上共发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标语120余条,内容有“反对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苏联是全中国民众的好朋友。”、“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联保护共产阶级的祖国”、“-是军阀的军队,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等。标语中很多落款是“红军/一/正(10)宣”和“红军/一/正(14)宣”。红一方面军指挥部驻于东山时,宣传队经常着便衣到周边村镇宣传党和工农红军的精神纲领,唤醒劳苦大众参国暴-动-闹革命,分别成立了农会、妇救会、童子团、发展共产党员,发动群众组织赤卫队,参加游击队,秘密组织邮政局,联络地下…[详细]
湘南寺
  湘南寺因其四周松杉掩映,风景宜人,又称为“松杉丛林”。始建于唐代,据《南岳志》记载:天然和尚曾为该寺住持,香火旺盛。后来寺院荒废,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重修。现存寺院为石墙铁瓦,是1935年该寺住持醒悟重建。此处视野开阔,站在寺院前的石台上,远眺湘江如练,下瞰群峰如螺,令人心旷神怡。明朝宰相严嵩来南岳参观此寺时,曾作《湘南寺》诗一首赞道:半岭遥闻深径钟,石堂萝薜护青松。草堂邀客供僧茗,此是云中第几峰。寺右有文殊洞,洞高约2米,洞内有数丈见方的空间,洞中央有一巨石平台,曾供奉文殊菩萨。在文殊洞上面300米的地方,便是南岳有名的贯道泉。泉水从石缝里渗透出来,清冽异常,泉上石壁刻着对联和诗句等…[详细]
光溪桥
  光溪桥亦名许家桥,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光溪自然村许家桥弄南端,桥始建1524年,由鄞县县令沈继美率民夫所建, 1798年重修,1902年大修。 桥为一座单孔石拱桥,南北跨,全长39.95米,宽4.5米,高7.8米,净跨12米,矢高6.5米,面积达280平方米。桥面两侧设实心栏板,四只望柱各雕石狮,桥孔两侧各有出挑鳌头石雕,联镌:“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澜;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西孔悬“光溪桥”额,款镌“大清嘉庆三年,光绪壬寅年重修”;东刻“四明首镇”。南北落坡呈喇叭状,南北堍各设踏跺28、25级,南设平台与官池塘遗址相连,北与光溪路贯通。 光溪桥纪年确凿,曾为它山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附属设施发挥了…[详细]
横街永庆桥
  永庆桥,地处海曙区横街镇竹丝岚村东侧,横跨于大坑溪南北两岸。额书考证,建于1904年。 桥为单孔拱桥,全长6.44米,面宽2.86米,净长1.84米。整座桥体采用规整的略长方形青石叠砌。桥面东西两侧各放长条形压石,既可起到力学加压保护作用,又可作桥栏供行人休闲。桥堍南、北各有踏跺六级。西侧券面石额书“永庆桥”,上款“光绪甲辰”,下款“仲冬吉旦”。桥面心石正方形,边长0.82米,中雕花卉、如意纹饰。孔矢高4.1米、净跨5.1米。 该桥三面环山,东北为大亩山,南为酱油瓶山,西约百余米处为竹丝岚村,大坑溪在村之南面横贯而过,从古至今一直为竹丝岚村通往上兆坑村的交通要津。为当地山民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详细]
新化刘氏宗祠
  新化刘氏宗祠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百茶源村。新化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建筑本体为砖木四合院,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3平方米,分正殿、戏台及二层两侧厢房,整体风格小巧别致,建筑构件灵动精美。戏楼为青瓦歇山式建筑,一层通祠堂正门,铺砖石地面;二层为戏台木楼板面,顶部上方及周围满绘图案。全国宗祠千千万,大部分壁画内容是暗八仙、吉祥图案等,诗句作为壁画主题的祠堂真的是少之又少。新化县的这个刘氏宗祠就是其中之一。刘氏宗祠已是新化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但它的保护级别不应止步于此。原因不仅在于壁画的独一无二,还因为宗祠内现存的建筑构件在全国宗祠中实属罕…[详细]
开化大宗伯第
  大宗伯第位于大溪边村的西面,坐北朝南。白墙青瓦,屋檐飞翘,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在碧水青山和蓝天的映衬下,透出庄严、古朴的气息。该堂分三进,第一进戏台,第二进面阔九间,二进到三进中间,有廊。三进屋面与二进相同,有楼,面阔九间。站在正厅细细端详,正厅门楼为四柱三间五楼,翘角用一组木斗拱支撑。明间上方书“大宗伯”匾,下方几次间梁、枋借用专雕镶嵌,有栩栩如生的龙凤、狮象等图案。据村党支部书记余苏平介绍,大宗伯第建于明朝年间,平面布局保存完整,是开化面积较大、门楼较为宏伟壮观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大宗伯第又名追报祠,原为余氏追思光祖之功德而建。余氏祖光北宋宣和年间迁居该村后繁衍生息,与之后迁居该…[详细]
恩平县民主政府旧址
  时代:1949年地址:恩平市沙湖镇上凯岗村在全国即将解放前夕,1949年4月25日经中共粤中临时区委批准成立恩平县人民政府。县政府机关设在沙湖上凯岗村原粤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家里。原粤中纵队广阳支队五团政委郑鼎诺任县长。同年5月1日在上凯岗村召开群众大会庆祝县政府诞生。并宣布成立三区,四区人民政府。四区政府机关也设于此。旧址原名“因树书屋”,建于1905年,东西厢房有楼阁式建筑,楼西是花果园,楼东为厨房,屋前有坪地和池塘,四周建有石围墙,占地面积444平方米。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派扫荡上凯岗十余次,旧址遭敌人放火焚烧。1958年大跃进时把后楼拆掉,并把书屋分给农民。1987年按原貌改建为水泥框…[详细]
周家岗遗址
  周家岗遗址位于剪市镇白鳞洲村周家岗台地上。距县城西南15公里,与桃花源水府阁隔河相望。白鳞洲四面环水,浮现江中,俨然-颗翡翠明珠镶嵌沅水之中。潇湘八景之“渔村夕照”即指此处。昔人曾用“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灯照明” 描绘渔民捕鱼景象。 遗址座落在白鳞洲周家岗台地上。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属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遗址表土为耕作层,文化层呈灰褐色砂土,采集标本有磨制石锛、石斧、石球、陶网坠、陶罐等。陶系以泥质红陶为主,兼有彩陶。陶器上饰以水波纹、人字形纹、条带纹、印纹等作装饰,纹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2011年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遗址分墓葬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