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亭书室
  时代:清咸丰元年地址:恩平市圣堂镇区村村委会西头村云亭书室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何姓先辈勤佐、勤杰兄弟在国外谋生发迹后,为勉励子孙勤奋读书,出资兴建,民国十八年(1929)重修,1987年再度重修。曾作乡政府办公室,信用社,民兵营,文化室,现为西头村文化娱乐场所。坐北向南,砖木结构。总宽26.46米,总长16.27米,占地总面积430.5平方米。云亭阁以中厅为中轴线,中厅为枱梁式与穿斗式梁架混合结构,檐廊外置有一半月形金鱼池,左右两侧均开巷道。中厅前为院子,院子前东角一通道达院门。在巷道东边又是一小院子,小院子东侧是云亭书室,现已经改为砖混结构的两层小阁,第2层由室外北角登楼。在巷…[详细]
归径桥
  归径桥,在宜兴市新街镇归径老街。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归径桥碑记》记载,此桥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初为木桥,南唐时易木为石。其后历代曾多次修建。清咸丰年间又毁于兵灾,同治十三年(1874)复重建。归径河在历史上为宜城通张渚的交通要道,舟船往来不息,十分繁忙。现桥两端建筑仍保持着明清时的老街风貌。南侧桥楼下存有清代修桥碑记五块。归径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向(北偏东5°),南坡有石阶16级,北坡为15级。青石、花岗石混砌,青石长条形栏板,莲瓣纹望柱。桥长17.18米,桥面长0.95米,中宽3.50米,堍宽4.05米。桥孔净跨8.10米,…[详细]
汉峪三圣庙
  汉峪三圣庙位于汾西县对竹镇汉峪村,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坐北面南,占地面积526.7平方米。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两侧存东西配殿(砖窑各3孔),山门建在院西南。汉峪三圣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因与汉峪娘娘庙距离较近,合在一起划定)北以汉峪三圣庙文物本体外墙为界向外延伸20米,南以汉峪娘娘庙文物本体外墙为界向外延伸20米,东以汉峪娘娘庙和汉峪三圣庙文物本体外墙为界向外延伸20米,西以汉峪三圣庙文物本体外墙为界向外延伸25米至道路西沿。南北长约81米,东西长约60米,面积为4567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北向外延伸100米至道路北沿,东、南各向外延伸1…[详细]
上海总商会中国商品陈列所旧址
  上海总商会中国商品陈列所旧址位于北苏州路470号。上海总商会成立后,除了参加政治活动,表达商界观点,维护商人利益之外,还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商业发展。1914年起上海总商会创设商品陈列馆,1920年建中国商品陈列所(北楼)。陈列所常年分类、分部陈列上海各国货厂商的产品及全国和世界各地产品,还辟有国货商场和举办临时性的展览会,其宗旨为提倡国货、推销国货、改良国货。中国商品陈列所在上海总商会内东部(临河南北路),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占地约520平方米。1946年后该楼部分出租给《国民日报》社、《国民报》社等单位使用。1974年河南路拓宽时,大楼东部拆除3.5米,并在其上加建一层,2006年…[详细]
箕子读书台
  箕子是我国商代的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辅国文相,因不满纣王-,被囚西华而筑台夜读。箕子读书台也是古老西华的象征。西华在唐代武德年间又名“箕城县”。周武-商后,“释箕子囚”,向箕子请教治国大纲《洪范九畴》,并欲用箕子为臣。箕子谢绝,先受命管理山东半岛,后东渡朝鲜,成为朝鲜王国的开创者。今平壤郊外有“箕林”,乃箕子陵墓。箕子还有“麦秀诗”等诗文留传,是他从山东归乡时看到遗民故土时的悲伤感慨之作。西华县城的原箕子读书台,为明代所建,解放后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风化倒塌。现今的箕子读书台,为2000年社会筹资在原址上重建,位于县城西北隅百亩湖面之中。台呈方形,…[详细]
武胜门路蔡氏民居
  武胜门路蔡氏民居位于余姚市阳明社区武胜门路,坐北朝南,原格局依中轴线为台门、主楼及两厢楼。现存台门及主楼,四周围以高墙。以建筑风格判断为清末民居建筑。台门开于南墙正中,置两扇板门,面板用竹条装饰。台门内侧设披檐。门龙素面。台门与主楼之间为天井,石板铺地,中置甬道。甬道宽度较大。主楼为硬山顶楼房,七开间。明间抬梁,四柱落地,五架梁。次间、梢间及尽间为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七檩。明间前设廊。二层楼板伸出檐柱,外沿饰倚栏。明间为堂前,前设六扇花格门,后金柱之间设板门六扇。明间后檐又设石库台门。楼上前立面部分保留花格窗,后立面为石窗。老宅格局基本完整,主楼保存较好,体现了余姚清末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有重…[详细]
义序水陆尊王庙
  义序水陆尊王庙义序水陆尊王庙位于仓山区盖山镇浦口村神富前路1号,始建于明嘉靖41年,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北偏东5度。由戏台、看台、大厅构成,前有照壁。进门处的两个精美石抱鼓及两边封火墙、大厅柱础为原建筑遗物,20世纪80年代重修。正殿大梁上留有“嘉靖四十年重修”字样。庙为木结构,其门廊、梁柱、础都保留明代建筑格式,大殿封火山墙,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庙祀水、陆二神和水流法师(称三尊王),配祀临水夫人、福德正神,左右墙面绘有36婆彩画。庙曾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乾隆庚戍年(1790)、道光七年(1827)重修,2000年民间集资重修,将木柱改为石柱。该庙是当地重…[详细]
白岩关战斗遗址
  白岩关位于县城东7.5公里之崖山丫口上,建筑为古城堡式,整个建筑都用白棉石砌成。城楼长5.2米,高4.3米,城门高4.4米,宽2.3米,门坎高、宽约0.2米,拱门额宽0.4米,长0.9米。正中横行阴刻“白岩关”三个大字,右直行阴刻“光绪癸卯年”五字,左直行阴刻“知贞丰州事徐德修建”九字。关隘两边,依山修筑城垣,总长75米,墙身高1.6米,厚0.9米,墙脊有垛口十数个,间距约3米。1935年4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团和军委纵队前梯队,与当时驻守白岩关的黔军常和笙部张红-生短促遭遇战,双方均有伤亡。该关附近有红军阵亡战士坟茔数座,当地百姓至今称白岩关为“红军丫口”。1987年11月2日,贞丰…[详细]
同祥兴商铺旧址
  同祥兴商铺旧址位于莱州市朱桥镇东西老街路北,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同祥兴”绸缎商铺旧址。总占地面积为210平方米。该建筑坐北朝南,共有两栋二层楼房。东段楼两层各4间,面阔11.4米、进深8.2米,前出廊1.7米。两层均立廊柱3根。西段楼两层各5间,面阔14.5米、进深8.2米,前出廊1.7米,两层均立廊柱3根。二层走廊建有欧式木质护栏。均为青砖灰色小瓦,硬山式建筑。现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和基础较好,局部瓦件脱落。建国后该建筑曾作邮电局使用,室内改动较大,现为一机电门市部。朱桥是莱州商贸重镇,经济贸易较为发达,商贾云集,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更为兴盛。此建筑为胶东地区传统建筑样式的典型代表,对研…[详细]
万元塔
  万元塔,位于奉化市江口街道郭范村两个自然村的中间,1987年2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元塔,因建于明代万历元年而命名,系六角七级砖石塔,高17.20米,基地稍隆起,台基圆形,上有六角形基座。第一层直径4米,高2.45米,全用条石砌成,腰檐也是石雕。其上六层都是砖砌,腰檐系砖砌菱角牙子叠涩,翘角呈象鼻形,石雕。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均有壸门,样式略有不同,刹顶已毁。第二层南面壸门上有“万元塔”三字碑额,下款有“万历年间建 道光二十年重修”字样;北面壸门有“光绪丙午竹洲募长春赀复修”小碑,塔砖上有“吴嘉丰造”刻字。1994年,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塔进行重修。 该塔矗立在…[详细]
钟德寺
  钟德寺(原名钟灵观)庙址在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昌盛乡,始建于1934年,1943年竣工。当时建筑马殿、门洞、通道、钟鼓楼、三层大殿六座配廊,住宅、善主牌等。伪满时为极盛时期,常住道士70多人,有庙地70多垧。1946年土改时“走马清算”,此庙即废,铜佛运往外地融化,马殿、钟鼓楼、前后二座廊均被拆除。到2005年仅存青砖砌筑的三层大殿(一层殿为老爷殿、二层为无缘古佛殿、三层为玉皇大帝殿),有东西配房。钟楼有铁铸大钟一口,钟顶吊环为双龙身躯卷曲,头下口半张,搅成钟梁。钟盖有等距4圆孔,直径为15厘米,为敲去共鸣口。肩下有回形阳纹装饰一周。正面有拜泉万盛和铸。背有一献字。阳纹下铸有“满洲帝国康德岁次…[详细]
贾庄洪福寺
  贾庄洪福寺,位于原平市长梁沟镇贾庄村北山腰。坐北朝南,东西长46米,南北宽46米,占地面积2116平方米。寺庙始建年代不详。成化八年(1472)建罗汉殿,清代屡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二进院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大佛殿、关帝殿,两侧分别建有钟楼、罗汉殿、阎王殿、乐楼及观音殿等。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悬山顶;罗汉殿、阎王殿均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大佛殿坐北向南,石台基,进深五椽,五踩斗栱,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梁架题记大明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寺内钟楼悬挂大明成化五年(1469)铸造铁钟1口。院内有万历二十四年(1596)重修佛殿碑和天启七年(1627)重修水…[详细]
吴光集墓
  时代:宋代地址:恩平市良西北部二十四行的龙潭九凸恩平吴姓(渤海郡)的始祖吴光集,原籍福建莆田县人氏,是宋朝进士,南宋乾道元年(1165)被委派到恩平,任南恩州知军州事(辖今恩平、阳江市)。随着历史发展,吴氏开枝散叶,繁衍壮大,成为恩平最大姓之一,吴光集因此成为恩平地区吴姓(渤海郡)居民的始祖。吴光集去世后,其墓始葬于牛江镇的云岫山,后迁葬于良西北部二十四行的龙潭九凸。墓坐西向东,深圆形,墓手左右两边前伸相环拥抱,整体用石块、石灰、泥沙砌成鱼鳞状,墓地面积14.16平方米,后壁最高处为2.1米,前壁为0.36米,墓前拜坛长4.75米,宽3.1米,封土堆也用三合土夯筑。坚实简朴庄重,结构坚固。这是…[详细]
五台山清凉寺
  五台山清凉寺,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现今的清凉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据“清凉山志”载,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唐代时,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唐代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场。清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民国年间再度扩建,“文革”时期,整座寺庙作为迷信产物而被毁,惟天生之清凉石尚存。清凉石是清凉寺的象征,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因此也称“曼殊床”清凉寺坐东朝西,按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详细]
黄岛白云寺遗址
  白云寺,又名大庵,位于柳花坡街道木厂口社区东南约1千米处,小珠山主峰北侧的一个山坳里。这里三面环山,景色宜人。寺前有一泉水,终年不涸,周边生长着毛竹、芦苇等水生植物,其环境与资源状况在深山中实属罕见。该寺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原有正殿三间,供奉如来佛、观世音和文殊菩萨。东西偏殿各三间,内塑罗汉、雷神、雨神、山神等17尊神像,殿前两侧厢房各有三间,是僧人起居室,山门上方悬挂一两米长的木匾,上 书“白云寺”三个镏金大字。清代咸丰年间和民国时期都曾进行过重修。1945年,和尚还俗。1958年,神殿拆毁。1971年,辛安公社在白云寺旧址建起了“珠山中学”,僧舍被拆除。1980年,学校搬迁。白云寺是本区…[详细]
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旧址
  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旧址 位于紫金县古竹镇墟陈家祠新书房。祠建于清代,四合院式布局,砖木构筑,硬山顶,建筑面积989平方米。新书房为两层楼房,青砖砌筑,建筑面积237平方米。 1939年3月,东江各县党代会在紫金古竹镇新书房召开,由省委组织部长李大林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精神,讨论东江各县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以及敌后游击战争问题。会议成立了中共东江特委机关。设在陈家祠。由林平任书记。下辖紫金、五华、龙川、和平、博罗、海陆丰、增(城)、龙(门)等县委和河源县工委。1940年6月惠阳、东莞、宝安县委也从东南特委划归东江特委领导。从此,东江各…[详细]
紫金县总农会旧址、学生会旧址
  紫金县总农会旧址、学生会旧址位于紫金县紫城镇永安居委会东栅街叶氏宗祠内。1923年7月,紫金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炮子(苏区)召开,成立县总农会。1925年4月,第一次东征胜利,紫金县总农会迁此办公。五四运动前后,以刘尔崧为代表的一批紫金青年学生在广州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回紫金县城在叶氏宗祠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开展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紫金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叶氏宗祠始建于明末,坐西北向东南。2003年按原布局重修,三间三进,面阔8.8米,进深24.1米,占地212平方米,檩条山墙结构,硬山顶,黄色琉璃瓦,外墙贴瓷砖。头面二圆石檐柱刻对联一副,上置横梁、雀替,均雕有吉祥图案,大门内置木质屏…[详细]
霞路百岁坊
  霞路百岁坊,又称“百岁流芳石牌坊”,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东联里。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旌表乡贤赵源进(宗籍)百寿。坐西向东,以花岗岩石构筑,三间四柱三楼仿楼阁式,通面阔8米,通高6米。三楼均为石雕鰲吻檐石顶,正楼中央饰以火焰宝珠顶。各柱为方形切角状,柱垫为方形台基,下部均为抱鼓石支撑。正面明间坊额阳刻“圣旨”及“百岁流芳”等字,次间横额刻有“东方进颂”、“南极增辉”等字。背面明间坊额刻“恩荣”及“升平人瑞”等字,次间横额刻“霞山寿巩”、“天水源长”等字。赵宗籍(1815-1909),是古井镇霞路人,字源进,生于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详细]
铜锣庙
  坐落于湖上乡盛富村铜锣寨,寨以寨顶宽广平坦,酷似铜锣而得名。庙始建于明代中叶,内供奉关帝及其二部将关平、周仓。现存建筑为1981年铜锣寨邻近八社群众,自筹资金,按原地基、原庙貌重建之物。坐南向北,四合院式,中殿六根圆柱凌云擎天,正殿庄严肃穆。现保存有诸多明清文物,有形态逼真的明代周仓雕像等,而最为珍贵的应首推正殿悬挂的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书赠的匾额“铜锣古地”。铜锣寨巍峨耸立,峰顶宽广平夷,苍松翠柏长青,百花四时争艳。居高远眺,但见炊烟袅袅,白云悠悠;极目无尽处,隐约百重山。寨纵横几十公里间,分有八个社里,散居着畲族、汉族人民,他们和睦相处,世代友好。古刹铜锣庙是当地畲、汉两族人民团…[详细]
粮山遗址群
  粮山遗址群位于潮阳市仙城镇金溪河中游的粮山南麓。包括九斗尾山、葫芦山、走水岭山、赤牛山、粪箕坑山、左宣恭山、月地山等多处遗存。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1955年发现,其后曾作试掘。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出土陶器以夹砂陶为大宗,占90%以上,器类有釜、罐、豆、钵形鼎、纺轮等,以素面为主,也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曲折纹、方格纹等,九斗尾山所见瓦形鼎足,可能是粤北石峡文化因素的表现。左宣恭山遗址清理出8处灶坑,还有厚3厘米的灰褐色硬土面,都是先民居住生活的遗迹。石器主要有斧、锛。赤牛山还出土打制的盘状砍砸器,时代可能偏早一些。月地山遗存出土釉陶豆、凹底罐、石器戈、矛、锛、凿等,不见文化层,应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