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务院于2019年10月7日核定并公布。共计762处,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建筑(280处)、古墓葬(3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其他(12处)等。
桥山遗址
  桥山遗址位于海南省陵水县,是海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史前遗址,其面积之大、堆积之丰厚、遗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桥山遗址文化层平均厚度约3至4米,遗址中心地带文化遗物分布极为密集,主要为大量敞口或者盘口的夹砂红褐陶片、数件磨制石斧、磨制石环等遗物,以及疑似墓葬遗迹。初步观察,遗址顶面覆盖0.4至0.5米的细砂,绝大部分区域保存完好,个别地点和台地断崖处能够见到暴露的文化堆积。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中心地带面积约2万平方米。2019年,桥山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金银岛沉船遗址
  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金银岛西南面礁盘所在海域,东北距金银岛约960米,南距礁盘边缘约190米,靠近礁盘浪花线且水深浅,受水面风浪影响大,水中涌浪较急,水下工作时人员易受涌浪影响而来回漂动,难以固定、有效停留在遗址内的工作区域。南风天气时由于遗址南部直接面向外海,没有岛礁的遮挡,受风浪影响更甚。北风天气时遗址东北部的金银岛可以一定程度遮挡风力的影响,工作条件相对较好。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所在海域海底大部分区域为壳状的珊瑚板岩,部分区域的珊瑚板岩上还覆盖有一层较薄的死鹿角珊瑚残段堆积。地形有一定起伏,北部较浅,南部略深,高平潮时北部水深1.5米,南部水深2.2米。遗址南部有东北-西…[详细]
定安故城遗址
  定安古城,虽然遭受五百年来的风雨侵蚀及战火破坏,然而经历代多次修葺,仍然是海南保存较完好的城池,城门洞内仍保存有当年固定门轴的门臼和门闩的洞,古城古道风貌依存。可是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墙竟然迅速被拆除三分之二之多,古城仅存西门、北门,北城楼也改建为定安县粮食局大楼,城墙则仅存西北、西南千米长的两段。如今,虽然幽深的北门洞依然黑石拱壁,可是磨光的石板路不再整洁乌亮。这座历经了五百年历史的老城区终于让位于蓬勃发展的新区,结束了它当年商贾熙攘穿行、货船舶渡往来的繁华,日渐趋于平寂。承载了悠久岁月的老城墙已静卧残喘,目睹了兴衰历史的古城门已风光不在,展现眼前的是…[详细]
珊瑚岛沉船遗址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水深2米至7米,距西沙永乐群岛珊瑚岛距离约2000米。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没有发现船体,遗址以石质建筑构件为主要堆积,还发现了少量青花和白釉瓷器碎片。调查发现,遗址现存大小石构件274件,本年度水下考古发掘共出水石构件37件,有石像7尊、石板8件、石条6件等。另外还发掘出水了瓷器碎片13件。根据出水的瓷片和石构件特征分析,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的时代为清代晚期,石构件大多数为祠堂和庙宇的建筑构件,为一艘专门运输石构件的远洋运输船。…[详细]
玉米洞遗址
  巫山玉米洞遗址是重庆地区发现规模最大的一处洞穴和旷野遗存相结合的史前文化遗址,该遗址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文化堆积深厚,其时代跨度从距今30万年至一万年,涵盖了我国早期现代人起源的关键阶段,填补了川渝地区距今30万年至15万年旧石器文化空白,对探索和研究东亚旧石器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三峡地区古环境和古人类的技术模式、生业模式、行为模式有重要意义。米洞遗址位于巫山县庙宇镇小营村7社,离龙骨坡遗址直线距约3.5公里。遗址处于庙宇盆地南缘峰丛地貌中的一座小山包上。…[详细]
白帝城遗址
  白帝城遗址位于三峡地区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自古以来被视为“东控荆楚、西扼巴蜀”的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白帝城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平面形状近似于马形,由白帝城、马岭夹城、下关、瞿塘关和子阳城组成,各城池彼此相连,形成了“连环城”、“城中城”的布局。城池-除长江天堑外,还发现有擂鼓台遗址、白腊坪遗址、鸡公山遗址等寨堡和据点进行拱卫和协防,构成了“城外城”的防御格局,防御体系极其完备。2019年,白帝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宁盐场遗址
  大宁盐场遗址地处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古镇后溪河狭长的南北两岸坡地上,是一处拥有两千多年制盐历史的工业遗址,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该遗址是我国开发较早的以自然盐泉为基础的盐业遗址,是川渝盐业开发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该遗址盐灶群规模大、数量多,盐泉、输卤管道、蓄卤池等遗存保存齐全,完整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制盐生产流程;该遗址规模宏大,功能分区清晰,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和,具有非常好的保护利用价值。2019年,大宁盐场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子铺遗址
  中子铺细石器遗址位于四川省位于广元市朝天区东北部中子镇营盘梁,是108国道和金牛古道的必经之地,距陕西宁强县界10公里,距朝天城区25公里。中子镇是历朝军兵从秦国入蜀的必经之地。兵家的军营多驻扎在此山包上,故称为营盘梁。营盘梁地处嘉陵江支流潜溪河中游,是一条不甚宽阔的河谷台阶地带,海拔660米,营盘梁是一座独立的石山包,高约60米,表面积约13000余平方米,潜溪河绕过此山包向南流入嘉陵江。河谷四周均是高山,海拔1100米至1600米。潜溪河谷是古代金牛道的一条辅道。从中子铺上山,过南垭口,从大安河翻过梅子垭至新店子,接金牛正道至广元。因此中子镇是历朝军兵从秦国入蜀的必经之地。兵家的军营多驻扎…[详细]
高山古城遗址
  高山古城位于大邑县三岔镇,该城址发现于2003年。高山古城遗址地处成都平原西南缘,岷江支流斜江河中游,面积约34.4万平方米,规模比宝墩古城小很多,但筑城时间推测比宝墩古城更早。高山古城平面形状略呈梯形,东城墙和南城墙尚残存于地表,其中城墙的东南角保存较好,墙体高出现城外地面约1.5米-2米。2015年,古蜀文明八大古城之一的高山古城开始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并入选2015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据悉,高山古城发掘的116具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骨或许能够揭示古蜀人的来源。2019年,高山古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城墙遗址外侧外延3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详细]
绵竹故城遗址
  “汉晋绵竹城”遗址位于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北3公里绵远河西岸台地,北距德阳市区北15公里,属川西平原北部边缘。中心位置在今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龙安村和袁家镇双江村结合部。以龙安村“土将台”为中心的台地上曾发现大量文化层堆积。“汉晋绵竹城”遗址为汉、蜀、西晋时期绵竹县所在地,东晋绵竹城移治今绵竹市所在地。遗址东临绵远河,位于绵远河西岸一级台地上,遗址中心海拔约534米。遗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命名为“土将台”遗址,1990年由德阳市市中区(现旌阳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四川省、德阳市颁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详细]
甘棠箐遗址
  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云南江川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江川县路居镇上龙潭村西南约1.5公里处。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9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初步判断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它云南省继元谋人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遗址。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木制品和用火的遗迹。由于木制品极易腐烂,世界范围内关于人类早期的木制品发现亦属凤毛麟角。该遗址中木制品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研究空白,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木制品。该遗址发现的用火遗迹,似篝火遗存,基本原样保存,这种形制的用火遗存在我国旧石器早期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遗址…[详细]
河泊所遗址
  河泊所遗址分布于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石寨、河泊所、金砂等村部分区域,东邻金砂山、西面滇池水、南望小平山、北接石寨山,是滇池地区最早的人类-遗迹,也是石寨山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泊所遗址于1958年发现,2008-2010年中美联合考古调查再次认定,2014年开始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志龙教授带队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现已探明河泊所遗址分布总面积约400多万平方米,核心范围约100万平方米,其主要年代为战国至汉代。河泊所遗址是集各类功能于一体的遗址群,遗址中发现有专门的居住区、祭祀区、玛瑙等工艺品加工区、金属铸造区等不同功能区。经过考古试掘和发掘,清理各类房屋基址40余座、汉代水井13眼,“瓮棺…[详细]
大甸山遗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保山市博物馆、保山市文物管理所、昌宁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位于昌宁县田园镇龙泉村委会漆树坡小组东南侧的大甸山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地西北距昌宁县城3公里,海拔1643米,发掘面积2500余平方米,清理各类墓葬198座,出土随葬品268件(套)。土坑竖穴墓以小型的墓葬为主,分布在大甸山西侧、北侧和东侧,墓坑较浅,出土器物较少,大部分为空墓。土洞墓分布于大甸山南坡,为墓地核心区,墓口较小,墓坑较长,约3至4米,墓底呈斜坡状,靠墓口处偏高,头端在高处,脚端在低处,棺木均已损毁,随葬器物较为丰富,且多为青铜器和琥珀珠,不见陶器,该种形制的墓葬为云南其它地区…[详细]
大波那遗址
  祥云大波那遗址,云南青铜文化遗址之一。亦称祥云大波那木郭铜棺墓葬。地点在今祥云县云南驿大波那。1963年发现。形状为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内有长条形巨木叠组的郭室,内置两面坡房屋状铜棺,由7块铜板组成,用4块构成房屋的四壁,上盖两块人字形坡面屋顶,棺底垫一块铜板,铸有12只脚。棺的两侧壁及屋顶铸几何形花纹和云雷纹。两头横壁铸鹰、燕、虎、豹、野猪、鹿、鳄鱼等动物。随葬品丰富,铜器有锄、锛等农具和纺织工具;陶器有豆、罐等;兵器有矛、剑、啄、钺等;-用具有釜、杯、尊、勺、豆、匕、箸(筷)等;乐器有铜鼓、葫芦笙、环钮圆筒钟;还有房屋模型和猪、牛、羊、鸡、狗六畜模型及各种饰物。经测定为公元前465±75…[详细]
牡宜遗址
  牡宜遗址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和阿章村委会所在的坝区及周边区域,为两汉时期“句町文化”大型遗址。“句町”是《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和“滇”同时期的部族,也是汉王朝在云南继封“滇王”之后的第二个王,在西南夷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2007年抢救性清理的木椁墓和2011年发掘的4座墓葬出土了铜鼓、龙虎纹金带扣等大批重要器物。考古发现结合史料记载,证明以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坝区为中心约5平方公里的牡宜遗址是汉代句町王族的活动遗存。为全面了解句町文化的面貌、空间分布以及发展脉络等问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设立了《句町文化的初步研究》课题,针对牡宜遗址的考古调勘、发掘和研究是此课题的主要…[详细]
朱提故城遗址
  朱提故城遗址又名诸葛营城址、桃源遗址,位于我市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永乐社区,是汉晋时期朱提县(郡)治所在地。遗址分为上诸葛营、下诸葛营,面积约50万平方米。诸葛营城址是云南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汉晋城址。城址布局完整,城墙、壕沟等保存状况良好,为研究该地区汉晋时期的城市营造及布局提供了真实的资料。新的考古材料证实了该城址为朱提县(郡)治所,对研究汉代经略西南夷的历史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研究秦汉以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在滇东北地区的兴衰历程提供了重要证据。2018年10月,省政府公布诸葛营城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昭阳区政府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面至后河、东北面至…[详细]
德源古城遗址
  德源古城遗址位于云南省洱源县,年代为唐。2019年,德源古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尼阿底遗址
  尼阿底(NwyaDevu)遗址位于西藏北部羌塘高原申扎县,海拔4600米,距最近的城市拉萨和那曲将近300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石制品分布密集、地层堆积连续的旧石器时代旷野代遗址。2018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证实古人在距今4-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考古人员在遗址中收集了大量石制品,包括石叶、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锥等,推测可以用于采集果实、逐猎野兽、肢解动物、加工皮革等。尼阿底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具有鲜明的石叶技术特征。所谓…[详细]
杰顿珠宗遗址
  杰顿珠宗遗址坐落于边巴乡杰麦村西南侧悬崖上,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海拔3300米,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东、南两面为悬崖峡谷,西面为陡坡,北面山势较为平缓,宗大门位于北面。杰顿珠宗建筑略呈椭圆形,大门向外凸出,形成狭长通道,穿过通道可进入一间圆形的碉楼,碉楼的西侧有3间住房,再往西依围墙建有1间长弧形住房。主体建筑位于宗南部,临悬崖。遗址底层为4间长方形房间。主体建筑前有一长石阶,石阶西侧有房2间。主体建筑后有取水暗道,暗道沿悬崖绝壁垂直下降长达60米。宗周围建有石墙,墙厚1米。杰顿珠宗于2007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杰顿珠宗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详细]
芦山峁遗址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的梁峁上,西邻延河支流陈团沟、新尧沟两条河沟,整体地形呈“山”字形,分布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属于超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距今约4500年,将延安的筑城史至少向前推了2300年。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65~1967年,这里曾先后出土了一批玉器,其中的玉刀、玉虎、玉笄造型别致,较为珍贵。1988年经勘察,该遗址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发现有1~2米厚的文化层,有灰层、灰坑、居住面、墓葬等。采集的标本十分丰富,主要为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纹饰为篮纹、附加条带纹和交错绳纹,可辨别器型有罐、瓮等,同时还发现了石镰等器物。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