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早商府城遗址
  府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南郊约10公里处的府城村西北部的台地上,是一处商代(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文化遗存。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重要部分是早商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遗址的中部。发现的遗迹有城址、宫殿基址、房基、灰坑等。城址平面为方形,周长约1200米,西城墙和北城墙保存较好,长度均为300米,地面上暴露的部分高2~3米。在城址东北部发现4处宫殿基址,四者之间有叠压打破关系。其中,一号宫殿基址位于城址的东北部,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分为南北两个院落,由南殿、正殿、北殿与东回廊、西回廊构成一个封闭性的组群建筑。这种建筑结构在商-古中首次发现。府城商代早期城址是河南继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之后又一…[详细]
柘城孟庄遗址
  柘城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孟庄村北。柘(城)太(康)公路通过将遗址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属商代早期遗址,面积达25万平方米。1992年7月~1995年进行了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遗存、龙山城址、二里头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其中,龙山、二里头及商代时期三叠层是中原地区的首次发现。遗存有房基、陶窖、墓葬。出土了大量各时期的遗物。并发现了陶文和商代草鞋遗迹及一具少女骨架。孟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夏商更替等主要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建立该地区的考古学编年序列提供了条件;也为研究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文化面貌提供了新材料。遗址北部原为古心闷寺基址,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10米。…[详细]
上窑铸铜遗址
  上窑铸铜遗址类别:古遗址西周地址:瀍河回族区瀍河乡上窑村公布时间:1986/11/1公布批次:第二批…[详细]
郐国故城
  郐国故城位于今新密市密县老城东35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古城角寨村。郐国故城现今只有少部分被破坏,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郐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郐,又写作会、桧等,它的基本地域在嵩山以东、荥阳市以南的双洎河中上游。大约在夏代的时候就正式立国,到了周初,又接受重新分封,于是成了东方为数不多的大国。但在西周末年,郐君变得十分贪财好利,骄横腐败,成了一个只知吃喝打扮、盘剥民众,无所作为的昏君。《诗经·桧(郐)风·羔裘》这样写道:穿着羊皮大衣去兜风,换上狐皮大衣上朝廷,难道我们不期望,你能劳心为苍生?穿着羊皮大衣四处逛,更换狐皮大衣上朝堂,难道我们对你没期望,你的行为让人好忧伤。就在这时,身为周王室重臣的郑桓…[详细]
期思古城
  期思古城位于白露河和淮河汇流处的中间偏南地带,距淮滨县城东南三十华里,为淮滨县期思镇政府所在地。古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期思古城位于白露河和淮河汇流处的中间偏南地带,距信阳市淮滨县城东南15公里,为淮滨县期思镇政府所在地。古城北靠小死河,小河由北向南至古城下折向东去,古城以北,死河以西为岗地,死河以东为湾地。古城以南约为四华里的小片岗地,南下至白露河为十里草湾。期思古城便座落在东、南、北三面湾地包围的一片岗地上。古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400-500米,城除北面紧靠死古河与城内地面相平,已无墙址痕迹外,其余三面墙址继续可见。墙址残高2-4米,基宽32米左右。东部和南部护城河…[详细]
南顿故城
  南顿故城遗址南顿故城位于水寨西6公里,属今南顿镇。故城在新运河西30米,其范围要比现在的南顿集大得多,现在司老街、崔街村还保存有旧城城垣残迹。因久经洪水冲积淤积、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南、西、东三面多与地面相平,或已成丘陵状。仅北垣一段较为完整,高7米,最宽处10米,长215米。故城建于古代遗址之上。经拭掘,遗址上层出土大量粗绳纹板,筒瓦片和泥质红陶罐残片,系汉代遗物。从城墙断面看,可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内含有深档鬲足,细绳纹残陶片,夹沙灰陶鼎(足部)、蚌、镰等遗物;中层有清晰的夯土层,厚7-15厘米不等,内含有深浅档鬲足、精细绳纹残陶片,兽骨等遗物;上层(包括东起40米的城墙)内含大量的粗绳…[详细]
陈楚故城
  陈楚故城陈楚故城(今淮阳县城)是西周至春秋末陈国的国都。公元前278年楚都“郢”被秦所破,楚顷襄王迁都于此。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陈州州城枕蔡水”。《水经注》载:“沙水……又东南迳陈城北,故陈国也。”《诗谱》载:“陈都于宛丘之侧”。《淮阳县志》载:“州城即古陈国”。今淮阳城址与文献记载相符。《诗经·陈风》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水经注》记载:“城之东门,内有池,池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步许,……水中有故台,诗所谓东门之池也。”《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东门池,在州城东门内道南”。今淮阳城东门内道内亦有池,南北长,东西…[详细]
黄池会盟故城
  该遗址位于封丘县城南11.3公里的荆隆宫乡坝台村东,南临黄河大堤。周穆王曾游此地,春秋时为“黄池”。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此大会诸侯,与晋争做盟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黄池会盟”,今存“古黄池碑”一通。“黄池芳草”曾为古封丘八景之一。…[详细]
西华女娲城址
  女娲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伟大女神,她创造人类,修补天穹,造化世上万物。经考证,位于县城北10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发掘有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198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家、省、市旅游部门和文物部门通过考察论证,将女娲城列为市级重点旅游景点建设项目。同年,女娲城由当地民众自发捐资,在女娲城遗址附近的女娲古陵处动工兴建。女娲城占地60余亩,现有牌坊门、女娲陵、补天殿、娲皇宫、伏羲殿、三皇殿、三清殿和两侧廊房等仿古建筑,古朴典雅,精雕细刻。各殿和廊房供奉有女娲、伏羲等神像及描绘女娲造人补天功绩的雕塑和壁画,创意生动,活灵活现。女娲古陵前更是常年烟雾缭绕、香火极盛。女娲城每逢农历初一、…[详细]
卫国故城
  卫国故城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县城四周,是第二道朝歌城(纣王城)的城垣上段。卫国故城的时代为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故城实系文献记载中确指的“朝歌故城”。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纣王子)、管叔,放蔡叔。将邶、鄘、卫三监之地及殷余发划为卫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宫殿建在城内定昌(今东仓)、传至仔懿公,因其玩鹤丧志,不恤朝政,终于在公元前660年被北方人狄人所杀,在朝歌历时403年,故名卫国故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50米,东西宽1650米。城墙宽70米,城内面积约420万平方米。地面现存城墙有四段.即西城墙三段,北城墙一段,残高1.5~3.6米,板筑而成,板眼明显…[详细]
华阳故城
  华阳故城位于新郑市区北20公里的郭店镇华阳寨村周围一带。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各面城墙中部均有折曲,周长2300余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华阳故城内北高南低。群众在平整土地时发现有建筑台基、灰坑、水井等遗存。城内外不断出土战国时期的陶器和铜镞等遗物。在西城墙缺口处,曾发现许多人骨,似是古代战死者的遗骸。华阳故城春秋属郑,战国归韩。秦灭六国后堕城毁门,华阳故城遭到严重破坏。隋代伊斯兰教徒入住城内。唐以后对城墙整修,局部增高并增加马面设施。宋时,相传周世宗柴荣女柴郡主每年前来祭奠其父,都在此城内卸下佩饰和凤冠,换上素服前往。因此,华阳城又叫卸花城。清咸丰年间华阳寨村建清真寺,整修南门,门上刻青石门额“…[详细]
黄国故城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的隆古乡,城址位于淮河南岸,小潢河之西。黄国乃西周封国,嬴姓子爵,颛帝曾孙陆终之后,位居诸封国要冲。故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墙系夯土筑成,夯土中包含有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遗物,东墙长1650米,西墙长1550米,南墙长1800米,北墙长1720米。墙宽10~25米,基宽59米,残存高5~7米。已可确认的城门遗迹有3处,其中西墙中门墙体加宽,且内凹呈“U”字形,显然与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加强城门防御有关。城墙四周有护城壕,东墙外的城壕遗迹尚清晰可辨,壕宽约36米,低于现地表1米左右。城内中部沈店村附近有一夯土台基,俗称“黄君台”,平面呈方形,残高2~3米,…[详细]
番国故城遗址
  番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城及城北一带,是一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的文化遗存。古城址分内外两城,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部。两城的土城墙大部分尚存。外城北墙中部有一缺口,是城墙的北门。百余米宽的古史河为自然的护城河。内外两城墙墙基最宽处50米、顶部最宽处30米,最高7米。在古城址内外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陶器和四枚楚国“郢爱”等文物。在遗址东南处的侯古堆春秋大墓陪葬坑出土的一套编钟(九枚),编钟上铸有“番子臣周”铭文。番国故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东周时期城池建设、淮河流域小国的历史、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国家文物局)…[详细]
吴房故城
  吴房故城位于遂平县城关,遗址呈长方形,有东、西、南、北四门,周长3774米,总面积约879000平方米。吴房故城城墙历经毁坏,东、南面已夷为平地,北墙残存3段,共长500米,高3米~7米不等。城墙西北拐角保存尚好。从断面查看,城墙系属夯筑,夯层9厘米~14厘米,行夯均匀,夯窝4厘米~5厘米,深2厘米。有几处显出后期修补的痕迹,修补的筑土中夹有汉代和明清的砖瓦片。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吴房城,今县沿,故房子国,楚有其地,春秋定公五年,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封此,故曰吴房,汉置县,高帝封功臣杨武为侯邑,后魏为遂宁县,隋复故,唐元和十二年李愬攻吴房,克其外城而还,即平吴元济,因改县曰遂平。”《遂平县…[详细]
长葛故城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战国时期,位于长葛市官亭乡大孟村西。该城原城墙东西长50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20万平方米。东、南、北三面全部毁于“农业学大寨”时期,现唯有西城墙尚存一段,不足100米。现存最高处高3.8米,最低处高1.5米,底宽18米。1972年,村民孟西海曾在城西北角起土时,挖出铜铍一把,无卫,无柄,长23.5厘米,宽3.5厘米,厚0.7厘米,横断面呈六边形,脊扁平,无格,茎残断,表面有黑色保护层,刃部仍极锋利,器身有铭文22字。为战国时期韩桓惠王三十年(公元前243年)的兵器。据1930年《长葛县志》载:“颍川长社县(老长葛县城,今长葛市老城镇)北十二里有长葛故城,长葛城为春秋…[详细]
邘国故城
  邘国故城位于沁阳县西北15公里于邰村东。于国是商代鄂侯封地。西周时期,鄂侯南迁,周武王将此地分封给其子于叔。《史记》徐广注、《水经注》、《河内县志》等均有记载。现遗址仅存北墙,东西长820米,宽17-22米,高2-7米。目前,对该遗址尚未进行全面钻深和发掘。于城西北角的外部为于过古墓群,未发掘。于城西北约1公里处,还有一小城,为战国时期修筑,清代进行了修缮,四城门额上有石刻城门名字迎旭、古于城等,现城墙残存极少,但尚保存有古于城石刻遗物。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轵国故城
  轵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豫晋古道上。轵国故城始筑于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地。战国时期一度为韩国国都,公元前358年属魏。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设为轵县,到汉代成为封侯之地。轵国故城在战国和汉代曾两次作为都城进行经营,但布局同许多大都城有所不同。一般大都城都有宫城(内城)和郭城(外城),而轵国故城有宫城而无郭城。专家由此推断,轵国故城作为都城的时间不会太长。故城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1865米,南北宽1766米,占地330万平方米。城垣系夯筑而成,夯层厚8~11厘米,圆形夯窝,直径6厘米,深0.5厘米左右。南城墙发现有平夯,城垣自下而上包括有春秋、战国、西汉诸夯土层,城内地势由南向北渐低。…[详细]
温县州城遗址
  州城遗址位于温县东北15公里武德镇西张计村。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1600余米,大部分已埋入地下。在该遗址东北部,有一盟誓台。1930年、1942年、1963年在此出土过页岩石片盟书,其中1942年出土的一批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发掘出30多个羊骨架祭祀坑,出土了万余片由石圭片和石简片组成的盟书。内容记载了晋定公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元前491年1月16日),韩简子与其它诸侯国盟誓的情况。盟书遗地的发现,证明州城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城市,对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外交制度以及书法艺术、都有重要价值。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详细]
西峡白羽城遗址(白羽公园)
  西峡白羽城遗址,古称白羽邑,位于南阳县西峡县城东北1千米的莲花寺岗。公园里的建筑都是仿古的建筑,而且我们去的时候人很少,随便玩,景色好,还不错现代的建筑材料,复古出古代的建筑,可谓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景点位置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东北1千米的莲花寺岗门票免费…[详细]
京城古城址
  时代:东周京城古城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京襄城行政村周围,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6300米。今地面尚存城墙八段,其中东南城角一段长60多米,高约10余米,东北城角长200米,高约6米,墙基宽约25米,西城墙尚有一段保留,高约5米,夯层清晰,较薄,一般厚0.05——0.12米,土质非常坚硬。南墙与东墙外有壕沟。该城址是现存的一处较大的春秋时期古城址,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封国以及春秋战国历史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