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康北古城址
  康北古城址位于巩义市康店镇康北村高速路北,坐落在邙山东延部的坡头上。面积4万平方米。东西筑城墙,南北临深沟,东有洛水,南有黑石古关,西有邙岭,北有黄河天险,这里依山傍水,由西向东渐次倾斜,直至平滩河沿。战国时期,周显王二年(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与西周洛阳相对称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吕不韦灭东周,周亡。延续了一百多年。秦统一六国后,在此置巩县城,属三川郡,汉时属河南郡,北魏时将县治迁至东10公里的巩县老城。清同治五年重修了砖拱碹寨门,咸丰元年修了“巩王阁(红阁)”,并刻碑阐述《巩王庙原委》,还修了一殿、二殿、东西廊庙、山门、踏阶等。《战国策》、《史记》、《汉书》、《藏书…[详细]
赵长城遗址
  赵长城遗址位于辉县市北部、东部边缘,大致呈南北走向,由太行青石构筑而成,北接林州的战国赵南长城,经辉县、卫辉,止于凤泉区分将池。辉县境内长近40公里,基宽2~3米,高1~2米,历经2000多年。当地群众称“边墙岭”“边疆岭”,是豫北早期长城的惟一代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汉霸二王城
  汉霸二王城位于荥阳市东北约17公里的广武山上,两座城址中隔鸿沟,遥遥相对,这就是秦汉之际,刘邦与项羽对垒所筑的东、西广武城。西城为刘邦所筑,称汉王城;东城为项羽所筑,称霸王城。二城中隔广武涧(一说即战国时期的鸿沟),涧深200米,宽100米,南北走向。二城之北紧靠黄河,形势险要。现存的汉、霸二王城,由于黄河的不断冲刷侵蚀,早已失去原貌,特别是二城的北墙已塌入水中。二城夯层基本相同,均系平夯,用土呈黄褐色。汉王城西另有一夯土城,据传为张良所居之“子房城”。…[详细]
冶炉城遗址
  冶炉城位于西平县城西南约37.5公里冶炉城村,为棠溪涧所环绕,面积约35万平方米。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冶炉城,在西平县城西七十五里,战国韩铸剑处,晋於此置铁官,唐元和十二年,李塑遗将破吴元济于嵖岈山,进取冶炉城,又破西平是也。”《汝宁府志》载:“冶炉城,在西平县城西七十五里棠溪旁,晋置铁官于此,址犹存。”两千多年来,冶炉城虽历经沧桑,城址早已废弃,但故城轮廓仍在。通过勘探得知,城内文化层一般厚度2.7米,内含陶片、红烧土块灰粒、石块等,从上部裸露文化遗物陶片看,陶片陶质以泥质陶为主,陶色以灰陶为主,纹饰均为绳纹,可辨器型有瓮、盆等。城墙周长1340米,城墙上宽18.5米,基宽255米,残高…[详细]
正阳集冶铁遗址
  正阳集冶铁遗址 汉 林县 位于林州市东岗镇正阳集风霜沟南半部,介于沟北老君庙与沟南三官庙之间。遗址炼炉建于河流旁边高台地,发现有炼渣、矿粉等遗存。史载西汉武帝时曾在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汉书·地理志》载:“林虑山有铁”;《后汉书·夏馥传》云:“林虑山出铁”。结合文献记载及现存遗迹、遗物,可知这是一处由冶炼到熔铸,汉至宋元的重要冶铁遗址,1986年被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鹿楼冶铁遗址
  鹤壁铸造铁农具的冶铁遗址,位于故县村的西北约0.5公里的小河南岸,由煤矿到电厂的铁路从中穿过。1 960年7月间在此进行了首次调查,并命名为鹿楼汉代冶铁遗址。该遗址距鹿楼村1公里,但距故县村不足200米。据调查故县村是处分布大量战国到汉代以后陶片、瓦片和砖块的居落遗址,此地曾是古代的城址。据《汤阴县志》记载,故县村在隋、唐时曾设过县卿。更为重要的是,在冶铁遗址出土几件陶量残块,上有“行谷城”三字印文,可知故县村早在战国时是魏国的县邑之一,所以该冶铁遗址是“行谷城”的组成部分。该遗址是战国到汉代的以冶铸铁农具和工具为主的冶铁作坊。遗址总面积2268。平方米。…[详细]
新都故城
  新都城是新朝王莽的发迹地之一。《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有新野侯国,莽曰新都”。《后汉书·郡王四》记载:“新野有东乡,故新都。”《汉书·王莽传》记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莽为新都候,国南阳新野之古都乡,千五百户……哀帝即位后二岁,莽就国。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征还京师,居摄三年,封莽孙宗为都侯,莽自称肇名新都,故僭号为新”。新都故城位于新野县王庄镇梅湾村,西距省道汉(中)—王(庄)公路1.5公里,东邻唐河。新都故城遗址现存有城垣一周,呈正方形,边长700多米,高3.5米,城基厚4米;外有城壕深2.5米,宽6米;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垣内外出土的文物有汉代筒瓦、板瓦、云纹瓦当…[详细]
朱仙镇启封故园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处,历史上曾与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湖北的汉口同为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朱仙镇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木版年画和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明清年间,朱仙镇达到繁盛顶峰,位居华北水陆交通联运码头之首,聚集人口20余万,商贾云集,盛世空前,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把朱仙镇这一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由河南省开心一方集团投资开发的“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已全面动工建设。此项目已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坐落于中原“0-一线”的黄金旅游线上,郑民高速、日南高速公路、国道310…[详细]
沁河谷栈道遗址
  沁河谷栈道遗址位于沁河谷岸,是曹魏正始五年(244年)司马懿为从山西调运兵马粮草而修的峡谷通道,南端起自济源市东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口,向西北蜿蜒至山西高平县境,全长约90公里。据《三国志·魏书》载,正始五年,魏国辅政大将军司马懿采纳镇西将军邓艾的建议,准备进攻吴国,需要从富庶的山西调运大批粮草和兵士到京都洛阳。洛阳、山西之间,有太行山阻隔,惟一可选择的通道就是沁河河谷。沁河有水,但不能行船。沁河两岸多数地段都是高耸如削的大山,要沿沁河开辟一条通道,只能在崖壁上凿孔架木修栈道。沁河谷栈道济源境内共有36公里,现存遗迹六处:(1)马鞍山遗迹。长223.1米,排列着1~3层壁孔,共有壁孔73眼。壁…[详细]
古羊肠坂道
  古羊肠坂道位于河南焦作沁阳市北25公里处,从海拔630米的山腰盘旋到海拔800多米的山巅,坂道全长900多米,北接山西省晋城市宛城村,南达沁阳常平村,为古京洛要道之咽喉。古羊肠坂原名“羊肠坡”,因其在山间崎岖缠绕、曲曲弯弯、形似羊肠,故名。羊肠畈道周代已有,春秋时为赵国重要的军事通道,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游说赵国,回辕野王,曾过羊肠坡。汉建安十一年冬,曹操北征叛将-,路过此地,写下了描述军旅生活的著名诗篇《苦寒行》,诗中“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反映了当时“羊肠坂”的艰难曲折。至此以后,“羊肠坡”乃更名为“羊肠坂”。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详细]
齐州故城
  齐州故城,时代为北朝,现存城垣东西长458米,南北宽419米,总面积191902平方米,该城位于获嘉县县城西南12.5公里,张巨乡杨洼村正北0.5公里,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从历次的调查看,现存城墙的断层均系夯筑而成,并在夯层内采集到大量的陶片,主要器形有:陶罐、陶盆、陶缸、板瓦、筒瓦、汉五铢钱等。陶质均为泥质。陶色为灰色和红色。主要纹饰有:粗细绳纹、蓝纹、弦纹、素面等。其制作工艺主要为手制、轮制和模制。该城址是豫北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南北朝时城址,且现存四面城墙较为完整,如能进一步的科学发掘和开发利用,将是豫北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详细]
申村冶铁遗址
  申村冶铁遗址,位于林州市河顺镇申村村东,年代为唐、宋、元时期。申村冶铁遗址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0.5公里。遗址的东半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季节河,河两岸的土崖高10余米,在西南崖的上部发现一个大型烧焦炭残炉,直径7米至8米,高2米至3米。炉南地面上铺着一层矿粉,焦炉的两边是炼铁的中心区,发现排列着横8行、纵9行的炉底多层,每个直径2米左右,厚0.4米至0.5米,3个一组,间距3米至4米。遗址内还发现唐代、宋代、元代陶瓷片及北宋铁钱,对研究宋代货币史、钱监、冶铸技术等提供了实物资料。申村冶铁遗址,是汉代在林县“置铁官”、“设钱监”与采铁、冶铁之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科学价值。1986年11月,申村冶铁…[详细]
黄冶三彩窑址
  黄冶三彩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约6公里的站街镇大、小黄冶村,分布于黄河两岸,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三彩窑场。该窑始烧于唐代(618年~907年)早期,唐代中期达到鼎盛,唐代晚期仍在生产。三彩制品以瓶、壶、罐、碗、盘、炉、灯等器皿为多,另有一些马、象、狮、小儿骑马等动物和人形玩具以及俑、建筑构件等。器皿造型端庄秀丽,玩具传神逼真。胎质细白,多施黄、褐、蓝、绿、白色釉,晶莹光洁,色彩斑驳灿烂。有的还以刻花、贴花等技法做出装饰花纹。历史上关于唐三彩的产地,一般有西安、洛阳、扬州三地说,但目前发现窑址的,仅洛阳一地。黄冶三彩窑址在迄今发现的唐代烧制三彩器的窑址中,时代较早…[详细]
内乡邓窑遗址
  邓窑遗址位于内乡县乍曲乡西南约8千米处的白杨村,整个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50米,东西宽400米,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遗址西靠石堂山,东部与南北走向的丘陵相连,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窑又名大窑店,为宋代北方汝窑系瓷窑。邓窑未经发掘,地表散存有大量的窑具和瓷片,在部分沟岸断崖上,还发现有烧土块和残窑壁等遗址。从遗址上采集的瓷片和在当地征集的瓷器中看,可分粗细两大类,粗瓷以大件瓷器为主,如缸、罐、水瓶等。细瓷有碗、盘、壶、台灯、枕等,其中以碗为大宗。色主要有青白两种,青为最多,个别器物上也有黑、褐,器表装饰有模印、刻画、绘画三种,大部分是凸起的阳纹。…[详细]
曲河窑址
  曲河瓷窑窑址位于告成镇曲河村北,曲河窑学名叫“登封窑”,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它始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元、明、清都有烧制,所出瓷品以民用为主。唐、宋时有少量贡品烧造。北宋时规模宏大,窑场环设,曲河号邑登封三大巨镇之一,烧造的瓷器以白瓷为主,兼有黑瓷,当以珍珠地刻花装饰瓷器最为有名。珍珠地刻花装饰首创于密县西关窑,且烧制的数量较少,传到登封窑后,窑工们发扬广大,制作出了精美且数量众多的珍珠地刻花瓷器,时至今日,留传于世的却很少,各大博物馆保存不到二十件,因此,非常珍贵。考古界公认,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是珍珠地刻花装饰的鼻祖。曲河窑对研究我国制瓷手工业的历史…[详细]
围山银矿
  围山银矿 又叫桐柏银矿至今为止,桐柏银矿仍是我国四大银矿之首。位于朱庄乡馆驿村境内的桐柏银矿,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堪称中国第一富银矿。国家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长沙博物馆等博物馆和学府的展品(自然银标本)都来自桐柏银矿。围山银矿遗址,分布于银洞坡和破山洞两地。在银洞坡发现古采坑和矿洞21个,破山洞发现较大古矿坑12个;在银洞坡山下馆驿村一带普遍可见古代冶炼留下的炉渣。而破山脚下的围山,也发现了炉渣、瓷片,而且通过附近的馆驿河的横断层,可以看到当年采矿冶炼的炉渣一层一层的分布情况。围山银矿的发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1983年南阳地区文物考古队张维华了解的情况是:本区古代采冶史…[详细]
二里庙瓷窑遗址
  【二里庙宋代瓷窑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南38公里处宜阳县城关乡二里庙村一带。遗址共4处:二里庙村北1处,面积约400平方米;二里庙村偏东1处,面积约400平方米;红窑村北1处,面积约600平方米;马底村北1处,面积400平方米。该遗址以烧青瓷为主,也兼烧白瓷、白地黑花瓷、黑瓷、黄瓷等。该遗址面积大,遗存丰富,是研究宋代汝瓷的重要窑口之一。类别:古遗址宋地址:宜阳县城关乡二里庙村公布时间:1986/11/1公布批次:第二批…[详细]
钧台钧窑遗址
  钧台钧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县境内。钧窑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因为以县城内的钧台及八卦洞一带窑址所产品质最高,故统称为“钧窑”。1951年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在此发现一批窑址,1962年该院又对此处进行考古调查,1973年河南省博物馆在禹县钧台、八卦洞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证明此窑在北宋徽宗时期最为兴盛,是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窑场。窑址的分布面积十分广阔,达30多万平方米,瓷窑排列密集,堆积一般在1米以上,厚者可达2米以上。钧台窑址应是一处官营的手工业作坊,共发现11座窑炉及作坊、灰坑等遗迹。窑炉排列一线,作坊位于正中,从瓷坯的成型、上釉、入窑到烧成瓷器,各道工序可持续进行。瓷窑炉是从半侧焰式…[详细]
东沟窑遗址
  东沟窑址位于汝州市大峪镇东沟村东。南距县城30公里。这里依山近水,地势北高南低,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1986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瓷窑在东部,排列有序。由于常年烧制,大量残渣堆积于此,地表上瓷片比比皆是。从遗物的造型和釉色上看,属宋、元遗存。瓷胎多为灰色,有深浅厚薄之分,质地有的紧密,有的疏松。釉色有天青、天兰、葱绿、茶叶沫、鱼肚白等,以天青居多。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细腻,开细小冰裂纹,釉下气泡较多,个别器物施釉不到底。器物大致有直口盂,小茶托,圈足浅腹盘,敞口碗之类。造型古朴、大方,制作规整精细。2019年,东沟窑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以河…[详细]
浚县辛村遗址
  辛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辛村村中及村东,毗邻淇河,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位于河南省浚县以西35公里的辛村。1932~1933年,河南古迹研究会先后进行4次发掘,发掘工作由郭宝钧主持。1964年出版了考古学专刊《浚县辛村》。墓地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300米。共发掘墓葬82座。年代从康叔受封到卫国灭亡,约当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西周时期卫国的历史、葬制、车制及西周时代戈戟的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2019年,辛村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