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洪江古建筑群
  洪江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怀化洪江市沅江北岸。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建洪江寨,元末时已成为湘黔间商镇。明代设洪江驿,清置洪江镇,民国时有“小南京”之称。迄今完好保存有三百多栋古窨子屋,六十余座庙、堂、祠、院及一些旧报社、学堂、钱庄、戏台、作坊、商铺、青石街巷冲等。明清窨子屋和会馆是这里最有特色的古建筑。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为二进二层,或三进三层。三层以上南北间有天桥连通,高耸的封火墙内,屋顶从四围适当向内中倾斜,靠方形小天井采光通气。依山傍水,或处于深巷或吊脚于岸边,屋檐高墙接踵,石板巷道与石级码头相连。镇内有山西、常德等十大会馆,大多靠近水码头,伸展到深巷高坡。会馆一般有正殿、偏殿,正厅、客…[详细]
坪坦风雨桥
  坪坦风雨桥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百里侗文化长廊,坪坦河上,共有9座桥组成。9座桥分别为普修桥、回龙桥、普济桥、永定桥、永福桥、回福桥、观月桥、文星桥、中步头桥,均始建于清代,为木结构桥。在建桥过程中,不用钉铆,只采用木榫卯,甚至使用了古老的湿藤绑扎法。风雨桥是由桥墩、桥身、桥廊和桥亭等组合而成的。桥墩承重;桥身跨河;桥廊,上铺有木板,两边设有长凳,供人们休息,齐腰处开栏杆,可观赏两岸风光;桥亭则根据桥的长短而设,一般有3亭,长的有5亭。它是桥,横跨河流,联结两岸;它又不仅仅是桥,造型如长龙,是一方风水要素,象征着保护一方平安的力量,也寄托着人们带来福气的企盼;它是廊,既能给人避风挡雨、遮阴躲阳…[详细]
寿隆桥
  寿隆桥又名汉寿桥。俗称板凳桥。位于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东北隅0.5公里永(明)恭(城)古驿道(潇贺古驿道)上。青石平桥。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桥长约30米,由双面平梁和单面平梁两部分组成,先西南后折南北横跨沐水。双面平梁桥为三墩四孔,墩系方形青石堆砌,每段以双条青石压面。单面平梁桥长约10米、宽约1.3米,四墩五孔;桥墩均由三块长条石呈子母榫上下、左右拼拢围砌,形似八字形板凳腿,高约1.85米,榫头露出桥面0.27米,上以单面(一处为双面)青石压合;5块长条青石厚度在0.2米以上,最长的一块3.14米,最短的1.83米,除最南的两块长条石(双面)宽度约0.6米,其余宽度大约…[详细]
石泉村古建筑群
  石泉村是三塘胡氏家族聚居地,因“胡氏先祖淑政公号石泉”,故村以其号名之。现在村内的大部分古建筑建于清末,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村落以清代建筑为主,民国“欧式建筑”自成一派,建筑形式保存完好,村落内部特色较强,功能布局精巧,外部形成独特的村落布局,可观性较高;聚落式的格局使得村落自成一派。古民居内部朴素无华,十分内敛。附属在建筑上的装饰物则是石泉古民居的精髓,门坊、石额、墙裙、梁柱、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人物鸟兽栩栩如生,山水花卉妍秀多姿。村口最打眼的六幢民国时期欧式风格的建筑,恰好围成一个院落,这里曾是“湘南王”胡凤璋的住所。胡凤璋曾任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第一游击中将司令、汝桂警备团团长,是…[详细]
庙下村古建筑群
  庙下村古建筑群位于桂阳县洋市镇,该村因古建筑群规模庞大(270多栋),且古色古香、雕龙画凤、错落有致,于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庙下村因村后一座古庙而得名,开村始祖为雷玺公。据说雷玺公原住毛家里(距庙下村约1公里),当时庙下村还是一片草木繁茂的深山老林。雷玺公生九子,他的儿子经常到庙下村这片山林里放牛。有一年,牛群之中有两头牛(一公一母)进山后失踪。几年之后,那两头牛竟带了一群小牛从冬茅丛中走出,回到原来的牛群队伍。雷玺公至此认定这片山林是一方吉祥宝地,于是带着儿孙从毛家里迁居庙下建房立村。庙下村建筑精美,人文厚重,风光如画。该村位于永兴、桂阳、苏仙三县交界处,村南北…[详细]
蜡园村古建筑群
  蜡园村古建筑群地址:蜡园村时代:清类型:古建筑级别:省级概况:概况:古建筑群占地近4万㎡,格局、规划都很有特色,门楣的诗书画独具一格。屋檐照壁,造形独特,风格各异。屋檐上的彩绘、灰雕,造形灵巧、诙谐、生动,古朴大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公布批次:湖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公布(第九批)…[详细]
樟树下古建筑群
  樟树下古建筑群地址:梅田镇樟树下村时代:清类型:古建筑级别:省级概况:樟树下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万余㎡,为清至民国初的青砖青瓦椽檩结构建筑。村中巷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人文底蕴深厚。据碑文记载,樟树下古民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当时规模很小,道光至咸丰年间又有续建,逐渐形成现有规模。民居均为青砖青瓦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门楣、窗格多数雕刻有精美的人物、草虫、花卉图案。巷道相通,宽敞,青石铺地,且修有较为科学的排水系统。墙体相连,布局合理。古时四周圈以丈余高围墙,墙上布满枪眼,以防匪盗侵扰百姓。几条主巷道都装上厚重的栅门,栅门关上,外人则无法进入,村民则可在村内进退自如,安全系数极高。且村…[详细]
洞庭湖区明清堤垸
  常德的堤垸,最早见于史载的为南朝宋孝武帝刘骏(454~464)在武陵郡修复“久废不辑”古江堤…。其次为“创修于唐、增修于宋”的宿郎堰堤…。明洪武年间修筑的澧县县城,旧志注明:“盖此城为障水设”。明代,常德共修筑堤垸83处。明正统十一年(1446),修筑“跨龙阳、武陵两县”的大围堤。汉寿共筑39垸,常德、澧县各筑堤15处,安乡于万历年间筑13垸,桃源县筑杜青堤。清代,围垸进入高潮。民国时期进入高峰。新中国成立后,经修复整治,将星罗棋布的小垸,合并成大垸。清代康熙年问,常德筑垸进入高潮,共筑7l垸,汉寿筑垸2l处,常德县筑垸38处,澧县发帑银筑孟姜、窖口等9官垸,并围垦彭坪等3垸。雍正、乾隆年间,…[详细]
资江下游南洞庭古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古塔(含斗魁塔、魁星楼、跃龙塔、文澜塔)位于益阳市资阳区、赫山区、沅江市、桃江县、安化县,年代为清。…[详细]
天罗山古城堡
  张家界的大山孕育了无数的神奇,其中有这么一个神秘的古城堡。它隐藏在永定区谢家垭的深山密林之中,厚实的城墙,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仍基本完好,顽强地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它——天罗山古城堡,经过考古发掘,去除了覆盖的尘土与杂草,目前已基本露出了当年的恢宏面貌。张家界永定区的天罗山古城堡,是南方地区保存较为完好且并不多见的军事古城堡,城堡主要由城垣及木构建筑群两大部分构成,城墙砌筑技术与传统封火墙建造技术有机结合,木结构建筑多为穿斗式,整齐划一的石保坎是湘西石砌筑技术的上品,很难想象那些大石块是怎样垒上去风吹雨打这么多年依然完好的。其建筑特点、建造时代、城堡用途及建造者,将进一步待专家考证。天罗山古城…[详细]
乾州九福堂
  乾州古城位于吉首市内。古城十里盆地、二水绕州,堪称万荣之地;三陆横陈,状如乾卦,是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城中的九福堂是当地望族杨家的祠堂,建于清代。 九福堂整体建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由高大的门楼、戏台、厢房、正殿、天井构成。过了门楼就是戏台,木质结构,翘角飞檐,雕龙画凤,戏台两边有耳房、后台,专供演员化妆休息。戏台藻井盘龙结凤,雀替、台柱等构件都精雕细刻,镂空和飞檐阳刻的技艺高超,每一幅画都表现了一段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戏台前是占地约40平方米的小天井,红砂条石铺地。厢房均为二层,是地位较高的家人看戏之处,唱戏之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穿过小天井,走三步台阶就进入正殿,正殿中用长方形天井石板铺地…[详细]
京兆堂
  京兆堂位于泸溪县达岚镇岩门古堡寨,是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山区古楼。京兆堂以红砂岩为墙基,呈椭圆形状拔地而起,由墙基、红土砖墙、楼阁构成封闭的外围防御攻势。中以马头形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门庭院落不拘一格,互相贯通,但又不乏传统的轴心、朝向、围合的理念,在内紧私密的空间以巷道网络构建起聚落内部的骨架,匠心独具的门窗、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等,通过浮雕、透雕、刻画等技法点缀在醒目,采光,通风的部位,无不体现工匠的高超技法。彰显着朴实真性,技法独特,生机盎然的个性和情感精神,堪称湘西田园建筑式的典范。京兆堂以田园式的建筑典范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也昭显着湘西苗疆边墙系列军事遗存的重要考古价值。它…[详细]
边城龙家大院
  边城镇磨老村龙家大院集正堂、厢房、院落于一体,以特有的木构架结构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形式,布局紧凑合理,用材兼施得道,雕花粗放精致,彩绘色调鲜明,图案栩栩如生,建筑工艺精湛,特别是五开间的形式,在苗族聚居区极为少见,也是特例,整栋建筑堪称湘西武陵山区苗族古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其整体布局及建筑结构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特点,但不乏吸收和接受汉文化的礼仪常识,抑或知识教育等,如封火山墙的配置、彩绘手法与图案,厢房“万”字格栏杆,墓碑的形制、碑文及堪舆学理念均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悬挂于居室内的牛头骨,无声的展示了苗族特有的椎牛祭祀活动,它以实物见证了苗族宗教活动中的全过程。龙家大院是研究湘西社会发展史…[详细]
乐恺堂
  乐恺堂位于涟源市金石镇桃林坝村桃林湾,是清代“翰林父子”谢振定、谢兴峣的祖居地,也叫“谢家大屋”。2011年,“乐恺堂”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桃林湾现在的三进九厅“乐恺堂”大屋是湘中地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之一。乐恺堂是清康熙17年(1678年)谢添荫、谢添弦兄弟修建的,堂名“乐恺”,取父子兄弟相聚一堂、和睦快乐之意,已有300余年,作为翰林府第,现在的面积大约有1万平方米。乐恺堂前后四排平房,青砖木制结构,三进九厅相连。正院中有两道门,两座天井,后厅厅中木格上的金黄色油漆还十分鲜明,厅内木柱横梁上面还有很多雕刻图案。这里发现了清代皇帝书写的一块“太学”匾额。“太学”匾额悬挂在乐恺堂…[详细]
体仁堂
  体仁堂是红茶商人刘麟郊故居,位于双峰县域的西部,三塘铺镇枫树山村。西距三塘铺镇城区5公里,西邻架子塘村,北与山冲村相邻,东与石排上村毗邻,南与胜云村接壤,前有八湾河流过。在咸丰初年的纷飞战火中,他经商于汉口等各商埠,以外销红茶为主,短短数年便积累了巨额财富。刘氏致富后,以重金聘请名师教其二子刘校亭、刘良丞,两兄弟不负厚望,成为名重双峰的乡绅,于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开始在家修建这座气派的豪宅-体仁堂。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大宅院,横跨棉花、洋楼、年丰三个村民小组,前后分四次历经二十余年才建成。第一批修建了正厅和正屋,第二批修建了左右两侧厢房,第三批修建了槽门、杂屋等,第四批增建了一幢小洋楼,才…[详细]
双峰朱家大院
  朱家大院坐落在双峰县甘棠镇香花村、嘉祥村,村庄四面环山,一条小溪从两村中潺潺流过。朱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完成于民国初年。主建筑群由家训堂、松翠堂、绍子堂、伟训堂四堂组成,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500多间。朱家大院由朱膺锡和朱雁峰两兄弟及其子女所建,朱膺锡是清朝的奉政大夫,朱雁峰是通议大夫,所以朱家大院也叫“大夫第”。朱家大院由家训堂、松翠堂、绍子堂、伟训堂“四堂”组成,共有大小房屋500多间,青瓦白墙,画栋雕梁,蔚为壮观,有“湘中第一大院”之美称,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2004年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家训堂建于清末,砖木结构…[详细]
月到岩摩崖石刻
  月到岩有灵岩古寺,在茶陵严塘沙溪村,为茶陵唐代第一位进士陈光问读书处,其父陈聪在此设塾馆。灵岩石窟自宋至清有摩崖石刻50余帧,真行草皆备。其楹柱石雕精美绝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光泉石刻
  绍兴年间,南宋朝廷外有金人觊觎,内有农民起义,严重威胁到朝廷的安危。在“攘外必须先安内”的思想主导下,南宋朝廷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农民起义军的平乱战争。岳飞就是在这场战争中与茶陵茶乡结下渊源的。座落在茶陵县高陇镇光泉村的“光泉”摩崖石刻就是这一历史背景的最主要的见证与体现。绍兴二年(1132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岳飞奉诏追剿农民起义军曹成部属。那天天黑之后,岳飞和他率领的岳家军由江西永新经茅竹坳抵达茶陵境内,在现在的秩堂镇合户村安营扎寨。夤夜时分,岳家军在当地一个私塾先生的引领下,急行军5公里,来到现在的高陇镇光泉村光泉组一块大石壁下。当时,五更将近,天色微微发亮,岳家军人困马乏。恰好,石壁下有一…[详细]
南阳桥摩崖石刻
  株洲县南阳桥乡竹园冲村的摩崖石刻墓碑为第九批省级保护文物,长期埋没于深山翠林之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这是摩崖石刻比较权威的定义。通俗而言,一般就是指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走到名山大川,兴致来了,诗情勃发,赋诗一首,作文一篇,将其刻入石头,就是摩崖。因此在名胜景区常见。比如著名的黄山摩崖石刻,可谓是名人荟萃,精彩纷呈,连康熙皇帝都没忍住手痒,御笔一挥,命人将其才艺刻入石头,供天下人瞻仰。当然,摩崖石刻倒并不一定都是铭诗刻文,也有造像具图的,从内容到形式,可以千姿百态,皆因人因事而异。株洲县南阳桥乡出现的摩崖石刻作品,竟然是将天然石壁作为刻字的墓碑,显然是一个…[详细]
君山摩崖石刻
  岳阳市君山公园龙腭山南麓的崖壁间,一大一小共两方,相距约4米,皆摩崖石刻,大者居东,凿痕高一米,宽1.7米,中以直线间隔,左右各阴刻一字,为“人”字刀法,小者居西,高0.45米,宽1.25米,内阴刻三字,为平底刀法。前者刻于公元7世纪以前,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悉昙体梵字石刻;二字是最具神圣意义的梵字。两方石刻既是唐代君山及岳阳佛教兴盛的见证,又是研究唐代佛教密宗流布的宝贵实物资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