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文化厅提出的172处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8处与现有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现予公布。
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江汉路60号,1923年建,由三义洋行设计,上海三合兴营造厂施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于1919年在汉口设立分理处,次年改组为分行。该旧址占地面积59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古典主义风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外部麻石雕花门墙。正面五开间。一层为拱券门窗,麻石砌墙,二至三层中部窗间有圆柱装饰。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是汉口民国时期重要的金融机构,该旧址也是汉口近代建筑的典范之一。1917年,出生于武汉工商世家的周苍柏赴美留学归来,就职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18年,他回汉亲自选址,主持动工建造上海银行汉口分行大楼。大楼由景明洋行的英国建筑师设计,为典型的…[详细]
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
  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劳动街解放公园路解放公园东侧,俗称西商跑马场,是英国人主办的在汉外国侨民高级体育俱乐部。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汉协盛营造厂承建,占地面积约53.4万平方米。由跑马场、看台、一组建筑组成。跑马场现已成为解放公园的一部分;看台在解放军国防信息学院宿舍区内;一组建筑在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内,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灵活,立面丰富多变,屋顶部分错落有序,属欧洲中世纪乡村贵族别墅式风格。该旧址为武汉近现代建筑中的一组大型公共娱乐建筑,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武汉乃至全国近现代建筑中不多见。…[详细]
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江汉路21号,建成于1915年,中国建筑师庄俊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属古典主义风格。台湾银行于1898年由日本创办,1915年在汉口设立分行。该旧址为五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麻石到顶;正面三段式构图,第一段为一至二层,其中间和两侧入口均为半圆拱门,二层的窗户也为半圆形;第二段为三至四层,中部为柱廊,有十根廊柱;第三段为檐部及屋顶券廊,采用中西结合的装饰手法。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是日本侵占台湾后,所设银行在内陆的分支机构,该旧址是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实物见证。…[详细]
国共汉口会议旧址
  国共汉口会议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惠济路39号,1922年建成,原是杨森公馆,白崇禧曾居住。1946年,国共两党为制止中原内战,在该处举行由共产党、国民党及美国代表参加的“汉口会议”,并达成“汉口协议”。旧址建筑面积约为1260平方米。砖石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房屋整体对称分布,房屋基座较高,入口处设有门廊,墙面均用细沙装饰,门窗为暗红色。该旧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详细]
英文楚报馆旧址
  英文楚报馆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99号,建于1924年,由格里波夫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英文楚报馆创始人为英国传教士、汉口圣教书局经理计约翰,英文楚报主要刊登中国各省的消息。1924年大楼建成后,路透社曾在内办公。武汉沦陷后,英文楚报为汉口唯一发行的英文报纸。旧址建筑面积约3145平方米,属古典复兴式建筑。原系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后地上增设一层。大楼外观多变,外墙素净,线脚简化,以柱式控制构图,麻石粉面。该旧址融入了西方建筑手法,对于研究近现代建筑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它对于研究英文楚报的历史具有较高价值。…[详细]
汉口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
  汉口总商会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大道949号。由汉协盛营造厂设计、施工,1919年始建,1921年正式启用。抗战期间,曾是各阶层人士活动的重要场所。1938年3月27日,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组织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此成立,发起人包括文艺界各方面代表97人。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并推举蔡元培、罗曼•罗兰、史沫特莱等13人为名誉主席团成员,郭沫若、茅盾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汉口总商会从创立到1949年消亡,为武汉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旧址占地面积约400平…[详细]
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路5号,建于1905年。从1927年1月1日起,国民政府正式在汉办公。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设于该楼,外交部长为陈友仁。在中国人民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伟大历史壮举中,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旧址占地面积约为464平方米,属于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三层砖混结构,立面对称,居中为二柱宽柱式门廊,门廊两侧有小型花坛。该旧址对于研究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近现代建筑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详细]
李书城旧居
  李书城旧居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1号。是李书城1932年前后在武汉任职期间的公馆。武昌蛇山南坡,紧邻一条小径向里走,曲径尽头有一座两栋相连的中西合璧式两层楼房,楼前大理石铭文写有:“此处是李书城在1932年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民政厅厅长时的寓所。”出生于湖北潜江的李书城(1882~1965),23岁追随孙中山,与黄兴并肩战斗过,参加过讨袁、-战争。1921年前后,他支持和帮助胞弟李汉俊发起中共建党,中共“一大”在他上海的家中召开。武汉解放,他是功臣。白崇禧扬言要在撤退时炸毁张公堤、武泰闸、水厂和电厂,李书城前去交涉,质问:“你这不是要把老百姓往死里逼吗?你想炸也好,可以,但是先把我炸死再说!…[详细]
既济水电公司宗关水厂旧址
  既济水电公司宗关水厂旧址位于武汉市硚口区宗关街水厂社区。始建于1906年,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提倡下,由宁波商人宋炜臣创办,景明洋行设计,汉盛营造厂施工。水厂轮机房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属文艺复兴式建筑,一层,钢屋架,铁皮屋面,红砖清水墙,用壁柱作竖向划分,壁柱台阶形,由大到小逐次收分,与半圆劵的窗和门相协调。办公楼同期建成,两层,砖木结构,在一、二层均设置券柱式外廊,外墙穹形窗则饰以略凸的弧形窗楣,与坡形屋顶相协调。该旧址是完整保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工业遗产,它记载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武汉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博学中学旧址
  博学中学旧址位于武汉市硚口区解放大道347号。现存主教学楼与教堂,建于1907年。主教学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属英国古典主义建筑,平面布局较有特色,左右对称,中部是突出的塔楼,四周是教室和办公室,中间是大厅。教堂位于主教学楼右侧,原名魏式纪念礼拜堂,是为纪念教会一位姓氏以“W”开头的传教士而建,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型,红砖清水墙单层结构,红砖坡顶;房顶有一座钟塔为英国乡村哥特式建筑。该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两栋建筑风格独特,对研究近现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详细]
徐源泉旧居
  徐源泉旧居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新洲二中内,建于1931年。徐源泉(1886~1960),武汉市新洲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旧居由门厅、警卫室、配房、花园、凉亭、退园、主楼等组成,总占地面积4230平方米。主楼坐东向西,为两进一底一层连四间带天井串楼的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60平方米。门楼、公园、凉亭、退园等建筑为砖混结构。旧居在布局上因地制宜,颇有特点;在建筑风格上,中西结合、精巧别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详细]
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机关旧址
  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机关旧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蔡店乡姚家山村。由大礼堂旧址、李先念、陈少敏旧居、后勤部旧址、参谋部旧址、印刷厂旧址、修械所旧址、医院旧址、造弹厂旧址组成,保存较完好。姚家山新五师司政机关旧址是武汉市唯一保存较完好的近现代革命文物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详细]
大冶钢厂职工俱乐部旧址
  大冶钢厂职工俱乐部旧址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湖北新冶钢股份公司厂区东北隅,1964年建成。东西长56.8米,南北宽29.5米,占地面积1675.6平方米,建筑面积1549平方米。,旧址共两层,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整体呈“三段式”结构,即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是典型的“仿苏式建筑”,它体现了中国对苏联建筑原则“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特色结合”的认同与实践,是研究“仿苏式建筑”的重要实物。…[详细]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位于黄石市铁山区。整个采场东西长2400米,南北宽900米,上下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最早开采于三国时期。1893年,大冶铁矿正式投入大规模生产,一直持续到2003年露天开采才告结束。大冶铁矿露天采场是中国第一座采用机械化开采的大型露天矿山,代表着当时生产力的先进水平,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杰作,是世界第一高陡边坡和亚洲最大的人工露天采坑。2006年,经国家矿山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确认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景区。201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福民医院旧址
  福民医院旧址位于老河口市光化街胜利路市委大院内。原为福音堂,由挪威人建于1917年。坐东朝西,通面阔28.6米、通进深16.5米,占地面积471.9米。单体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北欧风格。共有房屋17间。木地板、青砖清水墙、红瓦屋顶。东西两面上下为檐廊,檐廊外各设17个拱形门。抗日战争时期由福音堂改为“福民医院”,中美联合空军第三大队(飞虎队)、朝鲜义勇队第三分队等先后驻扎于此。该旧址是老河口市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挪威人主持兴建的北欧式风格建筑,对研究近现代建筑具有较大意义;同时,它也具有较高的历史纪念意义。…[详细]
红四军军部与红二团总部旧址
  红四军军部与红二团总部旧址位于松滋市刘家场镇柳林河社区。占地面积206.7平方米,建筑面积284平方米。1928年~1930年,贺龙率领红四军、红二军团转战湘鄂边,多次驻扎于该处。旧址为带0前店后宅四合院土木结构建筑,墙体为土砖砌成,配有低矮木楼,屋顶覆盖青灰布瓦。该旧址是研究贺龙在松滋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详细]
换甲山学堂旧址
  换甲山学堂旧址位于松滋市沙道观镇和平街。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换甲山学堂始建于1922年,时为三栋中式平房,由比利时教会与地方士绅兴建,用于传教及开设蒙童学堂。1933年,学堂转归美国教会后,美国传教士狄隆拆除平房,修建钟鼓亭、教堂、办公住宿综合楼各一栋,仍继续办学。现存教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面阔10米,进深14米,前部硬山顶,大门圆拱形,高3.27米,宽1.85米;屋顶卷棚,对称立柱共8根。该学堂为地方培养人才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对于研究近现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详细]
英驻宜领事馆旧址
  英驻宜领事馆旧址位于宜昌市西陵区红星路42号,建于1892年,欧式风格建筑。坐北朝南,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整体平面近正方形,面阔19米,进深18米。前廊宽2米,用六根方柱支撑至二楼楼顶;所有外墙墙体及立柱都是青砖拌水泥石灰砌成,外涂桔红色墙面,墙上窗为圆弧顶方形窗框;楼顶正面为三角形墙体,中间有一圆形通风口,上镶1892金色阿拉伯数字;顶错落铺盖红色大缸瓦,顶中有一砖砌的方形天窗,为室内壁炉的出烟处。该旧址是宜昌被外国列强侵略的见证,也是宜昌对外开放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建筑风格独特,也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详细]
枝枳坪红三军军部旧址
  枝枳坪红三军军部旧址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枝柘坪村。1931年2月末,红二军团决定集二、六两军共万余人于枝柘坪地区整训。3月下旬,根据中央指示,红二军团整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仲夏任政委。旧址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324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为门厅,后为堂屋,中间夹一天井,两边辅以厢房,硬山布瓦顶,布局对称。枝柘坪整编诞生的红三军,不仅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也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红二方面军的基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旧址是研究红三军孕育过程的重要实物。…[详细]
麻池革命旧址群
  麻池革命旧址群(位于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麻池村1组)1931年2月24日,于麻池召开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长阳县苏维埃政府。1931年2月,红2军团第2军与红50师攻克县城龙舟坪后,根据贺龙指示,中共长阳县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迁设麻池,以指导全县加速政权建设,开展土地革命。此时,出现了长阳苏区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中共长阳县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迁至麻池后,建立了军事、财政、经济、审判、肃反5个委员会和宣传、警卫2个大队,共青团县委和妇女协会也相继在此建立。原中共长阳县委员会、长阳县苏维埃政府、县军事委员会、县妇女防会等单位的旧址仍保存完好。近年来,都镇湾镇人民政府筹资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