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瞻园
  瞻园位于南京市瞻园路208号,又称大明王府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瞻园原系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圃,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清顺治二年(1645)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视江南,曾驻跸此园,并御题“瞻园”匾额。太平天国时,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萧有和府。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夺取天京,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绪二十九年(1903),瞻园两度重修,但已非原园景况。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瞻园历经侵削,范围日狭,花木凋零,峰石徙散,虽曾几…[详细]
泰州城隍庙
  泰州城隍庙位于泰州海陵区邑庙街二十二号。泰州城隍庙又称邑庙,是江苏省境内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城隍庙,泰州地区规模最大的道观。始建于唐代,北宋以来曾经五次翻修。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南北总长124.47米,占地5300多平方米。大门外八字墙分列两侧,前后以子午线为中轴,分山门殿、审事厅、大殿三进。山门殿,审事厅各五间,大殿十间,二十四司三十间和地方庙、三班六房、土地福神祠二十二间,共七十二间房屋。其中山门殿、审事厅、二十四司为明代建筑,大殿为清初建筑。每进连接天井的左右两侧皆建有对称的厢房,从而使每进殿宇都自然形成一组四合院落。泰州城隍庙建筑风格和体量均与泰州旧州衙相似。第一进山门殿,设有三个方…[详细]
东林书院
  导游杨时,号龟山,曾受学于理学家程颐,在无锡讲学达18年之久。他当年讲学的场所,称为“东林书院”,又称“龟山书院”。杨时离锡后,书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废。直到明万历年间,无锡人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等捐资,在旧址上重建东林书院。此后,东林书院名声极大,一度成为左右全国舆论的中心。当时无锡的顾宪城、高攀龙、顾允成、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和武进的钱一本、薛敷教,人称“东林八君子”。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著名人士因东林书院岁入失修,集议恢复旧观,发起重修。院内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书院里有一幅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顾宪成为学治世的…[详细]
昭嗣堂
  昭嗣堂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麓。又称香楠厅,明嘉靖七年(1528年)进士曹察所建宅第中的大厅。乾隆十三年(1748年)曹察裔孙将宅改为家祠。面阔五问,进深十一架,硬山顶,全部采用粗壮楠木建成。椽上置楠木望板,厅内金柱上首之雀替,月梁两端及檩等均施彩绘,有旋子莲花、双钱、包袱垂角等纹样,贴金隐约可见,金柱下置覆盖形青石柱础,檐柱下为青石桎,山柱下为木桎和柱础。…[详细]
赵用贤宅
  赵用贤宅位于江苏常熟市区西泾岸片区南赵弄10号。赵用贤宅是明代赵用贤及其子孙居住的宅第,始建于明代嘉靖时期。据史志记载,赵用贤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卒后赠礼部尚书。其子琦美,以父荫历官刑部郎中,父子皆喜藏书,为隆庆、万历间著名藏书家,书房曰“脉望馆”,取意《仙经》:“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此宅坐南朝北,原有轴线三组,左右二组已毁,今存为主轴,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宅内大木构架、梁枋彩画、雕花柱础、雕花踢脚砖和丁字斗拱等均为明代原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赵宅现存建筑为轴线房屋一组,总面积约400余平方米。门屋3间,前檐斗拱出挑,阑额施有彩绘;大厅四椽栿及平梁皆…[详细]
张溥宅第(张溥故居)
  张溥宅第坐落在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新华西路57号。张溥宅第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原是张溥伯父、明崇祯时工部尚书张辅之的宅第,后为张溥所得。张溥(公元1602-1641年),太仓人,字天如,号西铭,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活动家。官至庶吉士。崇祯年间,张溥组织了著名的文人社团——复社,以“兴复古学,务使有用”为宗旨,进行政治和文学活动。张溥一生著述极多,有《七录斋集》等,为纪念反对魏忠贤“阉党”专权被害的苏州五义士而撰写的《五人墓碑记》,是后代传诵的名篇。现存建筑为三进组合式的通转走马楼房屋,硬山造,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7平方米,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大厅正中有张溥半身塑像,后两进…[详细]
东山民居
  东山民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南东山镇松园弄。东山民居,又名春在楼,俗称雕花楼,原为金氏地主宅院,占地5500平方米。砖雕门楼高达9米,仿木结构,飞檐翼角,运用细砖镶嵌、透雕、高浮雕和线刻等多种手法,遍刻福禄吉祥图案、文字及尧舜禅让、文王访贤、郭子仪拜寿等历史人物故事,是中国江南砖雕艺术代表作。主楼前楼的梁、枋、柱、栏、窗等处刻吉祥图案、三国故事、二十四孝及戏曲场景。兼用科林斯式柱头、西式铁铸栏杆、“十字架”、彩色玻璃等西方建筑手法装饰。后楼特点是采用外观两层内实三层的结构手法。以回廊联通前后楼。楼北花园小巧玲珑,因地制宜布置水池、曲桥、假山、亭榭、花木等。楼南一厅,据考证为明代建筑。200…[详细]
苏州艺圃
  苏州艺圃苏州艺圃,地处金、阊二门间的文衙弄。园景开朗,风格质朴,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有其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全园有地仅为五亩,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水面集中,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故而水面显得开阔流动,绝无拥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处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详细]
全晋会馆(中国昆曲博物馆)
  全晋会馆全晋会馆又称山西会馆,位于平江路中张家巷14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苏晋商集资创建全晋会馆于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光绪五年(1879年)至民国初建新馆于今址。现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依次为头门、戏楼、正殿等。头门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五界,脊柱间各设将军门一座,明间两扇黑漆门扉绘有工笔重彩门神,并置抱鼓石一对。以脊柱为界,前为海棠轩,后为鹤胫轩,梁枋饰以戏文浮雕。头门左右为水磨砖贴面八字墙,壁面各饰砖雕团龙,环以缠枝纹,顶覆瓦垄起…[详细]
淮安府署
  淮安府署淮安府署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坐落在淮安老城楚州区东门大街,总督漕运部院以北。其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淮安府署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征和见证,其规模宏大。淮安府署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门大街,总督漕运部院以北。其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历史淮安府署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现存衙门原为南宋五通庙,元为沂郯万户府。明洪武元年,知府范中以元淮安路总管府府署(现漕运总督部院处)加以修葺为府署。洪武三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在城中选址,结果选中了上坂街以北南宋五通庙和元沂郯万户府,便加以修建改造,作为淮安府的新府署,一直沿用到清末…[详细]
师俭堂
  师俭堂位于江苏吴江震泽镇,为江苏与浙江的交界处。师俭堂曾为震泽望族徐氏所有。宅院占地二千多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六进高墙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间。院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师俭堂布局极为规整严谨,前后六进总开间误差小于5厘米。若每间洞开,可以从河埠一直望到第六进厅堂上的屏门,庭院深深,体现了封建时代的门第造型。师俭堂地势从第一进到第六进缓缓抬升,前后高差45厘米…[详细]
莲花桥和白塔
  莲花桥和白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莲花桥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两淮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高宗弘历二次南巡而建。因建于莲花埂上,故名,又俗称“五亭桥”。咸丰间桥亭毁于兵火,光绪间重修,1933年邑人募资又重修。1949年后,数度整修。桥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红圆柱支撑,下列四翼,正侧共15个券洞,南北总长5799米,青石砌成。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桥基平莲花桥,结构独特,造型优美。桥身为拱卷形,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详细]
吴氏宅第
  吴氏宅第位于在扬州市区泰州路中段。吴氏宅第建于1904年,为吴道台(光绪已卯年中举,曾任广东、甘肃、新疆、浙江布政使、巡抚等职)用40万两纹银,邀其表兄周颖孝督建,从浙江请设计施工人员,仿造宁绍台道衙署,结合扬州建筑风格,建设而成。吴道台宅第原占地面积7930㎡,建筑面积5584㎡,现存面积2650㎡,坐北朝南。原有五条轴线,吴道台宅第除住宅部分外,在原北河下街东面,有一花园,名为“芜园”;北面有吴氏祠堂。1945年夏天发生火灾,烧毁将近3/5的面积。日军侵占扬州时又强行将花园与祠堂铲平,作为日军的练兵场。吴道台宅第现存建筑有大门厅、测海楼、小洋楼、观音堂、大仙堂、爱日轩、轿厅、仪门、照壁等组…[详细]
扬州大明寺
  千年古刹大明寺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依山面水,俯瞰风景秀丽、仪态万方的瘦西湖和万花园。大明寺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历来享有“淮东第一观”之盛名。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因避讳“大明”,敕名为“法净寺”。1980年,为迎接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坐像回扬“省亲”,复名“大明寺”。由蜀冈脚下蜿蜒而上的百级台阶上行,苍松翠柏掩映,尘俗渐渐远去。大明寺山门前耸立着一座纂书“栖灵遗址”的木质牌楼。由南向北,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以东,布局着藏经楼、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卧佛殿和戒坛;中轴线以西,布局着平山堂、谷林堂、欧阳…[详细]
小盘谷
  小盘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树巷58号。原为清光绪两江、两广总督周馥之宅园,占地约5000平方米。园在宅东,由回廊花墙分隔为东西两部,南有假山一组,北有曲尺花厅三间,三面有廊,厅南院中有湖石山一组,间植林木花卉。厅后为一广池,有廊道与池西水阁相接;阁三面临水,与池东湖石盘谷山峰遥遥相对,池东岸山峦起伏,一峰突起,湖石嶙峋,形似群狮,有“九狮图山”之称。山下为洞谷,由洞口接石梁可达北岸,又有洞口通池东南游廊。山上有小亭,于此可俯览东西两部园景,池西北有南向楼屋三楹。园东部置蝴蝶厅三间,缀以花木山石。整个布局紧凑,小中见大,园西部住宅,东西两轴,前后各三进,总建筑面积约2000余平方…[详细]
高邮当铺
  高邮当铺位于高邮城北门外人民路西侧,开设于清代中期,房屋整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基本上呈五排五进,原有房屋80多间,其中有柜房3间、客房3间、首饰房24间、号房30余间、更房、生活用房20多间;核心精华部分存箱楼(首饰房)保存较好,且四周是高大的风火墙,外看像一座方形城堡,整个楼房给人以森严神秘之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典当遗存。高邮当铺的发现,为研究清代江苏地区的典当制度及民居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2001年该当铺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甘熙宅第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区南捕厅15、17、19号和…[详细]
宁波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天宁寺始建于唐太中五年(851年),原名国宁寺,宋宗宁二年(1106年)改名为崇宁万寿寺,改和元年(1111年)更改名为大宁万寿寺,建炎年间,毁于战火,不久重建。元至大二年(1309年)为倭寇所毁,后又重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天宁禅寺。民国初年,改称“天宁寺”。寺前原建有东西两塔,东塔已于清光绪年间崩塌。1995年配合中山改造对东塔基进行了考古,发掘出残塔基。现存者为天宁寺的西塔。原因塔砖上有正书“咸通四年(863年)造此砖纪”之铭文,1995年在西塔组修时,又发现了许多咸通年间的塔砖。故有“成通塔”之称,由于该塔比较矮小,又形似乌龟,所以俗称“乌龟塔”。…[详细]
独松关和古驿道
  独松关和古驿道位于苏浙皖交界的安吉与杭州交接部独松岭。独松关,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抵御北方敌兵的重要关隘。同治版《安吉县志·古迹》载:“独松关,宋建炎间(1127-1130)兵起,垒石为关,名曰独松关。”“独松关,雍正九年(1731)知州申梦玺建讯兵房六间,咸丰九年(1859)奉抚宪重修,十一年(1861)毁。”古驿道,实为临安(今杭州)至建康(今南京)陆路捷径之要道。现存安吉县递铺镇双溪口关上村至余杭区百丈镇独松村段约1200余米。《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宝历二年(826)余杭县令珧筑甬道,通西北大路,高广径直百余里,行旅无山水之患。”《元和郡县图志》载,杭宣驿道从杭州北至宣州共496…[详细]
新河闸桥群
  新河闸桥群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新河闸桥初建于宋代,后历代都有修建。新河闸桥群由中闸、糍闸、北闸、下卢闸等四座闸桥组成。其它如中闸、北闸、下卢闸等,均为两孔闸梁桥,建筑年代略晚,细部做法也较粗放。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麻糍闸位于新河镇原高桥乡驻地东约500米的河上,传为朱文公建。传说桥石将断,仙人以麻糍粘之,故名。闸计两孔,东西走向长11.1米,宽3.7米,两孔跨度均为4.75米,闸正中开两闸槽。两孔梁式闸桥,制度精良,桥墩中间两侧做出两道竖向闸槽,以安放木闸板;与此对应,桥面中心不施梁板,留出空隙开启闸门,其做法古拙。桥墩两端均做出分水尖,其上部做成类似普柏枋的线脚,之上的桥墩部位隐出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