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鹿城岗城址
  鹿城岗遗址是西周古城遗迹,位于邢台市,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根据文献史料记载,邢国曾有三次筑城,分别为:“(商王)祖乙迁于邢”;“周成王封周公之子于邢,建邢国”;“春秋时期,齐桓公帮邢城筑夷仪城(传说在浆水一带)”。而如今的邢台老城据考证建于汉代。现状该遗址为古城遗址无疑。城墙内夯层、夯窝十分清晰。城墙已遭破坏,但西、南两面仍高于地面约6米,远看城郭十分清楚。城墙夯土非常纯净。该城建筑较早,很可能是在西周。文物价值河北省文物所专家组组长石永士先生也初步认为:古城遗存比较明显。根据城墙规模、城墙…[详细]
固镇古城遗址
  固镇古城固镇古城是战国、汉代城址,位于武安市固镇,固镇亦名故镇,城址位于洺河北岸,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50米,东西宽1500米,残存部分夯土城墙,高3米,城内出土有鼎、鬲、罐、盆、豆等陶器。《正义》说:“武安故城在潞州武安县西南”五十里;《读史方舆纪要》载:“武安故城在今县西南五十里。”在县西南五十里一带,只有固镇城址,因此,固镇古城亦有武安故城之说。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付将沟遗址
  时代:战国至汉1953年10月17日,家住付将沟村中部北山坡的村民吴琢,在自家房屋的一侧搭建驴棚,夯打木桩时,发现地下埋着不少铁器,铁器上长满黄锈,上下交叉堆成了70厘米的马莲剁状。随后,经考古人员发掘,87件战国铁范,在地下沉睡2000多年以后,终于见到了天日。这87件铁范,约重190公斤,多为铸造农业生产工具的铸范。其中有铸造锄头的“锄范”,铸造刨土用具钁头的“钁范”,铸造斧头用的“斧范”,制造铁凿用的“凿范”,还有制造车辆上的铁件用的车具范。考古人员根据铁范上的铭文、工具的样式、陶器片复原后的形式,判定这批铁范的年代为战国。经专家对铁范进行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分析,它是高温下炼出的生铁水浇…[详细]
东垣古城遗址
  东垣古城遗址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东、西古城村。1956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经2005年初步勘探,古城址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城墙墙基宽约20米,四周城墙均有遗存。地表暴露有大量陶片以及砖瓦残件。曾出土大量的燕赵刀币和西汉半两陶范。城址内的断崖上暴露的文化层中含有丰富的陶质生活用品和建筑构件的残片。据《史记·赵氏家》、《史记正义》、《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东垣古城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重要城邑,后属赵,秦置东垣县,两汉为真定县,真定国治城属常山郡。晋初(265年)将常山郡治所由元氏移至东垣。唐初真定县与常山郡的治所一并迁往滹沱河以北。至此东垣古…[详细]
武垣城址
  武垣城遗址位于今肃宁县县城东南偏北7.8公里处。铵有县即有城之说,此城当建筑于战国时期。古城分内、外两城,皆为正方形。外城每面均为1.75公里,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内城也称子城,位于城中心,每面各长0.5公里。城内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内城东南隅保留汉武帝钩弋夫人庙遗址,高约2米,宽35米,长45米。内外土城墙已平毁,只外城西、北两面较为完好。北面墙现存长1444米,高7.4米,宽10米,可见夯土层6。16厘米不等;西面墒现存970米,最高处6米;东培只存400余米;南城墙基略高于地面,依稀可辨。内城则存西墙一段160米,北墙一段长100米、宽4米、高2.9米,南墙、东墙地上遗迹全无。1959年文…[详细]
东黑山遗址
  时代:战国、汉东黑山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乡东黑山村村南,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1200米,处于丘陵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南水北调天津干渠的渠线从遗址中、北部贯穿而过,发掘面积5200平方米。时代有战国、两汉、唐、宋、金、元。其中,以战国城址和西汉中晚期一东汉遗存最为重要。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以战国、汉代为主,发现战国时期小城址一座,各时期灰坑345座、灰沟10条、房址13座、井7座、墓葬19座、路8条,出土陶、铁、铜、石等各类遗物500余件。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另有铁、铜、石器等。陶器类型主要有碗、罐、盆、豆、小口瓮、壶、杯、…[详细]
古宋城址
  宋子县,战国时越邑,形成于公元前770年。《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喜四年,栗腹伐赵,王自将仿军随军至宋子。公元前228年被秦占领,始为宋子县。《剌客传》“秦灭燕,高渐离匿作于宋子,”即此。西汉初,刘邦封许瘈为宋子侯,宋子县升为候国;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废国复县,属巨鹿郡;王莽时,宋子县短时称为宜子,后汉废;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复置宋子县,仍属巨鹿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又废;隋文帝开皇初(公元581年)又置宋子县,属赵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宋子县并入平棘县。宋子城遗址在今河北省赵县东北部,距赵县18公里的韩村镇宋城村,故城遗址东西长700米,南北宽550米,占地38.…[详细]
冀州古城遗址
  时代:汉冀州古城遗址,位于冀州市冀州镇北关村一带。是汉代冀州古城西北面的一段土城墙,从东北向西南延伸,总长4500米,分布面积225万平方米。沿汉城址西、北面的沟渠为原城的护城河。…[详细]
后底阁遗址
  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南宫市文物保管所联合对位于河北竹南宫市东南29公里处的后底阁遗址进行了勘查和发掘。发现各类遗迹20处,出土佛教石、陶造像及残块283件,其中汉白下造像的数量较多,雕刻精美。根据造像铭文中的纪年和地名可知,此遗址与北朝罕隋唐时期数次变迁的武城县有重要关系。此次发掘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佛教传播历史和造像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详细]
临清古城遗址
  时代:北魏至金临清古城遗址,位于临西县县城东南的仓上村东,时代是北魏至金。呈长方形,南北长6华里,东西宽3华里,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北城墙、北城门遗址犹存。临清县古城遗址曾出土大量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窑中的大部分瓷器。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目前,邢台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21处,位居全省前列。邢台市新增10处:临城县补要村遗址、隆尧县柏人城遗址、邢台县鹿城岗、南宫市后底阁遗址、临西县临清古城遗址、邢台县南贾乡石塔、平乡县文庙大成殿、南宫市普彤塔、邢台市天宁寺前殿、邢台道德经幢…[详细]
隆化土城子城址
  土城子城址位于河北省承德城西北隆化县隆化镇下洼子村。城始建于北魏延和元年(432),隋唐时为奚王西省地,辽圣宗时在此建北安州,金元改称兴州,明太祖朱元璋时废弃。在南北朝和辽金元时期,这里始终是燕山北麓的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城址占地面积0.41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城墙残存,高2~5米。城址中心有一片较高的台地,疑是官署建筑遗址。2006年土城子城址作为南北朝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禅果寺遗址
  禅果寺位于河北武安市西部活水乡寺沟村的定晋岩下,距武安城35公里。始建于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致今已有1760多年历史。定晋岩禅果寺初建时规模较小,直到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4年)才大兴土木,后经多次扩建、重建,寺院规模逐渐扩大。禅院所处,山势险峻,当时松柏青翠森蔚,梵王宫殿壮丽,高僧出没,游人不绝,其胜景有碑刻记之。禅果寺的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末,到抗战前夕,寺内尚有僧人20多名,1943年始散,寺随之被毁。现仅存石碑碣19通,具有研究价值的有:五代后唐天成年间的重修定晋岩禅院千佛邑碑,俗称“透影碑”;明代张镜心草书碑二通,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还有石佛五尊,其中有三世佛,三头六…[详细]
沧州旧城
  沧州旧城简介   坐落在沧州市东20公里沧县旧州镇。城内面积约430万平方米,旧城墙其宽约40米,周长实测7787米。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即浮阳县城。旧城墙现已残缺不全,唯西、南两侧还有断墙五段。旧城内有铁狮子、铁钱库(出土钱文皆崇宁、大观、政和、宣和通宝等)、铁炉及开元寺等古建筑遗址,地下且富有文化遗存。旧州城曾取名狮子城、卧牛城。现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沧州市…[详细]
板厂峪窑群遗址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村是“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附近明长城砖窑群的一段十分重要的长城关隘,其村北险峰上横亘着3.5公里长的保存比较完好的明长城。这个罕见的明长城砖窑群,是由秦皇岛市文物专家指挥当地村民于2002年冬天经过近两个月的试探性发掘。砖窑上面从上到下依次覆盖着耕地熟土、粘土、焦土等三种土。窑形分为龙窑、马蹄窑和牛角尖窑等,窑口直径为3.5米至6米不等。里面大都保存着当时烧好的筑长城用的大砖头,砖长36厘米,宽17厘米,厚9厘米,重10.5公斤左右。其中码满砖的有24座窑,每座窑里码砖20层,存砖5000余块。据专家分析,这都是备用的长城砖窑藏,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砖…[详细]
古交遗址
  古交遗址古交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时代地址: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镇后梁村古交遗址分为王家沟和后梁两个遗址点,为汾河流经区域,在其河流堆积的阶地上,目前已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文化遗存多处。早期遗存2处,是太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一处在王家沟,1990年3月发现石制品18件,均以角岩砾石作原料,器形甚大,有石核、砍砸器等。石核多数为单台面,砍砸器多由扁平砾石制作,刃缘最长者有80毫米。另一处是后梁,1983年7月发现石制品459件,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其中砍砸器、刮削器最多。砍砸器器型颇具地方特色。中期遗存2处,一处在古交镇以东的长峪沟,1983年发现石制品8件;一…[详细]
匼河遗址
  匼河遗址位于芮城县黄河东岸的合河村附近。为河湖相沉积,东北高西南低,冲沟多作T字形,与黄河相接。在北起独头北构、南迄洞口南沟的长达13.5公里内,有石器地点十一个,石器分别发现于距地表20多米的红色土之下的砂砾石层和泥灰层中。合河遗址是目前华北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由于石器的一定组合特点代表一定的文化性质,故合河遗址被命名为“合河文化”,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内外考古学术界所瞩目。合河文化上与西侯度文化、下与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其地质时代、为中理会新世早期,约与陕西蓝田猿人时代相当。在北起独头北构、南迄洞口南沟的长达13.5公里内,有石器地点十一个,石器分别发现于距…[详细]
梁村遗址
  祁县城东南10公里的梁村遗址,范围约2平方公里,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物.梁村遗址梁村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祁县城东南10公里的果村村西遗址面积约2平方公里,该区域到处可见古代陶片。村西北高崖头断面上,露出明显的烧灰层和灰坑,含有丰富的遗存物。1954年进行过调查,1955年9月5日至28日,进行挖掘,确认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有:陶、石、骨器。陶器有彩陶、红陶、灰陶等。型制上有罐、钵、鬲等。石器有石斧、石球、石刀、石环等13件。骨器有骨镞16个,骨凿5个,骨针2个,骨锥4个,蚌器有穿孔蚌壳、蚌环、蚌刀等。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坡头遗址
  坡头遗址坡头遗址位于四保子乡克新民村郭家社,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东至堡子沟,西接郭家社居住区,南依上梁地,北临堡子沟南端,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地面暴露大量彩陶残片,多为锯齿纹、平行线纹,黑红两彩,属于半山类型文化遗存。另一部分残片饰折线纹、弧线纹,为马厂类型文化遗存,其中有饰有红色和紫红色陶衣,纹饰色彩黑红相间,极为罕见。坡头顶遗址中还发现有窑址和墓葬,窑址长约1.5米,高0.5米,其中有大量的烧结红土、焦釉块、炭渣,并有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陶片掺杂其中。…[详细]
金胜庄遗址
  金胜庄遗址时代:新石器地址:芮城县大王乡金胜庄村西50米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600米。文化层堆积厚1—3米,断面暴露有三层间隔7—14厘米的白灰面。地面暴露有大量的彩陶、红陶及夹砂陶片,采集有尖底瓶、钵、盆、罐、豆、鬲等器物残片。1987年曾出土一件完整的彩陶曲腹罐。纹饰分圆点弧形三角纹、绳纹、划纹及附加堆纹。还采集有石斧、石刀、石铲等。为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保存完整。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庄遗址
  时代:新石器东庄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南部的黄河岸边,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1958年,考古发现有圆型半地穴式的房址、储藏食物的窖穴、鱼形花纹陶器及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是研究仰韶文化重要的遗址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学者在5万平方米的仰韶时期的村落里获得:圆型半地穴式的房址、储藏食物的窖穴、烧制陶器的陶窖;外表绘有精美的黑色三角形图案和鱼形花纹的陶器;还有石斧、石锛、石刀、陶刀、弹丸、纺线轮、敲砸器、陶锉等生产工具,以及石头和动物骨骼制成的箭头;及骨笄、牙饰、陶环等装饰品。同时发掘出5座墓葬,其中有双人同性合葬墓、多人二次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