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塔里他里哈遗址
  时代:商至周塔里他里哈遗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乡诺木洪农场二大队三中队驻地南。遗址面积约250×250米,塔里他里哈蒙古语是火烧过的山或灰山之意,遗址由三个小山包组成。1959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遗物中,生产工具有铜器、骨器、石器、角器、陶器、木器。铜器有铜斧、铜刀、铜、铜镞;石器有石斧、石镞、石锛、石凿、石刀、石杵、研磨器、石球、石纺轮、砺石;骨器有骨铲、骨凿、骨刀、骨针、骨镞、骨椎、骨纺轮;角器有角铲、枪形器;木器有木纺轮、车毂;陶器有陶纺轮、陶球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都是加砂陶,有灰、红两类,以灰陶较多。遗址中还…[详细]
虎台遗址
  虎台遗址,位于西宁市西郊,为公元4世纪南梁(小国)的遗址。这个高大的土台是南凉王朝第三代君王溽檀于公元402年,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修建的阅兵台,“虎台”之名由此而来。《西宁府新志》中记载,台的东面有四个高七丈多的土墩,墩与墩之间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东北角一墩高一丈多,台西面还有相连的六个小墩,不知为何时所筑。只是当年宏伟的建筑,景点特色:如今已经荒颓,只剩寑台一座,被包围在高大的现代化的楼群建筑之间。传说南凉王曾在台下阵兵十万,以炫扬武力。西宁诗人李焕章《虎台怀古》一诗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忆昔南凉图霸王,仗铖登台曾誓师。飞扬大纛接云汉,鼍鼓声中画角吹。鲜卑畏威来献马,青海部落拜…[详细]
门源古城
  时代:宋门源古城城垣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60米,南北宽约300米,残高11.7米,底宽30米,顶宽5—8米,夯土层厚10—12厘米,城墙有马面,宽12米,有瓮城呈半圆形,城门一南向。靠近城墙,原有城壕,均填平且建有民房。目前城内无任何建筑物。旧时房舍早已荡然无存,唯破碎瓦片俯拾即是。根据《西宁府新志、地理、山川》及《大通县志、建置沿革》记载,门源古城建于宋代,被命名为大通城,浩门河并因城名而改为大通河,具体筑城年代当在1099年宋军收复河湟地区至1125年西夏攻占门源期间。关于古城被毁的原因,民间有骆驼客屠城的传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墙西北角竖有青海省人民政府的石刻保护标志。2013年5月…[详细]
贡萨寺旧址与宗喀巴大殿
  贡萨寺位于距玉树州治多县城西9公里、海拔4300米的嘉吉阿尼噶宝山坡上,是12世纪由拔噶举派的创始人拔达玛旺秀的心传弟子秋杰次成帮巴创建,由此产生秋杰-转世系统。第二世秋杰索南扎巴扩建寺院并改宗为直贡噶举派。公元15世纪,五世0昂旺洛楹嘉措又将该寺改宗为格鲁派寺院。1981年寺院从治多县城北面闹布旺江旧址搬迁到现在的新址,并修建了大经堂、弥勒佛殿、密宗和0神殿及-寝宫等建筑,寺内存有《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不计其数。贡萨寺宗喀巴大佛为世界最大的室内铜制镀金佛像,并被授予“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青海玉树州…[详细]
页河子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沙塘镇和平村。1986年北京大学与固原博物馆联合进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和相当于齐家文化的遗存,以后者为主。…[详细]
固原古城遗址
  城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固原城(高平城)的修筑,同样显示了固原地域文明的进程和悠久的历史。固原城,地外宁夏南部山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内城的缘起已有两千多年了,最早应是乌氏城,而得以沿袭且发展起来的城就是现在的固原古城,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钟鼓楼、禹王庙铁塔、文澜阁等。内城:周围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外城:周围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东城门三道,万历时建,冠名者两道,一日安边门,一日保宁门。南城门四道,也是万历时建,有名者两道,日镇夷。西城门两道,万历时建,有名者一道,日威远。北城门一道,…[详细]
省嵬城址
  省嵬城遗址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境内,现存城址略呈方形,城墙为黄土夯实,残墙高2~4米、基宽13米。北墙长588米、南墙长587米、东墙长593米、西墙长590米。南墙有一座城门,城门仅有一个门道,长13米,厚约4米。门洞两侧铺有一层长条石,其上有四个圆形石柱础。门道中有一石门槛,高出地面0.3米,石门槛两侧各有一个石门枕,上面有安门框的沟槽。遗址最高处是一座4米多高的烽火台。据文献记载,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整个城池陷入地下,只有一老一少在外打水,才幸免遇难。现在省嵬城仅留下的是残坯断壁。经过一千年风霜雨露的洗礼,城墙变得矮短,并且断断续续。东墙已面目全非,被人铲平,建造了房屋和院落,南北墙…[详细]
七营北嘴城址
  七营北嘴城址,位于固原县七营乡以北5公里的北嘴村。城东西宽600米,南北长650米,有内城,南北宽450米,东西长550米。城内东北角有100米见方的小城堡,外有瓮城,长96米,宽36米。现存城墙高1—5米,顶宽1米,基宽9.5米。据载:此城建于隋,大业初,为他楼县治。唐神龙元年(公元701年)废,改萧关县。大中五年(公元852年)治五州。经宋、元,废于明万历年间,该城系固原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址。2014年7月21日,七营北嘴城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柳州城址
  柳州城址位于海城镇耙子洼自然村东南,距海城镇2.5公里,始筑于宋.西夏取海原地区后称“东牟会”,城内设“天都监军司”驻重兵。城池为今海城原址,乾隆十四年(1749)为取水方便等诸因素,移地五里重新改堡为城(今海原县城址),柳州城废。 柳州城址形呈长方,长1300米、宽550米,残高4-7米,基厚7米,顶残宽1-3米,开南、北二门,绕以筑城,城外护城壕残宽8米。民国九年(1920)海原大地震时倾圮。柳州城址现为宁夏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营城址
  大营古城位于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年代为宋—明。2005年9月15日,大营古城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7月21日,大营城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兴武营城址
  兴武营古城兴武营古城位于盐池县城西北48公里,今属高沙窝乡二步坑村,坐落在明代两道长城交会处的低洼地上。据《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记载:“旧有城,不详其何代何名,惟遗废址一面,俗呼为半个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都御史金濂始筑此城,就其旧基,设都指挥守备。据考察,古城略为矩形,东墙长610米,西墙长580米,南墙宽470米,北墙宽480米。墙体筑有腰墩,东墙5个,西墙4个,南墙4个,北墙5个。南瓮门外百米处有一口古井,俗谓龙踏井。相传有一骑士经此前去灵州,时遇日将落山,遂向一牧民询问:“天黑前能否到灵州?”对日:“灵州距此还有百余里,你除非是神人神马,不可能到达。”此时马渴不得饮,于是一声长…[详细]
骆驼石旧石器遗址
  和什托洛盖镇骆驼石旧石器遗址,是一处罕见的大规模旧石器制造场,这是新疆迄今发现的一处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地点。该遗址因为一处形似“骆驼”的雅丹地貌较为醒目,所以被命名为“骆驼石高台”遗址。2014年7月21日,骆驼石旧石器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岳公台一西黑沟遗址群
  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城西南3公里处东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的山前缓坡地带,地处山北迎风坡,地形雨较多,有大片的草原牧场和山地森林。遗址群被天山延伸出的山脉呈半环状围绕,西有常年流水的西黑沟河,西北不远处是巴里坤湖,南临终年积雪的天山雪峰,向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巴里坤草原可以尽收眼底。遗址群所在巴里坤盆地,处于欧亚大陆北方大草原东西交通的要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沿天山北麓向东穿伊吾谷地是蒙古大草原,东南与甘肃北部地区接连,沿天山北麓向西经木垒、奇台可进入准噶尔盆地,向南可沿多处山口古道翻越天山进入哈密盆地。…[详细]
龟兹故城
  时代:西汉至宋龟兹国,西域古国之一,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和唐显庆2年(公元657年)曾两度将安西都护府设置于龟兹,所辖4镇、16府、72州之地。并在此设立政权机构,管理西域地区,龟兹当时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都城。古城位于库车县城西约两公里的皮朗村。古城周长近八千米,北墙2000米,南墙1806米,东墙1646米,西墙约2200米。除东、南、北三面城墙尚可辨认外,西墙已荡然无存。全城成不规则正方形,城墙高约2--7米,为夯土筑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个。1985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曾在此城进行过发掘工作,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彩陶片,铜件、汉五铢钱…[详细]
石人子沟遗址群
  石人子乡石人子沟遗址,位于巴里坤县城东南约23公里处的东黑沟水电站以北地带的东天山北麓强倾斜地带,是青铜时期延续至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199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发现了三座高台,一座在山上,两座在坡下,呈品字形,以等腰三角形分布,非常规则,从山上的一座高台到山下的两座高台直线距离都是4公里。该遗址分布范围大,在东西长10余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广泛的保存完整的岩画区、墓葬区、建筑遗址区。岩画区内的岩画分布较广,内容丰富,较完整地记录了在该遗址区生活过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过程。单人狩猎,围猎,放牧,母系、父系时代的生殖崇拜,赛马,搬迁及服饰都较完整地记录在了岩石上,是研究游…[详细]
营盘古城及古墓群
  汉晋时期古城及墓葬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东南。古城背靠库鲁克山,面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接龙城雅丹奇观,西连塔里木绿色走廊,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山国(墨山国)重镇。古城平面呈圆形,直径约180米,面积约9.5万平方米,有东、西、北3座城门。城墙为“干打垒式”建筑。古城繁盛时期大体在西汉中、晚期到前凉,晋以后孔雀河断流,营盘逐渐衰落。墓地位于城址北部900米处的台地南缘,东西长l500米,南北宽250米,墓葬总数约在200座以上。历经盗掘,破坏严重。20世纪90年代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大量汉晋时期文物。这些文物既有本地色彩,又有中原汉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因素,是罗布…[详细]
喀拉墩遗址
  时代:汉至南北朝喀拉墩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大河沿乡政府驻地西北,直线距离24公里,地处沙漠腹地。遗址面积约500000平方米。遗址以喀拉墩城堡为中心。城堡四周有多处建筑群,多为民居、寺庙。见有一座佛塔。在建筑群的附近有农田、渠道遗迹。喀拉墩城堡面积为5625平方米,呈正方形,边长75米,墙垣高约8米,顶宽8米左右。东墙偏北处开有一门。城堡内房屋建筑均为木构建筑,多坍塌。遗址内地表散布有夹沙红、灰陶片,残木器、石磨残片、玻璃残片和钱币等。曾采集到写有古于阗文的木板。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乌什喀特古城遗址
  乌什喀特古城即“三重城”之意,在新和县西约20公里处,为汉代遗址,被认为是汉代龟兹国的大城市之一。城三重,有外城、内城、中心城。为夯土筑,外城已毁,内城保存较好。东西408米,南北451米,残墙高厚各5米。遗址曾出土有“汉归义羌长”阴文卧羊纽铜印一枚,颇为珍贵。新疆阿克苏市…[详细]
石城子遗址
  石城子遗址汉疏勒城位于奇台县城东南,直线距离50公里,地处天山北坡的山区,隶属半截沟镇麻沟梁村。该遗址地处前山丘陵地带,坐落在麻沟河沿上,其城址东依悬崖峭壁,南有麻沟河向东绕北泽黑沟流向新户梁,北为南高北低的坡地,西面是低缓的丘陵与麻沟河、新户河相接,地势险要是该城的地理环境特色。因城内有露出地表的岩石,俗称“石城子”。该城呈不规则状,并不见一般概念上的完整的封闭的城墙,只是依自然地势而因地制宜建造。古城位于山坡上,北高南低,东西长240米,南北长200米,古城东面为麻沟河绝壁深渊,古城三面筑城墙,东面依绝壁为天然屏障,城墙宽一丈,有角楼、马面,城内有一洼地,据考证是人工挖掘的类似于“井”的工…[详细]
达玛沟佛寺遗址
  导游遗址位于和田策勒县城东北25公里处。以老达玛沟为中心,周围还有许多其他遗址。该遗址西北四、五公里处有吴六杂提麻扎,西南-里多有力济阿特麻扎,东北四、五公里有苏甫其麻扎,东南四、五公里有乔潘阿特麻扎,正北六、七公里处有卡纳沁城,往正东十多公里处还有南北相距-里的佛塔遗址两处。因此,老达玛沟实际上是范围广大的古遗址群。黄文弼教授在他的《塔里木考古记》中记述道:“过达摩戈村向北东行,入沙碛约五、六公里地,即有红色陶片散布,显示已逼近古代住宅区域也。转东行,至一为数众多瓦砾场,地名特特尔格拉木,西南东北一线,绵延约数里,房屋虽已毁败,但审其痕迹,街衢巷陌尚可辩识,中有大道一条通向东北,显然为一旧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