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
  克斯勒塔格佛寺位于柯坪县西北约10公里处,原柯坪县水泥厂旧址北克斯勒塔格山前。佛寺东为苏巴什河,南为生长茂密的胡杨林。克斯勒塔格佛寺依托克斯勒塔格山体前延伸出的缓坡修建。在佛寺的构建过程中依照山体的走势,利用山体表面坑洼粗糙的特点,将黄泥土夯筑其上,构筑成一个大平台。整个佛寺建筑利用克斯勒塔山体的走势依次构建了三个高低错落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利用夯筑与大土坯垒砌筑的方式修建了高大的佛堂、禅房、僧房及佛塔。整个佛寺建筑依山体走势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在佛寺南面修筑了一条通往顶层佛殿的台阶。整个佛寺面积14854平方米,佛寺地表与山体最上部的佛堂高差达25米。在残存的僧房墙体上尚可见有烟道…[详细]
兰城遗址
  兰城,又称烂城,位于新疆巴州和硕县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沙梁湾村三组东南约1公里处,则格德恩呼都格村东约500米。地理坐标E87?58′20〃N42?13′35〃,海拔高度1070米。时代为唐——元。城址略呈正方形。城墙大部分尚存。黄土夯筑。东南城墙残长约260米,南北城墙残长约220米。总面积约57200平方米。城内土包深坑遍布,地表散布陶片、石磨盘、石杵和纺轮等文物。地势平坦。周围是树林和农田。城内灰坑、挖坑遍布陶片、碎骨、石磨盘片。陶片为泥质,灰、红两色。城周有壕宽约20余米。1984年,从地表采集的文物有塑造的人面型(深目高鼻)、兽头型、山羊角型陶器耳柄,还有碎骨、大小石球、石雕、陶花、陶…[详细]
唐王城遗址
  导游唐王城即唐代尉头州城遗址,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托库孜萨热依”古城,建于公元前206年,距今约有2200年的历史。古城座落在巴楚县城东北60多公里处的代热瓦孜塔格山(大门山)南端山口的北山东侧。城墙用泥土,石头筑成,分内城,外城,大外城几个部分。南北各有一道城门,大外城的城墙已风化为一道土梁,城东北延伸至约两公里处的唐王村(今农三师五十一团驻地)。唐王城为新疆境内古丝绸之路中道上的一个重要古城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小阿萨古城遗址
  小阿萨古城遗址位于鄯善县达浪坎乡拜什塔木村西南约8公里处戈壁荒漠中,这是一座寺院遗址。寺院用土坯修建,平面呈方形,边长100米,面积10000平方米。由七组互不相连的建筑群组成,其中三组保存较好。一组在遗址西北隅,包括佛塔、殿堂。佛塔位于北,塔基夯筑,平面呈“十”字形,塔身为正方形,边长1.3米,残高5.3米。穹窿顶殿堂虽已塌毁,但千佛像仍然清晰。另一组位于遗址南部的中段,也有一穹窿顶殿堂和塔,只见窟顶有数层莲瓣纹样。还有一组居住房间。…[详细]
达勒特古城遗址
  达勒特古城又称达勒特破城子,位于博乐市东南37公里的破城子村北缘,坐落在博尔塔拉河与大河沿子河交江之处的黄土台地段上。整个古城被一条东南—西北向的干枯河分为两部分。 从地理位置看,在历史上地处唐代西域丝绸之路北路的中段,其东北与阿拉山口遥遥相望,可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及中国境内的塔城、阿尔泰,西南可逾金山、本岭沿赛里木湖穿果子沟可通月城和伊犁河,直达中亚,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初步勘察,现有遗址以干枯的河床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最宽处约400米,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遗址分内外两重城,外城南墙东西长约450米,土夯筑,每层厚10—12厘米不等。…[详细]
唐朝墩古城遗址
  唐朝墩古城遗址古城位于奇台县城东北角,与县城紧紧相连,东临水磨河,西南方紧连居民区,北靠菜园子(蔬菜生产基地)。该古城东西宽315米,南北长490米,为一长方形城郭,四面有城门、城垛,北城墙上有烽火台,目前,残存北面城墙。解放前,人们常从遗址中拣到唐朝时代的器皿,解放后,且文物管理所陆续从遗址内采集到红陶侈口平底盆,灰陶平底三耳大瓶,灰陶单耳罐,宋青瓷器残片,元代双鱼镜,元代察合台银币……,奇台县城得名—古城。196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朝墩古城久远,据史料记载,此城为唐代北庭都护府属轄的四个县中的蒲类县城,始建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设县于唐长安二年(70…[详细]
夏塔古城遗址
  夏塔古城遗址位于昭苏县夏塔乡境内,海拔1750米。夏塔古城是唐代的城池建筑遗址,在夏塔河出口约20千米的夏塔河畔,古城北临特克斯河,东临夏塔河,西面遥望哈萨克斯坦国,周围是宽阔的夏塔牧场。整个建筑由城池和处于城外建筑物组成,总面积为1.26x105平方米,外城周长1420米,城池略显方形,不是很规整,现残存北墙长390米,南墙212米,西墙480米,东墙被夏塔河冲蚀,原来有无城墙不太明显;城墙为夯筑,夯层8--12厘米不等,个别地段可见土块和石块补筑的痕迹。城西南角有角楼遗迹,城内有三处台基遗迹,可能为城内高大建筑物遗迹,城外有护城壕;城外的两处台基,一处为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8米…[详细]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
  昌吉州烽燧群东起木垒县,西到玛纳斯,贯穿在古丝绸之路上,长300多公里,时代从最早的唐朝至最晚的清朝,跨度有1000余年。每个烽火台之间间隔也不一样,有五里墩和十里墩,昌吉市的烽火台间隔呼图壁的烽火台三十里,被命名为三十里大墩烽火台,是清朝时期修建。三十里墩烽火台坐落昌吉市榆树沟镇芦草沟古城西面约78米处,整个烽火台躲藏于茂盛的榆树林中,邻近是一个旷费的炼油厂,烽火台主体是四棱台形,底边长5.1米,顶边长约2米,高5米,占地26平方米,整个台体以黄土夯筑,夯层厚十多公分。通过200多年的风吹雨淋,烽火台一侧有些垮塌,其它三面保管较完好,但已找不到上去的台阶。呼图壁县两座烽火台分别位于五工台镇和…[详细]
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
  位于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的吐鲁番盆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鄯善县),是古代西域东西、南北交通的要道和十字路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之吐鲁番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该地区保留了大量包括烽燧在内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烽燧,又称烽堠、烽火、烽表、烽铺、烽堡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事警备通讯制度。我们现在所说的烽燧多是指烽燧制度中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的出现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即与长城密切结合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路上丝绸之路后,为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保障西北边疆的安定,历代中原王朝均在西域绿洲地带修筑烽燧、亭障,使其…[详细]
哈密境内烽隧遗址
  哈密丝路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哈密地区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现境内尚遗存唐烽燧4座,这就是哈密二堡的拉克苏木烽燧、柳树泉的下马不拉克烽燧、巴里昆三塘湖烽燧、伊吾前山阔吐尔肖纳烽燧。它们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而现今保存的绝大部分烽燧则都是清代建筑的。目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隔2—3千米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城如岑参诗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详细]
柳中古城遗址
  柳中古城遗址在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城当西域古代交通孔道,地肥美,宜屯田。东汉延光中班勇为西域长史驻此。十六国前凉张骏置田地县,唐贞观中灭高昌改置柳中县,贞元中地入吐蕃。明称为柳城,一作鲁陈,一作柳陈。…[详细]
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
  时代:明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位于北纬48o46,东经85o48,在和布克赛尔县城东南5公里处,距莫特格乡2公里,占地面积16.81万平方米。古城呈方形,边长为414米Ⅹ414米,墙的方向北偏西20o,北墙保存较好,在北墙中段有一缺口,宽20米,可能是城门,现已成为一条干河床,河床在城内呈“人”字形分布,其首部即在北墙缺口,一条支流伸向西南,一条伸向东南,东墙保存一般,没有城门,南墙正中有一门,西墙有一门,保存较好,可以看出痕迹,门洞宽10米。在古城西北角有一残破的藏式佛塔,城内发现有-、泥制佛像和铜念珠,现尽存一塔基,高约3米。据当地牧民讲,1970年以前此塔尚存高约10米,后被雷击倒。2…[详细]
惠远古城
  介 绍 历史上伊犁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清代乾隆为了加强在伊犁地区的治理,在此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八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现保存较好的是被称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远城,城内还保留着将军府旧址。 惠远古城中心矗立者宏伟高大的钟鼓楼,登楼远眺,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林则徐曾在这里领导百姓开通水利,受到了伊犁将军和各族人民的尊敬。交 通 古城距霍城县9公里,距伊宁市38公里,可包车去,价格应在一百元以内。新疆伊犁…[详细]
阔纳齐兰遗址
  阔纳齐兰遗址位于柯坪县阿恰勒乡。遗址由西北角驿站和南北区住宅建筑组成。驿站分布有西北方向的平台(亦称炮台)、官邸和较完整的城楼城墙。官邸位于城搂之西30米处,残存墙基为青砖砌筑。城墙呈南北向一道,长约80米。北端为一角楼,平面长方形,南端为一平台,夯土筑。城墙上建有十几个雉碟,城门设于城墙的中断。东南处住宅遗址分布范围150×500米,现残存有残垣败壁,相互毗连,均为黄土坯砌筑,分为南北两区。1989年11月,文物普查时曾采集到“光绪通宝”一枚。…[详细]
伊犁清代卡伦遗址
  多兰图卡伦遗址位于察布查尔县城西南的兵团四师六十七团场一连的农田中,建立于1777年。遗址南北长30米,东西宽30米,残高4米,厚2米,顶部厚1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建筑。四周有观察哨,院内有住房、粮库、马厩和储草棚等。由于年久失修,自然破坏等原因,卡伦内建筑都已不存,现仅存四面残墙。多兰图卡伦遗址为伊犁州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清代卡伦之一。…[详细]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2013年3月5日,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邛崃段(含平乐骑龙山古道、临济拴马岭古道、天台山土溪、紫荆村古道、夹关宫殿古道、油榨古火(盐)井遗址)保护范围:现存古道占地范围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2.蒲江段——衬腰岩茶马古道(含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竣工碑记)…[详细]
林村墓群
  时代:战国至汉林村墓群,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林村、户村、涧沟、酒务楼一带,为战国、汉朝年代。是邯郸市邯郸县的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墓葬,公布时间为2013年5月。林村墓群共核定发掘面积20000平方米,已全部完成野外发掘,共计完成发掘面积20125平方米。考古人员共清理发掘墓葬262座、沟渠18条、水井15眼、灰坑238座,龟镇1座,灶1座,出土成型文物1300多件。墓葬时代为汉代、隋代、唐代、宋代、金元及清代,出土遗物为罐、壶、碗、盘、勺、耳杯、樽、盖弓帽等铜、陶、瓷器等。遗址时代推测为夏商之际,灰坑0土有陶、骨、石器等类器物,可辨器型有鬲、鼎、甗、罐、盆、瓮、器盖及铲、镰、斧、…[详细]
甄氏墓群
  时代:东汉至北朝甄氏墓群,位于无极县县城西12.5公里处史村西南。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甄氏墓群为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河北一带的名门望族——甄氏家族之墓地。1957年地面存土坟丘26个,历经平整造田,今存6个。1957年,农民取土时挖出东汉后期甄谦墓和北魏时甄凯墓,出土铜器、青瓷器、彩绘陶俑等文物上百件,主要有象征侍从奴仆的陶俑、石俑以及陶楼、陶壶、陶罐、陶鸡、陶鸭,还有罕见的铜镜、车马器、玉带钩等物。各种器具制作精巧,栩栩如生。出土之石砌拱门(石门)、甄谦买地券和甄凯墓志,对研究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甄氏家族成员官高位显,累世因…[详细]
李氏墓群
  赞皇李氏墓群又名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西高村南的岗坡地 。河北省赞皇县西高村南的岗坡地发现了一处有9座古墓组成古墓群,目前已发掘4座,另外5座还在发掘清理中。根据出土的墓志和文物,专家初步推断该墓群为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墓。据考古专家介绍,该墓群规模大、排列有序,是目前已发现少有的北朝大型家族墓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出土随葬品丰富、组合清晰、纪年明确,是北朝墓葬研究的标尺。2013年3月赞皇李氏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赵宋祖陵
  时代:五代、宋赵宋祖陵,历史记载很多。以前都称“宋三陵”,即:宋僖祖赵朓的钦陵、宋顺祖赵珽的康陵、宋翼祖赵敬的靖陵。其真实地点就在保州,即今清苑县。北宋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是沿袭唐代的,不同的是宋陵仍在平地营建陵台,各陵集中于不到二十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的陵区。出土的文物规格很高,大多为北宋初期和中期的遗物,跟河南巩县北宋皇陵的规模、形制和雕刻风格极其类似。在中国历代皇帝、贵族、官僚的墓地上,显著地代表墓主等级地位的,就是墓前神道两旁陈列的石刻群。在东安村发现的两个石虎,相距约7米,在距地表约半米处发现。石虎是中国封建时代贵族、大臣墓前石兽的一种,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陵寝前的陪葬石刻动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