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86处,另有10处与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现予公布。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
  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位于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外围,通过地层学和“碳14”测年技术证实,该水利系统属于良渚时期,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水利系统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境内,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是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外有机组成部分。从古城北面的塘山长堤的东端到最西面的蜜蜂弄坝(11),距离为11公里;从最北端的石坞坝(10)到最南端的梧桐弄坝(5),距离5.5公里。从良渚古城的中心到最远的蜜蜂弄坝体,直线距离约10公里。…[详细]
玉架山遗址
  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遗址首次发现的由六个环壕组成的完整的聚落,第一次揭示出了良渚文化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六个环壕应该代表了六个相关的氏族。而且从6个环壕的面积大小、分布位置和墓葬等级等方面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地位。玉架山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视野,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位于浙江省余杭经济开发区,西距良渚古城20余公里,南面是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水稻田的茅山遗址,西南面是发现高等级贵族墓葬的横山遗址。2008年10月—2012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联合…[详细]
方家洲遗址
  方家洲遗址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第一处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加工场,对于当时的石器生产过程研究,如人类行为特点、技术差别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该遗址位于杭州桐庐县,富春江支流分水江流经此地,呈U字形的大拐弯,形成一个相当面积的三角洲台地,遗址地处这一临水的台地上。2010年12月2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庐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在调查试掘的基础上对方家洲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方家洲遗址所处的年代是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古学文化繁荣兴旺、为良渚文化进入文明古国的时代。从该遗址目前的遗物出土情况判定,遗址主体年代约当于浙北地区的马家浜文化晚期-崧泽文化阶段,距今约590…[详细]
雀幕桥遗址
  雀幕桥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东栅街道雀墓桥村赵浜自然村,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南北300米,东西150米。该遗址在1972年造桥时曾发现过一组良渚文化陶器,1982年二普时地区文物普查队发现塌方,经省文物局批准,1983年初挖探沟二条,试挖掘面积26.2平方米,两沟均位于公路以南7米左右的高地北侧,发现墓葬二座,文化层为三层。出土的陶片体积较大、陶质疏松,器形有:鼎、深腹钵、罐形器、盛滤器等,为崧泽文化器物。1983年经两次抢救性发掘,发现文化层相当于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古吴越文化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有古井14眼,新石器时代墓葬8座,灰坑2个,灰沟1条,编号小件400多件。该遗址出土器…[详细]
吴家浜遗址
  吴家浜遗址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来龙桥村吴家浜自然村,北临吴家浜,现已填掉一部分,西南为河,东为田与村庄。据出土文物判断属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晚期,面积约33000平方米。1981年试掘发现,地层堆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耕土扰乱层,厚约30—40厘米,发现少量的近代砖瓦和青瓷片;第二层为文化层,分上层与下层,上层约5—18厘米,土色呈灰褐色斑点与第一层有较明显土色界线,有较少细碎陶片与小块碎红烧土,下层厚约5—20厘米,土色与上层无明显差别,土质上下不同,发现少量的碎小陶片和小块红烧土,烧土中带有芦苇印痕;第三文化层的土质厚有10—40厘米,和第二层土质有明显不同,并沾有草木灰,出现很多牛骨、牛…[详细]
平丘墩遗址
  平丘墩遗址位于独山港镇运港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1984年1月23日,平丘墩遗址被公布为平湖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13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仙坛庙遗址
  仙坛庙遗址位于百步镇农丰村九组仙坛庙自然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2000年调查发现。2002-200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进行发掘,揭露面积约2400平方米。遗址下层为崧泽文化早期居址,其上有崧泽文化早期和晚期的人工堆筑土台。早期土台内有崧泽文化早期墓葬,是迄今所知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台式葬地。晚期土台有土坯铺设的遗迹,一直沿用至良渚文化早期,台内有崧泽文化最晚期和良渚文化各时期的墓葬60余座。2003年1月3日,仙坛庙遗址被公布为海盐县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13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潭港遗址
  龙潭港遗址位于百步镇桃北村11组龙潭港自然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龙潭港遗址分布面积约18000平方米。遗址发现于1997年3月。次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海盐县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700平方米,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墓葬20座与一处红烧土遗迹,出土随葬品有陶器、玉器、石器、骨牙器等369件(组)。其中,陶器有166件(组),器形以鼎、豆、双鼻壶、罐为主,部分陶器形制精致、纹饰精美,极为可贵。2000年5月22日,龙潭港遗址被公布为海盐县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13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湖西遗址
  湖西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2010年在浙江省中部的永康市发现湖西遗址。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工作,他们在这里发现了相当数量的、距今9000年前的炭化稻谷以及水稻小穗轴。而后者是区别野生水稻和驯化水稻的重要依据。小穗轴是稻谷与稻秆小枝梗的连接部位,是承托稻谷的基盘。野生稻有自然脱粒的特性,因此稻谷脱落后,小穗轴的接触面是光滑的,而驯化后的栽培稻失去了这一特性,需要人工脱粒,其小穗轴的接触面就留下了“疤痕”。在湖西遗址出土的水稻小穗轴中,既有基盘光滑的,也有基盘“留疤”的。这体现了早期稻作农业的原始特征,它们证明,在湖西遗址所处的上山文化时期,浙江的先民除了采集野生稻谷,也开始驯化、种植水…[详细]
荷花山遗址
  荷花山遗址位于龙游县湖镇镇邵家自然村南侧的一个山丘上,衢江南侧,海拔高程约49米至64米。于2011年4月被发现,9月下旬开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游博物馆开始发掘该遗址,发掘分东、西两区进行,面积共约900平方米。在发掘的同时,对荷花山约50000平方米范围作了进一步的考古调查。遗址最深厚位置包含7个文化层堆积,发掘清理了灰坑、柱洞等遗迹现象和丰富的陶石器。从发掘出土的遗物分析,遗址的年代约距今9000—8000年左右。复原陶器20多件,包括大口盆、平底盘(浅腹、深腹)、圜底盘、圈足盘、双耳罐等器形,陶质以夹炭红衣陶和细砂粗泥陶为主。从这些复原陶器和大量带有器形特征的陶片分析,遗址的年代…[详细]
路北灵山遗址
  灵山遗址位于台州市路桥区路北街道,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桥灵山遗址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路桥城区西部灵山东麓。2010年3月,灵山脚下在施工过程中,一位考古爱好者发现该遗址。此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路桥区博物馆人员开展考古勘探、试掘工作。灵山遗址地表海拔在3至5米,文化堆积覆盖在厚薄不一的杂乱沙土层下,顺地形呈坡相分布。根据地层深度和出土遗物,主要可分为上(晚段)、下(早段)两个形成阶段,分别形成于商周时期和河姆渡文化晚期,是一处史前和商周时期的村落型遗址。发掘范围内的文化层总厚度大部分为50至100厘米。出土遗物主要有:比较碎小的夹砂红褐陶、泥质灰陶、印纹硬陶,绝大部分难辨整体器形;少量的斧…[详细]
峙山头遗址
  峙山头遗址位于临海市小芝镇南丰村,西距临海市区30余公里。2014年6月~2015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峙山头遗址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遗址分布在一个靴形山岗,海拔60~85米,根据钻探估计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发现多座史前时期灰坑、多处柱洞及建筑遗迹。根据出土陶器的特征判断,主要有两个阶段:早期具有上山文化晚期特征,年代约距今8500年;晚期具有跨湖桥文化特征,年代约距今7000年至8000年,同时兼具自身的特征。遗址还发现了较厚的黑色淤土层,为了解该遗址乃至本地区的古代环境提供了非…[详细]
东马干遗址
  东马干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东马干村西侧,年代为新石器至商周,类别为古遗址。遗址范围南至板桥港,西北为田湾里村,北部为大片桑地,面积共3万平方米。地表采集的标本有石器和陶片,其中一件长达17厘米的石凿完整无缺,已由湖州市博物馆收藏。陶器类别可分为夹砂陶、泥质陶和印纹硬陶等;采集的陶器残片可辨器形有鼎、豆、罐、釜等,印纹陶的主要纹饰有绳纹、席纹、曲折纹、方格纹、云雷纹等。2017年1月,东马干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磨心里遗址
  磨心里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双福桥村,年代为新石器至战国,类别为古遗址。遗址范围东起总管桥自然村、南至白鱼圩、北止孟兜埭、西至新石里自然村,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现地表为桑地和鱼塘,桑地多有印纹陶片分布,鱼塘断面下堆积泥质陶、夹沙陶片较多。现场采集标本的主要器形为鼎、豆、罐、盘等;残断石器可辨识石锛、钺、犁、刀等。遗址中心地带的鱼塘岸滩遗存最为丰富,可采集到各式鼎足,以及鼎、罐等器形的口沿残片、豆盘、豆把、陶网坠、牛鼻形器耳等。2017年1月,磨心里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窑山遗址
  窑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镇兰田村,年代为东周至汉,类别为古遗址。2017年1月,窑山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开平闸遗址
  瞿屿陡门,俗称“下陡门”,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黎明街道上蒲州村下陡门自然村,杨府山东麓。据村民介绍,瞿屿陡门在20世纪80年代被村民填埋于地下,修造晒谷场。直到2010年6月底,在山下河贯通工程一期工程施工现场被发现。2010年8月,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配合市水利局“山下河贯通工程”建设,对杨府山东麓的瞿屿陡门进行清理。陡门平面呈东西方向,建于瞿屿(即杨府山)山麓基岩上,故名。陡门总长约16.75米,闸5孔,每孔宽约2.8米,孔高约1.8米,闸墩长约2.3米,宽约0.5米,墩两端立方形花岗岩石柱,石柱间以条石砌筑,北首并排两立柱上开闸槽两排,闸墩北侧有斜撑条石,闸墩柱头开有卯孔与闸墩条石和撑石…[详细]
大嵩所城遗址
  大嵩所城遗址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咸祥镇。包括大嵩所城、合岙烽火台、炮台岗烽火台、横山烽火台、黄牛岭烽火台、火爬岭烽火台等六级七处遗址,以大嵩所城为中心,散布于宁波市鄞州区瞻岐、咸祥两镇。大嵩千户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9),下设烽火台六处,为鄞东海防要地。今大嵩所城仅存一部份城墙,位于瞻岐镇西城、东城两村。另有所城东门遗址,位于今东城村村委会前,目前保留着北壁石砌建筑和嵌入的直条形石槽,其余全毁。此外,合岙烽火台、炮台岗烽火台、横山烽火台、黄牛岭烽火台、火爬岭烽火台遗址分布瞻岐、咸祥两镇的村落山顶,均占据险要地形,与大嵩所城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海防体系。大嵩所城遗址覆盖范围较大…[详细]
横山周窑址
  横山周青瓷窑址位于云和县赤石乡张坝自然村北面约1公里的半山坡上,坐西朝东。该窑址是云和县人民政府1989年12月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理发掘出较为完整的窑址:窑床长53.5、宽2.1米;操作间长2.3米,面积5平方米,操作间前有一通风道;窑头和火塘保存完整、火塘呈半圆状;窑尾及排烟道完好;窑床成13—20度随山坡而建,窑床中部规则排列着7道匣钵,最多有7层;窑墙下部为泥砖错位叠砌共7层,上部为匣钵倒置叠成共3—5层,窑墙背部为2道匣钵,中间填入山泥;窑外两边的柱础整齐排列,每边有一排水沟。经清理发掘,已判定该窑群至少有7座窑床,其中一窑下窑,叠位高度为2.5米。经整理发现,出土的器物以碗为…[详细]
石墩巡检司城遗址
  石墩巡检司城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海宁市黄湾镇(尖山新区)大临村东南俞家场,南邻老沪杭公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原为石墩巡检司驻地,清乾隆五年(1740)后为尖山汛把总(后改千总)驻地。城址呈四方形,周长240丈(约799.2米),高一丈八尺(约5.99米),宽一丈(约3.33米),四周设护城河,东西设城门及吊桥。砖石城墙于清同治三年(1864)在清军与太平军的激战中遭毁,今仅存隆起的土坡。该遗址是浙江省内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巡检司级的海防军事建筑,是研究明代巡检司城防构造的重要对象,也是研究浙江抗倭斗争史的重要实物例证。2017年1月13日,被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下旧城遗址
  下旧城遗址位于临海市上盘镇,年代为明。据《明史·地理志》记载,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系初建之桃渚所城,由采自附近岩石垒结而成,后为戚继光抗倭之前沿哨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多被拆毁。下旧城修建在城里头山,三面环山、东滨东海,有居高临下之势。原有东南西北四门,每门均设瓮城,周长1730米,占地面积约187056平方米。西北段于五十年代初被拆迁建房,南门及瓮城于1953年毁废。据保存稍好的北门看,瓮城呈半圆形,长22米、宽10米。城墙绝大部分已毁圮,城垣依旧,山顶尚有部分保留,城墙残高约5米、宽8~14米不等。下旧城是国保单位桃渚城之初建卫城,在明代的抗倭战争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