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1月5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在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按照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经过论证筛选,确定了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共145处),现予公布。
大沽海神庙遗址
  大沽海神庙遗址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大沽船坞路27号,年代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大沽海神庙遗址位于原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旧址,即今天的天津船厂内。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步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清代海神庙甬道、山门、西配殿、御制碑亭及围墙建筑基址等遗存,出土文物包括清代御制海神庙汉白玉石碑1通、柱顶石5个,其它重要石质建筑构建若干,同时还出土大量清代黄绿琉璃筒瓦、板瓦、瓦当,带有“永通窑造”戳记的铭文砖和少量清代青花瓷片等。据文献资料记载,1695年,康熙视察大沽,修建此庙,题写御制海神庙碑记,并御题“敕建大沽口海神庙”匾。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五位皇帝也都先后对海神庙题赐匾额与楹联。…[详细]
南塘遗址
  南塘遗址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小王庄镇刘岗庄村东北侧约3000米,年代为汉、唐、宋、元、明。南塘古建筑遗址,位于天津市大港大港区大港水库中,靠近小王庄镇刘岗庄村一侧。整个遗址坐落在约有300平方米面积的高台上,高台高出地表约有1.5米左右,高台呈西、南高东北底的不规则圆形。遗址四周为长满芦苇的荒地,遗址上杂草丛生。遗址高台上现有石碑一通、莲花石座一个。石碑位于遗址高台中南部碑体长2.4米、宽0.9米、厚0.27米,碑边沿有纹饰,两面均有文字,由于风化严重只有少量文字上可辨认。石碑东侧还有莲花石座一个,石座上雕有莲花(仰莲纹)、麒麟浮雕、双兽浮雕和花卉纹等浮雕。高台四周散落大量唐、宋、金、元、明…[详细]
当城寨址
  当城寨址位于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当城村西800米,年代为宋代。2013年1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青池遗址
  青池遗址位于天津市蓟县五百户镇青池一村马头山,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商、西周。青池遗址位于于桥水库南岸的山坡上,部分文化层被淹,面积不详,文化层厚度1米--2.4米,出工遗物以新时器时代为主,石器有磨盘、磨棒、斧、锛砍砸器和少量细石器,陶器有夹砂红褐陶之字纹筒腹罐、盆、豆、圈足碗、褐陶马首状支脚形器和夹蚌壳素面红陶盆等,商代遗物有夹砂褐陶绳纹鬲和钵。西周时期遗物有夹砂灰陶绳纹叠唇平足鬲和罐等。青池遗址是至今天津市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约8000年,将天津津有味人类历史提前了3000年,是研究燕地区新时器至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存的重要资料。青池遗址文化层厚度约1—2.4米,它的发掘填补了天津市新时…[详细]
静寄山庄遗址
  静寄山庄遗址位于天津市蓟县官庄镇联合村,年代为清代。静寄山庄又名盘山行宫,在盘山南麓,占地约400公顷,是蓟县境内的乾隆五大行宫之一。整个山庄,占地六千余亩,分内八景、外八景、新六景,附列十六景,共38景,是清代康熙建避暑山庄、雍正建圆明园之后的第三座皇家园林,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又一杰作。静寄山庄其实叫“静挹山庄”,因“挹”(yì)字难认,加之当地口音,误被人们读成了“寄”字。1755年《西清古鉴》完成时,乾隆帝在此钤下了“乾”、“隆”、“静挹山庄”等3玺。可以证明此山庄为静挹山庄。有古人赞叹“盘山三盘幽可探,山阴宛若江之南。绣壤豁开流泉甘,中盘北面雄关三。洵河左合盘谷水,素湍陨波沿溪潭。浸…[详细]
西大佛塔遗址
  西大佛塔遗址年代:唐、辽时期地址:西大佛塔遗址位于蓟县官庄镇西大佛塔村西500米,官庄敬老院东100米。类别:古遗址西大佛塔塔身早年已倒塌,遗址现为直径约40公尺的圆形土台,高于现地表约6公尺。在圆形土台中心偏南尚存一高1.5公尺的圆锥形夯土台,地面散落大量青砖碎块。2006年11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西大佛塔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从发掘的情况看,西大佛塔塔基中心为边长3.6公尺的正八边形夯土台;夯土台外包砌厚约3.8公尺的青砖,可惜由于历年盗挖青砖的破坏,绝大部分青砖已不存在,砖壁的边长约8公尺。从各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看,该塔历经至少三次的修建,从出土的青砖判断,…[详细]
正法禅院
  正法禅院年代:清地址:天津市蓟县官庄镇砖瓦窑类别:古建筑正法祥院又名慧因寺,位于天津市蓟县官庄镇砖瓦窑大队一小队,东邻北少林寺北靠紫盖峰,是盘山风景名胜区中保存较好的寺庙遗址之一。正法禅院自东南入口,在入口处是塔林,塔林以西则是群山环抱的幽静谷,自然环境独特。在四周崖壁上刻有大量康熙、乾隆、嘉庆的题字。除寺庙、行宫遗址外还有自然名胜“说法台”和“别是一天”经舍。盘山是中国十五大名山之一,清朝是盘山的鼎盛时期,正法禅院的特殊功能(僧人管理机构)使这里成为研究清代盘山的重要实记。正法禅院的塔林是天津市唯一的一处全部花岗岩石塔,造型多样,做工精细,是盘山重要的文物景观,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详细]
清代皇家园寝
  清代皇家园寝年代:清地址:天津市蓟县类别:古建筑1、荣亲王园寝荣亲王园寝建在山坡的一片台地上,围墙五十二丈六尺,宫门三间,门外设有守护班房,门内有东西厢房。正中享殿三间,享殿后月台上有琉璃门一座,后院墙为半圆形正中有三合土宝顶一座。1937年荣亲王园寝被盗,据当地老人说,地宫为砖砌,没有随葬品。从实地调查看,园寝的轮廓还很清楚,朝房、宫门、享殿的基址还依稀可辨,宝顶处被盗挖了一个大坑。近十年来基本没有变化。现存“和硕荣亲王圹志”一合,藏于蓟县文物保管所。2、纯亲王隆禧园寝纯亲王隆禧为顺治第七子,顺治皇帝有八个皇子,其中长子、四子(荣亲王)、六子、八子钧早殇,所以皇七子隆禧就成了最小的儿子。隆禧…[详细]
大毕庄泰山行宫
  大毕庄泰山行宫位于天津市东丽区大毕庄村,年代为清代。大毕庄泰山行宫坐落于东丽区大毕庄村西,属明末清初建筑,始建年月无考。据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碑记》记载,此庙系泰山行宫送子娘娘庙,经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几次修葺,已形成占地750平方米,有山门,前、后殿的仿宫殿式古建筑。庙前有桅形旗杆两根,高约5米,用双石板夹持插入基座,杆端有黄色琉璃顶,其中一枚为八国联军入侵时俄国兵用枪射毁,后为木制品代替。山门门扇有四条带,民间有“官三、庙四、民五”的说法,山门前后各探出两个龙头,可以悬挂宫灯。山门东斗版画喜鹊登梅,西斗版画五爷出家。…[详细]
安家大院
  安家大院坐落于杨柳青当年最繁华的估衣街北,与石家大院一个街南一个街北。它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已有150年历史。安家大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共分三个院落,是北方的四合连套格局。前面是一个大院子,院内有内门相通,后院分东西两个小院,院中还有清代金银库、文革防空洞等地下遗存物。这三个院落内里相通,结构疏密有度,回还自如,是典型的内宅外院结构。宅院主人安文忠是杨柳青“赶大营”第一人,是他带动了“民助军需”,以全新理念支援清军左宗棠部远征新疆,以维护中国统一。安家大院是“赶大营”的杨柳青安氏家族的居所。清代同治年间,安氏兄弟四人先后徒步新疆,发财还家,用银两购下了这座豪宅。安家大院从解放以后成为大杂院,…[详细]
安氏家祠
  安氏家祠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估衣街施医局胡同2号,年代为清代。杨柳青安氏祠堂始建于1720年,原为住宅。1934年,该建筑改为家祠,后几易其主。2001年,该建筑被辟为安氏祠堂并被西青区人民政府批为西青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安氏祠堂进行修复。2003年9月28日,安氏祠堂成为杨柳青年画馆并对外开放。院落中间设穿堂,将建筑分为内、外两进院落。外院立有一通“安氏家祠记”石碑,是1934年杨柳青安氏后代安文忠(字荩臣)所立,由四川总督王人文撰文,杨柳青人戴文熙书丹。碑阴篆书镌刻“享祀不忒”,碑阳为颜体楷书“安氏家祠记”碑文。杨柳青安氏原籍浙江绍兴,一路经保定,过北京,终定居杨…[详细]
董家大院
  董家大院时代:清光绪地址:董家大院位于杨柳青镇猪市大街。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由董兆荣修建,占地面积1200平米,建筑面积686平米。建筑采用轴线对称制布局,五间两进双路四合院建筑。较好的保存了杨柳青地区民宅原貌。董家先世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迁来,此后分为聚德、裕盛两家。光绪初年裕盛号开始向天津城厢附近发展,与天津粮栈斗店、钱庄建立了营业往来联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二月间,由德国兵数百人围攻静海县城,裕盛号当时的管事人是董兆荣以事关静海县城安危,慷慨出资两千两,使静海免遭厄运。从此,裕盛号提高了知名度,民国后家中子弟董绍良、董绍康等去天津就学深造,后均有成就。董家大…[详细]
津东书院旧址
  津东书院旧址位于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东大街48号,年代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津东书院位于天津市津南区的葛沽古镇,是天津市八大书院之一。据历史记载,早年的葛沽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开始屯田,经多年的经营,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又因临近海口,航船停泊,成为水陆码头和经济繁荣富庶的当地一大巨镇。清光绪三年(1877),葛沽镇诸贤苏善恒、赵任弼、郭延沛等人发起在文昌阁内筹建津东书院,得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不仅批准立案,还亲自为书院写了匾额。书院占用了文昌阁、药王庙、佛爷庙三个庙宇,面积共约1500平方米。招收生童约七八十人,多是富家子弟。教师由有功名的人担…[详细]
辛庄慈云寺
  辛庄慈云寺位于天津市津南区辛庄镇高庄子村,年代为明代。津南区辛庄镇有个高庄子村,这是个曾经3000多人的大村庄,高庄子有两件事,为津南百姓津津乐道。其一,1908年,一位名叫李德清的富商,在高庄子创建了天津县范围内第一所“李氏私立小学堂”,揭开了天津农村新式教育的序幕而闻名遐迩。另一件更鲜为人知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南开读书时,曾数次来高庄子排练戏剧和打篮球。另外,2009年村子搬迁后,该村现在尚存一座具有三百八十多年历史的古迹“慈云寺”。进入村庄后,由于村子早已搬迁,一片荒芜,远远的就望到了一座破旧的建筑——慈云寺。从外望去,寺庙墙体多处剥落、坍塌。2013年1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详细]
大诸庄药王庙
  大诸庄药王庙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大诸庄村,年代为明代。据二普资料: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原有前后殿和东西配殿,现仅存后殿,明三暗六,五架抬梁式,硬山人字脊,建筑面积180平方米,额匾提“有求必应”,楷书。通过调查,解放初期废庙兴学,后在“一平二调”过程中遭破坏,地震中东墙曾倒塌。现仅存的后殿长11.3米,宽8.05米。现庙宇因年久失修已荒芜废弃,四周杂草丛生。2013年1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宝坻大觉寺
  大觉寺时代:明、清地址:天津市宝坻区东街大觉寺位于天津市宝坻区东街路北。始建于辽重熙年间(1032—1054),为宝坻八景之一。明、清皆有修葺。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现仅存罗汉堂及十间配房。罗汉堂抬梁式,四阿顶,出檐深远。还保留有辽代建筑特征(原有山门、大雄宝殿、钟、鼓楼配房,还设一西跨院)。现有罗汉堂和十间配房保存完好。是宝坻区仅存的一处寺院建筑。现存罗汉堂及十间配房,是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特别是罗汉堂,单檐庑殿顶,出檐深远,虽经明、清改造,还留有辽代建筑风格。大觉寺的布局是典型的传统寺院布局。原由山门、大雄宝殿、钟、鼓楼罗汉堂,西跨院配房等。梁架为明清风格。屋顶无天花板装饰,是属…[详细]
蓟州关帝庙
  关帝庙年代:明地址:蓟县武定街15号类别:古建筑关帝庙位于蓟县城内武定街北侧,座北朝南,据《蓟县志》记载,在古蓟州境内共有六处关帝庙,其中蓟州城就有三座,分别在西北隅、东北隅(称上官庙)、东南隅(称下关庙)各一处。城北的府君山上、城东的别山镇、城西的邦均镇也建有关帝庙。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蓟县城内仅存此一处。关帝庙也属“官庙”,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建筑。蓟县关帝庙的始建年代不详,元、明、清三代均有重修。原有山门、钟鼓楼、前殿、后殿、戏楼、配房、回廊等建筑。现存前殿、大殿和配房,解放后,先后作为粮库、干部家属宿舍和蓟县粮食局,现归县旅游经济委员会管理使用。前殿为面阔三间、前、后出…[详细]
蓟州文庙
  蓟州文庙年代:清地址:蓟县城关镇西北隅类别:古建筑文庙位于天津市蓟县境内,地理坐标北纬39°45′~40°15′,东经117°05′~117°47′之间,海拔高度18.5米。位于城关镇西北隅,南面100米范围内是县政府、县委所在地。西南500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乐寺,南300米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鼓楼,东50米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鲁班庙。蓟县文庙现存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前后出廊,用七檩。顶部为硬山筒瓦,台基为条石垒砌。殿前有月台,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台前石阶、俑路与戟门相接。戟门面阔三间,用五檩;顶部硬山,筒瓦;台基石料均为大青石。东、西庑台基与月台平,各五间,硬山合瓦。大成殿、东西…[详细]
南贾庄民居
  南贾庄民居位于天津市蓟县西龙虎峪镇南贾庄村十五区31号,年代为清代。天津蓟县南贾庄村属半山区,距市区近140公里,村南为燕山余脉,村北有引滦入津明渠。在这个边远的山村有一处典型的清代民居至今部分保持完好。南贾庄村始建于明代。初为山西五台县一贾姓在戚继光麾下为官,镇守遵化,其家族一支在燕山脚下定居,起村名贾家窝铺,后更名南贾庄。南贾庄村保留的清代民居为该村孙姓兄弟孙哲辰、孙乃辰二人的私宅。清康熙三年孙姓兄弟二人修清东陵役满来到南贾庄落户,后成为当时遵化县二号大财主,有土地百余顷。孙姓兄弟的私宅原有并排两处较大的院落,盖得十分考究,并分别起名为“光峪堂”、“基庆堂”,两处院落均建有天井、月亮门及精…[详细]
蓟县张家大院
  蓟县张家大院位于天津市蓟县出头岭镇官场村,年代为清代。“张家大院”由张氏家族于清朝晚期建成,2013年被确定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虽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但院落基本布局和大部分主体建筑仍有留存。大院体现了“聚族而居”和“家大业大,源远流长”的民俗和农耕社会建筑思想,对于研究当地民俗、乡土建筑以及农耕社会的生活状态,起到活化石的作用。由四座联排独立院落组成,张氏家族曾是当地集农、官、商于一体的大户人家。其建筑为天津、河北地方做法结合明清北方官式做法,并吸收借鉴了清代满族民居的部分特点,是蓟州乃至京东重要的民居建筑。2013年1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