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3月27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文化厅提出的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368处、与现有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6处(名单附后),现予公布。
汉口上海路天主堂
  汉口上海路天主堂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上海路。原名圣若瑟天主堂,建于1876年,二层砖石结构,建筑面积1273.45平方米。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平面呈十字形,巴西利卡式立面。内部半圆形拱券与交叉拱券构成天穹,取得了较大空间,既满足了使用功能需求,又赢得了宗教意义上的向上感。该教堂作为天主教汉口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是武汉近现代宗教史上的重要建筑。(第五批)教堂平面呈传统拉丁十字形,两层砖木结构,后侧左右各有1座圆形塔式钟楼。堂内设祭台5座,有精美的拱廊,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做弥撒。立面系罗马巴西利卡式。因奉圣约瑟为主保,旧称“约瑟大堂”。这里原来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湖泥泽。清同治五年,即1866年,明维…[详细]
汉口美国领事馆旧址
  汉口美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车站路。建于1905年,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平面矩形带凸凹变化,居中设主入口,沿江立面呈弧形,形成内聚的动势。该建筑不但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形式,而且受武汉传统建筑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第五批)1861年4月,汉口被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的第二个月,美国即在武汉设立了领事馆。开馆之初,馆址在汉阳。1905年,随着这座红色的巴洛克风格的领事馆大楼落成,美国领事馆迁至汉口。这幢108岁的老房子,主体建筑为三层混砖结构,临江主立面由三个层高不同的建筑体呈阶梯状层叠向上。三个入口,正中…[详细]
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
  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位于武汉市汉口天津路。建于1905年,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三层砖混结构,文艺复兴式风格,建筑面积2983平方米,红屋瓦面,仿麻石外墙,顶部建有钟楼。该旧址是武汉城市工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第五批)当年,这个公司由英方集资修建,仅供英、俄、法三国租界用电。1935年,该公司先后装过9台发电机,发电功率5750千瓦。公司大楼是一幢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由英国设计公司景明洋行设计,3层楼,建筑面积2983平方米,混凝土结构,红瓦屋面,外墙仿麻石粉刷。临街拐角的三根承重柱为凹条方形;其余的当街立柱,下面一楼半为方形,上部却呈圆柱状,给人稳定且变化丰富的感觉。最引人注目的是…[详细]
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
  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岳飞街。建于1904年,原为法国侨民的住宅,1907年转给和利冰厂,并进行了改造。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286平方米。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阳台与窗台均挑出半圆形,整体呈波浪式弧线,是武汉优秀的工业遗产建筑。(第五批)1891年,英商柯三、克鲁奇合资20万元,在汉口中山大道与岳飞街交界的法租界开设机器制冰厂,名为HankowIceWorks,中文名字“和利冰厂”。这是老汉口第一家机制冰块厂。1920年,柯三又在厂东侧购置了一大块土地,创办“和利汽水厂”,生产“和利牌”汽水。“和利冰块”和“和利汽水”,当年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冷饮市场。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为乳白色…[详细]
汉口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
  汉口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黎黄陂路。建于1913年,四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546.99平方米。属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整座建筑以中部为轴,两侧对称布置。正立面为纵向三段式划分。主入口居于正中,并用双肢爱奥尼克柱加以强化。该旧址是武汉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的代表作。(第五批)…[详细]
汉口赞育药房
  汉口赞育药房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车站路与洞庭街交汇处。建于1913年,原名屈臣氏药房。三层砖木结构楼房。该药房是武汉地区现存最早的西药药房之一,对于研究武汉药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五批)…[详细]
唐生智公馆旧址
  唐生智公馆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唐生智(1889-1970),字孟潇,湖南东安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北伐军前敌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湖北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职。旧址建于1913年,三层砖混结构,是北伐时期唐生智的住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第五批)…[详细]
汉口电话局旧址
  汉口电话局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合作路。建于1915年,英商通和有限公司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施工。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仿麻石粉刷,做横向线槽。上部窗间墙竖向划分。入口置于正中,用古典柱式强调、上方顶部做有一个三角形牌面。三层设水平腰线,临街面设有出挑阳台。该旧址是武汉城市工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详细]
汉口景明大楼
  汉口景明大楼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英商景明洋行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和监理业务,汉口地区许多知名的近现代历史建筑都由其设计。大楼建于1921年,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3611平方米,属古典派风格向现代派风格的过渡性建筑。1948年8月,楼内曾发生举世震惊的美军集体-中国妇女案。该楼是研究地方建筑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物。(第五批)景明大楼是武汉历史上最重要的外资建筑设计机构——英资景明洋行为自己设计建造的6层大楼。其设计风格受到当时新建筑运动的影响,外观处理趋于简洁现代,简化了古典的装饰,内部平面布局也很紧凑。立面设计采取结构支配外观的手法,运用柱梁和大玻璃窗作为立面造型,强调室内自然…[详细]
汉口交通银行旧址
  汉0通银行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建于1921年,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属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构图手法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正立面的4根廊柱,严格遵从西方古典柱式比例,使得整幢建筑格外庄重雄伟。该建筑曾是原汉口租界区内的重要景观,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交通银行原为旧中国四大官僚资本银行之一,1907年11月,邮传部为经理铁路、电报、邮政、航运四项事业的收付,向慈禧和光绪奏请设立交通银行。总行设立后第二年(1909年)4月,便设立了汉口分行。交通银行是中国最早的发钞行之一,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负责借款赎回京汉铁路。汉0-行大楼为英商景明洋行的翰明斯设计,风格为晚…[详细]
汉口平汉铁路局旧址
  汉口平汉铁路局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建于1911年,4层建筑,结构砖木,外墙为青灰色铁砂砖砌筑,平面呈王字型布局,中部入口设门斗,两翼突出做成骑楼,行人可从底层空廊中通过,其建筑特色对丰富城市街道空间具有特殊的作用。(第五批)…[详细]
汉口盐业银行大楼
  汉口盐业银行大楼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建于1926年,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6699.43平方米。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外墙麻石砌筑,正面双肢列柱,两侧面单肢列柱,古典混合柱式。日军占领武汉后,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指挥所曾设于此。整座大楼庄重雄伟,是武汉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的佳作。英国设计公司景明洋行设计,建筑面积5410平方米,为五层钢混结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2007年武汉市修建过江隧道,这一带老房子毁掉不少,仅剩下老银行大楼孤零零地立在原处。大楼外墙麻石到顶。二、三层建有6根廊柱;两侧单柱,中间双柱。四层上檐较宽。装饰简洁,庄重宏伟。盐业银行由袁世凯长兄袁世昌内弟张镇芳于1915…[详细]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163~165号,191号。1927年,中共中央从上海迁至武汉,此地为0中央机关的租住地,蔡和森、李维汉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并从事革命活动,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也在此举行。旧址为两幢三层西式洋房,均坐西朝东,立面对称,外墙为清水红砖,门楣、窗台、挑梁等处的装饰呈欧式古典风格,室内为木质楼梯与木质地板。整个房屋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外墙上镶有一块铭刻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武汉文物保护单位”的白色石牌。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的“心脏”,党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和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召开、决策。旧址是中国大革命历史的见证,也是全国尚存不多的大革命时期0中央机关旧址,具有重要…[详细]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层欧式风格建筑,1927年,周恩来、瞿秋白、邓小平、李维汉等中共领导人曾在此秘密居住,时为德林公寓。德林公寓由华侨王光投资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五个单元,底层为商店,上层为公寓。在当时英租界内,它是最豪华气派的高档公寓之一。德林公寓被选为秘密住地,是因为它规模大,且处于前英租界内,英租界收回后变成特三区。由于是特区,国民党的势力还不能到达,比较安全。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后,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白天奔波大江南北,晚上回到公寓仍然工作到深夜。当时最主要的工作是筹划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从这里,周恩来在陈赓陪同下乘船东下到达江西南昌,领导了南昌起义。建国后,这里成为市…[详细]
汉口商业银行大楼
  汉口商业银行大楼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南京路。建于1931年,为局部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方形,整体造型呈围合状态,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30平方米。此大楼总体上属于西方古典风格,局部有一些中式的建筑特征。日军占领武汉后,该楼被汪伪汉口特别市政府征用,1938年11月26日武汉汉奸治安维持会在此成立,1939年4月20日汉口特别市政府在此成立。该大楼是武汉近现代公共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第五批)…[详细]
中南局招待所旧址
  中南局招待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1953年2月,中南局公安部在此设立中南局-招待所,负责接待来汉的中央-和外国要员。毛泽东、刘少奇、罗瑞卿等同志都曾下榻此处。旧址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别墅式建筑,砖混结构。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第五批)…[详细]
武汉防汛纪念碑
  武汉防汛纪念碑位于武汉市汉口滨江公园内。1954年,武汉人民战胜长江特大洪水,毛泽东题词祝贺。1969年,湖北省委、武汉市革命委员会为题词建碑。碑通高37米,碑基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它是解放后武汉人民第一次抗洪斗争的重要见证。(第五批)武汉防汛纪念碑在武汉市汉口滨江公园的江堤上,建于1969年,是为“毛泽东同志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洪水题词”而建的纪念碑。防洪纪念碑面向大江,台基高4.9米,正面与两侧设宽大台阶,四周围以护栏。碑身高37米,碑顶立直径1.8米五角红星,下饰红绸、葵花簇拥天安门图案。碑身正面镶嵌乳白色大理石,上有用铝板镀金制成的毛泽东亲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详细]
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
  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和里。1927年,中共中央军委迁武汉,在此设武昌办事处。旧址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四幢对称的里弄式二层楼房,砖木结构,红瓦坡顶。该旧址是中共中央军委早期活动的重要见证。(第五批)…[详细]
武泰闸
  武泰闸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巡司河上。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1899-1906),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修建。闸建成后,每至长江汛期闭闸防洪,冬春江水下落开闸排渍,有“一闸管七县加一洲”之利,故取保境安民、国泰民安之意,称为武泰闸。该闸是研究武汉水利建设及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实物。(第五批)…[详细]
孙中山先生纪念碑
  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位于武昌首义公园内的蛇山南麓。与辛亥首义英雄烈士雕像相邻。1928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年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同人为纪念孙中山的革命伟绩,在武昌蛇山西段兴建了“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与纪念堂,由当时辛亥首义公园的经理夏道南和首义伤兵代表何正方监造。抗日战争时期,蛇山西段上的“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堂”被毁,纪念碑则幸免于难。1955年因建武汉长江大桥,该纪念碑被迁移到陈友谅墓东侧的蛇山南坡,1994年迁移到现址。碑坐北向南,占地100平方米。碑体用花岗岩砌成,高7米,碑顶为盒形,碑座左右两面饰有花圈挽带浮雕图案,四周立有护柱,且环以铁链。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为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