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3月16日,经浙江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讨论审核,浙江省政府同意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63处)和与现有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共计16处),现予公布。
永丰库遗址
  元永丰库遗址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唐宋子城遗址内。前身为南宋“常平仓”。是元代宁波的衙署仓储区遗址。南宋庆元元年(1195),改明州为庆元府,并于子城内设“常平”仓”,“以藉米麦”。元时改为“永丰库”。“差设官攒,收纳各名项断设赃罚钞及诸色课程,每季解省。”(《元至正续志》)明洪武三年(1370)更名“宏济库”。“出纳库四座,以‘文行忠信’字为号,今废。”(《成化宁波郡志》)2001年9月和2002年3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永丰库遗址规模较大,南北长120米,东西宽80米,总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遗址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并有与之相关的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详细]
花岙兵营遗址
  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现有兵营遗址、遗迹多处,除了兵营遗址外,还保存有其他军事设施遗址,如练兵场、哨所、了望所以及可能是屯垦之用的梯田等;两大兵营一在濒水山岙,一在山上,前者机动性好,后者利于防守;包括其他设施的布点等,皆是因地设置,相宜安排。兵营设点隐蔽,在树木掩映下远观近视都不易发现;兵营-有寨墙,大门内有类似瓮城结构的过渡区;营房建筑均很低矮、体量小,两坡顶,卵石垒墙,茅草结顶;营房之间有些有地道,有些建筑有暗室,等等,这些都符合南明军队在险恶环境下的生存选择。张苍水兵营在花岙岛上分布甚多,以雉鸡山西南山腰与西北麓之雉鸡山兵营、高涂岙兵营规模最大,具有代表性。2013年5月,被国务…[详细]
胜利山石室土墩墓群
  胜利山石室土墩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春秋战国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古墓葬群。分布在大二房村村东胜利山山顶与山脊上,数量较多,共有20余处,属石室土墩墓,保存都比较好。这些墓葬的特点是:均采用未经加工的不规则块石垒砌成狭长条形墓室,墓室两壁往上逐渐内收,横断面呈梯形,上面用长条石盖顶,石室周围和上面加盖大量封土,外表形成一座椭圆形的土墩。石室的规模有大小之别,大者长达30多米,底宽2米多,高4米多,规模十分宏大。小者长68米,宽1米左右,高不足2米。墓内的随葬品一般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石室土墩墓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地区流行的一种主要的墓葬形制,是保存至今的越文化重要遗存。…[详细]
派园、银角山石室土墩墓
  派园、银角山石室土墩墓由巨大的石块构筑而成,选用巨石多为板状、条状或方形,有的巨石长及数米,重达数吨,为其他地方石室土墩墓所罕见。…[详细]
万斯同墓
  万斯同墓,位于奉化市莼湖镇乌阳观山南麓。万斯同(1638——1702年),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人,是黄宗羲的学生,博通诸史,著作很多,为人重气节,轻名利,康熙十七年,被荐博学鸿儒科,力辞不就。次年受邀到北京,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身份参加史局《明史》修撰工作。先后十九年,手订《明史稿》五百卷,创修史之特例,启浙东之史派,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墓曾长期湮没无闻,清末才被当地人发现,于1937年大修,并在莼湖建“乡贤祠”一所。墓朝南偏西,直径7米,从墓后壁到拜坛前沿深17.7米,拜坛呈方形。墓前有清大学士王顼龄题“鄞儒理学季野万先生暨配庄氏傅氏墓”的墓碣,两边有翰林裘琏题“班马三椽笔,乾坤一…[详细]
垟坑石塔
  垟坑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北宋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六边形,现存六层,仿木楼阁式石塔。内部用块石砌筑,表面贴砌雕刻面石。塔下部有须弥座,束腰壸门中雕刻天王、金刚坐像。每层塔身雕出角柱、额枋、槏柱、地栿等;每面中间辟壸门,雕刻莲座、佛坐像等;壸门两侧壁面各雕刻三排六龛小坐佛。腰檐雕刻单跳斗栱,以及椽子、莲花瓦当、重唇滴水等。平座用两批平砖表示。其他各层做法雷同。六层以上塔身已毁。从塔身“熙宁四年”题刻看,塔建于北宋,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这种表明雕满佛像的砖石塔,在当时比较流行。塔上另有建塔题记多处,具有重要资料价值。…[详细]
栖真寺五佛塔
  时代:宋地址: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塘川办事处罗垟村。塔原有五座,现存四塔。一字形排列。单檐石质,六边形,仿木结构形式。四座塔形制相同。分别由台基、基座、塔身、顶檐、塔刹等组成。现四塔之塔刹均已毁。塔基六边形,较低矮;基座较高,做成须弥座形式。塔身上鼓下收,平面呈六棱圜状。之上刻出仰莲、阑额、斗拱等。顶檐下缓而上陡,刻出瓦垄及圆瓦当、重唇滴水等。塔刹已毁。五佛塔原位于栖真寺放生池前。后迁今址时曾作重新组装。现保存较完整。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天目山墓塔群
  西天目山墓塔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元—民国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佛教禅师墓塔,保存数量较多。其中藏云塔群建于元代,共有五座,形制古朴;其院中塔保存较完整,六边形石质,塔身由基座、塔身、仰石等组成,塔刹分宝珠、仰莲、宝顶等部分。法云塔,建于元代,后经重建,形制类似四门塔,但体形较小。也是建于元代的重云塔,圜身穹顶,形如墓丘。清代墓塔中建于康熙年间的晦石塔,制度规整,分别由台基、须弥座、覆莲、塔身、顶檐、塔刹等组成,塔高近三米,是塔群中最高大者。 西天目山墓塔群现知最早的建于元代,以清代墓塔居多,一般体量较小。有些墓塔刻有禅师简略的生平。多数墓塔保存完整。…[详细]
三潭印月(小瀛洲)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小瀛洲北宋时已成为湖上赏月佳处。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年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为官,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详细]
瑞安东塔
  瑞安东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六面五层,仿木楼阁式砖塔。单壁中空。下部用砖砌台基及须弥座。一层塔身隐出角柱、额枋、槏柱、地栿等;东北面辟方形门洞,其余各面为券形假门。柱头上隐出斗口跳斗拱。腰檐做出方形檐椽、飞子等;屋面用灰筒瓦及圆瓦当、如意滴水。二层平座用四批平砖砌出。以上各层做法雷同。塔顶檐举势陡峻,塔刹已毁。塔内部每层原有木楼板、楼梯等,可登临。现已毁。东塔始建于北宋开保二年(969年),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详细]
联魁塔
  联魁塔位于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贤明山的标志性建筑,是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联魁塔。这座距今390年的高塔,塔身全部用大青石砌成,六面九层。底层每面阔2·63米,东西两面各有一门。第二层至第九层,每层对开两窗;塔顶作双覆盆,上加塔刹作四相轮葫芦顶。全塔统高23米,基础坚实,外观宏伟,是古塔建筑中石塔营造法式的代表作。现为省级文保单位。联魁塔又名贤明塔、联奎塔,曾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在知县武新安的主持下重修。武新安《重修贤明山联奎塔记》叙其始末,说他初见此塔,“见危石岩岩欲坠,不得上,即心欲新之。”到壬午岁,筑学山精舍,延师课多士馆,开门见山而塔之与接。“日家谓塔居离宫有文明…[详细]
龙门塔(含余四山墓)
  龙门塔(含余四山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白灰饰面。花岗岩基座。塔身表面素面无饰,每层每面砌出券门,有些做成假门。腰檐用菱角牙子结合平砖相间叠出,檐角有起翘。用瓦条砖结顶。塔顶较平缓,塔刹已毁。塔内部有梯道,为所谓“壁内折上”形式,可沿砖砌梯道转折登临。据记载,该塔为明代余四山所建。余四山墓,表面为青石仿木结构,三间两檐带两翼墙面,包括柱子、额枋、斗拱、瓦檐及格扇门等,仿制得很真实。墓前石象生有马、虎、羊等。余氏为明隆庆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两处建筑各有特色,现保存较完整。…[详细]
厦河塔
  厦河塔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明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依山临水。塔筑于山体岩石上,由基座、塔身及塔刹组成。基座花岗岩砌筑。底层西北面开券门,塔身隐出角柱、额枋、平板枋等。腰檐用一斗三升斗拱,补间、转角各一攒,其上菱角牙砖、平砖相间叠出,檐角有起翘。二层以上各面相间辟门壸或作假门。塔刹铁质,由覆钵、宝珠、露盘、三重相轮、宝盖及葫芦形宝顶组成。塔内部砌登道,可登临至七层,结构类似“壁内折上”形制。 厦河塔建造于明万历年间。塔形挺拔,结构精巧,是明代风水塔的重要实例。…[详细]
昌文塔
  昌文塔,位于磐安县安文镇惠化庙后的梅枝山(又称马鞍山)上。建于明朝万历丁未年(公元1607年)六月,历经沧桑仍岿然屹立。当时,建造资金由安文陈姓募捐,是一座风水塔,意为使安文昌盛,故名“昌文”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43.68米,围24.68米,墙厚1.5米。用条石砌基脚,以特制专用青砖砌墙,石灰嵌缝,外用石灰粉刷,是六棱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每层之间有搁檀,上铺楼板,沿楼梯盘旋可达顶层。塔身二层之间外壁以菱角牙子用砖叠涩出檐,檐角上翘,造型雄伟状观。每层设有拱形窗口三个,供游人凭眺。塔尖置铁葫芦一具,顶插龙叉,以定风避雷。登塔眺望,独秀、花台、螺峰、西山尽收眼底,俯瞰文溪两岸,高楼林立,…[详细]
平阳文明塔
  文明塔建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楼阁式空心六角七层青砖结构,高三十五米,逐层向上收缩,前人称“文笔峰”。塔内原有木梯盘旋而上,惜于民国期间火毁,至今塔内可依稀辩认火劫痕迹。文明塔是浙南地区清代仿木结构砖塔典型代表。塔旁还遗存塔碑一通,石兽一只。文明塔于光绪四年兴建,十年(1884年)三月落成,为当时振兴文风的标志建筑。该塔结构严谨,造型简朴大方,是浙南地区清代仿木结构砖塔的典型代表,2005年被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平阳县城标志性古建筑,文明塔自1986年被列入县级文保单位以来,至今未作维修,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在历经100多年的岁月摧残和人为破坏,现大部分构件风化脱落,塔顶漏水严…[详细]
保俶塔
  时代:五代、明、民国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宝石山上该塔是一处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汉族古建筑。又名保叔塔、宝石塔、宝所塔、保所塔。据载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间(948年—960年),原为九级,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历代曾多次修建,现在的实心塔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样修葺的。1997年更换朽坏塔刹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详细]
东村桥
  东村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北宋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东村桥为三孔石梁桥,全长8.90米,桥面宽1.92米。桥柱八字形,与横梁隼卯连接,形成八字撑架结构,以增强桥柱的稳定性和抵御水流的冲击,其间架石梁为桥面;整座石桥造型简洁,虽体量不大,但用材厚实,桥面石梁侧面刻有“宋癸酉元祐八年六月徐宅建造记旦”题记。东村桥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其结构科学合理,施工简便且牢固耐用,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桥梁类型及其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详细]
杭州忠义桥
  忠义桥年代:南宋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忠义桥东西横跨西溪河,系单孔圆弧形石拱桥,分节并列砌筑。桥长15.2米,宽3.65米,拱跨8米,矢高3.2米。桥拱板上有南宋嘉定戊寅年(1218年)的题记,是杭州城区唯一一座有南宋题记的石拱桥。拱桥除桥面板和栏板有更换外,桥身结构基本保存完好。该桥构造精巧,是研究南宋时期石拱桥和杭州古代桥梁发展演变历史的实物例证。2019年10月7日,忠义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西山桥
  时代:南宋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该桥为单孔实腹五折边石拱桥,东西走向,横跨梓州小溪,全长18米,宽3.7米,高5.5米。桥拱净跨11米,由六根相间并列的斜撑石搭成五折边,斜撑石之间用角石横向联系,以增强桥拱的稳定性。桥面用长条石铺砌,留有“咸淳岁在乙丑”的题记。折边石拱桥主要分布于浙江地区,其他地方非常少见,尤其像西山桥这种接近园弧拱的折边拱桥并有确切纪年的更是凤毛麟角,与义乌古月桥同为此类桥中的重要实例,对于研究古代折边形石拱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详细]
西岙石拱桥
  西岙宋代拱桥共有惠德桥、祠堂桥、寺前桥三座,分布在同一条溪流上,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长街镇西岙村。三座古桥同处一村,且结构稳固,造型精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05年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惠德桥惠德桥又称“山前桥”,建于南宋。根据当地人介绍,捐建惠德桥之人,应该是在外为官的西岙人,他们功名显达时,不忘报家乡之恩,故建此拱桥,家乡人感其情,故称“惠德桥”。桥全长11.5米、宽4.5米、矢高3.6米、跨度7.5米,北向正中券面石上镌有“惠德桥”三字。拱券由7条弧形石条分主辅券并列纵联构筑。桥面两侧各设覆莲望柱8个,现有缺失,桥梁狮头刻作刀法简洁,额头与鼻梁有方折感,眼球外突,狮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