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甘肃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2月2日,甘肃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16处,已经甘肃省政府同意,予发公布。
岔口驿堡遗址
  岔口驿堡遗址位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岔口驿村北15米处,堡址平面近似方形,围墙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80米。墙体为夯土版筑,中间夹砂石、石块、石板,底宽4米,顶宽2米,高6米。西墙开门,宽约6米。女儿墙残高0.60--1米,有射孔。四角有墩,现仅存东北角墩。岔口驿曾为明代驿站,该遗址为研究我省境内明清时期驿站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洮州边墙
  洮州边墙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临潭两县境内。因位于明代洮州卫辖地,故名。该段边墙修筑于明中期,具体时间待考。边墙南起洮河北岸的阿子滩乡玉古村,向北延伸经达加沟东侧山脊北上,经巴舍、哲孜纳、甘布塔、官洛到申藏乡恶化转向东北沿山脊,经牙沙隆沟到恰盖土桥村,再从土桥跨越羊砂河,向东北继续延伸,经冶木河上游的纳沃开曲和温加伊坦到康多乡扁古村,向东沿山脊进入临潭县八角乡的庙花山,再向东延伸至临潭、康乐两县交界的扎那山结束,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130公里。 边墙均依山势而筑,凭山堑壕,遇谷筑墙设隘,部分地段用石栈、木栅为障,沿线设烽燧、堡址。边墙夯筑,基宽4-7米,残高2-8米,顶宽2-3米,夯…[详细]
果者堡遗址
  果者堡遗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白龙江南岸的果者村凤凰山,堡子东西宽约33米,南北长约40.3米,占地面积约1330平方米。堡子坐北向南,略呈长方形,四面墙体均用石板垒筑而成。堡子内呈上下阶台地状,上阶为麒麟寺所占,下阶为荒院,西南墙体上层有大小不等的箭窗10多个,北墙处有后勤供给门道,堡子南面有古道由东向西通过,再延伸可达华年城址。另外,在果者村后现遗有一段残垣,根据地形特征和建筑风格,可能与华年城址始建于同一时代。果者堡子位于古丝绸之路河南道上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地带,是甘川交界地带保存最完好的古堡垒,对研究唐、宋时期历史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安果遗址
  安果遗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勒秀乡安果村东1.5公里。遗址现为安果村梯田,北临洮河,西面与顶卡山相望,南北长约530米,东西宽约180米,面积约9.5万平方米。在遗址中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及唐宋以后的砖、瓦残片。地标散落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片及砖瓦残片,以及寺洼文化的夹砂红褐陶片、器表素面或饰拍印绳纹、方格纹,可辨器形有马鞍形口单、双耳罐和鬲等。…[详细]
长沟墓群
  长沟墓群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乡杜家村东北300米处,南以长沟为界,北以瓦窑沟为界,东到山顶,西临张华公里。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发现墓葬30余座,其中大多数被盗,墓葬填土大多粗夯,最小的墓葬底边约为1米,最大墓葬底边约为8米,在盗洞口散见大量得绳纹灰陶片,在编号M2的墓葬的到洞口有人的头骨、股骨,动物的牙齿、铲足鬲及漆皮。在发现得30余座墓葬中,有2座积炭墓。积炭厚约30厘米。此墓群的年代约为战国晚期。…[详细]
地埂坡墓群
  地埂坡墓群位于张掖市高台县罗城乡河西村西南2.8千米黑河南岸二级台地上。初步统计,在320万平方米范围内分布有墓葬30座。2007年9月至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群中5座被盗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墓葬结构大致相同,由墓道、照壁、墓门、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等构成,有的前室附设有耳室,大多沿斜坡墓道向下横向在生土层开掘墓室。已发掘墓葬多在生土上直接雕凿仿木结构墓室,三座绘有壁画。出土金博山、铜连枝等构件、铜车马器构件、石龟、骨尺等文物。地埂坡墓群对研究魏晋时期的丧葬礼俗提供了实物依据。…[详细]
南沙窝墓群
  南沙窝墓群位于张掖市临泽县蓼泉镇南沙窝,东至鸭暖乡野沟湾村五社,西至蓼泉村南沙窝西部与莲槽子和鲍家湖水库一带,北至鸭暖乡野沟湾村,蓼泉镇唐湾村、墩子村、湾子村、蓼泉村耕地南边。东西长约13.5千米,南北平均宽约2.5千米,面积约33.75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内有明显封土堆的古墓葬约400多座。经张掖市文物研究所专家依据采集的文物标本和挖掘的三座墓葬0土的陶器、古钱币等文物进行鉴定,确定为两汉、魏晋(五凉时期)的墓葬群。该墓群对研究魏晋时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张嘴墓群
  张嘴墓群位于平凉市静宁县红寺乡二河村东1.5公里的张家嘴。东、西两边为冲沟,南面山脚下为县乡油路,北依大山,墓群长约150米,宽约1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残存墓冢10座,高3.5—6.5米不等,底周长25—30米,墓群西南30米处残存东西长约100米的夯筑围墙墙基。墓区地表散见粗绳纹版瓦、筒瓦残片,初步判断为汉代墓葬群。…[详细]
羊永墓群
  羊永墓群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羊永乡羊永村,该墓群葬有明洪武时期曾任洮州卫标营把总杨勇将军,杨勇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洮州,二十一年(1388年)率部于洮州卫西30里(今羊永地区)屯军。该墓群约有50个封土丘,直径1-2米,高0.3-1米。…[详细]
王进宝将军墓
  王进宝墓位于白银市平川区黄峤乡玉湾村,坐北向南,处于东北高、西南低的滩地中,当地人称“将军坟滩”。墓葬及所存石雕建筑延伸约200米,神道宽约20米,原有17道石雕、建筑和造像,现存自北向南依次为:封土1座、神道碑1通(龟趺6只,螭首5块)、石牌楼遗址1处、石狮1对、文官石像1对、石马1对、石牌楼1处、龟趺1对、狮座2块、器械座1对、东西两处石亭遗址2处、石牌楼遗址1处、石狮1对、旗杆座1对、上马石1对。墓葬封土为圆形双丘,底径14米,高约3米,为与原配孙夫人合葬墓。另有家族墓距该墓6公里。王进宝墓初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历时三年建成,现存石雕及建筑惜毁于文革,但残骸基本完整,图案纹…[详细]
白塔山建筑群
  白塔山建筑群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白塔山公园内。保存有白塔寺、三星殿、法雨寺、三官殿、凤林香袅牌坊、云月寺6处明、清建筑和1558年迁建、新建的一台“九曲安澜”敞厅(包括与敞厅相连的一、二台的亭、廊)、二台牌坊、三台大厅,以及凸起于峰峦之上的百花亭、迎旭阁、喜雨亭、驻春亭、五角亭、六角亭、东风亭、金山大殿十组建筑等,建筑面积约3021.2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7826.19平方米。 白塔山因山顶明代白塔得名。建筑群始建于元代,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建。之后,明景泰及清、民国四百余年间,依山就势,建起三星殿、慈恩寺等十余组建筑(其中金山寺等已不存);1958年,市政府将兰州旧城改造中拆除的部分…[详细]
兰州白云观
  在多数兰州人的心目中,兰州只有滨河路上的那一座白云观,其实不然,兰州市有两座白云观。城关区滨河路中段的白云观被称为下观;而在七里河崔家崖的一座白云观则为上观。前者观貌依旧,保存完整,为兰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而后者名存实亡,观址全部被毁,现在成了一片耕地。A布局严谨装饰独特的建筑就在日前记者采访时,据当地知情人介绍,崔家崖白云观是私人捐助修建的,解放前这里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到了临近解放时还被称作为“吉寿乡”、“吉寿堡”、“秀川堡”等,当时-部队长时间驻扎在白云观里,但一直没有遭到毁坏。到了文革时的1967年——1968年间遭到了拆除,大部分的木材修建了当时的10个村委会,有一部分被当地…[详细]
五泉山建筑群
  五泉山建筑群位于兰州市城南皋兰山北麓五泉山公园景区内。主要包括庄严寺、浚源寺、二郎庙、文昌宫、大悲殿、武侯祠、地藏寺、嘛呢寺、酒仙祠、千佛阁、三教洞、清虚府、万源阁、青云梯、木牌坊、山门、半月亭、企桥、秦公庙、太昊宫、澄碧滴翠水榭和漪澜亭,共22组,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五泉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元,后经历代整修、迁移隋、唐、明、清建筑,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五泉山建筑群依山而建,以中麓牌坊至文昌宫为主轴,并有东西两翼,以两条山脚至半山的爬山廊,将整个中轴线上及其两侧的建筑环拱,形成闭合空间,使各组建筑遥相呼应。庄严寺原位于城中鼓楼西,唐初建,元至元年间重修,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再修,1996年整…[详细]
皋兰县文庙
  皋兰县文庙又名兴文社,原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中段南侧延寿巷,清康熙时为靖逆侯张勇宅,乾隆五年(1740年)改为皋兰县文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设兴文社。2002年迁至兰州市安宁区九州台前山树木园。 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明伦堂,大成殿,尊经阁,崇圣祠,后门。明伦堂和大成殿之间东西两侧为东西配殿,大成殿和尊经阁之间两侧建有礼、乐亭及曲廊。东围墙向院内悬挑出檐,院墙上嵌有“孔子圣迹图”线雕石刻。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明伦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琉璃悬山顶,前出三间卷棚顶抱厦,前檐柱间及后金柱明间装置…[详细]
金崖古建筑群
  金崖古建筑群分布于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境内,位于黄河一级支流苑川河中下游。金崖古建筑群主要由金崖驿站、周家祠堂、三圣庙、手工水烟作坊(福元泰烟坊)、永丰金氏家祠、郑家祠堂、黄家祠堂、谈家祠堂、张氏家祠、金崖金氏家祠、岳氏家祠、白马庙等12处古建筑组成,分布在金崖境内苑川河两岸的河谷阶地上绵延12公里的范围内。其中,三圣庙及周家祠堂于199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古建筑于200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崖毗邻省会兰州,是丝路古道上货通东西的旱码头。明清以后,金崖逐渐成为兰州水烟的主产区和集散地,水烟业的兴盛,使金崖成为苑川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大批祠堂、庙宇、驿站、会馆和四合院…[详细]
青城古民居
  青城古民居位于榆中县青城镇青城、城河、新民、瓦窑村。青城古民居分为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三类,占地面积约29000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公共建筑包括青城书院和东滩戏楼。宗教建筑包括高家祠堂和青城隍庙。民居建筑包括45处,其中明代1处、清代33处,民国11处。民居院落避风向阳、背山面水,以院落式布局为主,多为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等形式。采用单面坡或人字梁架形式、单檐硬山顶前出廊结构等建筑工艺。门楼有砖雕门楼、六柱门楼、垂花门楼,有的还建有木制大车门。此外,石雕、砖雕、木雕独具地方特色。青城古民居集民居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为一体,构成一个有机系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实物证据,对…[详细]
崆峒山古建筑群
  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现存建筑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物,清代曾不同程度地予以修葺。 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分布,主次分明,建筑群既自成一局,又相互联系,分为舒华寺、隍城和雷声峰三部分,主要古建筑16座,包括舒花寺内的凌空塔,隍城内的磨针观、十二元帅殿、太白楼、灵官洞、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天仙宫,雷声峰的三官殿、玉皇楼、三星殿、雷祖殿。建筑群占地面积计23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4平方米。凌空塔为七级八面0式砖塔,高30米,底层周长32米。始建于宋,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维修。老君楼位于隍城西南角,明嘉靖年间重修,建筑面积50平方米,为二室一…[详细]
灵台文庙
  灵台文庙位于平凉市灵台县职教中心院内,占地面积约3084.5平方米,现存大成殿及5棵古树。 大成殿位于庙院北侧,坐北面南,为砖木混泥土结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通高12米。 殿内8根木檐柱,高3.7米,胸围1.58米。承梁柱共14根,前后各6根,左右各2根,柱高4.1米,东西山墙各3根圆柱,后山墙8根圆柱,柱高3.7米。 大殿脊部正中为1石狮,两侧为对应依次排列马、鱼、猪、鸽;四挑角上为狮、狗、鱼、猪;平拱木雕三层,第一层为龙首,二层为凤凰和麒麟,三层为象首。 5棵古树据县志记载为唐宋时期,庙院中部东侧为一“柏抱桑”,高12.6米,胸围3.55米;右侧一古柏,高13米,胸围…[详细]
谈家院
  谈家院位于陇南市康县豆坝镇栗子坪村,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民居建筑,大门开在东南角。正房除正中一间外,其余四间为上下两层,东西厢房及南面房屋均为两层单面楼房。整个建筑为土木结构,正面为木质结构,所有门窗均有花卉、鸟兽等透雕图案,二楼楼道有“S”形立柱栏杆。正房台基高1.5米,正立面用雕刻有动物花卉图案的石块砌成。院内地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块铺成。据房屋住户谈占西口述,自己为该大院修建后的第二十四代居住者。谈家院民居对研究甘肃陇南地区的乡土建筑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仁和张氏民居
  仁和张氏民居位于白银市靖远县双龙镇仁和村,原发裕堡堡内,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系张雄旧居,曰“积德堂”。为四合院式建筑,坐西向东,均为砖土木硬山顶结构。东西长294.5米,南北宽173.9米,占地面积51330平方米。西主居为两坡水飞檐、深门浅窗三间,面阔8.7米,通进深7.8米,深1.13米;其中有单坡水四明柱飞檐倒座三间;单坡水七明柱单檐南北厢房各六间;门房两间;西南角有木结构卷棚顶两坡水绣楼二层六间;砖雕照壁、砖门楼及仓房等。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仁和张氏民居为了解清代民族经济贸易、民居特色和民族风情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