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蚝岗贝丘遗址
  蚝岗贝丘遗址位于南城胜和蚝岗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保存面积650多平方米,作为在市区中心发现的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也较为罕见。在考古发掘0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残件,发现红烧土活动面、房子、墓葬、灰坑、沟等重要遗迹。墓葬0土了两具珠江三角洲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人类遗骸,蚝岗贝丘遗址因此被专家誉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蚝岗遗址保存面积约650平方米。专家推测珠江三角洲是距今一万年以来逐步形成的,遗址当时很可能是个海岛,遗址西部原有一流向西北的河流,可为先民提供饮用淡水。据当地年龄大些居民介绍,二十世纪八…[详细]
垌中岩遗址
  垌中岩遗址位于封开县渔涝镇河儿口村北面,洞口相对高程15米。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铀系法测定年代为距今14.8万年±1.3万年。1978年发现,1989年发掘,面积12平方米。堆积厚2米。在洞内左支洞胶结堆积0土两枚人牙齿化石,形态粗壮,沟纹和小嵴多,表现出较多的原始性,属早期智人。伴生动物群有6目24个种属,其成员与马坝人动物群基本相同,反映当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林木茂盛,水草丰富,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存。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罗沙岩遗址
  罗沙岩遗址位于封开县河儿口镇庙边村后山,洞口朝西北,距地面2米。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1978年8月发现,1991~1993年2次发掘。遗址第二层出土一枚人牙齿化石,属晚期智人;24件打击石制品,原料为安山岩,器身有啮齿类动物啃咬痕迹,器类有刮削器与石片;有少量动物化石,经铀系法测定,年代为距今2.24万年±0.16万年。第三层出土7件砾石打击石制品,原料为石英细砂岩,器类有砍砸器;也有少量动物化石,经铀系法测定,年代为距今4.8万年±0.5万年。第四层出土3枚人牙齿化石,属早期智人;还有丰富的动物化石,经铀系法测定,年代为距今7.9万年±1.5万年。罗沙岩遗址的动物化石共有8目44个种…[详细]
云从龙夫妇墓
  云从龙夫妇墓位于广州市五仙桥白云山麓马岭。原墓园甚宽广,有墓道、石人、石马、荷池,现已不存。现墓园面积3000平方米。云从龙与夫人许氏合葬墓为1985年重修的圈椅形墓,宽16.3,深11米,当中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的墓碑。墓前有新建的凉亭。原建于民国初年的碑亭中,在墙壁上嵌有族人修墓碑和历代广东省地方官府关于保护墓园的布告碑共6方。墓道东西各有一座牌坊,坊额正面文字为“元参知政事云公墓道夏同龢题”,背面因年代久远,字迹不清。云从龙(?~1296年),字无心,号维山。蒙古族人。祖籍陇西(今甘肃陇西县)。宋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据记载,先后4次在广东为官。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详细]
铁仔山墓群
  铁仔山古墓群: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臣田社区铁仔山南坡。1983年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铁仔山南坡脚下抢救发掘了汉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古墓葬130多座,发现“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的东汉墓,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2000年1月22日开始,又对铁仔山古墓群A、B两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清理了自东晋至明、清时代的墓葬224座,出土各类随葬品300余件。该墓群墓葬数量多,分布密集,历史延续时间长跨度大,墓葬形制多样,内涵丰富,对研究宝安地区古代的葬俗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2008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廖金凤墓
  廖金凤墓位于龙门县龙田镇凌角塘村丫髻山白坟地。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卫佐邦墓
  卫佐邦墓位于东莞东城区同沙林场飞鹅岭。在同沙生态公园里面,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保存了多处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胜。园区里青山绿水环绕的飞鹅山上,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百年将军墓——卫佐邦墓。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何竣岗墓
  何竣岗墓位于中山板芙镇虎爪村鹿鸣岭。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唐氏墓群
  唐氏墓群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唐家镇柯山岭一带,有从宋朝至清朝的古墓群。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类为“古墓葬”。唐氏墓群始葬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是粤琼唐氏始祖唐菽林及历代功名子孙的陵园,总占地面积约343100平方米。唐氏墓群是以唐氏始祖唐菽林石墓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宋至清代52座祖墓的陵园。能葬在这里的都是古时候有一定官阶或功名的唐氏历代子孙。墓群座西北向东南,有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历代唐氏家族古墓52座,其中宋代石墓6座、元代石墓17座、明代石墓6座、明清土丘墓23座。唐氏墓群保存完好的古墓数量之多,在粤西乃至广东也实属罕见,…[详细]
通福桥
  通福桥(五眼桥),位于石围塘街五眼桥村,横跨秀水涌,桥长44.6米,宽2.9米,是一座五孔石拱桥,广东人称孔为眼,故又称五眼桥。桥的造型和结构别具特色,宽孔薄壳,五孔以中间一孔最宽,其余四孔稍窄,两边对称。桥两头为台阶式,石级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桥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户部尚书李待问(南海人,明朝万历1604年升为进士,官至都御史,后因母病辞官归乡)捐建。历史上,该桥为省佛大道第一桥,是交通要道。清朝嘉庆年间,该桥曾重修,并保存至今。人们为了纪念李待问,习称李公桥,又因其五孔造型,俗称为五眼桥(广州方言称孔为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南海县志》刻本卷二建置志桥梁一目载:“…[详细]
锦纶会馆
  锦纶会馆又名锦纶堂,现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测,原位于下九路西来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锦纶会馆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24年(1844年)重修。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2平方米,是一座祠堂式的三进深砖木结构的建筑,其锅耳屋的外观具有浓厚的岭南建筑特色,馆内保留有不少木雕、砖雕、陶塑、碑刻等。锦纶会馆原是广州丝织行业股东公会,1949年后改为民宅,其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完好,成为广州保存下来的唯一近代专业会馆。馆内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历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商贸发展的重要实证。2001年建设康王路时,为保护这座古建筑,对其进行整体平移。工…[详细]
广州大佛寺
  大佛古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新中街21号。古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殿宇垂危,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为便于向天子“祝嫠祜国”,考访龙藏寺故址,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重建殿宇,于第二年冬建成。大佛古寺殿宇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大雄宝殿座北向南,面阔七间,深进五间,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至今仍为岭南之冠。歇山顶上盖素胎板,瓦简及勾头,滴水,灰塑瓦脊的竹龙,牡丹等脊饬。虽历经三百多处风雨侵蚀,但风貌尚存。安南(今越南)王捐赠的优质木材作梁柱框架,…[详细]
玉喦书院与萝峰寺
  萝峰下的玉岩书院为南宁进士钟玉岩读书讲学遗址,并收藏有宋代以后名人的题咏和书刻。主要有宋儒朱熹“忠孝廉节”题字,以及相传文天祥手书的绝句四首木刻和清代郑板桥的春、夏、秋、冬四时画竹刻等。一、地理位置概况玉岩书院位于萝岗区萝岗街道办(前白云区萝岗镇)。初名萝坑精舍,辟于南宋宁宗嘉庆十二年(1219年),是当地进士出身的绅士钟启初所建。入元以后,钟家后人钟复昌(一说钟彰义,是否同一人,待考)又予以扩建,因钟启初字玉岩,更现名“玉岩书院”。钟氏扩书院,延名师,传儒学,旨在振兴闾里。明代民间书院不兴,玉岩书院遂告衰落,进而成了佛教殿堂萝峰寺。在原书院的东侧建起了大雄宝殿及侧殿,其间一墙相隔、一门相通,…[详细]
菉猗堂及建筑群
  菉猗堂及建筑群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包括菉猗堂(赵氏祖祠)、逸峰赵公祠、崑山赵公祠三座祠堂,均为宋太祖胞弟赵匡美之后人为祀先祖而建。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逸峰赵公祠始建于明代晚期,1928年重修;崑山赵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三祠总建筑面积1643.69平方米。祠堂间以巷道相隔,每祠三进三间,中间夹天井或庭院,左右庑廊,中轴对称布局,穿斗与抬梁混合构架,硬山顶,锅耳或人字形风火山墙,绿釉琉璃瓦当、滴水;建筑上大量使用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壁画等作装饰。菉猗堂现存蚝壳墙共277.35平方米,墙厚65厘米,蚝壳整齐排列,成行叠砌,是研究南方古代建筑材料及…[详细]
仁化文峰塔
  文峰塔塔坐落于县城南面1公里之锦江河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据清同治《仁化县志》载:“文峰塔在城南隔河一里矮岭村,明万历四十年,知县高应选建;未竟,知县胡京球成之,塔下为仁阳书院。”该塔为平面八角形,九层楼阁式空心砖石构筑塔,由塔刹、塔身、塔座、塔台组成,通高39.15米(包括塔刹高度)。首层直径10.5米,内设红砂岩步梯呈半旋状直上顶层。该塔建筑比例协调,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巍峨挺拔,是县城的一大景观。注:1.高应选,江西泰和人,举人,万历四十年任仁化县知县。胡京球,广西全州人,举人,明万历四十六年任仁化知县。仁阳书院现已毁。2.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由省文化厅、县人民政府拨款,对文峰塔进行…[详细]
韶州府学宫
  广东韶州府学宫(即韶州孔庙)在沉寂近百年后重现风采。经过两年时间的修缮,这座千年学宫的主要建筑大成殿日前向市民重新开放。读书耕田,是韶关客家人千年流传的优良传统,从张九龄开始,韶关人一直重视文化和教育,保存至今的各姓族谱,都有奖励子弟读书、考取功名的条款;建于全市各地的私塾和学宫,是古代韶关人学子埋头攻读书的见证。韶州府学宫过去是中国封建王朝科举考试和学文习武的要地,而今天则成为当地尊孔劝学、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场所。韶州府学宫坐落在粤北重镇韶关市区繁华地带风采路,与韶关市标志性建筑风采楼相邻。史载,韶州府学宫始建于中国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明万历年间毁于火灾,随即重建。此后,…[详细]
双水塔
  双水塔,又名水口塔,俗称白塔,位于韶关市仁化县扶溪镇水口村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水塔建设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八角七层平座楼阁式砖构塔,通高二十四点八米,整个建筑形制和风格与县城文峰塔相仿,规模略小。门楣置红砂岩石匾一块,上刻“文光辉映”四字。双水塔建筑结构独特,塔内不以塔心楼板作通道,而是利用墙体厚度、采用穿墙式旋形步梯直通顶层。1989年,仁化双水塔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韶关仁化双水塔被列为第五批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镇溪祠古戏台
  镇溪祠古戏台位于侯公渡镇宋田新屋东侧约300米处的镇溪祠内,建于明代,曾经过明清至民国时期多次修缮。目前祠内保存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石香炉一个,清代碑刻6块。镇溪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夯土与青砖筑墙,悬山式顶,穿斗式梁架,悬空式木结构戏台;面宽8.4、深6.5米。用木板相隔成屏风式前后台,中间有一小门出入,戏台两侧以及回廊有栏杆。戏台顶上绘云龙图。戏台与庙堂相对而立,中间有一块空坪,地面铺设鹅卵石。戏台与庙堂两侧的厢房设有一道半园砖劵门和圆光劵窗相对应。以厢廊连接相通,使整座建筑联成一个四合院式的整体。该戏台是我县境内目前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戏台。其建筑结构具有典型的江浙地区建筑…[详细]
里东戏台
  里东戏台位于南雄市珠玑镇里东街。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川学宫
  龙川学宫在龙川县佗城镇学前。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照壁、长廊、棂星门、泮池、拱桥、东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组成。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被毁坏。现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尊经阁等。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26.56米,进深四间24.40米,高18米。面积达440平方米。歇山顶,重檐四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栱重叠出跳,梁柱上有凤、鸟、鱼、龙各式漆金雕刻,显得古朴大方。清嘉庆元年(1796年)“御颁至圣先师大成殿”的金匾悬挂于正殿门棂上。正面有卷棚式通廊,从通廊石柱造型、梁架结构以及雕刻手法等各方面来看,显然是清代风格。殿的周围石柱上不设斗栱,直接顶托着檐枋。在上檐下施斗栱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