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村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村篇

古村落遗址
  古村落遗址位于西是堤村北100米之小白河西支岸西,面积9000平方米。该地址高于周围地面,砖瓦遍布,有弦纹灰陶器皿,外绳纹加沙红陶,外绳纹、内布纹灰筒瓦,网纹陶片等,皆为汉代遗物。具体地址:肃宁县西是堤村北100米之小白河西支岸西…[详细]
赤山古村
  赤山古村位于里水镇中部,约于1350年开村,始祖李文举于公元1350年由南雄珠玑巷迁于此,原称赤火岗,又名积富村,因村后有个山岗泥土呈赤红色,传说“赤艳显光荣,山高仙灵气”,故山取名为赤山。主要姓氏由李氏组成,另有两朱、张各一户,占地约0.87平方公里,人口734左右。“将军第”为第十二代后人李胜龙所建,另一侧则是第十一代后人李天复公祠,这是李胜龙为他父亲天复祖所建。李胜龙在嘉庆年间考上了第53名进士,任广州名威将军。赤山人民会场原本是一间生祠,即旧时代里活人修建的祠堂,为李氏第15代人李显生所建。旧时,祠堂可以用高贵奢华来形容,内设义慎堂,里面为木结构,柱子全部是昆典木,神位贴金,神牌用红布…[详细]
石门古建筑群
  临武石门村后龙山有一个溶洞,因里面的龙潭中有一条活灵活现的白石龙,被称为临武龙宫。临武石门村的传统古村落中,大多数古建筑(包括碉楼、祠堂、民居、石桥等)为明代建筑,形成了一个明代古建筑群。是湖南保存较为完整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详细]
西藏秀巴古村
  秀巴古村,位于林芝工布江达县,古村最主要的景色是秀巴古堡。秀巴古堡现存5座堡垒,传说是松赞干布为了方便军队联系以及屯兵与防御修建的有统治标志的古堡群。古堡的周围是用石头砌成的房屋环绕,使古堡群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体系,固若金汤。…[详细]
蕉园
  蕉园村建村历史已有700多年,村中保留着不少古建筑,较出名的有梁氏宗祠和苏真人祠。梁氏宗祠面积6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朝成化六年(1417年),1712年和1890年两次重修;檐前一对扭头石狮子,檐下及回廊等处有刻画精美的浮雕;大门口用白石镶嵌,门口对联“对策魁多士,兮符牧远州”乃鼎湖名士彭泰来所撰;宗祠中进是大堂,后进是两层建筑,整个宗祠古色古香,文化底蕴较深厚。因古时鼎湖山土地为蕉园梁氏所有,梁氏先人崇扬佛法,无偿献地修建庆云寺,梁氏宗祠又称“山主故居”。苏真人祠在村西边古树林下,始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文革”中被毁,1985年依原貌重建。苏真人原名苏华林,蕉园村人,自幼聪敏…[详细]
多祝黄狮古围村(皇思扬古围村)
  多祝黄狮古围村位于惠东县城东面25公里处,建于明末清初,占地20多万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古风犹存,古韵犹在,昔日辉煌依稀可见。围村结构奇特,气势磅礴,以青砖麻石筑成的干墙体遍布围村,栩栩如生的龙凤、鹿鹤亭吉祥图腾随处可见。目前保存下来以“武魁楼”为代表的四合院式建筑有数十座。步入古民居群,门楼、民居、书室、宗祠、神庙、牌坊、花园、水井错落有致,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壁画等建筑工艺随处可见,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历史与人文的载体。置身其中,可让人领略到以鹅卵石铺道连接一座座具有浓郁岭南建筑风格合院的古韵余风。该村以村民多以肖姓,肖家在清代曾出过武举人和贡生。乾隆四十九年出…[详细]
加拿大村
  “加拿大村”原名耀华坊,隶属赤坎镇灵源村委会,为旅加华侨出资兴建,故名。村场由加国知名建筑师规划,村中有10座古民居、1座碉楼,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间。这些建筑中西合璧,融合了中国传统灰塑、罗马柱、圆拱、花雕等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加拿大村位于开平赤坎镇,原名“耀华坊”,始建于1923年,村内由十一座建筑构成,其中有五座庐,四座楼,一座碉楼,一座会所。五座庐分别是:俊庐、安庐、耀东居庐、春庐、郁庐;四座楼分别是:华德楼、国豪楼、国根楼、春如楼;一座碉楼是:四豪楼。加拿大村原名叫耀华坊,全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建造,后期被人称为加拿大村。早期由于生活所迫,加拿大村很多村民跟随早期旅居加拿大的华侨…[详细]
右滩古村
  杏坛镇右滩村是明代状元黄士俊的家乡。位于杏坛镇西8.2公里,地处顺德、南海、新会、鹤山四市、区的交汇点,西临西江干流,北临甘竹溪,面积6.04平方公里,顺番公路途经右滩村。黄氏大宗祠是省级文保单位。…[详细]
石步村古村落
  石步村古村落信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北部,分布有文保点安乐堂及叶家大屋、三进堂等众多古代民居建筑,其溪坑、道路仍基本保持着原有风貌和格局,具有清代浙东山野村落的典型特色。古村落内还有北宋时期的石步窑址。…[详细]
舂陵村
  舂陵村是枣阳市首批建设的美丽乡村之一,位于汉光武帝刘秀故里枣阳市吴店镇北2公里处,南与肖湾、北与二郎接壤,东与周寨、西与姚岗交界,毗邻无量台风景区,就在寺沙路旁,交通十分便利。舂陵故城遗址在今吴店镇舂陵村,是西汉舂陵侯国、东汉章陵县、隋开皇年间舂陵县治所的故城址。为了纪念枣阳出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明万历年间,时人在城西关口立石碑一块,上 书“汉世祖光武帝故里”。也是在明万历年间,枣阳知县张靖臣为纪念枣阳出了西汉更始帝刘玄和东汉光武帝刘秀这两个皇帝,在城西内观台立“古帝乡”碑一块。这两块石碑均收藏于枣阳博物馆。…[详细]
九湖村
  在九湖村,有一个叫“王氏大宗祠”的地方,是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也是花县农民自卫军总部遗址。称其为红色革命摇篮恰如其分,因为这里曾经是彭湃、阮啸仙、刘尔菘、王福三、王彭等农民运动领导者共同战斗过的地方。九湖村位于花都大道旁,占地面积约1.5平方千米,全村1100多人。王姓在这里是大族,其宗祠规格自然也很高。这一点,从门口的七级台阶和残存的“马上封侯”的门柱石刻以及三叠三陈的房屋布局可见一斑。据历史记载,十一世命卿祖公,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中举人,癸丑科中进士,出任福建省福清知县,升授湖南长沙县知府,连升刑部主事,转迁礼部正郎,后升朝廷左丞相,其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王氏大宗祠为王卿…[详细]
李山下古村
  李山下村,古称“天堂山下李”,位于阳新县天堂山下。建村400多年,民风淳朴,耕读传家,文化底蕴丰厚。民居建筑独具民族特色,特别是李应明知府官邸,远近闻名,在文化部门的重视下,于2014年重修。…[详细]
丰阳古村
  丰阳古村建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丰阳全村姓吴,始祖吴敬元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末年的征南元帅。南唐后主李煜派遣吴敬元大元帅统领一支大军向南进发,开辟抵抗宋军的根据地。可是不到一年时光,南唐即被宋军灭了。失去了国家的征南统帅吴敬元只好弃甲隐居于此,繁衍了今日的丰阳村吴氏。到北宋年间,其孙子吴世范却高中了朝廷的进士,官至太子中丞,河南御史,朝散大夫。丰阳古村现在还遗存着丰富的宋代人文景观和完好的明、清建筑。当地人用“一间古庙、两条古街、三间祠堂、四座门楼”来总结丰阳古村的建筑,包含了丰阳古村的全部内涵,体现了丰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间古庙”指的是丰溪古庙。丰溪古庙始建于北宋末年,为二进四合…[详细]
古法造纸村
  “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四会市贞山街道办事处白龙扶利村。该村110户、530多人。该村男女老幼都会造纸,古法造纸作为家庭副业,已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村民依然沿用着2000多年前蔡伦发明的造纸方法,经过浸、斩、干打、湿打、抄纸、松纸等工序去做一张张纸,其原始古朴的工艺保存了古代造纸术的精髓,可称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活化石”。该村背靠青山,植被良好,两条清溪翠竹簇拥,蜿蜒穿行,田园风光优美。几百户邓村人世代以古法造纸,并靠这种原始工艺发了家致了富。造成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现代人每天都用纸,但真正见过纸张制造过程的人不多。若能亲眼看看,甚至用蔡伦用过的方法制…[详细]
新溪古村
  新溪村,古称华溪村,位于普宁市境内的榕江南岸、南溪镇东北部。这里溪河密布,川流不息的洪阳河、黄坑溪在村前汇入榕江,旧时普宁港嘴码头就设在新溪河边,是一处重要的水运中转站。…[详细]
江背单家古村落
  江背单家古村落位于高安市荷岭镇三桥江背单村,年代为明、清。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庄周边20米为保护范围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安子岭古村落及山寨
  安子岭古村落及山寨为明、清古建筑,位于邯郸市武安市冶陶镇安子岭村。 2008年10月20日安子岭古村落及山寨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干岕古村落遗址
  大干岕古村落遗址位于长兴县煤山镇新安村新源自然村大干岕,时代为宋—明,类别为古遗址。2010年1月,大干岕古村落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门赵家庄
  南门赵家庄位于斗门区北部,现有户籍人口84人,该庄始建于嘉庆初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由南门赵氏十世祖意乡八传维茂携家眷从南门乡南边里迁居于此而建,因处霞山的北麓,故始称接霞庄。这里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河涌纵横交错,宜耕宜渔,是一处难得的人居之地。庄村人杰地灵,历代名人众多。清光绪中期,接霞庄已是颇具规模、装饰华丽、非常繁荣的村庄了,由于庄内全是赵氏一族,人们称它为“赵家庄”。房屋的设计均仿照广州西关模式,聘请当时佛山的著名建筑师建造,科学规整。一条长132米、宽4.3米的石板街横贯全庄。村中有一座三进、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赵氏家塾”崇基堂(祠堂)。南边被一条护庄河、…[详细]
官塘古村
  官塘村位于珠海唐家湾镇,因其依山(七座山坡)傍海(湾),有七星伴月之势,故曰“七星地”。1300年前后,有蔡姓渔家在此开村;百余年后,又有卓氏从福建莆田迁来,因卓氏二世祖为“观严公”,取其谐音,遂命名此“七星地”为官塘。今天官塘2400多村民中以卓、佘姓为主,但作为曾经的小渔村,“疍民”(也被称为“流水柴”)总是如浮木般漂来,又如潮汐般退去,所以,官塘的姓氏尤为复杂,村内的“百家姓”石碑上,就刻有在官塘生息劳作过的96个姓氏。明清两朝人口大增,因人口压力,中原移民纷纷南迁,官塘村民开始亦渔亦农。生产方式的转换也带来文化的变迁,更多的人开始在官塘定居繁衍,庙宇祠堂陆续兴修,宗族文化渐成气候,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