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桥梁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桥梁篇

毛公桥
  毛公桥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巷子口镇直田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系毛姓族人捐建,为全麻石拱平一体桥。桥体由多块长条形巨-石构成,没有切割痕迹。专家们对当时的建桥技术和建筑工人的智慧由衷叹服。桥身有石刻的一条大蜈蚣,寓意蜈蚣避水,庇佑桥体平安。登临毛公桥,眺望蓝天白云,饱览田园风光,不禁心旷神怡,精神抖擞。毛公桥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了。古桥全部用麻石构筑,石块大小不同,错落有致;桥体为圆拱连着平板,是为圆拱平板连体桥。此造型在古桥中是不多见的(长沙含浦古桥和宁乡已经跨掉的七星桥也是“平连拱”造型),因此甚为宝贵。古桥南北走向,全长55米,宽1.6米——5米。古桥…[详细]
棂星桥
  棂星桥位于余姚市阳明街道龙泉山北麓青少年宫东南处,俗称明星桥,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修。原址位于学弄东首学宫处。上个世纪80年代迁于此处。桥东西横卧于旱地,系单孔石拱桥,全长16米,桥面宽3.7米,矢高2.1米。两侧各置十级石阶。桥两侧设栏板、望柱,望柱抹角,末端栏板雕作抱鼓。桥面正中平台,方形石板双环相套,雕莲花。桥拱券为镶边横联砌置法砌筑。两堍条石横联错缝垒砌。南北桥栏板正中刻桥额,北侧扇形状,刻“棂星桥”,西镌“里人募捐重修”,东刻“民国六年丁巳”。南侧浮雕横匾,阴刻“¨水源流”。棂星桥体态轻盈、瑰丽,身线流畅、唯美,是江南水乡一带典型的古代石拱桥。2…[详细]
咸塘高桥
  咸塘高桥又名龙溪河五拱石桥,位于衡南县咸塘镇高桥村组,为半圆拱连拱石桥。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嘉庆十六年(1811)修葺。东西走向,横跨于湘江支流龙溪河上。长约96米,宽5.6米,五孔等跨,净跨10米,拱高约8米。桥身以红砂石构筑,拱券内壁分别嵌有清雍正丙午(即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建桥碑记和捐修碑,拱券石外侧浮雕花卉、卷草、八宝、铜钱等,构图精美,桥墩处高浮雕镇水护桥甲士,栩栩如生,其中一甲士头侧刻有造像纪年。桥面以红砂石板铺筑,两侧施石质栏杆,栏杆距桥面边沿35-40厘米。每侧栏杆立48根望柱,柱高60厘米,柱头呈圆球状,桥端柱头为瑞兽圆雕。栏板高40厘米,素面,其中一栏板镌“…[详细]
双美桥
  双美桥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北街新市社区,建于明代洪武元年,由驻榄都第一任巡检陈冲突所建。该桥为单孔石桥,长18.5米,宽3.16米,高4.5米,现该桥保存尚好。双美桥原是横跨水色匝,南连永宁北村北街,东接蓝田大街的主要交通枢纽,随着经济发展,其功能逐渐被距10多米之远的一座平坦开阔的水泥隐桥替代。桥为南北走向,南有8级步级,北有10级步级。东面上方石刻为“康熙伍拾伍年丙申孟冬吉旦岁进士何圣强重修”,下方石刻为“双美桥”,上款:“嘉靖岁次辛酉”,下款:“孟秋吉旦重修”。西面石刻为“道光贰拾年岁次庚子十月十一日阖乡重修”。约15米长的水色匝,弯弯曲曲地从西端不知名的角落流过双美桥,站在双美桥上,…[详细]
遇龙桥
  遇龙桥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单拱石桥,桥上还立有一块抗战胜利碑,非常具有历史意义。遇龙桥距离遇龙河漂流起点之一的金龙桥码头并不远,约十分钟的步行路程。迈上石桥,便可感受到这里沧桑的历史,桥上的“抗战胜利碑”是1944年村民自发与日寇激战数十天取得胜利的标志。桥头古树茂盛,桥边黑瓦房子也泛着悠悠古韵。地址: 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门票免费开放。交通指南公交在阳朔汽车站乘阳朔至金宝中巴车(白沙镇方向),在遇龙村口下,票价5元/人。骑行骑自行车,从阳朔沿遇龙河逆流而上,大约2小时左右。包车租车到遇龙桥,大约15分钟,40--50元/车(7座以下)。…[详细]
六锦三溪桥
  六锦三溪桥三溪桥又名蔡峰桥,位于坂头村蔡峰自然村与六锦村交界的雪溪、鸟溪、凌云洋三溪汇流处,因而名之。是古代闽县、侯官、古田、连江、罗源五县交通要道,也是六锦村通往外地的惟一路桥,是闽侯县现存七座古廊桥之一。三溪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单跨石墩木拱廊桥,南北走向,全长32米12间,宽5.4米三间,高3.7米,利用溪流两岸石崖峭壁为基础,用花岗岩条石垒砌桥墩,上架多层圆木相互别压,形成八字形贯木拱,悬山顶,桥面横铺木板,两侧置木倚栏,檐下置遮雨板,廊内设长凳。桥北设佛龛原有供奉佛像,现佛像无存。廊屋脊檩上墨书“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岁次壬寅蒲月吉旦立”。立柱梁枋均撰书楹联,相传所有楹联均…[详细]
舜江楼
  通济桥往北沿石阶而下,迎面便是一座高耸的城楼,这就是舜江楼,俗称鼓楼。舜江楼建筑于5米高的城墙之上,这段城墙是目前余姚仅存的一段古城墙,弥足珍贵,楼与城墙连为一体,更加突出了余姚古朴的历史风貌。舜江楼初建于元至元元年(1335),以舜江命名,楼上设置刻漏用以计时。明清两代,多次毁而又建,清光绪十一年,重建后更铸大铜钟,兼作报时和火灾报警之用。舜江楼作为城楼扼守姚城地理地势要冲,是古代余姚城的重要门户,具有相当的战略地位,明嘉靖年间,在余姚人民保卫家园,抵御倭寇侵扰的斗争中,舜江楼上曾设置钟、鼓、云板等,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舜江楼是余姚古建筑中采用官式做法的突出一例,具有重要的建筑科学价值…[详细]
东仓桥
  东仓桥,位于宜城街道东风巷(旧称“东域里”),横跨于旧城河上,1985年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仓桥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由县尉赵汝迈发起兴建。明代重建,清咸丰年间重修,抗日战争期间又遭日寇破坏,抗战胜利后才修复。1997年宜兴市人民政府又对桥面、护拦等进行了整修。东仓桥系单孔石拱桥,主体建筑仍为明代风格,由花岗石、青石混合构筑,桥长30米,顶宽3.60米,堍宽4.70米,桥栏高0.75米。东西向(南偏西28°)。净跨8.30米,矢高5.50米。南坡台阶28级,北坡34级,其中12级台阶在1997年…[详细]
大虹桥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扬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这里就是扬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虹桥。虹桥景色优美,曾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点江山,切磋诗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和动人的故事。康熙年间王渔洋有一首:“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应太匆匆。”更是脍炙人口,就连乾隆皇帝也曾做诗赞赏过虹桥的景色。如果把瘦西湖比作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桥揭开了她的盖头;如果把瘦西湖比作是一部长剧,是虹桥拉开了她的帷幕。从虹桥开始,领略这“两堤花柳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吧。地址:扬州市邗江区大虹桥路与柳湖路交会处(瘦西湖景区南门外)类型:桥游玩时间:建议10-15分钟开…[详细]
澧县多安桥
  多安桥位于澧县澧阳镇东侧。桥为石质连拱结构,建在澹水河上,始建于雍正年间。乾隆49年(1784年)绅士彭宗粮等倡议修石桥,因多次被洪水冲毁,桥未建成。后至嘉庆24年(1819年)州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就其址建石拱桥,并于次年竣工。当时澧州人民为了纪念多赉和安佩莲两位大人,将此石拱桥命名为多安桥。多安桥全长198米(包括引桥),宽8.7米,共11孔。中间石拱跨径约15米,高约10米,其余两边孔跨直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礅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原桥面两侧置有石检坪,中部建有亭阁,两端各有石牌房一座。1935年,贺龙率部攻打澧州城,为了堵绝敌军退路,将桥中炸毁一孔,1950年按原…[详细]
鱼池汇桥
  鱼池汇桥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古窦泾村曹家兜,又名广福桥。建于民国十年(1921)。系七孔有栏石板桥,东西横跨鱼池汇港。全长39.4米,桥面宽2.2米,底宽2.6米,矢高3.2米。中间桥柱为墩式,其余桥柱为条石竖置式。桥面由4块条石平铺而成,东西各有8级台阶。桥侧共有16个天磐石,并刻有花纹。桥栏中间各有4只狮子望柱。北侧桥额刻“重建广福桥”,南侧桥额刻“鱼池汇广福桥”。南北桥联分别为:“两岸渔邨蟹捨水接鸳湖,万家绣壤云塍波平麟渚”和“舟来塘北春桑帆影参差,西连池西古寺钟声隐约”。原桥东堍有一个石碑,上刻捐资建桥人的名字和金额,毁于文革时期。鱼池汇桥保存完好,墩、柱并用式结构独特,形制宏伟美…[详细]
通道普济桥
  普济桥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坦坪乡坦坪寨,此为湘南具有侗族文化的风雨桥之一。 普济桥,始建年代与坪坦侗寨同时。据广西道《怀远县志》记载,宋、元时代,坪坦即归怀远县大营峒寨管辖,现存普济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民国7年(1928)维修。 坪坦普济桥横亘于坪坦河上,桥为单孔,伸臂梁式。由11廊间连为一体,为4柱3间排架,全长31.4米,桥面宽3.8米,桥四周500米以内有丰富的地面文物,如有清同治元年(1862)建的老寨鼓楼,有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的高坪鼓楼,以及南岳庙、飞山宫、杨氏宗祠等,此桥现在仍为侗寨赶集交易和供人行走的通途。 2002年5月19日,湖…[详细]
百丈桥
  •蜿蜒百米的木桥,桥下清澈的流水,头上绿荫遮日,避暑的好地方。景点介绍百丈桥是一座木桥,桥面用木板铺成,长约百米。桥的周边老树盘整错节,生长着绿色的“木萝莎“。走在蜿蜒曲折的桥上,桥面下是清澈的涓涓溪水,头上是绿荫遮日的植被,一点都不会被太阳晒到,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百丈桥旁的小溪边,有当地山民开办的小旅馆,一些游客会在这里住宿。当地人喜欢搬着竹桌椅来到小溪里,赤脚在溪水里打麻将,非常的自在。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后山内类型:桥游玩时间: 建议10分钟电话: 400-115-1222开放时间:冬季:8:30-17:00,其它季节:8:00-18:00门票信息:无需门票。包含在青城…[详细]
衮龙桥
  衮龙桥即高城护城河北门桥。传说赵匡脱曾在此处济水桥上滚鞍落马,故名衮龙桥。桥原为土筑,明代邑人王宁破产将此桥改为全部石建筑。单孔、卷拱系镶边纵联砌石,卷拱跨度2.2米,拱顶至桥面1.45米,桥面南北长5.8米,东西宽6.2米,四角有圆形石基。现桥主体仍为明时所建,风化严重,桥东侧石刻“衮龙桥”三字已模糊不清。衮龙桥的得名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天下的一次战斗中来到高苑县,县城北的济水河上有一座桥,赵匡胤催马准备过桥北行,不料马失前蹄,赵匡胤滚鞍落马,跌入桥下河滩,河滩内布满荆棘,因赵匡胤是真龙天子,棘神便让棘针倒立朝下,以免伤害天子。因此,后人将这座桥叫做衮龙桥。地址:淄博市…[详细]
安化思贤桥
  思贤桥位于安化县江南镇七一村,南北向横跨麻溪,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续修于嘉庆七年(1802),同治《安化县志·津梁》载:“思贤溪之有桥也,始于乾隆庚寅,续修于嘉庆壬戌,累石为址,宏开四座玲珑,架木为梁,远接一条苍莽,亿万人轮蹄络绎。”道光戊戌年(1838),特大山洪暴发,大桥墩毁梁断。本境父老四乡贤哲,人尽解囊,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鸠工广材,募资复建,历三载寒暑,修复如旧。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渠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五层鹊木;全长57.5米,通高9米,宽4.1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1间,每间2.7米;南、北端桥亭顶上加建楼阁式顶;北端桥头有…[详细]
后亭桥
  后亭桥,位于宜兴市屺亭街道后亭村(东河口自然村)六庄桥南300米,锡溧漕运河西侧。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亭桥建于清代,为单孔石拱桥,青石、花岗岩混砌,其中桥身为青石,券石与踏步为花岗岩,南北向(南偏东30°)。桥通长12米,桥面长1.75米,中宽2.75米,净跨4.90米,矢高3.10米。北坡长4.90米,堍宽2.85米,坡度19°,趟石宽0.42米,厚0.17米。南坡长5.35米。枕石长3.60米,宽0.48米,高0.16米;桥铭石厚0.30米;拱券弧长1.82米,宽0.33米,拱券厚0.20米,花券厚0.14米。踏步宽0.37米,厚0.18米。桥底有双…[详细]
平阴永济桥
  平阴永济桥平阴县东阿镇老城内狼溪河上,距县城25公里永济桥为东西向,桥长55米,宽6.25米,整座桥非常雄伟壮丽,远远望去,好似横卧在浪溪河上的彩虹,因此古今驰名。永济桥原名浪溪桥。根据《泰安府志》的记载,浪溪桥应当修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当时为三孔石桥,后来因为发大水被冲坏。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改建,“以木一空,高四丈”,更名“永济桥”。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桥高稍减。现存永济桥为单孔拱形青石桥,是明万历年间所建,全部用当地青石砌筑。由楔形青石砌成一大券拱,在拱额的中心,南面和北面分别雕有一大型龙头。北面龙头嘴巴已残,南面龙头则相对完整。龙头栩栩如生,獠牙膛…[详细]
泰来桥
  泰来桥跨冲字、秵两圩,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里人马而锡出银五十两,建木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徐焕易石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2003年,镇政府出资,将东西两块石梁置换新石梁(东石梁于1983年秋断裂,由水泥代替,西石梁于2003年3月断裂),并对桥局部进行维修。该桥是同里镇中心体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桥,单孔,桥台为青石,其余为花岗石砌置,东西两侧为木栏,此桥现已--主要通道,行人由其东侧中川桥通行。此桥长30.85米,桥面宽3.43米,桥堍宽4.94米,矢高4.35米,跨高10.85米。桥墩南北内侧,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贞徐焕章氏建”字样。柱石上有两副对联,东为“重天蝀通兰…[详细]
畹町桥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之前的畹町九谷桥,只是两根并排的木头,走上去摇摇晃晃,令人提心吊胆。1938年滇缅公路开通后,石拱桥代替了双木桥。抗日战争期间,出国作战的数万名中国远征军,就是通过这座桥开赴抗日前线的,这座桥成了抗战时期西南边陲与内地连接的唯一的交通枢纽。石拱桥毁于战火之后,1946年新架起一座钢架桥,1956年12月15日,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和缅甸吴巴瑞总理,从曼德勒乘车到九谷,再从九谷步行通过这座桥入境,到芒市参加中缅两国边-欢会。1992年拆掉钢架桥建成钢筋混凝土桥,2003年12月又将钢架桥恢复。畹町桥把中国畹町和对面的缅甸九谷市两座边城紧紧地连在一起,形成了“一桥两…[详细]
三溪乐成桥
  乐成桥位于旌德县三溪镇三溪村。俗称“三溪大桥”,又称南河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清初为洪水冲毁。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众人集资重建。全长156米,宽6.20米,桥面至河床高9米。桥孔净跨度尺度不一,中孔为11.50米。桥面两侧设有石质栏杆。乐成桥横跨徽水河,南忱狮子山,北架三溪老街,仅次于歙县太平桥,被称为“千里皖南第二桥”。明正德二年(1507)、造石桥五洞,凉亭一所,因名其桥为“通津桥”。清嘉庆《旌德县志》载:“南河桥在县北三溪,距县三十里,诸水聚汇之所。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府罗汝芳建。国朝康熙中,邑人江宗孔重建。河阔桥长,计十一孔。工石坚致,栏循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