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窟篇

灵应山石窟寺
  介 绍 灵应山石窟寺距盐池县城37公里,是佛道合一的寺庙,因该寺甚灵,“凡有求必应”,故名灵应寺。灵应寺依山而凿,13孔石窟呈半圆形排列,各有庙号,窟内塑像,造型逼真,各具情态,迎人欲语;壁画图案大方,色调和谐,绘制精美。传说系唐朝敬德将军修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应山石窟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地势奇峻,既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又有奇山之野韵,每逢庙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不断,是盐池最为著名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宁夏吴忠市…[详细]
鲁班窑石窟
  鲁班窑石窟(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南郊区云冈石窟西北鲁班窑石窟创建于北魏,辽代曾有修建。洞窟坐西朝东,南北长约60米,高约4米,分布面积约240平方米。现存洞窟3座,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四壁雕千佛,下层雕力士。根据洞窟形制与造像特征,该石窟与北魏云冈二期雕凿风格相同,时间相近。造像有千佛、力士、供养天人等。对研究大同佛教史、石窟史具有一定的价值。鲁班窑石窟创建于北魏,现存洞窟均为穹隆顶。根据洞窟形制与造像特征,该石窟与北魏云冈二期雕凿风格相同,时间相近。造像有千佛、力士、供养天人等。对研究大同佛教史、石窟史具有一定的价值。…[详细]
马山佛殿庙石窟
  马山佛殿庙石窟,位于上盐湾镇马山村东北侧的石庙山西南壁上,东临小井沟,相对高度约50米。石庙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临沟,南临川道,山体基岩裸露,顶部薄土覆盖,平面呈长条形。石窟坐落在山体顶部西南壁上,砂岩质,单窟,平顶,长方口,平面呈马蹄形。口高2.10米、宽1.06米,外壁石雕莲花图案;窟高2.21米、窟深2.70米,窟前宽2.28米、后宽2.38米;窟内神台与窟凿为一体,顶部藻井直径2.48米,浮雕花卉、龙凤等图案。该石窟是榆阳区南部山区新发现的较为少见的明代时期的石窟建筑,对研究陕北地区的石窟建筑方式、雕刻工艺、宗教活动方式等提供了参考资料。…[详细]
大石堡石窟
  大石堡石窟开凿在大石堡山丘东侧山腰离地高约8米、直径约11.5米的一椭圆形巨石上,坐西向东,凿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石窟宽约2米,高约1.2米,进深约0.5米。主像3尊,居中者为释迦摩尼像,结半跏跌坐于莲台上,底座为仰覆莲须弥座。其左、右侧为文殊、普贤菩萨像,二者均结跏跌坐于莲台之上,莲台各放于狮、象背上。释迦摩尼像两侧立二侍者。石窟左、右侧壁雕刻有世俗人像,其中左侧1尊,双手握于腹前,右侧2尊,着官服双手持笏。石窟前下方突出岩石部位,为圆雕龟形,其整体造型为龟驮石窟状。此石窟对研究川南佛教有重要价值。1999年8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浚县千佛寺石窟
  从残存碑刻和清代碑记考稽,千佛寺当建于胜唐。因寺内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余,故称千佛洞。内供三世佛,仰覆莲花须弥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后年间的题词,洞口有书法家程淓题佛国二字。洞前有卷棚顶拜殿为清代所建。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约4米,面积150平方米,南北两端凿石阶数级。供游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横额书即武当三字。石峰巅有旧庙一间,内讫真武。千佛寺石窟历史悠久,为我国石窟艺术瑰宝。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郭沫若同志亲笔指示,要保护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与大石佛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龙小寺庄石窟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城东南黄龙县城北35公里小寺庄东山下。也称圣寿寺石窟。高2.6米,宽2.7米,深3.5米,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二供养人像,共九尊石刻。正中坛基上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佛袒胸,外着通肩大衣,双手作法界定印,背后为高浮雕火焰形背光,背光上雕一佛二弟子,下雕二飞天。佛两侧待立迦叶、阿难及菩萨、天王、供养人,分立坛基下两侧。座前刻有一对0石狮和一座香炉。窟门外西侧有一座弥勒佛坐像,东壁有一块题刻,-咸平三年等字。据此可知,此窟开凿于北宋初期。地址:黄龙县小寺庄东山下…[详细]
贾郭石窟
  贾郭石窟(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隋唐地址: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贾郭村东石窑湾古庄线北侧崖壁贾郭石窟始凿年代不详,现存石窟造像为北魏至隋唐风格。石窟位于东西长约145米、高约2.5米的崖壁上,坐北朝南,由东向西依崖开凿11窟,分布面积约364平方米。11座窟宽0.60-1.1米,深0.30-1.7米,高0.80-1.20米,大小不等。窟内造像多为三壁三龛式,窟门侧雕有金刚或菩萨立像,窟内壁造像均为一铺三身,或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东侧第一窟原有题记,现模糊不清。造像风格既有北魏的秀骨清像,也有隋唐的丰圆广颐。…[详细]
王母宫石窟
  王母宫石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75公里处的泾川县泾、内两河汇流处,在王母山东北面,距泾川县不到1公里,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呈略长方形,形若“凹”,高达12米。窟内造像分三层,中有方体塔柱,直连窟顶,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多为北魏作品。顶部建造物脱落几尽,现存造像百余尊,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两旁。窟外为清代重修的依山楼阁。经重修后的王母宫大殿,及通往大殿的台阶和盘山公路,成为道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场所。…[详细]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镇祁文乡文殊村的文殊山上,现存窟龛百余个,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现存早期中心柱窟8个、禅窟1个,窟前寺院遗址28处。现存有壁画、塑像较为重要的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和后山古佛洞、干佛洞等,均为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穹隆顶。另有在窟内开凿小禅室的禅窟。中心柱分三层,下层为方形坛基,上面两层每面均凿圆拱形龛,龛内塑佛像,龛外塑二胁侍菩萨。洞窟四壁及顶部彩绘壁画,题材有千佛、说法图、七佛、伎乐天、供养人像。万佛洞有西夏时重绘的大型《弥勒经变》画及佛本生故事画,是西夏佛教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地址: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开放时间:旺季(4月1…[详细]
庙岭山石窟
  庙岭山石窟庙岭山石窟(第一批省保)时代:北朝至唐地址:榆社县城西南5公里庙岭山寺沟千佛洞又称石室方丈,坐东朝西,依崖而凿,方形覆斗顶。宽2.4米、深2.55米。窟内雕较大造像6尊,四周千佛环绕计1090尊。主佛像(东壁)通高1.33米,像高0.9米。身披褒衣博带袈裟,内着僧抵支,结咖跌坐于束腰长方形平台上。摩崖造像在原大雄宝殿的后墙崖壁上,像高1.8米,身披轻薄透体袈裟,线条简洁流畅。双手残,结跏跌坐于高1.2米的莲台上。寺东北山顶有砖砌禅师塔1座,平面方形,通高4.3米,为唐代所建。…[详细]
盘山石窟
  盘山石窟盘山石窟(第四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天镇县玉泉镇滹沱店村明弘治五年(1492年)由游击将军董公主持开凿。石窟凿于盘山东山崖上,坐东朝西,南北两窟。俗称大石洞、小石洞。北边一窟为大石洞,亦名“仙人洞”。洞口凿在峭壁上,形势险要,攀登艰难。入洞需过栈道独木桥即“仙人桥”方可进入。洞宽3.6米,深3.7米,高2.9米。南边一窟为小石洞亦名“观音洞”。洞宽3.25米,深3.7米,高2.58米,神台高0.69米。洞内壁面皆为高浮雕像。正壁雕文殊、普贤、观音菩萨,两侧雕十八罗汉,保存完好。…[详细]
天佛寺石窟
  天佛寺石窟位于城南50公里处中路乡灯山村,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创建于十六国北凉,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学者称为“中国石窟鼻祖”。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现存洞窟三层,大小佛龛17个,佛像100多尊,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其中主体建筑大佛窟如来坐像高达30多米。大佛左右两边站立迦叶、阿难、普贤、文殊、广目、天王六尊造像,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因修黄羊河水库,大部分佛像、壁画、经卷等搬迁于省博物馆保存。现窟内大佛依山造像、中心柱,佛龛及部分壁画尚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路乡灯山村开放时间:08:00-18:00门票:15…[详细]
八峰崖石窟
  八峰崖石窟位于陇南市西和县石峡镇高灯村。石窟凿建于距地面160米的一处长约60米,高4—15米的天然岩穴内,岩穴仅有一条依崖壁开凿的栈道与山梁相连。现存窟龛为唐代,各类泥塑造像70余身,壁画约50平方米,明、清碑刻5通。八峰崖石窟对于研究唐宋以来陇南地区民间雕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明清以来陇南地区佛教传播情况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2007年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窟基准点为基点,向东、西各延伸200米,向南、北各延伸100米。…[详细]
“补陀洞天”石窟
  “补陀洞天”石窟位于东钱湖大公村霞屿山下,离宁波市东南约50华里。石窟洞口朝南偏西,南北相通,南面洞口离东钱湖面约30余米,北面后洞口靠湖约5米, 198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创建于南宋,是宋丞相史浩为孝其母拜佛,仿普陀山湖音洞所凿,距今约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至今洞内还较完整的保存着南宋时期的石雕佛像、五爪游龙及卷云三朵。其刻工细腻精致,佛像形态威武俊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它的发现,为研究和探索东钱湖地区南宋时期的历史,尤其是雕刻史、美术史以及宗教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详细]
艾叶交石窟
  艾叶交石窟艾叶交石窟位于涉县城西北23.5公里的偏城镇艾叶交村东南的象山山腰上,坐东朝西。该处石窟开凿于北齐,面积5.64平方米。窟门呈圆角长方形,高1.46米,宽1.1米,窟门上有人字形槽。窟门左侧为北,右侧为力士1尊。窟平面方形,宽2.3米,深2.45米,三面凿坛,正面坛上原有造像五尊,均为圆雕,现均失,仅存佛座,窟北壁雕一佛二弟子,本尊坐佛高1米。南壁为一佛二弟子,坐佛高1米。窟门内两侧各雕供养人1尊,窟顶饰八卦和祥云。窟内石造像除头部残损外,保存基本完好。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乳溪石窟
  白乳溪石窟刊凿于唐代,现存龛窟23个,造像151尊,碑刻3通,线刻经幢1个,题记4幅,分布在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龛窟形式有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屋形龛等。石窟装饰华丽,雕刻艺术精湛,是融宗教、彩绘、建筑、雕刻、音乐、服饰为一体的盛唐时期石窟佳作,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013年5月,白乳溪石窟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石窟A、B、C区以A区为中心,西临通河,东外延30米,北外延100米,南外延130米,D区以石窟为中心外延3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详细]
文殊寺石窟群
  文殊寺石窟群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境内,距酒泉、嘉峪关市二十余公里,交通极为便利。文殊寺石窟群建于东晋明帝太宁时期,经过魏、晋时期的建设修缮,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声名远扬。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殊寺石窟群始文殊寺院,藏语称“嘉木样贡巴”,汉语意即“文殊大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据传说和《安多政教史》载,文殊菩萨曾显灵于此,故名为“文殊寺”。随着中外游客的逐年增加和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这个千年古刹又呈现出勃勃生机。地址: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电话:0936-6164852开放时间:旺季(4月1日-10月31号)8:00-…[详细]
木图石窟
  木图石窟,位于原平市苏龙口镇木图村北约1500米处,金山脚下的一巨形沙石质岩壁上,单窟。坐东朝西,面宽1.5米,进深1.44米,高1.2米,平面近方形。窟内郑重凿有1龛,高0.7米,宽0.53米,内雕1佛,结跏端坐,高0.55米,身着袒右袈裟,左右立二弟子二菩萨,高0.53米,龛左侧镌刻“华林寺”三字,右上刻有题记4行44字:“正光五年(524)七月十八日,比丘僧华云兴在华林寺,造像两□、□浮图一□,造士一部经供奉”等。1981年,原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老君崖石窟
  老君崖石窟位于武当山狮子峰。老君岩又名玉清岩、太清岩、太玄观,坐北朝南。道士任道清、王道兴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在其南部岩壁上开凿一高5米、宽4.5米神龛,龛内浮雕高2.95米的老君坐像一尊,两侧龛壁线刻道家-图示13幅,上部龛壁线刻武将4幅,并分别在其外侧阴刻楷书“大宋天圣九年七月囗日老君岩王道兴记石匠李”、“山门奄主任道清”、“太上岩”,字径0.5米见方。大龛周围的崖壁上,另设数十个或刻于崖壁或嵌于崖壁的小龛,线刻人物或文字,高0.4米-0.8米。(第三批)…[详细]
莲花洞石窟
  莲花洞石窟莲花洞石窟位于屏边县城南70公里的灵宝山上,海拔2100米。这里峰峦迭翠,森林茂密。莲花洞石窟有前后两个洞口,前洞已废,后洞高3米,宽4米,深15米,洞内雕刻造像8躯。在洞底岩壁上依壁雕刻有如来菩萨一躯,身高2.3米。洞口对面的岩壁上刻有玉皇大帝、瑶池金母,壁前有0像韦陀,技艺纯熟,刻工细腻。洞内佛像和金刚像为明末清初作品。道教造像为清光绪二十年至三十二年(1894-1906年)所刻。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