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

容美土司城遗址
  :容美土司城遗址位于鹤峰县容美镇东10余公里处的平山寨上,于明万历年间所建,现有大堂、二堂、阅兵台、跑马场、花园、土牢等遗存。城西悬崖上有一山洞,是土司田舜年藏书之地。洞侧的炮台、碑记至今清晰可见。洞内花台、鱼池尚存。容美土司遗址的内容很丰富,但又比较分散,有屏山爵府遗址、细柳城、万人洞、情田洞、九峰读书台等遗迹,尤以屏山爵府最为主要。屏山爵府遗址,俗称万全洞,位于平山悬崖峭壁之上,前临百丈深渊。洞高约20米,宽24米,深31米。容美土司因其险要,取名万全洞。洞内原建有石门、寨墙、炮台。左有“就月轩”、右有“爱日亭”,正中建有“大士阁”、“魏博楼”,为田舜年之居所。清文士顾采曾游此洞。现洞内残…[详细]
曲塘坳伏击战战斗遗址
  曲塘坳伏击战战斗遗址位于连平县元善镇曲塘坳,即省道官灯线连平至陂头公路17公里处。从坳顶至山脚有3公里,是斜度较大的盘绕公路,有九曲十三弯之称,两边尽是悬崖峭壁。1946年3月,北江支队队长邬强率领300多人,从英德县东部转移到新丰县边境地区的梁坝。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北江支队给养困难,缺衣缺粮缺药,生活极其艰苦。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支队队部决定由北江支队主力大队长郑卫灵、新丰游击队大队长郑大东率曾炽辉中队70余人,突击外线,开赴新丰、连平边境的隆街,逼近韶(韶关)兴(兴宁)公路沿线,寻找战机截击敌人,解决部队给养的燃眉之急。3月下旬的一天,郑卫灵、郑大东部到达溪东下塘后,就在韶兴公路附近…[详细]
恒慎陈公祠——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遗址
  恒慎陈公祠——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遗址位于望牛墩镇上合望角村,GPS坐标:北纬23°0410.7,东经113°3923.7,海拔高程-5米。1936年10月,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成立,隶属中共广东工委领导。这标志着中断了七年之久的中共东莞地方组织重新建立,东莞党组织的活动得以恢复。1937年4月,中共广东工委派麦蒲费到东莞县望牛墩望角村,主持成立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简称东莞工委)。成立大会在望角村恒慎陈公祠召开,谢阳光任东莞工委书记,张如任副书记,王鲁明(王寿祺)、卢仲夫为委员。辖莞城、厚街、高埗、中堂、东坑5个支部,共有党员16人,东莞工委机关设在望角村恒慎陈公祠内(后迁至莞城力行小学)。…[详细]
袭击善化民防团战斗遗址
  袭击善化民防团战斗遗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大济村大济街。1930年9月,中共仙游临时县委筹集了10多支长-,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游击队。为便于游击队开展活动,壮大武装力量,县委决定把刚组建的游击队驻扎在西区善化镇。善化镇即今仙游县大济镇,是仙游西区政治、经济的中心,农村的革命群众组织及党的群众基础都比较好,有利于革命活动开展。同年10月上旬,善化民防团团长林冠三及当地一批土豪劣绅集中在善化镇,利用菩萨生日迎神演戏,并借机胁迫群众捐钱捐物,供他们花天酒地大吃大喝。一连数日,到善化街上观戏演出的群众多达上千人。中共仙游临时县委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袭击善化民防团总部,以夺取-支扩大游击武装。于是,…[详细]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区东莞人民公园内中山纪念堂旁边操场的一块空地。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省惠阳县的大亚湾登陆。消息传到东莞,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组建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3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力行小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4日晚,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莞城西门正街紫霞坊的立达小学召开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动员大会,有四五十人参加,会上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发动知识青年,组织起来上山打游击。会上还决定,由何与成、王作尧向东莞社训总队副队长颜奇申请组织一支壮丁常备队,为有别于已成立的壮丁常备队,新成立的队伍取名为抗日模范壮丁队。1938年1…[详细]
红花岭红军战斗遗址
  红花岭红军战斗遗址位于湖南省桑植县长潭坪乡刷珠溪村红花岭组。1933年8月初,夏曦、卢冬生率领七师回到鹤峰的时候,正逢敌三十八旅潘善斋联合当地团防向鹤峰苏区“围剿”。当时的苏区只有鹤峰一座县城,而巩固现有苏区的任务,实际是要以鹤峰县城作为依托,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基层政权。而夏曦抛弃烧巴岩会议决定,放弃巩固原有苏区的任务,不进鹤峰城,却率队奔袭于外线。8月6日,敌三十八旅乘机占领鹤峰县城。8月中旬,红七师-鹤峰失利。后强攻威风台失利,部队只好撤至走马坪。部队刚到走马坪,侦察员来报:朱际凯除留朱际孝一个连60余人防守其老巢江口外,其余1500余人由朱际凯带领,驻扎于40里外的官地坪。卢冬生认为这是个…[详细]
彰灵岗文化遗址
  彰灵岗文化遗址位于安义县城北1.5公里的丘陵地带,为东经115°32′,北纬28°51′,遗址复盖面积约为方圆10多华里,1988年在此发现旧石器时代石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发掘鉴定为我国旧石器时代石器,距今约5万年。1988年9月,安义县食品厂青年职工“考古迷”胡贤钢,在位于安义县城北1.5公里的彰灵岗(安义名胜称之为“九龙奔岗”处)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同年12月22日送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1989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专家和江西省考古队来安义发掘考察,历时近1个月。为确认这一科学发现,为寻找更多佐证,考古人员查阅了《安义县志…[详细]
沙冢遗址
  沙冢遗址位于淮滨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麻里乡肖营村肖南村民组,一条小河沟自西向东环绕遗址北端,遗址座落在一个宽阔的冲积平原上,隔淮河支流洪河与驻马店地区蔡县境相望。遗址为台地呈扁长莆,北宽南窄,南北长80米,东西平均宽2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5米,文化层厚约5米。当地群众因其台地土松如沙,平地兀起故名“沙冢”。遗址土质呈灰土,极为疏松。其内涵丰富,已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房基柱洞、灰坑、墓葬等。出土的遗物有:石斧、锛、镰、镞、锥、骨镟、骨锥、骨针及大量的蚌壳、鹿角、兽骨等。陶器多为夹砂灰陶、黑陶为主,红陶次之。器型有:鼎、鬲、、罐、盘、豆、杯、钵、红陶鸟、陶球等。纹饰有:蓝纹、绳纹、刻划纹、压印纹、弦纹…[详细]
高崖遗址
  高崖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高崖镇高崖村的东、西两端,伊河南岸的一、二级台地上,总面积约105.5万平方米。遗址东段地势南高北低较为平缓,遗址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80米,总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地表广种小麦,文化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地表遗物较多。该遗址东北部的断崖上,有深厚的文化堆积,地层厚约3~4米,含有灰褐色土、烧土颗粒、草木灰等及大量遗物。采集标本主要有泥质灰陶、磨光黑陶、夹砂灰陶等,纹饰有方格纹、绳纹、内壁饰麻点纹,可辨器形有深腹盆、罐等。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遗址西段南距320省道约700米,207国道从其东侧穿过。遗址平面近似三角形,东…[详细]
老虎墩遗址
  老虎墩遗址位于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中港村,是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高出周围稻田约2~3米,现存面积约4300平方米。遗址于2007年发现。2009~2011年秋冬,对遗址展开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241平方米,揭示了遗址从新石器中期到明代的丰富内涵,包括新石器晚期墓葬121座、汉晋墓葬8座、灰坑83个,祭祀坑32个,房址8处和道路1条,出土大量遗物。老虎墩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重要,可分为四期,其中第一、三、四期遗存均可明确为新的文化类型,第二期遗存与樊城堆文化、薛家岗文化郑家坳类型关系密切。第一期,距今8000~7600年左右,遗迹有少量房址、道路和灰坑,出土大量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器类有…[详细]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龙安遗址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泰宁县西南方的大龙乡。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1934年3月,国民党东路军第10纵队汤恩伯部逼近泰宁。3月19日,泰宁县城保卫战正式打响。面对压倒优势的敌人,红军战士和泰宁民众毫不畏惧,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救援的红军未能及时赶到,县城再度沦陷。敌人占据县城后,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及部分红军、游击队撤离县城,4月间,经梅口、弋口迁移到大布的双坪村,以双坪、金铙等为基地,组建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历时一个多月。5月,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撤离大布乡到龙安乡开展工作。期间,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动员12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详细]
下汤遗址
  下汤遗址座落在仙居县城西30公里处的郑桥下汤村北端,北依八卦山,南临永安溪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上。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保存较完整的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丰厚,地层分明,文化层厚度2米以上。陶器种类有夹炭灰陶、夹砂红陶、细泥质灰陶和黑陶等,胎质都较酥松。其中夹炭灰陶以稻谷壳、杂草为掺羼料,已炭化,胎心乌黑,器胎表里涂一层厚达0.2厘米似漆非漆的褚色染料,出土时非常鲜红绝艳,为以往所罕见。器型种类有盛器(罐、瓶、壶等),炊器(釜、鬲、鼎),饮器(碗、盘、盆、杯),以及纺织工具的防轮和制陶工具的陶拍等。陶器上的装饰有镂孔、堆塑、麦穗纹、直条纹、印捺纹、绳纹、篮纹、斜条纹-纹等。器形以平底器为…[详细]
台王遗址
  台王遗址新石器时代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西,台地原有内外二城,内城在原台地边沿,占地29.4亩,外城在高台周围约1OO米处,占地5O余亩。二城门均在南端,内外城各有城墙、垛口,城墙南北皆有一箭楼,今无存。由于历代和近年动土,台地已被削去五分之三,西半部已被夷为平地。现存台地东西长53米、南北51米、高8.5米。三国时期,此地为许都西南重镇。地势平坦,沃野无际,农人丰衣足食,且距京师(许都)不远,是屯田练兵理想之地。曹操曾于此操练兵马,演习攻城掠地之法,又屯田开荒,种粮置草,为统一北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曹操练兵台东北处城上村,有论城(魏武帝行宫)遗址,为曹操聚贤论事之所。建安元…[详细]
狮脑山战斗遗址
  狮脑山战斗遗址位于连平县绣缎镇民主村狮脑山。1948年夏,驻守大湖的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一团冯志强连是主力加强连,编额160人,配有6挺机-和相当数量的日式-、自动武器。该连士兵大部分是从正规军整编过来的。冯连进驻大湖后,胡作非为,无恶不作,大肆捕杀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对九连地区人民武装力量威胁极大。为此,粤赣边支队(简称边支)决定给冯连以歼灭性打击。11月9日,边支领导严尚民、郑群、魏南金、吴毅(曾志云)率桂林、珠江、九江、云南、飞鹏、东岳等7个连队开往船塘,并对战斗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决定采取诱敌出击、包围歼灭的战术。15日清晨,诱敌成功。9时多,激战开始。10时,形成了对冯连的包围…[详细]
白石村遗址
  白石村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新白石路西段北侧,专业上称为海岸贝丘遗址。白石村遗址是胶东史前文化序列中最早的一种文化。根据发掘情况看,白石村遗址所处时代的人们,其居室属于半地穴式的海草房,他们能够制作各种石器,如有石斧、白石村遗址石镰、石球、石箭头、石磨盘和石磨棒。从出土的石器看:“白石村人”制作器具从选料到成品,都十分用心仔细,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劳动。他们在石器打制和磨光中,不仅对器物的形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对各种形式的审美能力也比较强。白石村遗址还出土了许多形式多样且美观的陶器。有钵、罐、三足钵、钵形鼎、筒形罐和斧形鼎等等。从这些陶器看:白石村文化并不落后于半坡文化。筒形罐的设计与制作,尤具…[详细]
家什房子伏击战遗址
  家什房子伏击战遗址,位于集安市城西北36公里的文字沟岭(又名小爷岭)北。这里是老岭山脉北坡较平缓的地带,两侧为高山,文字沟河自南向北经清河汇入大苇沙河。家什房子战斗遗址包括家什房子沟里(群众称“水鳖子沟”)1.5公里左右的抗联营地,东南山坡上指挥部旧址。现集锡公路从这里通过,无明显遗迹。1938年,日伪当局为消灭杨靖宇领导的抗联一军,把素有“满洲剿匪之花”的索旅从热闹调来辑安(今集安),“围剿”杨靖宇的抗联部队。该旅是一个步骑混成旅,辖蒙古骑兵41团和步兵32团,到辑安后,因辑安山高、坡陡、林密而将骑兵也改成步兵。这股顽敌自恃武器精良,训练有素,久经沙场,根本没把抗联放在眼里。他们从通化开往辑…[详细]
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遗址
  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遗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西侧、科右前旗人民医院门诊楼东侧,现为中国银行兴安盟分行办公楼。根据《东蒙古人民自治法》规定,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决定于1946年2月15日组建东蒙古人民自治军,由东蒙古自治政府内防部部长阿思根统一指挥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民族武装。承德“四三”会议后,根据会议精神,将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武装部队统一改编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任司令员,阿思根任副司令员。1946年6月3日,成立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兴安省军区,阿思根兼任司令员,朝克巴特尔任副司令员,哈丰阿任政治委员,张策任副政治委员。1947年11月26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政治部成立,-任内蒙…[详细]
沁河谷栈道遗址
  沁河谷栈道遗址位于沁河谷岸,是曹魏正始五年(244年)司马懿为从山西调运兵马粮草而修的峡谷通道,南端起自济源市东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口,向西北蜿蜒至山西高平县境,全长约90公里。据《三国志·魏书》载,正始五年,魏国辅政大将军司马懿采纳镇西将军邓艾的建议,准备进攻吴国,需要从富庶的山西调运大批粮草和兵士到京都洛阳。洛阳、山西之间,有太行山阻隔,惟一可选择的通道就是沁河河谷。沁河有水,但不能行船。沁河两岸多数地段都是高耸如削的大山,要沿沁河开辟一条通道,只能在崖壁上凿孔架木修栈道。沁河谷栈道济源境内共有36公里,现存遗迹六处:(1)马鞍山遗迹。长223.1米,排列着1~3层壁孔,共有壁孔73眼。壁…[详细]
九成宫遗址
  九成宫遗址位于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坐落在的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一派青山绿水、明媚秀丽的风光。这里属于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近1100米,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开始名叫“仁寿宫”,是隋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后又恢复原名。隋唐时期的宏伟建筑九成宫,周垣有1800多步,曾建成延福、排云、御容、咸亨、大全、永安、丹霄等大型宫殿。现在留有凤台、唐王点将台、梳妆台、醴泉、唐井、官坪等遗…[详细]
朱开沟遗址
  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部的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纳林塔乡朱开沟村。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龙山时代晚期至商代前期文化遗存。1984~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区域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1988年正式命名为“朱开沟文化”。发掘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发掘不同时期的房址83座、灰坑(或窖穴)207个、墓葬329座、瓮棺葬19座,出土可复原陶器约510件、石器270件、骨器420余件、铜器50余件。朱开沟遗址出土的大量猪、牛、羊等动物骨骼,显示已拥有发达的养畜业。而出土众多的盉、小方杯、圆杯、三角杯等陶制酒器,证明酿酒业已相当成熟,这说明支撑家畜养殖和酿酒业生存的原始农业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