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头村乡土建筑位于永嘉县大若岩镇,年代为清、民国。
埭头古村位于永嘉县大若岩镇,古称埭川,初建于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一1340),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埭头村在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大若岩景区之中,紧邻崖下库景点,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四周风光秀丽。永(嘉)绪(云)公路经过村外邻近的小若口和九房村。
埭头古村依山就势而建,村后是卧龙岗山岗,村前田园阡陌,玉带溪、石护堤、笔架山,村西是崖下库峭壁奇峰,村东是小若岩幽洞美景。
村中的古屋民居、古建筑众多。单说村中的宗祠,就有陈祠大宗、积翠祠、下房祠、启秀祠、抱朴祠、光裕祠等多座,形成村落独特的宗祠文化。村中还建有明代的吕氏尊神庙,本地人称为土地爷庙。村中的水文化浓郁,具有引水、储水、泄洪功能的水道沟渠形成水系网络,村中古井、池沼多多:池塘有墨沼池、方开一鉴、光前祠池塘、光裕祠池塘、卵石席纹池塘;村中有古井有5处,卧龙岗下的瓜瓢井,形似葫芦瓜瓢,由原石砌筑,泉水甘例,还有屈庐古井和4处民宅古井。这墨沼生香古池塘,是村中最大的池塘,池塘的周边长达600余米,给村民洗涤、牲畜饮水带来方便,且有贮水防火的作用,并寓意着村里有文化、墨水多,希冀陈氏族人后裔读书人仕、光宗耀祖。村中"松风水月"门台之前,有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方开一鉴,将邻近崖下库奇峰翠壁景观倒影在池塘之中,若隐若现,美不胜收。村中这么多的古池塘,有调节村内小环境气候的作用,很是环保。
埭头古村有许多古民居及其村落公共建设,形成了一个古建筑群,这个古建筑群,被浙江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内容有陈贤正、陈庆弟、陈曾复古屋古民居,为青瓦、石砌或砌砖围墙、木构二层建筑;有村落公共建筑陈氏大宗、鲁班庙、四份香堂,为青瓦平房,木构建筑,石砌或砖砌围墙,古朴典雅。
埭头村古建筑的门--具特色,有值得保护的古门台17处,其中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的门台有8处,其余古建筑门台9处。两边连接门台的石砌围墙达到1964米。这么多的门台,都是古门台,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的,有明、清时期建的,也有是中华民国时期建的,其形式各具特色。大都是单屋脊的,但也有双层、砖雕和龙头形屋脊门台,还有砖砌的西洋式门台,纵观这式样各别、形式多样的门台,可以清晰地见证到埭头古村落在建筑的空间形态,融汇和吸收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也可见证中固乡土建筑文化的演化过程。埭头古村最奇特的门台就算"松风水月门台四面围墙啬,门台建在屋前偏西南方,一个门台在西方开两扇门,在南方叉开两扇门。西方的出门有三个步级紧连石头道路,邻里行走十分方便。而南方开的两扇门,门台前则是一个大大的池塘,行人不可步也!有人猜想,旧时这大户人家,白天四门大开,邻里来往自如;如在晚上,则四门紧闭,安全防范,若有贵客登门敲唤,则开门台的南门,主人从楼上放下吊桥,让客人从池塘上过吊桥从南门而入。这个猜想,也许有些合理吧!
埭头古村落是颇具特色,其结构模式是比较全面的一个古村,是楠溪江流域陈氏宗族的一个传统聚居地,并且延续了陈氏宗族聚居的社会结构特征;古村遵循并延续了宗谱制度,并能与现代乡村管理模式相结合,形成了宗族村落的形态;村落延续了具有宗族特征的人文习俗,如村民民间的节庆习俗,山林禁伐民约,重要节庆唱戏等;古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宗族村落的各项功能建筑,比如大宗(祠堂)、小宗(香堂)、神庙、书院等,相当完整。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曾七临埭头,他所著的《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一书中提到:该村"建筑的人文内涵,建筑布局、风格、风水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农历七月初九日,埭头村要请戏班演祭祖戏,村里备办猪、羊、鸡三牲福礼等祭品,由族民公率村里陈氏族众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美丽乡村的历史风情习俗,曾被中央电视台摄入镜头。
现今的埭头村,已经是中国景观村、国家生态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