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
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解放前后损坏严重,现存多为明清遗物。双塔为现存的主要建筑,由宋代砖塔和明代舍利塔构成。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级,高约40米。下部三层围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层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为高塔中的一层空中楼阁,并在此层重点使用琉璃构件,塔每层各面均仿照宋塔设置佛龛,并局部使用琉璃。2006年05月25日,海会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海会寺景区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整个景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九曲龙泉,绿水潺潺;擎天双塔,巍峨壮观;殿宇佛阁,古建丛集;池沼湖瀑,景观林立.历来为古泽州观光旅游、休闲避暑、诵经拜佛、读书讲学的名胜地。
寺院创建于隋代,唐代已颇具规模。唐昭宗李晔先赐“龙泉禅院”,后宋太宗赵光义又“赦赐海会寺为额”。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时期。
景区内先存古建有建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于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65年——1568年)的如来塔。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宝殿。另外还有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寺内先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特别是被古建专家赞誉为“海会寺
国之瑰宝”的琉璃悬阁宝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层,在第十层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悬阁,游人可登塔在此凭栏眺望,一览太行美景。寺内著名的景观有“海会龙湫”、“流觞曲水”、“龙涎飞瀑”等。
寺内还有一处海会别院,为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张慎言读书讲学之所。明清这里曾出现过一位大学士、三位尚书、几十名进士、几百名举人,是当时阳城一所辉煌的书院。
寺内现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额近百块,其中不少名人的诗文和手迹石刻。寺内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海会寺既是古刹名寺,又是书院学府,也是风景名胜。曾专列条目向海内外游人推荐。海会寺景区位于华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所在地北留镇,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196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对外开放,是太行山中的名刹。景区分为寺庙区、双塔区和古典园林区,有九曲龙泉、滴水观音、大雄殿、药师殿、白兔衔经等景观48处。
寺院依山傍水,寺内池沼成串,绿水潺潺,熔佛教文化、书院文化、林园文化于一炉,风景秀丽独特,总占地面积3.48万平方米,原名郭谷院。据《阳城县志》载,海会寺唐初已有僧人,创建年代最迟在隋代。现存碑碣中有一个关于寺院创建的白兔衔经的神话传说,但没有准切的创建年代记载。有确切年代的,是乾宁元年(894)十月二十五日,唐昭宗“遂降敕文,额为‘龙泉禅院’”。太平兴国七年(982)三月初三,宋太宗又敕赐“海会寺名额”。所以海会寺,又名龙泉寺,两个寺名都是帝王所赐,就从唐昭宗赐名算起,至今也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寺内景点
海会双塔:
海会寺塔院,两进院落,院内矗立着海会寺的标志性建筑——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的海会双塔。
这座丰腴古朴的砖塔,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这塔原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这座瘦俏玲珑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南面月轮山的六和塔建造的。此塔为八角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塔的各层都设有内室,在内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海会寺
道,通道中有砖砌台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外观八角形,层层向上递减,各层斗拱、重檐和塔身三者之间,在尺度投影设计上非常适度。每层檐角还有铁铃,每当微风吹拂,能听到悦耳的声响,这些都是西湖六和塔之处。但此塔在仿造的同时又有创新,这座塔比六和塔更加精美、俏丽,建造者在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使这座琉璃宝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大雄殿:
寺内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组很有价值的古建筑群。佛殿中轴线东西侧有两处古典园林区,充分利用龙泉水为潭、为池、为沼、为湖、为瀑、为流觞曲水,为黄河九湾,使寺院灵气大增。徜徉其间,不仅能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也能感受到园林文化的气息。而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大雄宝殿。门上殿额为明代“天下第一清官”、佥都御史杨继宗亲笔书写,字迹浑厚,遒劲有力。这座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悬山式屋顶,彩色琉璃屋脊,斗拱出挑,翼角高翘,富丽堂皇。
海会龙湫:
“海会龙湫”:古为阳城八景之一。在寺院北边的大雄殿后有一股泉水,水位很高,水量很大。泉水从地面流过来,在这里从一个巨大的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这个十角深潭,形成一道飞瀑,十分壮观。清朝顺治年间,阳城县令陈国珍曾经写过《海会龙湫赋》。清朝雍正年间泽州知府朱樟到此游览,也曾经发出过:“雁荡曾劳山水梦,忧如身到大龙湫“的感叹。朱樟是浙江钱塘人,他把这里的山水与浙江的雁荡山相提并论,把海会龙湫比作雁荡山的名胜大龙湫,可见当年海会龙湫的胜况。
龙泉:
“海会龙泉”:一千多年前在此建寺,即因寺中的池沼湖塘都由此泉而派生,所以唐昭宗李晔赐额“龙泉禅院”,海会寺在唐代称龙泉禅寺。寺院建在华阳山九脉汇合之处,古称九龙回头。寺中有龙泉,当年“龙泉”之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其流汤汤”。泉水“夏寒疑冰,冬温若沸,比镜莹澈,同醴甘香”。
流觞曲水亭:
“曲水流觞亭”。我国古代有一种修禊的习俗,流觞曲水就是古人修禊活动的一个场所。引清流为曲水,招亲朋列坐四周,在水中放置酒杯,任其顺流飘荡。杯停在谁的身边,谁就饮酒吟诗。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古人修禊的盛况,列坐水渠旁一觞一咏的情趣,书圣王羲之在他的《兰亭集序》中作过淋漓尽致的描写。
海会别院:
海会寺别院:在海会寺中,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然而在明清两代,这里却是阳城一所最辉煌的书院。阳城明清名列三城,与韩城、桐城齐名,明清两代,阳城出进士120多名,其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海会寺周围的村庄。古代沁河两岸文人鼎盛,从这里走出的王国光、陈廷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后在全国各地任职,他们的成名影响了周围的读书人,他们的莅临又吸引了周围的文人。因此这里成了文人学子聚会的中心,从明至清,这里先后有不少诗社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樊南诗社”、“梅花诗社”、“七逸老人诗社”,他们都留有大量的诗篇。
大桥村:大桥村简介 大桥村位于北留镇北3公里处,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全村312户、823口人,劳动力514人。2009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3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4641元。 我们大桥村在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重视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先后多方筹资6…… 大桥村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