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浚县旅游

浮丘山

[移动版] [查看地图]
浮丘山

浮丘山与大丕山相望,绰约多姿,妙景无穷,因山傍卫水势如行舟,故有“浮丘”之美称。山上,目前有国保级文物唐代开凿的千佛洞,内有浮雕造像千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为石雕艺术珍品,明代建起的碧霞宫,大气恢弘,为明代建筑艺术佳作。系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宫中供奉泰山神碧霞元君而扬名四方。自明嘉靖年间以来,以朝拜碧霞元君而形成的每年的正月古庙会声势浩如汪洋,一日可达数十万人有余。位居我国华北四大古庙会之冠。小姑山与浚县古城偎依相连,山上有城,城中有山,“十里城池半入山”,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依然显示着古城的风貌。卫水河到了这里被一分为二,如同两条玉带,蜿蜓而来,飘逸而去,为风景区凭添了许多灵秀之气。河上古桥飞架,岸边杨柳依依,两河之间有琵琶形小岛,浓阴如盖,岛上河边,几多情韵。

浮丘山高l0l米,坐落面积约150平方米。西环卫水,东峙伾峰,南毗旷野,北负古城,形势壮丽,气象峥嵘,“岁寒双秀”,“八景”列名。千佛寺、碧霞宫、文昌阁、观澜亭……不是“深山隐古刹”,而是“古刹隐青峰”。

浮丘山不仅文物古迹荟萃,而且地理形势优胜。它所焕发的魅力,吸引着远近游人,四时不绝于道。1963年郭沫若同志对浮丘山文物古迹的价值作了肯定,并亲笔致函。提出保护意见。

烈士陵园:浮丘山东侧有一条青石盘路,宽约5米,陡坡处有“七盘二十一蹬石阶”,攀过石阶向左,便是浚县烈士陵园。陵园坐南向北,总面积约4500平方米。浚县人民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死难烈土。于1963年兴建烈士陵园,先后将安葬在全县各地烈士遗骸迁葬于内,让他们的英灵同这座秀丽的名山胜迹万古留存,永远给人们以教育和启迪。

出烈士陵园身西南沿一条砖砌人行道,即到碧霞宫。

碧霞宫踞浮丘山南端之最高峰,坐北向南,是一处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建筑宏伟,保护良好,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俗称奶奶庙。碧霞元君为道教所奉之神,名氏不可考,“碧霞元君”乃其封号。碧霞宫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后又经清代顺治、康熙、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年间扩建、重建,始具现代规模。碧霞宫以南北轴线为中心,两廊对称,前后三个院落,殿宇80余问,总占地面积11160平方米、是一处规模完整、保护良好的古建筑群。

山门之前是广场,广场的南端有戏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南朝北,与山门遥遥相对。

走过山门,便是前院,两侧有钟、鼓二楼。院中有长方形莲池。莲池架石券拱桥一座。一条甬道直达二门。

二门有三个。上面各建门楼一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顶棚全用木架堆成,结构复杂,形式奇绝。门楼内外各嵌一横匣,前书“贻尔多福”,后书“群生系命”。

走过二门到中院,院落宏宽,古柏苍翠,碑碣林立。两廊各7间,中5间为阎君殿,原有十殿阎王,及“阴司报应”等塑像,相貌威严。东廊南梢间为三曹官。北梢间是罗祖,西廊南梢间包公庙,北梢间财神,紧接两廊,又各建有三间陪殿,东为子孙殿,西为眼光殿。

大殿是碧霞宫的主体建筑,由卷棚歇山顶拜殿和悬山顶加回廊式后殿组成,均用琉璃瓦覆顶,四周回廊。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殿内有三尊神像,中为碧霞元君,左为佩霞元君,右为紫霞元君,俗称“三仙奶奶”,均为神话中西王母之高徒。拜殿的明间和两次间各开四扇通楣条棂格扇门,两梢间上木雕透棂窗,花卉鸟兽,图案精致。左窗嵌有“光映西池”字样。

檐下垂拢,玲珑剔透,上绘“二十四孝图”及“子路问津”、“河马负图”、“女娟补天”等画。殿内雕梁画栋,绘有“进姐己”、“访姜尚”以及取材于古诗、生活、器物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画共有30余种,真是琳琅满目。殿正脊当中装有一个“铜宝瓶”,年久不锈,金光闪烁,人称“风磨铜宝葫芦”。后殿内有三座砖雕莲台,台上各有木雕神橱一座,木橱透雕龙、凤、花卉,极其精致,橱内各塑有一尊女神,中间一尊神像号为碧霞元君,她是碧霞宫的主宰。三尊各有风格,中间表情“宽厚”、左侧神采“仁慈”、右侧目光“爽直”。金冠黄袍,端坐执圭。

碧霞宫的最后一处院落为寝宫,共有三座高楼,东西配楼各3间,均为前廊硬山顶,中间为碧霞元君寝宫楼。寝宫楼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面阔五间,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楼。楼分两层,上下均有走廊可绕一圈。登楼远眺,心旷神怡。楼上一暖阁内有木质碧霞元君睡像一座,人称“睡奶奶”。

千佛洞与千佛寺:碧霞宫之北有一突起的小山头,平顶削壁,高约4米,南北略长,人称“山上之山”。其西壁并排有两个石窟,南窟即千佛洞。券形洞口高150厘米,上额刻“佛国”二字,下面刻有六个巴思巴文,洞高250厘米,穹隆顶,饰有藻井,进深3米,窟内四壁造像990余个,最高的约2米,最小的只有4厘米,大部分已无头。

洞口内前有大唐永隆元年(680年)、开耀二年(682年)、永淳二年(683年)、如意元年(692年)等时期的题记。石开凿于盛唐时期。北窟洞口高150厘米,阔3米,进深170米,穹窿顶,饰有藻井。窟内雕有大小佛像120余尊,都已无头,洞内壁上刊有宋代嘉祐年间,明代成化年间题记。这是两个石窟中最晚的题记。

小山头的南、北、西三面凿有很多佛龛,多为唐代造像。有元、明、清各代题记,均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千佛洞石造像虽大部分残损,但它还保留着盛唐时期的石刻艺术作品,是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寺与千佛洞紧邻,寺以千佛洞得名,《河朔访古录》载:“千佛寺始建失考。寺内有石崖,高丈余,上建阁以祀真武。崖下凿洞二,并大小佛像身躯,而所谓千佛洞也”。于此可知建寺当在凿窟之后。

千佛寺现存建筑有水陆殿七间,十八罗汉殿五间,两廊各五间,过去曾作校舍用,已非佛寺面目。院内有桧柏一棵,高约4丈,围粗7尺余,枝叶茂盛,据测,有千年之久。

景点位置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小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