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 > 稷山县旅游

稷山稷王庙

[移动版] [查看地图]
稷山稷王庙
稷山稷王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县城步行西街北侧的稷王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清道光十六年(1836)被火焚毁,二十三年(1843)重建,占地面积10080平方米。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献殿、后稷楼、八卦亭、姜嫄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献殿面阔六间,单檐悬山顶,琉璃瓦饰,东西两面山墙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栱,四周回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龙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屏形栏杆。姜嫄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顶。八卦亭为元代遗构,献殿、后稷楼、钟楼、鼓楼为清代建筑。

庙内现存清代碑碣8通。

献殿两侧山墙各有一石刻。其中西壁墙上是清代稷山知县李景椿为重建稷王庙撰写的《稷王庙告成因赋七古一首》。在秀雅的文词、遒劲的字体中,可以感受到这位父母官在承建了民意安放之所时的惬意。献殿的东壁上有“稷峰叠翠、姑射晴岚、甘泉0、羲陵晓照、玉璧秋风”等稷山八景图,以空间形式,书写着这个农耕文明发祥地上曾经绚烂的时间;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着曾经辉煌夺目的艺术。正殿前后石柱上分别雕刻一颂联:思文配乎天树八百年王业之本,率育命自帝开亿万世粒食之源;稼穑劳后躬播种功能垂百代,民人饱圣德崇隆祠宇耸千秋。一笔一画见手下功力,一词一句显深远内涵,表现出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和谐统一。

东西墙壁石刻,加之正殿上石刻对联,七十六块栏杆的内容和回廊四周的二十根大石柱,组成稷王庙“三绝”之一——精湛的石雕。其中最摄人心魄的是主楼正门前的两根蟠龙石柱。一柱为火焰熊熊,朱雀穿跃的火龙柱,一柱为云腾浪涌,鱼跃龙飞的水柱。以鬼斧神工之艺术,展示着古老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文化内涵。回廊外围以52块雕花石板构成屏形栏杆,栏板图案雕有山水人物、花草花卉、飞禽走兽等,内容有二十四孝、八仙过海、渔樵耕读、松鹤延年、文王访贤等。护栏石柱上雕有莲花。望柱上有牡丹、菊花、南瓜、猴、狮、人物等造型,形态各异,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琉璃瓦顶富丽堂皇,正脊的雕饰尤为华丽美观。脊中部饰三重檐琉璃塔三座,塔顶有精美的铁雕,共同组成九凤朝阳图,成凌空欲飞之势,两侧饰芍药、牡丹花叶浮雕,顶端饰飞马行走,两端为龙吻吞脊,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夺目,不失为清代琉璃制品的上乘佳作。百年前的斧凿声声,贯通数千年岁月长廊,使中华文明有了抑扬顿挫的旋律。

稷王庙的第二绝是,壮美的琉璃。进入稷王庙,抬眼望各个建筑之顶而去,望见的,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艺术世界。那铺顶的彩瓦,脊饰上的花卉、天马、神兽、人物,还有主脊两端高大的螭吻等。一时让人忘了是骋目于古老的中国文化,还是神游于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

庙中最早的碑碣为明万历年间,碑文中没有记录该庙的创建事件;但已足以证明,明代,同样是传递后稷文明不可或缺的驿站。稷王庙最值得注目的第三绝,奇妙的木刻。绝就绝在其以静止的手法展示了行走的历史,以无声的笔调描绘了有声有色的世界。这是一幅灵动而有生命的立体画。画上,有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播种的农夫、默默辛劳的牛马、碾滚的碌碡、扬谷的扇车等,画上人物,既是昨日开启农耕文明的后稷及周部族,也是今日沿着后稷铺就的农耕文明线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众百姓。因而,这幅画,与其说“挂”在献殿前檐板上,不如说挂在一个民族信念的-上,一动,就有古今共振的乐章。同时被高高挂起的,还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这就是—“社”与“稷”,“土地”与“粮食”。

电话:0359-5522446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

延伸阅读: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