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龙岩市 > 永定区旅游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洪坑土楼群位于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距县城45公里。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杰出代表,其中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洪坑溪自北而南贯穿全村,两面群山耸立,树木葱茏,溪流两岸地势狭长。123座土楼沿溪而建,其中明清时期的土楼有58座。该土楼群的类型和精品较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土楼布局合理,与山林、小溪、自然村落组成风景秀丽、色调和谐的画面。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洪坑土楼群是永定"三群两楼"中的“一群”,由玉成楼、庆成楼、振成楼、永源楼、福兴楼、景阳楼、阳临楼、朝阳楼、庆福楼、光裕楼、九盛楼、福裕楼、奎聚楼、如升楼、万盛楼、尚德楼、辉萼楼、庆宜楼、永昌楼、永成楼、福兴楼、集源楼等组成。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振成楼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振成楼,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三门和八个单元。祖堂似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

振成楼,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三门和八个单元。祖堂似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

振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

振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

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57.2米,内通廊式。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

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57.2米,内通廊式。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

楼内按中国传统《易经》八卦原理布局,以青砖防火墙分隔成8个单元,楼房呈辐射状8等分,寓意乾、兑、坤、离、巽、震、良、坎八卦,每等分6间起脚为一卦。每卦关起门户自成院落,打开门户全楼贯通。每层2个厅、44个房间,共有208个房间。底层每单元各自与内环天井围合成一个院落。

楼内按中国传统《易经》八卦原理布局,以青砖防火墙分隔成8个单元,楼房呈辐射状8等分,寓意乾、兑、坤、离、巽、震、良、坎八卦,每等分6间起脚为一卦。每卦关起门户自成院落,打开门户全楼贯通。每层2个厅、44个房间,共有208个房间。底层每单元各自与内环天井围合成一个院落。

每个单元的青砖隔墙均有拱门,使各层的内通廊畅通无阻。底层和二层不开窗,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底层的内通廊以三合土铺面,二层以上每层楼以较薄的青砖铺地板,有隔音、防火功能。三、四层内通廊的屋檐下设精美的园林风格的木质靠背栏杆。外环共有4道楼梯,东、西两侧分别开一双扇边门出入,两门对称,可直通楼外东、西两边的耳房。

每个单元的青砖隔墙均有拱门,使各层的内通廊畅通无阻。底层和二层不开窗,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底层的内通廊以三合土铺面,二层以上每层楼以较薄的青砖铺地板,有隔音、防火功能。三、四层内通廊的屋檐下设精美的园林风格的木质靠背栏杆。外环共有4道楼梯,东、西两侧分别开一双扇边门出入,两门对称,可直通楼外东、西两边的耳房。

边门花岗石门框,门扇以铁板封面。楼大门、门厅位于中轴线上,楼门花岗石门框,门扇以铁板封面,门楣镌刻楼名,两边镌刻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边门花岗石门框,门扇以铁板封面。楼大门、门厅位于中轴线上,楼门花岗石门框,门扇以铁板封面,门楣镌刻楼名,两边镌刻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内环高2层,砖木结构,每层2厅8间,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内通廊式;与全楼的主厅—祖堂围合,中间为花岗石板铺面的天井。底层不开窗,除了后向(北面)的祖堂和东、西、南面的厅堂及梯间之外,其余房间面积较大,用作客厅、宴会厅;间面为活页式木质门扇,上半部为木条,供通风采光,门扇全部打开后可使之变封闭式为敞开式。

内环高2层,砖木结构,每层2厅8间,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内通廊式;与全楼的主厅—祖堂围合,中间为花岗石板铺面的天井。底层不开窗,除了后向(北面)的祖堂和东、西、南面的厅堂及梯间之外,其余房间面积较大,用作客厅、宴会厅;间面为活页式木质门扇,上半部为木条,供通风采光,门扇全部打开后可使之变封闭式为敞开式。

外环后向为阔口厅,较宽敞,与内环后墙、两侧的青砖隔墙围合成一个院落。厅前为天井,厅口两侧分别设拱门,与外环的内通廊贯通。厅内供奉观音神阁。厅后壁两边悬挂木刻楹联:“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外环后向为阔口厅,较宽敞,与内环后墙、两侧的青砖隔墙围合成一个院落。厅前为天井,厅口两侧分别设拱门,与外环的内通廊贯通。厅内供奉观音神阁。厅后壁两边悬挂木刻楹联:“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内环南面的厅堂约占2个房间位置,又称中堂或中厅,位于中轴线上。其后向与内环的通廊之间,以8块镂雕木质活页门扇相隔,既是中门,又是壁照。旧时中门一般关闭,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迎接贵宾时才打开。它还是外环进入内环的直接通道。

内环南面的厅堂约占2个房间位置,又称中堂或中厅,位于中轴线上。其后向与内环的通廊之间,以8块镂雕木质活页门扇相隔,既是中门,又是壁照。旧时中门一般关闭,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迎接贵宾时才打开。它还是外环进入内环的直接通道。

其南面设正对楼大门的内环正门,石质门框,门楣镌刻当年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写的匾额,两边镌刻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门槛前设石质台阶,前向天井两侧为通往外环的回廊。内环东西两侧对称的厅堂俗称庐厅,也兼作连接内外环东、西走向的主要廊道,其东侧为超庐厅,右侧为醒庐厅,分别与侧门相对,石刻柱联分别是:“振刷精神担当宇轴,成些事业垂裕后昆。”“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前者为民国初期(20世纪初)中国五大书法家之一李派代表人物、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笔迹。

其南面设正对楼大门的内环正门,石质门框,门楣镌刻当年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写的匾额,两边镌刻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门槛前设石质台阶,前向天井两侧为通往外环的回廊。内环东西两侧对称的厅堂俗称庐厅,也兼作连接内外环东、西走向的主要廊道,其东侧为超庐厅,右侧为醒庐厅,分别与侧门相对,石刻柱联分别是:“振刷精神担当宇轴,成些事业垂裕后昆。”“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前者为民国初期(20世纪初)中国五大书法家之一李派代表人物、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笔迹。

内环的正门与两侧回廊、楼门厅围合前面的天井,自成院落。内外环以天井相隔,组成多个院落;后向东西两边各有一口水井,俗称阴阳井。天井中的花圃与内院融为一体,体现了园林风格布局。

内环的正门与两侧回廊、楼门厅围合前面的天井,自成院落。内外环以天井相隔,组成多个院落;后向东西两边各有一口水井,俗称阴阳井。天井中的花圃与内院融为一体,体现了园林风格布局。

内环二层的内通廊,装饰图案精美的西式铸铁栏杆。二层的房间旧时用于接待客人。前向南面为阔口厅,面积与其楼下的中厅相等,但前向一段内通廊的地板比同一层楼通廊两边段高0.2米,作为楼内演戏时楼主长辈席和贵宾席。

内环二层的内通廊,装饰图案精美的西式铸铁栏杆。二层的房间旧时用于接待客人。前向南面为阔口厅,面积与其楼下的中厅相等,但前向一段内通廊的地板比同一层楼通廊两边段高0.2米,作为楼内演戏时楼主长辈席和贵宾席。

祖堂特别引人注目,它位于内环后侧(北面)。其中心大厅有2层楼高,屋面则高于内环屋面;前向立有4根西方风格、高至中心大厅屋檐的圆形花岗石柱;大厅前面两边为花岗石栏杆,中间开口与石台阶楼中心以三合土铺面的天井相通,也具有古希腊的建筑特色;前向敞开式,后向两边各设一个砖砌拱门与外环廊道连接;后向和左右两面墙上有多幅名人题词、书法。

祖堂特别引人注目,它位于内环后侧(北面)。其中心大厅有2层楼高,屋面则高于内环屋面;前向立有4根西方风格、高至中心大厅屋檐的圆形花岗石柱;大厅前面两边为花岗石栏杆,中间开口与石台阶楼中心以三合土铺面的天井相通,也具有古希腊的建筑特色;前向敞开式,后向两边各设一个砖砌拱门与外环廊道连接;后向和左右两面墙上有多幅名人题词、书法。

与其他土楼的祖堂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突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接待宾客亲友、设宴请客的公共场所,还是演戏的舞台。祖堂前4根石柱,中间两边镌刻柱联:“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两字得来。”两侧镌刻柱联:“能不为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

与其他土楼的祖堂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突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接待宾客亲友、设宴请客的公共场所,还是演戏的舞台。祖堂前4根石柱,中间两边镌刻柱联:“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两字得来。”两侧镌刻柱联:“能不为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该楼开创了将西方建筑文化融入客家圆楼建筑的先河,此后在永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5年,该楼模型作为中国建筑模型之一,在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上展出。

该楼开创了将西方建筑文化融入客家圆楼建筑的先河,此后在永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5年,该楼模型作为中国建筑模型之一,在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上展出。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奎聚楼

奎聚楼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三堂两落。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中厅、天井、大厅(祖堂前厅)、祖堂,两侧为横楼。主楼方形,土木结构,面阔33米,进深31米,底层墙厚1.5米,内通廊式,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前半部分高3层,后半部分高4层,前低后高,落差较大。前半部分的一、二层不开窗,后半部分因靠近后山,一、二、三层不开窗,全楼只设一个大门出入。

奎聚楼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三堂两落。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中厅、天井、大厅(祖堂前厅)、祖堂,两侧为横楼。主楼方形,土木结构,面阔33米,进深31米,底层墙厚1.5米,内通廊式,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前半部分高3层,后半部分高4层,前低后高,落差较大。前半部分的一、二层不开窗,后半部分因靠近后山,一、二、三层不开窗,全楼只设一个大门出入。

该楼前楼与后楼的屋顶都分成3段,作断檐歇山顶,两侧的横楼屋顶则作悬山迭落。主楼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两侧横楼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从底层至三层均以青砖砌筑的防火墙隔开,内通廊以砖砌拱门贯通,两面砖墙两边对称。实际上这两面砖墙同时也是前楼后楼的分界线。底层内通廊以鹅卵石铺面,二层以上均以较薄的青砖铺面,可以起到防火作用。祖堂位于后楼中轴线上,它在全楼中所占的位置超过其他土楼。内院套一个由祖堂的前厅与中堂两边的回廊围合成的小合院,回廊均向中心的天井开敞,外侧环绕披屋。

该楼前楼与后楼的屋顶都分成3段,作断檐歇山顶,两侧的横楼屋顶则作悬山迭落。主楼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两侧横楼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从底层至三层均以青砖砌筑的防火墙隔开,内通廊以砖砌拱门贯通,两面砖墙两边对称。实际上这两面砖墙同时也是前楼后楼的分界线。底层内通廊以鹅卵石铺面,二层以上均以较薄的青砖铺面,可以起到防火作用。祖堂位于后楼中轴线上,它在全楼中所占的位置超过其他土楼。内院套一个由祖堂的前厅与中堂两边的回廊围合成的小合院,回廊均向中心的天井开敞,外侧环绕披屋。

祖堂及披屋的地板均以三合土铺面。左、右两边的披屋除了作为浴室、卫生间之外,还各有一口水井。水井分别在其中一间开敞的披屋内,瓦面各开一个与井口大小相近的缺口,既使井口露天,又便于楼主在雨天时抽水。祖堂雕梁画栋,其前厅砖木结构,高2层,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与后楼的腰檐相连接。二层棚厅为“敦礼堂”,装饰华丽,其飞檐下悬挂楼主林奎飏入痒、出贡后荣获的“选魁”匾额。后楼第四层的腰檐中段突出一段小屋顶,使祖堂前向形成4层重叠的屋檐,层次分明,雄伟壮观,许多人因此而把该楼称为中国西藏布达拉宫式的建筑。

祖堂及披屋的地板均以三合土铺面。左、右两边的披屋除了作为浴室、卫生间之外,还各有一口水井。水井分别在其中一间开敞的披屋内,瓦面各开一个与井口大小相近的缺口,既使井口露天,又便于楼主在雨天时抽水。祖堂雕梁画栋,其前厅砖木结构,高2层,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与后楼的腰檐相连接。二层棚厅为“敦礼堂”,装饰华丽,其飞檐下悬挂楼主林奎飏入痒、出贡后荣获的“选魁”匾额。后楼第四层的腰檐中段突出一段小屋顶,使祖堂前向形成4层重叠的屋檐,层次分明,雄伟壮观,许多人因此而把该楼称为中国西藏布达拉宫式的建筑。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福裕楼

福裕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代表,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 奎聚楼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中厅高,两厢低。

福裕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代表,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 奎聚楼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中厅高,两厢低。

福裕楼坐落在洪坑村北部,东临洪川溪。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坐西朝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府第式(五凤楼)。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门坪、内大门、门厅、前天井、中厅(祖堂)、后天井、后厅。面阔45米,进深37米,后向宽41.4米,后墙两个角分别收进1.8米,收进部分深9米。楼内共有166个房间、22个厅堂、28道楼梯、6个天井、2个侧门、2口水井、6个浴室。

福裕楼坐落在洪坑村北部,东临洪川溪。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坐西朝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府第式(五凤楼)。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门坪、内大门、门厅、前天井、中厅(祖堂)、后天井、后厅。面阔45米,进深37米,后向宽41.4米,后墙两个角分别收进1.8米,收进部分深9米。楼内共有166个房间、22个厅堂、28道楼梯、6个天井、2个侧门、2口水井、6个浴室。

主体建筑即前、后楼和两侧横楼,均比普通的五凤楼高一层,更具防卫功能。后楼比中堂高一个台阶,中楼比前楼高2个台阶,前后楼为土木结构,外表以石灰抹墙,与两侧横楼连接。前楼高2层,后楼高5层半,两侧高5层。内通廊式,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后楼底层为厨房、餐厅、客厅,二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前楼底层为门厅、厢房,二层为卧室;中楼底层为祖堂、厢房、过道等,二、三层为观音厅、卧室等。

主体建筑即前、后楼和两侧横楼,均比普通的五凤楼高一层,更具防卫功能。后楼比中堂高一个台阶,中楼比前楼高2个台阶,前后楼为土木结构,外表以石灰抹墙,与两侧横楼连接。前楼高2层,后楼高5层半,两侧高5层。内通廊式,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后楼底层为厨房、餐厅、客厅,二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前楼底层为门厅、厢房,二层为卧室;中楼底层为祖堂、厢房、过道等,二、三层为观音厅、卧室等。

主体建筑纵向自西向东分为中间和南、北3个部分,各部分的前楼分别设一门,中间的为大门,两边的为仪门,比大门稍小。前楼大门为花岗石门框,刻楹联。

主体建筑纵向自西向东分为中间和南、北3个部分,各部分的前楼分别设一门,中间的为大门,两边的为仪门,比大门稍小。前楼大门为花岗石门框,刻楹联。

楼门厅两侧为厢房,厅后向立一堵与一层楼等高的双合三开隔扇,既作为中门,又作为照壁,6块活页门扇上半部分镂刻馏金图案。隔扇后向是三合土铺面的长方形天井,隔扇两侧各设一个小门,与中厅(祖堂)前面天井两边的过廊连接,过廊比其他过廊宽敞,可以摆设宴席,加宽部分的前向各开一小门通往横楼。登上过廊后向的2级台阶,便是中厅走廊,其两边各开一个门通往横楼。作为祖堂的中厅,砖木结构,高大宽敞,厅口向着前面的天井开敞,比同一座楼的其他房间高一米多,雕梁画栋,装饰精美。

楼门厅两侧为厢房,厅后向立一堵与一层楼等高的双合三开隔扇,既作为中门,又作为照壁,6块活页门扇上半部分镂刻馏金图案。隔扇后向是三合土铺面的长方形天井,隔扇两侧各设一个小门,与中厅(祖堂)前面天井两边的过廊连接,过廊比其他过廊宽敞,可以摆设宴席,加宽部分的前向各开一小门通往横楼。登上过廊后向的2级台阶,便是中厅走廊,其两边各开一个门通往横楼。作为祖堂的中厅,砖木结构,高大宽敞,厅口向着前面的天井开敞,比同一座楼的其他房间高一米多,雕梁画栋,装饰精美。

该楼前堂(楼)、中堂(楼)为断檐悬山顶,后堂(楼)为断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前、中、后堂(楼)屋顶作3段迭落,由前往后层层升高,屋顶坡度比其他种类的土楼的屋顶坡度要大得多,更显得气宇轩昂。

该楼前堂(楼)、中堂(楼)为断檐悬山顶,后堂(楼)为断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前、中、后堂(楼)屋顶作3段迭落,由前往后层层升高,屋顶坡度比其他种类的土楼的屋顶坡度要大得多,更显得气宇轩昂。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如升楼

如升楼是永定众多土楼中小巧玲珑的土圆楼,俗称“米升楼”。如升楼是单圈结构,楼周长只有56.6米,直径为18.2米,屋内天井圆形,屋顶瓦面内侧连缘为八卦形,外侧边缘为圆形。

如升楼是永定众多土楼中小巧玲珑的土圆楼,俗称“米升楼”。如升楼是单圈结构,楼周长只有56.6米,直径为18.2米,屋内天井圆形,屋顶瓦面内侧连缘为八卦形,外侧边缘为圆形。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庆成楼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庆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东南部,振成楼的东南侧,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正方形土楼,坐东北朝西南,占地约1100平方米。高3层,面阔7间,进深6间,中为天井,内通廊式,一、二层不开窗,全楼设4道楼梯,1个大门,1口水井,后厅为祖堂。

庆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东南部,振成楼的东南侧,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正方形土楼,坐东北朝西南,占地约1100平方米。高3层,面阔7间,进深6间,中为天井,内通廊式,一、二层不开窗,全楼设4道楼梯,1个大门,1口水井,后厅为祖堂。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地址: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

交通:在永定汽车站可买到去湖坑土楼文化村的车票

门票90元;会员价85元

开放时间:7:00-19:00

洪坑村:洪坑村位于湖坑镇东北部,距湖坑集镇5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所在重点村之一、是著名土楼民俗文化村、省级园林式村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所在地,先后获得市第九届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福建最美乡村、省级文明风景区、省第十届文明村、市新农村“427”建设重点村、“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荣誉。全村土地总面积7117亩,人口2910人。 洪坑村…… 洪坑村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

·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巡游足迹之赣闽(红色土楼)



>>狗子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