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樟树市旅游

樊城堆遗址

[移动版] [查看地图]
樊城堆遗址
樊城堆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樟树市区西南约24公里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

1975年,在距该遗址几公里的横塘村出土了著名的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扩大调查范围时发现了樊城堆遗址。后来,通过樟树市博物馆、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广东省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三次发掘,出土文物丰富,遗址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周时期。它的文化面貌,不但与樟树市境内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同一类型,与新余的拾年山、九江的神墩、永丰的尹家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属同一类型,并且与湖南东部的岱子坪、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见,它是一支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并与湘东、粤北有联系的原始部落。考古学者称它为“樊城堆文化”。

该遗址高出周围稻田1至3米,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01米,周长380米,面积1.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至4米,是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

樊城堆遗址通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镞、网坠、陶纺轮、石钻、砺石等;生活用具有杯、盘、碗、钵、豆、罐、壶、水缸等;陶炊器有盘形鼎、罐形鼎、釜形鼎、壶形鼎等;制陶窑址和陶拍、陶垫均有发现,制陶方法有手制、轮制、泥条盘筑均有;陶器的装饰工艺纹饰多系刻画、压印、易刺,亦有彩绘,其纹样达40多种,如粗细绳纹、方格纹、间断绳纹、交错绳纹、菱形回字纹、凸棱纹、篮纹、菱形纹、圆窝纹、凹弦纹、网结纹、回字纹、旋纹、篦点纹、锥刺纹等,以及变体云雷纹、圈点纹、蕉叶纹、米字纹、S形纹、旋涡纹、交错篮纹等;还有彩绘、镂孔等装饰艺术;遗迹有房屋、灰坑、陶坑、墓葬等。

“樊城堆人”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畜牧业、渔猪等经济的繁荣,逐渐学会构木筑土,建造房屋。樊城堆遗址发现地面建筑大量柱洞和草拌筑红烧土块堆积,其定居后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捕鱼狩猎为辅的生产形式,同时也发展了制陶和纺织手工业,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史实证明,特别是1982年全市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发现和复查的古文化遗址达120多处,经过重新核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市共有11处,其中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有营盘里第一、二、三、四土城和横山垴、筑卫城、樊城堆7处,采集的标本属新石器时代的有杨家岗、老虎岗、观下山、盘子岭4处。以上考古资料说明,早在4500-5000年前,赣中大地的巍巍皂山麓,滚滚赣江两岸的樟树境地内,已出现11处原始村落,我们的祖先——“樊城堆人”就在樟树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并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为以后樟树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87年,“樊城堆遗址”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乡庙下村

延伸阅读: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州谯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