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南州 > 瓮安县旅游

古邑大戏楼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古邑大戏楼

【世界最大的木结构戏楼•古邑双面大戏楼】

解说词:有这样一句话:历史如戏,人生如戏,时间是戏台。古邑大戏楼,就是这样一个跨越千年时间的历史戏台。

古邑大戏楼在瓮安草塘古邑区。占地2158平方米,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进深48米,宽41米,高26米,26只重檐翘角的屋顶,八瓣莲花的大戏楼,由399棵两人合抱的木柱高高托起,气势宏伟壮观,令人震撼。戏楼内这棵雕刻有上千人物的木雕横梁,由整棵红木雕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大的一棵红木屋梁。戏楼内有无数精湛的浮雕、镂雕、木雕、砖雕、石刻、壁画,都是精湛的古典工艺,题材从自然、人文、传说、神话,到山水风光、花鸟虫鱼,无所不包。有人作过计算,如果将大戏楼内精致的浮雕、镂雕、木雕等花板一块块连起,正好可以从猴场延伸到遵义。历史就是这样地奇妙:千年古邑大戏楼,见证的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台恢弘大戏。

来到古邑大戏楼,我们不能不简略地回溯一下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这里所说的“击石附石”,是用石相互击打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奏。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一切艺术都起源于劳动,戏剧和歌舞也不例外。

瓮安的傩戏,就是在傩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民间戏剧。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固定的驱鬼和祭祀仪式。周朝以后就称之为傩。周朝不仅有民间的“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国还举行“大傩”、“国傩”。到了北宋时期,宫廷傩舞0现了由艺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等人物。表演也有了一定的情节,并向着娱乐的方向发展。

瓮安傩戏·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瓮安傩戏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演变,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现在的瓮安傩戏,特点是演出时跳神者脸蒙青巾,腰围战裙,在额头上戴假面具,手执戈矛刀剑之类的武器,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舞蹈主要是表现战争格斗的打杀场景。题材是瓮安人喜爱的三国英雄、杨家将等。瓮安傩戏不仅展示了原始戏剧的完整形态,还演绎出它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灯夹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瓮安灯夹戏,就是在傩戏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是一种花灯彩调戏剧。宋代以后,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而到明清时期,宫廷戏剧成为皇室贵族生活的一部分,获得官方肯定,称为“雅”;而以各地方言戏为基础的地方戏,则称为“花”。瓮安灯夹戏所包含的花灯和川剧等形式,就属于“花”这一类地方戏曲。瓮安灯夹戏的特点,是在一则花灯演出完毕之后的空隙时间,为了不冷场,紧接着穿插川戏出场演出,做到花灯、川戏两班人马轮流化妆,轮流演出,从而达到双重的演出效果。这是民间戏剧一种罕见的发展和创新。灯夹戏大多采用锣鼓、二胡、板胡、京胡、快板、笛子等民间乐器进行伴奏,根据花灯、川戏的特点吹拉弹唱、混敲混打,缓急轻重,颇有节奏感。击鼓者双手持棍,围鼓击打,指挥乐队,使表演出神入化。灯夹戏除了以其精湛的表演庆祝丰收场景和生意兴隆外,还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年正月初九要举行拜祭仪式,这是傩戏古老的前身——傩祭的遗风,说明灯夹戏和傩戏一脉相承,是由古老的傩戏发展创新而来。

龙狮舞·舞出来的龙狮文化之乡

经常在古邑大戏台演出的,还有一种名叫龙狮舞的民间节目。有龙又有狮,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震撼力。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狮是力量的象征,两者结合的龙狮舞,因此就具有了文化学的意义和历史的深度与厚度。据史料考证,瓮安猴场舞龙灯跳狮子习俗可上溯至唐代。猴场龙灯常见的有大弯龙、彩龙、母猪龙、板凳龙、玉竹龙、火龙、水龙等,其中“火龙”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猴场舞狮耍龙灯以前是在春节举行,演出时远近县市,相邻村寨的民众都要赶来欣赏,整个猴场洋溢着欢乐、吉祥的气氛。如今已成为古邑广场的常态演出节目。随着旅游的发展和全国唯一一座“龙狮文化广场”在草塘建成,瓮安每两年举办一次“龙狮文化艺术节”。2005年,草塘镇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龙狮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也像种子,播种之后就会有收获。由于古邑大戏楼经常上演民间戏剧,也促进了瓮安戏剧和文化的发展。当年戏台下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其中有很多是看戏的孩子。这些孩子中的两位,后来成为了贵州乃至中国著名的戏剧家和文艺家,成为瓮安的骄傲。他们就是清代戏剧家傅玉书和中国著名的红军将军作家陈靖。

贵州戏剧创始人·傅玉书

傅玉书,瓮安草塘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傅石臣,康熙中年补拨施秉文学。父亲傅龙光,是清雍正、乾隆年间贵州的知名学者和诗人。傅玉书自幼天姿聪颖,气质厚重,好礼守节,勤奋好学。十五岁“即受《周易》本义于先君子”,少年时即被乡先生“皆以儒者目之。”二十岁时“文名籍盛”,“益肆力读书,研求性命之理”。1765年中举,曾任江西福安知县,回乡后在镇远、黄平、贵阳等地书院主讲。他创作的《鸳鸯镜传奇》,是贵州有史以来第一部戏剧,被载入中囯戏曲史。这也是清代文坛上仅有的两部戏曲作品之一(另一部是任璇的《梅花缘》传奇)。他所编撰的《桑梓述闻》10卷,记载了瓮安各方面史料,是我国第一部私家县志。在傅玉书之前,全国还没有一本私家志书,而地处偏远、文化落后地区的傅玉书却开创了私家修志的先河,极为难能可贵。他是第一个搜集、整理编撰贵州明清两代诗歌总集《黔风旧闻录》的人,《黔风录》两集共24卷,集贵州早期诗歌之大成,使贵州诗歌在全国崭露头角,“于是黔之诗始得大显于时,海内操觚之士无不知黔人之能诗矣!”他又是“清代贵州诗文兼善第一人”和“贵州最早的桐城派散文家”。民国《瓮安县志》这样评价傅玉书:“数百年来,邑中第一人也”。

中国唯一的苗族红军将军剧作家·陈靖

陈靖,是中国唯一的一位苗族红军将军作家。他的的母亲“会唱千首山歌,能讲千个故事”,加上从小受家乡古邑戏楼的熏陶,对陈靖的童年产生了深刻影响。1935年,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瓮安草塘,陈靖参加了红军,担任文化宣传员。长征中他创作的宣传鼓动诗歌,曾编成诗集《长征路上》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领导职务,仍然坚持文艺创作。有中篇小说、电影《金沙江畔》、长篇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往日情深》等数百万字文学作品。其中电影《金沙江畔》是中国较早也是影响较大的长征题材影片。

取题于发生在瓮安的影视剧

中国戏剧在经历了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地方戏曲等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之后,在二十世纪进入了影视时代。在科技发达的影视时代,瓮安依然是影视舞台上的佼佼者和主角之一。取题于瓮安题材的影视节目数量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电影《金沙江畔》,《突破乌江》,《长征》、电视剧《天下粮仓》、《奢香夫人》等。透过这些影片和剧作,我们看了一个置身世界大戏台上的瓮安,一个走出历史、走向未来的瓮安。这也是古邑大戏楼蕴含的文化精髓在新时代的发扬和体现。

作为瓮安的文化核心之一,古邑大戏楼已经载入历史。



>>旗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