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平潭县旅游

壳丘头遗址群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壳丘头遗址群
壳丘头遗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是福建省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590~7450年。它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遗址地处山麓坡地,东距大海约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背风向阳的好地方,很适宜远古人类居住。遗址散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5年福建省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1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片标本。其中石器打磨兼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成型工艺以手制为主,兼有局部的轮制技术。陶器表面的装饰,具有加固陶和增添美观的效果,多出现在夹砂陶器上,泥质陶则多为素面。装饰方法,分为拍印、压印、刻划、戳点几种。烧成的陶器,依用途划分,有-用具和生产工具两类。-用具数量较多,品种有釜、支脚、罐、瓮、壶、豆、盆、盘、碗;生产工具数量较少,品种为纺轮。壳丘头遗址为山麓坡地,系福建省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散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

1985年9月进行发掘,发掘面积772平方米,共发现灰坑21个,小孩墓葬1座,贝壳洞100个,出土石、骨、玉、陶等质地器物200余件。贝壳洞平面均呈圆形或椭圆形,口径0.15至0.2米,深0.2至0.75米,因洞内填满贝壳,故称贝壳洞;贝壳洞分布无一定规律。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经过多次搭建的“干栏”式建筑的柱洞。

打制石器和磨光石器并存,磨光石器仅为粗磨或刃部磨光,通身磨光的极少;石器以梯形小石锛为主,并有较多的卵石制成的石球;陶器绝大多数为夹砂陶,胎壁多厚薄不匀,质地松脆,火候较低,呈色不均;器类较简单,有釜、罐、盘、碗、壶、豆等几种,流行圜底和圈足器以及柱状“支脚”,器表饰麻点纹和压印的贝齿纹、戳点纹与刻划纹最具特色。

以壳丘头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福建沿海一带,如平潭县的南厝场遗址、西营遗址、湖浦墘遗址、祠堂后遗址,闽侯县的溪头遗址下层和昙石山遗址下层底部、诏安县的腊洲山遗址,以及金门县的富国墩遗址和金龟山遗址等,都有相似陶片发现。根据地层学研究成果,壳丘头遗址是早于昙石山文化的另一类型文化遗存,距今约7450~5890年,故学术界有人把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壳丘头文化”。

壳丘头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建立福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以及研究闽台文化关系都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壳丘头遗址群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

·福建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