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考查发现。位于昌乐县北岩乡常家庄村后,大丹河南北贯穿其中,西部面积约1.5万平方米,暴露龙山文化地层和商周灰坑,遗存有表饰竖条附加堆纹的鼎足和绳纹陶片。东部主要为商周文化堆积,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面隆起,高于周围1米,文化层厚3至5米,较典型的器形有陶簋、罐和各式陶豆、鬲以及兽蹄形鼎足。袋形分档鬲、粗矮柄的豆和簋,具有西周中晚期器形特点。柱形鬲足和柄部凸棱……[详细] |
郑家下庄遗址位于安丘县白芬子乡郑家下庄村西北300米处,系龙山文化至商周时代的遗址。西濒凌河,为河边台地,南北约400米,东西约300米,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西、北、东三面皆为断崖,暴露文化层厚约3米。采集到的标本有夹砂褐陶鼎足、夹砂白陶鼎足,夹砂灰色罐口沿等。……[详细] |
边线王城堡遗址位于寿光县孙家集镇边线王村后台地上,俗称“石埠岭”。遗址东西约350米,南北约500米,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1977年平整埠岭时发现。1984年,在益羊铁路修筑时,山东省文物工作者进行了考古发掘。1985年秋和1986年,又先后3次发掘。清理灰坑100余个,墓葬150余座,出土文物上千件。城堡的基本格局是,大城堡内套小城堡,方形,开四门,城墙长度约240米,总面积5.7万平方米。城……[详细] |
西李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鄌郚乡西李家庄前,现存面积8万平方米,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遗址。文化堆积厚1至2米,暴露烧土、人骨、陶片等遗物。标本有根部起拐突的鼎足、夹砂或泥质红陶敛口钵口沿、壶口沿及敞口方唇的尊形器口沿等。……[详细] |
杨徐遗址位于昌乐县南郝乡杨徐村西侧,系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遗址。1982年发现。遗址处在小丹河河旁台地上,东西150米,南北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大汶口文化堆积厚2至2.5米,个别地方为龙山文化叠压或打破关系。所采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羼蚌沫褐陶次之,典型标本有夹砂红陶圆锥形鼎足、卷沿、尖唇的罐口沿和泥质红陶壶口沿等。……[详细] |
田家楼遗址位于安丘县大盛镇田家楼村东北50米处,系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遗址。地势较高,东、南两面为小河,北面有一深沟,东西长6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南侧因取土已成50米见方的土坑,深约3米,东部开一生产路,宽6米。从断崖处可见遗址之耕土层0.3米,文化层厚约3米。1982年文物普查时于土坑两侧发现灰坑,曾采集到泥质红陶钵形鼎、泥质红陶鼎。在生产路两侧出土的多为黑陶,有泥质素面罐……[详细] |
阎家同遗址位于诸城市贾悦镇阎家同村西北一水库北面的高地上,距村约500米,系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的遗址。遗址北距张家岭庄1公里,南靠一小型水库,在水库以西两块伸入水中的耕地上发现有龙山文化遗物,是该遗址的一部分。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水库建于1958年,后又继续向北扩展,并在遗址的南侧开挖溢洪道,使文化层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12月普查中发现,并采集……[详细] |
邹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乡邹家庄村西约150米处,西依大丹河,南临苍山,北靠荆山水库,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从出土文物证实,除龙山文化外,兼有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龙山文化堆积厚1至4米,断崖暴露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遗物,出土文物有鼎、鬶、罐、甗、杯、三足盘、豆等陶器和石刀、石镰、石斧等生产生活用具。……[详细] |
林家河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乡林家河村西侧,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地表平坦,文化层厚1至1.2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曾采集到大汶口文化的鼎足、罐口沿、鼎口沿、器鼻、器鋬及龙山文化的罍口等遗物。鼎足、鼎口、罐口等,属大汶口文化中期遗物。……[详细] |
小李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尧沟镇小李家庄东南100米处,大丹河西岸台地上,为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遗址中间高,东部稍低,东西约100米,南北约150米,面积为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上层为汉代遗存,暴露绳纹和布纹砖瓦片,中间为商周、岳石文化遗存,下层为大汶口文化遗存。典型标本有圆锥形或椭圆锥形鼎足、敛口钵口沿。……[详细] |
桃园遗址位于青州市东夏镇桃园村南。遗址高出地面约2米,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50米。1977年5月发现。在北、东部开2×4平方米的探沟试掘。遗址分四层:第一层,耕土,厚0.5至1米;第二层,深灰土,厚0.15至0.25米,内含龙山文化时期陶片;第三层,浅灰土,厚0.3至0.5米,内含大汶口文化王因类型陶片;第四层,仅见一灰坑,内有北辛文化时期遗物。出土的器物标本有:北辛文化时期的夹砂褐陶鼎口……[详细] |
李家河遗址位于安丘市西南辉渠镇李家河村东,1982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保存较好,为龙山、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发现后安丘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该遗址又进行过多次调查,并采集到大量陶器标本。该遗址基本呈方形,边长约1 50米,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西南两面环山,山下有一小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入辉渠水库。遗址便坐落在两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山间高台地上。土为黄灰色,土质松软,文化层厚约3.5米,断崖处暴露出灰……[详细] |
旧名南阳桥。座落在青州市北门外南阳河上。宋明道年间(1032~1033年)夏竦知青州,“垒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1594年(明万历十二年)知府卫一凤、知县刘养浩增修,改名为万年桥。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801年(嘉庆六年)、1935年相继重修,改墩6,拱7,桥墩刻龙-鬣水兽。桥栏浮雕《二十四孝图》、《松鹤同春图》、《张良圯下遇黄石公图》等,栏杆雕石柱,柱端饰宝瓶、……[详细] |
昭贤庙位于昌乐城东3.5公里,孤山北峰上,俗称孤山庙。始建年月失考。北大殿阔3间,北侧石基高盈丈,殿高绰2丈,为二层砖、石、木结构。上层为文昌阁,有伯夷、叔齐塑像,阁内东北方有木梯与下层相通。下层有孤山爷持笏塑像端坐其中。北大殿西,毗3间偏殿,内供泥塑、木刻神像数尊。四周青砖院墙,正南山门,院中有四方水池,十几棵劲松。解放后,经“大跃进”、“文革”,庙拆圮,尚余北侧基石和《敕封广陵侯碑记》残片及《……[详细] |
昌乐药王庙位于昌乐县城南27公里,北展村西一土埠北端。传为唐太宗东征时随营兽医所葬之地。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重修庙宇,碑记“药王,唐之良医也,姓邓名阁字清云”,故称“药王庙”。庙宇座北面南,3间广厦,青石砌基,二椽重梁,前廊四栋彩绘盘龙立柱擎檐,气势阔宏。庙内药王端坐正中石供上,高盈丈。眼光、耳光娘娘侍立左右。东西侧各有文臣、武将2尊。广厦东西各筑耳房3间,传为医药之所。青砖院墙,南墙中间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