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高淳区旅游
高淳区文物古迹介绍
南京市
高淳区文物古迹
高淳区红色旅游
4A景区
高淳区十大景点
全部
高淳区特产
高淳区美食
高淳区地名网
高淳区名人
[移动版]
1、
高淳老街(高淳淳溪老街)
AAAA
高淳老街,又名淳溪老街,虽属南京市,但距离南京市区挺远,大概有100多公里车程,在南京南边,江苏省与安徽省的交界处。老街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建筑多为明清所建。高淳淳溪老街位于高淳的商业中心。它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如今那儿房屋新旧交替。现存的建筑物多为明清所建。这些建筑大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典型的建筑风格。淳溪老街因呈“一”字形,又称一字街。其全长345米,宽4.5-5.5米不等,中间用粉红色的胭脂石横向铺设,两边用青条石纵向围绕,整条街面色鲜艳,整齐美观,历经八百年风吹雨打,人行车压,依然是“赤心未改”,坚固耐用。房屋大多是前店后宅,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桃檐斗拱,木排门板,镂花窗格,马头火墙,蝴蝶小瓦,典型的江南韵味,又揉进了徽派风格,使这些建筑博大精深、隽永持重。老街的店铺多为三间,纵深数进,两进之间有厢房连接,中间是天井,形成……
[详细]
2、
保圣寺塔(四方宝塔)
保圣寺塔,位于县城东郊,是至今我省保存历史最久的两座方塔(另一座为常熟崇教寺方塔)之一,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古城高淳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唐贞元十七年(801年),高僧贯休于龙城山扩建寺院,将塔取名“龙城寺塔”,宋祥符年间改名保圣寺,塔也因寺而改名。寺内原有山门、大殿、客堂、厢房、斋房等建筑,并塑观音、文殊、普贤、0神、罗汉等五十一身,后皆毁于兵火,唯塔幸存。现塔据清《重修宝塔碑记》及塔基砖铭所载:“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邑人刘川等倡建”。明、清曾多次维修,明崇祯十年(1637年)经徐一范、葛奇祚等倡修后,遂将该塔作为寺院内的藏经阁。此后几经修缮,古塔方得保存。该塔造型为四方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总高33.5米。塔的底层外设檐廊而依附塔身,外观给人以稳重端庄之感。塔廊不仅是建筑上的需要,还是和尚围绕塔身颂经礼拜的场合。塔可逐级扶梯折上,一层和七层塔壁四向设壶门,二层与六层为减少风……
[详细]
3、
高淳吴氏宗祠
在高淳老街东端,有一组高大轩敞的清代建筑,这便是有名的吴氏宗祠。这组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依地形而建,门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布局分为前进正门(戏楼),中进享堂,后进祭殿,间设天井,侧有厢房。建筑面积计820多平方米。首进部分为三开间,有上下二层。底层南向开设正门,门外两侧砌“八”字形罩墙。青砖叠砌,麻石做基,左右各安置一块圆形抱鼓石。尽显肃穆庄重的祠堂本色。进入正门,转一个方向看此建筑,才发现它是一座戏楼,是吴氏族人欢聚娱乐之所。将大门与戏楼合二为一,可见当年设计者匠心独运。戏台设在二楼,用屏风木板隔成前、后台,俗称“天壁”,以便前台演戏,后台化妆。扇形门额上左书“出将”,右书“入相”,为演员进出场“月门”。前台边间,隔成“乐台”和包厢。台顶,正中构筑叠三层八角形藻井,四周置“平棋”天花。戏楼上的藻井不仅有装饰作用,而且在演唱时能够产生共鸣,起到吸拢回传的效果。中进享堂,面积250平方米……
[详细]
4、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老街”东端。原系吴氏宗祠,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据《高淳县志》记载,吴家祠堂建于明朝末年,面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共三进,第一进是戏楼,楼上观乐台(戏台),楼下是通道,台前是露天剧场,可容纳千余观众。第二进叫享堂,现作为展厅,陈列的历代砖、石雕刻,技术精湛,价值很高。第三进是祭殿,现在作为展览厅使用。1938年6月中旬,新四军先遣支队和一支队先后进入苏南茅山地区,引起日军的密切注视。日军调兵遣将向新四军刚开辟的茅山根据地扫荡,为粉碎敌人扫荡,一支队特命司政机关分散转移。8月,一支队政治部在刘炎主任率领下转移到高淳县城淳溪镇一带。1938年8月,为开通茅山抗日根据地和皖南新四军军部的通道。一支队政治部决定由宣传科长戈白章、张春生、侯日千、华仁义等四同志组成民运工作组,在高淳县城开展地方工作,对外称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他们利用国共合作的合法身份,向……
[详细]
5、
花山玉泉寺
南京花山玉泉寺南京花山玉泉寺是高淳县迄今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佛寺。花山玉泉寺在南京市高淳县城东南15公里的花山半腰,相传始建于南北朝。因山间长有白牡丹(一说石牡丹)和“峻岭盘旋,飞泉清洌,久旱不涸”而得名。现为高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早在五代时期,白衣居士罗隐一日来到花山,走到此处只见左右两峰相抱,左为青龙,右为白虎,东南方向,前有五座山峰连绵叠嶂,与此处遥相呼应,形似“五虎卧地”。罗隐吟诗赞日:“地肖石狮含暖气,峰成五虎卧寒烟。风少地,月当灯,藏风聚气常旺僧。”玉泉寺起初是一个只有一两座大殿,几间禅房,僧人甚少的小寺院,但却以地佳幽静、花多泉盛而扬名甚广。据寺志载,在原寺西南八十三步处,因生长白牡丹花而引人人胜。在开花处建有南、北花园,殿后山顶,立观花坛和观花亭。每逢春暖花开,游寺赏花,香客熙攘,钟声缭绕。玉泉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明崇祯年间,住持僧单饧募捐增建殿堂两进。清康熙、乾隆时,寺……
[详细]
6、
高淳关王庙
南京郊县高淳有座关王庙,是江南地区惟一现存的、供奉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宇。此庙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明、清两代都有维修,解放后为县人武部驻地。后当地政府复建,辟为高淳老街旅游景点之一。关王庙,又称关帝庙、武庙、关岳庙。此庙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应天府丞冀绮召集高淳富商王粝七等人始建于高淳老街北拱极门内。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知县唐登隽倡议,在老街王家巷西侧重造,称关帝庙。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火,尽成焦土。同治七年(1868年)秋,全县七乡按田亩摊捐集资,在王家巷西侧关帝庙原址废墟上重建。重建的关王庙共九楹三阙,前为门楼,中为拜殿,后为正殿。其规模式廊,金碧辉煌,为金陵七邑武庙之首。民国四年(1915年),关王庙中增塑了历代忠武将士张飞、赵云、李靖、郭子仪、韩世忠、旭烈兀、冯胜、戚继光、尉迟敬德、狄青、徐达、常遇青等26人的神像。北伐战争胜利后,民国十七年,高淳……
[详细]
7、
水阳江水牮
在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有着国内罕见的古代护堤防洪水利设施,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水阳江水牮(jiàn)。始建于明代的砖墙镇水阳江的护堤水牮数量多,规模大,保存好,被誉为国内罕见的古代护堤防洪水利设施。它们屹立在水中600多年,阻挡、分流洪水的侵袭,并于2011年升级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砖墙镇相国圩的水牮是在近年的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位于江苏高淳县与安徽宣城市接壤的水阳江东南大堤临水一侧,系为避免皖南山区洪水下泄直冲相国圩堤而构筑的护堤防洪水利设施。普查人员在上自水碧桥、下至大花滩约7公里的范围内发现9个用土石构筑的挡水之牮,它们均置河流的弯道处,各牮间距150米至200米不等,当地人故有“九牮八垱”之说。自春秋时,吴国筑相国圩以来,历史上,相国圩曾多次遭遇大洪水的袭击,特别是明代以来,东坝筑城,三湖水面抬高,而相国圩都能化险为夷,安然度汛。究其原因,除相国圩圩堤很牢固之外,相国圩水阳江段……
[详细]
8、
朝墩头遗址
朝墩头遗址位于高淳县固城湖东约3公里,南距胥溪河2公里。遗址呈台形,1989年发现,现存面积约l万平方米。当年,南京博物院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墓葬17座,灰坑8个,出土可复原的遗物近500件。遗址文化堆积一般厚2米左右,包含新石器时代和周代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经历了早、晚两个时期。早期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有鸭嘴形足鼎、壶、圈足豆等,还有石斧、石锛、石铲及玉雕饰品,时代相当于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并延续至良渚文化中期。晚期陶器以灰陶为主,器形有扁足罐形绳纹鼎、束腰袋足甗、浅盘高柄豆等,时代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周代文化遗存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并有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主要器形有鼎、釜、盆、盘、豆,印纹硬陶罐、瓿、原始瓷豆、碗等,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铲、陶纺轮、陶网坠及铜镞等。朝墩头遗址的发掘说明宁镇地区远古文化曾先后受到太湖地区崧泽晚期文化、良渚早……
[详细]
9、
圣保寺塔园碑廊
南京圣保寺塔园石刻碑位于高淳县东郊圣保寺塔园碑廊内,有100多件之多。许多为高淳县文物保护级别单体。其中圣保寺塔园石刻碑碑记有华国殿碑记、社苍碑记、赵良效墓碑、下坝码头碑、学山书院碑、寻真观碑等。华国殿碑呈“圭”形,高1.84米,宽0.84米,碑载明万历二十一年莲堂庵修葺,复名华国殿之镌记;社苍碑记碑长1.68米,宽1.08米,存0.23米,碑铭记载明嘉靖年间邑人进士韩叔阳之事;赵良效墓碑长1.48米,宽0.73米,厚0.12米,系宋室后裔于清雍正十一年为追念其先人赵良效重新修立;下坝码头碑系清乾隆三十一年新建下坝码头时立,碑长1.5米,宽1米,厚0.16米,圭角;学山书院碑系清同治十一年,进士陶汝霖等立,长1.85米,宽0.65米,厚0.1米,两侧花纹雕为“暗八仙”;寻真观碑系民国九年重修寻真观前殿后补立,为当时高淳知事刘春棠撰写,碑长1.35米,宽0.50米,厚0.10米。其中石刻多为……
[详细]
10、
高淳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三和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祠堂建筑原有三进,清时毁于兵火,现存的周氏宗祠仅一轩及后进,建筑高大,用料讲究,木雕精美,具有较高的工艺,为清咸丰年间周氏族人筹建。砖墙周氏,为三国大将周瑜后裔。据《民国高淳县志》和《砖墙周氏宗谱》载,周瑜曾居住砖墙相国圩。周瑜死后,吴主孙权将周瑜长子周循招为驸马。周循在此筑城建府定居并取名周城(即砖墙)南宋时期,周氏二十八代周省三官至翰林大学士,其子周察被南宋理宗大贤公主招为驸马。淳祐年间,宋理宗赵昀降旨,为周察夫妇建造驸马府。周氏宗祠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当年被列为江苏省十大文物普查发现之一。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11、
刘家垅万寿台戏楼
万寿台位于固城镇刘家陇村西。相传始建于元,原是祠山殿的前进建筑,现殿毁台存。现存建筑为清末构建,座西朝东,上下二层,面阔三间,面积91平方米,硬山顶。两厢略低,台顶设方形藻井,台口突出,迎面两角起戗,檐口枋饰“云头”纹板昂数攒。它对了解地方建筑技艺和乡风民俗有一定价值。2006年6月5日,刘家垅万寿台戏楼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12、
南京聚星阁
南京聚星阁 聚星阁位于高淳县城襟湖桥旁。聚星阁始建于明隆庆二年,原名水月阁,又称观音阁,自清朝顺治至光绪年间,曾分别四次修建。新落成的聚星阁由民间募资而建,2002年10月动工至2003年7月竣工,聚星阁八面三层,砖木结构,底层四向辟门,总高22米,建筑面积530平方米,是一厄锁三江财源,点缀高淳风物的标志性建筑。 ……
[详细]
13、
南城遗址
南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南城村南1公里的公路东侧南城遗址,又称“开化城”、“牛城”,。该史载“开化城乃溧水故城,至隋时始筑今所。”高淳在隋至唐代属溧水辖地,明弘治四年划溧水南七乡置高淳县至今。北宋末年,岳家军抗击金兵,由牛皋率领一支队伍用火攻的办法拿下被敌人占领的城池,威震敌胆,后人遂改称为“牛城”以示纪念。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城垣用土夯筑。外设护城濠一匝,轮廓清晰规整。城濠外西部有直径20多米,高出土地约6米的土墩,类似烽火燎望台。2002年10月22日,南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14、
固城遗址
固城又名平陵城,俗称“楚王城”,位于高淳县城东10公里处,西北为固城湖,西濒胥溪河。城址分为内、外两重,系夯土板筑而成。外城,又名罗城,形制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周长3915米,其北城垣保存较好,城基宽41米,残高2~6米,东、西、北三面各有原城门的豁口,城外四周原有护城河,宽约18米,现已干涸,辟为农田。内城,又名子城,位于罗城中部偏西,形制亦呈长方形,长121米,东西宽196米,地势北高南低,原高出外城地面4米,四周亦有护城河,宽约13.5米,现已淤塞。城内出土有春秋时期的铜鼎、编钟,战国的郢爱、汉瓦当、汉砖等文物。城外东南及南部曾发现过两汉时期的墓葬群。在西侧城外固城湖滨,曾发现过东汉《校官碑>。城内外出土文物的时代与文献所载固城春秋时期为吴濑渚邑、秦汉时为溧阳县治基本相符。……
[详细]
15、
高淳薛城遗址
薛城遗址位于淳溪街道,靠近石臼湖南岸,面积约6万平方米,1997年9月南京市博物馆与县文保所联合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由发掘出来的墓葬、居址及器具、谷物等,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它的发掘填补了长江中下游史前考古的空白,被评为“97年全国考古重要发现提名荣誉奖”,1997年12月,高淳县人民政府将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第1页]
[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
高淳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高淳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高淳区A级景区名录
·
高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