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文物古迹介绍

平乡大观圣作之碑
  大观圣作之碑,北宋大观元年资正殿学士郑居正“奏乞以御笔八行诏旨摹刻于石,立于宫学,次及太学,辟雍天下郡邑”。于次年刻石,立于平乡县旧城(今平乡镇)的学宫之内。碑通高5.14米,宽1.38米,厚0.38米,碑额身高1.40米,宽1.50米,浮雕七龙盘顶。碑额“大观圣作之碑”为权相蔡京题写;碑身高2.94米,正面刻宋徽宗颁发的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取士的诏旨,共1021字,现残存729字,为书学博士李时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体”摹写而成,笔法俊逸;碑阴额书“大钟主柴如意姊大娘”字样。碑两侧亦刻有文字,但镌刻年代在金大安三年之后,与碑初立之时相差103年;龟趺座,高0.80米,宽1.50米,长2.70米。为两半块拼制而成。此碑虽残,但历史、艺术价值较高,2007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十八日,资正殿学士郑居正“奏乞……[详细]
正定马家大院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内大十字街东行30米路北,清末民初建筑。据《马氏家谱》记载,正定马氏乃三国名将马援之后裔,明代自洪洞-县迁居真定府(今正定),世代以务农经商为业,到明末已是富甲一方的大户。据了解,现存较完整的马家大院是清末民初,马氏第十五代子孙马兆霖请山西五台县的工人设计施工建造的,在结构、造型上具有山西民居的特点。整座四合院布局严谨,做工考究,为正定城内典型的四合院式民居。马家大院原由五进四合院组成。现仅存三进四合院,南北纵深布置,总长70.5米,东、西宽13.65米,建筑皆为单檐硬山式灰瓦布顶。马家大院建筑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檐下柱顶石非常有特点,可分圆鼓式、荷叶墩式和八角式三种。圆鼓式柱础,就像一个个小型的常山战鼓,玲珑可爱;荷叶墩柱础,雕刻精美,叶边上卷,叶脉突起,为写实手法的民间工艺;正房前后檐柱的八个柱顶石做法更为复杂,八角……[详细]
定州碑林
  定州碑林定州碑林位于定州市区中心繁华地带,西临商业街,南临中山中路。园内保存大量汉代石刻及历代碑刻,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园内首先可以了解回廊四壁镶嵌的488块汉代带铭石刻,这批石刻是1959年于定州北庄子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0土的。铭文中记录着采石场地、郡国、县邑及采石工匠名,从中可以了解涉及到的东汉六州十余个郡国,是研究汉代地理、郡县名称的重要依据,也为汉代文字从篆书到隶书演变过程提供了大批文字资料,保存着这样大批的汉代文字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此外,还有乾隆御碑、关羽风雨竹碑、苏东坡雪浪石、苏东坡雪浪石图石刻、王维阴阳竹石刻、宋韩魏公祠堂绘画记等著名石刻,这批石刻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是石碑刻及书法爱好者研习的好去处。院中高大的封土之下保存着一座完好的东汉墓室,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墓室南北长24米,东西宽10米,由前室、东西耳室、中室、后室组成。通过参观墓室可以了解汉代……[详细]
容城上坡遗址
  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位于容城县城南1公里处上坡村南50米的台地上。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1年4月-1982年5,省、地、县文物工作者对上坡遗址进行了发掘。其文化层堆积一般在1-3米左右,面积988平方米,共分四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此次发掘,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500多件。磁山文化层出土有陶盂、支架、磨盘、磨棒等。器物形制和组合特征均与磁山遗址相同;仰韶文化层出土有彩陶钵和双耳褐陶罐;龙山文化层0土有折腹盆、篮纹陶罐和双耳罐;商代文化层陶器有鬲、簋、豆、盆、纺轮、网坠等。骨器有骨锥、刀、匕和鹿角锤。石器有刀、镰、斧、凿、杵、磨盘、磨棒等。此外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2座房址和83个灰坑。房址为长方形,有门口、门槛、顶柱(仅存柱洞)以及门口外的排水设施,房内门口均有做饭用的灶,并有烟囱通往室外,这……[详细]
蔚县财神庙
  蔚县财神庙位于蔚州古城西北部财神庙街,该财神庙街属明、清建筑。财神庙占地901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该庙总体布局及单体建筑结构极为玲珑,尤其是砖木、石雕饰彩绘及做工十分讲究,均具有江南建筑灵秀精巧的特征。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硬山卷棚勾连搭式,通体为九架前后用三柱式,硬山七架梁,卷棚四架梁。平梁上用人字叉手,背檩上绘“八卦图”。殿内地面方砖正铺,东西山墙上绘水墨淡彩,左苍龙,右黑虎。东西山墙后部镶卧碑,东墙2块,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功德布施碑》,嘉庆十五年(1810)《捐办庆云会碑》。西墙上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立凭证碑》。前檐额枋为青绿苏式,和玺彩绘,碾玉装,椽头金虎眼,飞头万字彩绘,其沥粉贴金之多,甚为少见。正殿硬山布瓦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七架梁,前后各出单步廊,八架椽前后用四柱。山墙上绘身着红樱帽、……[详细]
鹿城岗城址
  鹿城岗遗址是西周古城遗迹,位于邢台市,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根据文献史料记载,邢国曾有三次筑城,分别为:“(商王)祖乙迁于邢”;“周成王封周公之子于邢,建邢国”;“春秋时期,齐桓公帮邢城筑夷仪城(传说在浆水一带)”。而如今的邢台老城据考证建于汉代。现状该遗址为古城遗址无疑。城墙内夯层、夯窝十分清晰。城墙已遭破坏,但西、南两面仍高于地面约6米,远看城郭十分清楚。城墙夯土非常纯净。该城建筑较早,很可能是在西周。文物价值河北省文物所专家组组长石永士先生也初步认为:古城遗存比较明显。根据城墙规模、城墙基、夯土层、夯窝以及出土陶片、瓦当等判断此城墙建筑可能早于春秋,很可能与邢国的都城有关系,如果进一步考古证实此判断正确,那将对夏、商、周三代文明研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邢台在中国考古界的地位非常重要,也……[详细]
王处直墓
  时代:五代王处直墓:一九九四年六月,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西燕川村西坟山上的一座古墓被盗掘,后经曲阳县文物管理所抢救整理。根据墓内遗存文物及墓志认定为唐末、五代时期的墓葬,墓主人为王处直。其生前,官拜义武军(治所定州)节度使,节制易、定、祁三州,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王处直字允明乃王处存之弟,父王宗,祖籍是唐并州晋阳人,住京兆长安城万年县胜业坊,家境殷实豪富,其父当时曾遥领兴元军节度使。此墓因多次被盗,故遗存物较少,且多已残损。就发掘状况来看此墓内所出的壁画同石刻彩绘浮雕最具特色,尤其是石刻彩绘浮雕数量之多,题材之佳,工艺之精,为以前所罕见。墓内共嵌有大小不等的石刻彩绘浮雕共计18块。王处直墓中,壁画内容有天象图、云鹤、团花、人物、花鸟、山水等,多采用屏风形式。壁画中花鸟画所占比例很大,其次是人物和山水。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典雅端庄、造型准确,属唐代画风。前室北壁的水墨山水,是目前发掘出土年代……[详细]
平乡县抗日英烈纪念碑
  河北省平乡县革命历史悠久。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行残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全国人民奋勇-,洪康村也组建了抗日九大队,该村是冀南“盐民-”的发源地,1938年4月8日在此打响“冀南对日作战第一枪”,消灭日伪军40多人,我抗日战士5名殉难;1940年农历10月初10,县抗日九大队在此遭到日伪军的围击,伤亡150多人,是平乡县抗日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斗。1943年6月19日,刘邓大军129师25团的150多名抗日战士在下町村被300多名日伪军围击,我军战士浴血奋战,打死打伤日伪军20多人,我抗日战士牺牲18人,安葬于下町村北,解放后,有4位烈士被移葬故土,现尚有14位烈士长眠于此。为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平乡县政协积极拓展履职新领域,成立“平乡县抗日历史资料征集小组”,历时两年多时间,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2008年4月,在当年战斗现场———平乡县寻召乡封洪康村东刻立了“纪念冀南抗日……[详细]
唐县北城子遗址
  北城子遗址是战国一一汉时期的古遗址,位于唐县北店头乡北城子村,地处太行山东麓唐县西北十三里的丘陵地带,海拔188米。北面、南面是山岗,东面是山沟,西面为平地,有一小河发源于南部,名日倒流河,往西注入唐河。北城子原是一座方城,南北长1,200米,东西长1,000米,总面积为120万平方米,遗址的东北角唯一尚有一段残墙长约480米,宽8.5米,高7米。夯土层分明,每层8-10厘米,并在城墙穷土层中发现了灰陶片,它为研究战国一一汉时期的城池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在对遗址普查中,还发现了残豆盘,带绳纹的灰陶器物残片等。通过多次普查,据该村老乡们提供的线索,相传此城叫慕容城,燕主慕容垂始建于此,据《明弘治保定郡志》记载:“中山城在郡西一百三十里,属唐县古鲜虞地,东晋太元十年(385年)慕容垂迁都中山,此城盖慕容垂所筑,唐太宗征辽至此安饮,歌曰:‘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即此城也。”据清光绪三年重修……[详细]
逯家庄壁画墓
  1971年,在安平县逯家庄发掘了一座东汉多室墓。在后室顶部有白粉书写的“憔熹平五年(176年)”隶书题记,为该墓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中室及其南耳室和前室南耳室内,均发现彩绘壁画,室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中室四壁绘的室墓主人“出行图”,上下共四层,每层均有大量车、骑及伍佰(武官)、辟车(文官)之类的导从,和一辆主车。最下一层主车的乘者室墓主人,后面室墓主人的妻子。中室南耳室墓门旁绘守门卒;南壁绘墓主人坐在帐中,帐后有二侍女拿着香熏,帐左侧有二近侍;东壁绘二吏持芴,躬身而立;北壁绘一建筑图,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后部有座高耸的望楼,其上有伺风鸟、测风旗和报警鼓。前室南耳室会有守门卒、侍卫及一些内橼的官吏。壁画内容丰富,场面很大,仅“出行图”就绘有车马60多辆。壁画线条简练流畅,颜色鲜艳。这些壁画侍研究东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车马制度、建筑等的宝贵资料。此外,在前室的北耳室、中室北耳室、后……[详细]
东谷坨遗址
  东谷坨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沱村许家坡。根据古地磁法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00万年,地质时代处于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早期。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之一。 东谷坨遗址所出土文化遗物有石制品160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另外还有打击过的骨片。该遗址与其附近的小长梁遗址被合称为“东谷坨—小长梁文化”。对该遗址2000~2001年发掘地层剖面的孢粉、粒度和磁化率以及氧化铁的分析表明,该遗址总体属于湖滨沉积环境,泥河湾层大致经历了4个环境变化阶段,气候由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一温凉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一温凉较干的森林草原环境一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适宜古人类生存,湖平面经历了相对较高一降低一升高一降低的过程,代表了泥河湾湖盆的扩展和收缩过程;湖泊消亡后为冷干疏树草原环境。古人……[详细]
涞源兴文塔
  兴文塔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兴文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僧道两家共同主持对此塔进行了维修。经专家考证明,此塔结构样属于辽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兴文塔建筑形式为八角五级0式实心砖塔,修缮后重新测量,通高27米,占地面积37.6平方米,此塔由须弥座,塔身、塔刹3部分组成。第一层塔身最高,以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全塔除角梁外,均采用仿木构件。须弥座下枋刻仰莲,上枋刻俯莲。用砖条砌成空,八个龟角刻花纹。塔顶呈八角攒尖式。塔刹建在小型须弥座上,须弥座上用砖砌成受花,受话内置铁铸八棱型覆体,覆体上饰四节铁铸塔刹,塔刹第一节顶端为莲花。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为宝珠。兴文塔的装饰华丽,该塔檐部和平座均饰斗拱支撑,斗拱为柱头一朵,补间一朵,第一层塔身檐部斗拱出两跳,五铺座,平座斗拱为一朵三升,柱头斗拱加抹角供。檐下用枋支撑檐飞,檐部八角用方……[详细]
千秋台遗址
  在高邑县花园村南,有一个土疙瘩,传说这是刘秀当年在高邑登基做皇帝时垒成的土台,人们叫它“千秋台”。相传在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坐了江山;王莽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几乎杀尽汉室皇帝的后裔宗亲。惟有刘秀侥幸逃脱,四处奔走逃命,在多次即将被王莽兵马擒获之际,总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最终重兴汉室,开创了东汉王朝。现在河北、山西一带很多地方都流传着王莽赶刘秀的故事;而高邑县不仅是刘秀与王莽对抗的主要战区,还是刘秀当皇帝的登基地;民间流传着众多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很多村庄还是王莽赶刘秀的遗迹或衍生品。  千秋台和千年柏:据说西汉末刘秀被王莽追赶,好不容易才逃出重围来到高邑。那时天气正热,刘秀想坐下来歇歇,周围又没有大树,只有一棵柏树。刘秀坐下来靠着柏树睡着了,醒来以后说:“柏树真好,应该冬夏常青,永远不老。”后来这柏树果然四季长青,不怕风寒。只是‘永远不老’变成了“永远不长”。刘秀睡醒后,心里说:“我被……[详细]
涿州双塔
  涿州双塔位于河北省涿州市老城内东北角。南塔称智度寺塔,建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北塔称云居寺塔,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年)。两塔均为舍利塔。双塔相距约300米,平面均为八角形,都是仿木楼阁式砖塔。智度寺塔高44米,共五层;云居寺塔高55.69米,共六层。智度寺塔位于云居寺南侧,俗称南塔。塔内多处设迎风、彩光口,回廊墙壁上有佛龛,现保存完整。涿州双塔是中国现存辽塔中保存较少的楼阁式砖塔,完全模仿木构楼阁,做工精细,在建筑史上有比较大的影响。(国家文物局)……[详细]
张富庄摩崖石造像
  佛凿于五里山东端的巨石之上。这块巨石共錾刻了67座石佛,中间一座最大,高330厘米,脸宽90厘米,胸宽174厘米,肩宽200厘米,体雄壮,面方圆,鼻梁直挺,大耳垂肩,环眼薄唇,眉蕴豪光,表情庄重威严。大石佛像两端,雕刻着形态各异的小石佛,左侧28个,右侧32个,分行平行排列,大者高35厘米,小者不足25厘米。这些小石佛像结跏坐于莲花座之上,有的双手合十,有的双手呈八字形,均作高肉髻,身披袈裟,形象逼真奇特,手法近似浅浮雕或高浮雕,雕工精细,时代特色明,是研究古代宗教艺术与宗教史之重要实物资料。根据河北省古佛像研究专家断定,此石佛造像的造型和雕造手法应属北魏时代。《永平府志》记载:石佛寺,在县西十里。南皮张太复《石像寺后山即事诗》云:冈峦参互接黄台,风日清佳我独来。石像几经残劫后,野棠无数向人开。团山东走仍南面,滦水西流自北迥。多谢偕游老开士,为余指点立苍苔。又:令支四月苦风沙,雨后登临静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