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天镇县汉墓群
  天镇县汉墓群天镇县汉墓群是沙梁坡汉墓群,有汉墓41冢,原来是天镇县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6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汉墓群在县城南8里沙梁坡上,俗称谎粮堆。1973年洪水冲出一冢,为东汉墓,有草叶纹铜镜等。1989年修筑国防公路天(镇)走(马驿)路,途经挖掘三冢,最大一冢为东汉郡守级官职墓葬。出土剑、六博等文物,都归入雁北文管所。东汉礼制,官职品位越高,封冢越高大。如此集中这么多封冢,是汉王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或是开疆拓地将校伤亡的印证。这些将士血洒疆场,连马革裹尸回葬家乡都办不到,真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沿沙梁坡汉墓,再往南还有杨家庄与古城交界处一处汉墓葬群。张西河村西马蹄梁,现有4冢汉墓,高3.5—7米,最大直径21米。县城北的后川平远堡东有7冢汉墓,高5米左右,周长35米—80米。汉墓封土冢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大汉帝国时,延陵(天镇汉代属延陵地域)古战场战争的……[详细]
药林寺森林公园
  山西省药林寺森林公园位于平定县城南20公里处东临阳涉县和207国道,北靠石太铁路和太旧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公园面积4000余亩,是平定县境内一片林相整齐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是油松和栎树,灌木有黄栌、刺梅等,园内有数十种飞禽走兽,是一个乔、灌、草相间,动植物共存的不受外界环境污染的动植物乐园。在药岭山腰中有一巨石曰清凉石,石中凿一石洞,洞内雕大佛像菩萨及八仙过海、十八罗汉等几十余尊,洞顶雕有飞龙、花鸟图案,龙下有八角井一眼,井内有神水,龙倒影水中,犹如飞龙戏水。清凉石上还建有大佛殿,殿内大小佛像七百余尊,东西配古称伽兰殿、关公殿。此外,园内还有蓬松、井沟泉、将台岭、一线天、待月石等多处景点,使您留连忘返。药岭寺,公园内的古建筑清凉寺,又名药岭寺,其创建历史久远,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该寺红墙金瓦,气宇轩昂,掩映于崇山峻岭之中,庙前顽石纵横四卧,有一巨石,镌刻有“药岭寺”醒目大……[详细]
晋祠公园
  导 游 :        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两石刻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公园中部有德隐斋。西北部有仙翁阁,又称红阁。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名。此阁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还有北极阁,这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朴端庄,典雅不俗,底洞门有“古唐邨”题刻。陶然村别居一角,亭秀阁明。 看 点 :        晋祠公园东南部,是公园水乡。这里俗称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秀色。      :……[详细]
梁家滩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平遥县城南19公里梁家滩村西宝峰山南麓,全称“白云禅院”,曾名“西域寺”。全寺依山势南向构建,层次叠上,别具一格。共计四进,衢道能上下,回廊可周旋。据现存明嘉靖二十年(1541)十一月碑碣推断,白云寺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时有绅士侯伯威,汾州平遥县南良庄人,在当地口碑颇佳,“头畜旺盛,地产积粟俱有千万”。侯伯威在本庄南西峪有承粮山庄一处,为求神灵庇佑,侯独资在此建一“白云庵”,后又扩建为白云寺,并将该处庄田赠为寺产僧业,以供自养。白云寺初建时只有正殿和东西两庑,嘉靖十六年(1537),侯伯威之嫡曾孙侯迺再发虔诚,决心重修,并补盖南殿。由于所需资金庞大,侯迺除倾囊而出外,还得四处募化。当时,南峪地平沟有一座观音堂,是明弘治年间一位法号叫大千的僧人创建的,大千圆寂后,其徒可聪不愿继守,投奔文水县甘泉寺当住持,观音堂从此日趋荒废,殿宇淋漏,圣像难保。有高林村寺僧袭开想拆走,被侯迺等人拦阻……[详细]
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
  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第四批国保)时代:1939年地址:兴县城西7.5公里蔡家崖村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军政领导机关旧址,1940年2月,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为晋绥行政公署)在这里成立。120师和晋绥军区司令部也进驻这里,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离南下。旧址原为晋绥开明绅士牛友兰的宅院和花园,抗日战争时期全部捐献抗日民主政府。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并相互串通。总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东院为四合式小院,原晋绥行署正副主任续范亭、牛荫冠长期居住和工作在这里。院子的正北面为倚山建造的石窑洞三孔,紧连东侧又建一孔。东西厢各有石窑两孔。正南原为普通瓦房数间,70年代改建为砖木展厅。院子的东南隅为砖砌大门。西院原为牛友兰的后花园,当地人称“花园院”。1941年120师暨晋绥军区司令部进驻此院后,军区主要领导人贺龙、吕正操等长期居住在这里。1948年春,毛泽东……[详细]
丁村遗址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详细]
泽州玉皇庙
  玉皇庙玉皇庙(第三批国保)时代:宋至清地址:泽州县东南13公里府城村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金泰和七年(1207年)庙宇多数坍塌,当地民众曾集资修复,金贞祐年间(1214—1216年)部分毁于兵火。元至元元年(1335年)又重建,明清两代屡次修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主要建筑玉皇殿建于宋,汤帝殿建于金,后院左右垛殿和东西配庑为元建,余皆明清所筑。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为三进院落,共有殿宇楼阁、亭榭厢房一百余间,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头道山门、仪门、成汤殿、献亭、玉皇殿、东西配殿;两庑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及厢房、钟鼓二楼。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前院是玉皇庙内第一进院落,中有门庑二重,第一重山门明成化年间(1465——……[详细]
建南济渎庙
  建南济渎庙位于高平市建宁乡建南村翠花山巅。坐北朝南,南北长98米,东西宽56米,占地面积约335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1年)重修。济渎庙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一道山门、二道山门,献殿遗址、济渎殿、后宫,两侧为便门、夹殿、耳殿、钟楼、鼓楼、配殿等。一道山门,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琉璃脊。柱头科五踩重昂,平身科五踩单翘单昂并出斜翘。二道山门,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柱头施用大额,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琉璃脊。柱头科九踩单翘单昂并出45°斜翘,斜耍头作龙形;平身科九踩无斜翘。济渎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梁架为四椽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布瓦屋面琉璃脊琉璃剪边,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昂,补间铺作里转用挑斡和楔,柱头均用阑额、普拍枋连构。后宫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梁架为四椽压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布瓦屋……[详细]
翟疃三身寺
  翟疃三身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大同市广灵县壶泉镇翟疃村三身寺始建年代不详,寺院坐北向南,整体院落为二进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正殿。天王殿东西两侧为掖门,东掖门前置关帝殿,正殿前为东西配殿,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为1471平方米。现寺院内存石碑1通,蟠龙碑首1块,残损经幢1座。山门面阔一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中置板门。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架梁通达前后通檐用两柱,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前后檐明间均施六抹隔扇门各四扇。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前单步梁对后五架梁通檐用三柱,前一间为廊,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明间施六抹隔扇门四扇,次间施隔扇窗。东山墙上现存清代壁画18.7平方米。关帝殿面阔一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两山墙及后檐墙绘有三国演义故事壁画,面积共约24平方米。东西配殿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单步梁对后三架梁通檐用三柱,前一间为廊,单……[详细]
襄垣关岳庙
  关岳庙位于襄垣县城北街。坐东朝西,东西长40 米, 南北宽20 米,占地面积约800 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上为倒座戏台)、献殿、正殿,两侧建有东、西妆楼,东、西配殿。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他建筑均为清代遗构。正殿石砌台基,高0.38 米,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檐辟廊,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当心间为六架椽屋五椽栿对前搭牵,通檐用三柱,次间为四椽栿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柱头斗栱五铺做双昂。前檐装修已不存。庙内存明、清残碑七通。2007 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岳庙供奉的是关公和岳飞。关公,名羽,字云长,汉族,并州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详细]
帖木儿塔
  帖木儿塔位于阳曲县杨兴乡坪里村史家庄自然村东200米。共由3座塔组成,分布面积约85平方米,中为石塔,东西为砖塔,平面布局呈三角形,东西塔相距14米,石塔距东西塔约9米,均为元代建筑。中塔为史公仲显墓塔,是元大德九年(1305)也先帖木儿为纪念其父史仲显所建,五层八棱墓志铭石塔,高3米,塔基由八边形石座与圆形仰莲台组成,塔身平面八边形,每面镌刻先祖姓名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八角攒尖顶,上承仰莲座及宝瓶式塔刹;东塔为武德将军云南腾冲路、达鲁花赤也先帖木儿墓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西塔为也先帖木儿其弟拜延帖木儿墓塔,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东、西塔形制相同,均为三级楼阁,平面八边形,高约6.5米,塔身各层设塔檐,檐下设砖雕仿木斗栱,四铺作单抄,二层均设平座,二层正面嵌建塔石碣,载墓主人及建塔题记,八角攒尖顶,上施山花蕉叶及宝瓶塔刹。也先帖木儿,生卒年月不详,汉名史彦昌,史家庄人……[详细]
妙道寺双塔
  临猗双塔又称“雁塔”,坐落在临猗县城北隅,东西对峙。双塔创自隋唐,此处原为寺院,今寺已毁,仅存双塔。“双塔交影”又称“双塔斜影”,是指农历正月、九月十五黄昏,三月、七月十六早晨,太阳和月亮同时位于东西方天边(或相反),日月之光分别从东西方照射双塔,使东西而立的双塔之影从不同方向向中间缓缓移动,交融在一起。历史上,文人骚客对“双塔交影”也多有描述。可惜,对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双塔奇景却未有任何文字记载。不过,也许我们从有关故事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传说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最初发生在临猗。法海由于嫉妒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便把他们用“网塔钵”分别罩于两塔内。西塔内藏白蛇,称“白蛇塔”;东塔内隐许仙,称“许仙塔”。许仙塔的第七层还藏有二人的画像,第三层有一尊铁铸的许仙人头像,面向西塔,日夜相望。许仙与白娘子的真挚爱情感动了玉帝,玉帝便命太白金星在双塔内各放一宝,让他们每年七夕相会一次。从此,每年七夕黄……[详细]
阳城太岳烈士陵园
  太岳烈士陵园是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位于阳城县城中心,建于一九四六年,占地面积一万六千七百多平方米。一九四五年十月太岳区党委、太岳区行署、太岳军区迁至阳城,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英雄事迹,阳城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四六年六月在原县城隍庙旧址修建了太岳烈士陵园。园内主要建筑有:八年抗战阳城死难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亭、烈士碑林、烈士墓、烈士纪念楼、太岳丰碑展览厅、军民庆胜利雕塑等。展览厅内记载了-、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太岳区战斗、生活的史料和太岳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事迹。大门上刻有原中顾委副主任-亲笔题写的“太岳烈士陵园”;纪念建筑物上刻有原太岳区政治委员王鹤峰、太岳行署主任牛佩宗、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副司令员孙定国、太岳区武委会主任曹普等23位太岳区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26条和1400多名烈士的英名。1994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详细]
294、韩信墓
韩信墓
  韩信墓位于灵石县城南10公里的高壁岭,海拔1200米,山势险峻,峭壁深涧,北倚绵山,南接霍岳,东与灵空山对峙,西与秦王岭相望,乃秦汉时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陕通衢”之美誉。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汉代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汉初诸侯王,楚汉相争时被刘邦拜为大将,统率全军,足智多谋,辅佐刘邦破项羽,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刘邦遂成帝业。刘邦封他为齐王,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北方陈豨反,与匈奴联合进犯中原,刘邦率师亲征。吕后策划在未央宫变将韩信谋杀,遣人带韩信首级送往山西代县晋见高祖,行至灵石城南高壁岭逢高祖凯旋,遂令葬于岭上,随从军土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现存韩信墓丘方圆30米,高10米,墓外原有砖切围墙,内有1米多宽的通道,墓前现遗存有青石刻“汉淮阴侯墓”碑一通。墓前建有韩信庙,祠庙座北朝南,始建于金明昌年……[详细]
295、安坚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坚寺
  安坚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大同市广灵县加斗乡东留疃村安坚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均于明代,寺院坐北向南,原为两进院落布局,现存一进院落,中轴线依次为过殿、正殿,正殿前为西配殿。占地面积970平方米。现寺内保存清代壁画153平方米、石碑2通、石碣2方。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前单步梁对后五架梁通檐用三柱,前一间为廊,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椽头卷刹明显。前檐明间置板门,后檐明间施六抹隔扇门四扇,次间施四抹隔扇窗各四扇。前檐两次间及两山墙绘有“曹操赠马、白马山前斩文丑、黄河渡口斩颜良、华容小道挡曹、峪阳关斩韩福”等三国演义故事壁画,共约35平方米。西山尖墙绘花鸟树木等水墨画,共3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四架梁对后单步梁通檐用三柱,单檐悬山筒板布瓦顶。前檐明间施六抹隔扇门四扇,两次间筑墙。后檐明间出抱厦一间,中置板门两旁为隔扇。四架梁绘有彩绘,殿内四周、两山尖及抱厦内绘有壁画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