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旅游

浙江省文物古迹介绍

绍兴秋瑾故居
  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一九○六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建国以后,对秋瑾故居进行了几次整修,并把它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秋瑾故居原来是明代大学士朱赓别墅的一部分。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三间平房加一楼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间,其余三进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处。秋瑾所居住的二进房屋有客堂、会客室、餐厅、卧室,秋瑾曾在这里接待同志,秘密商议起义事宜。卧室的后墙为夹墙,在夹墙的密室内,是秋瑾收藏武器和文件的地方。故居曾经多次修缮,在第三、四进设立有秋瑾史迹陈列室。故居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故居”匾额,笔力遒劲,情意内蕴。进入故居,就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小天井。越过天井是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和一间小楼,当中的堂屋里挂有“和畅堂”的堂匾,笔调清……[详细]
跨湖桥遗址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遗址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的交汇处,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东流入东海。遗址南北均为低矮的山丘,往北越过山岭可见钱塘江,南面为东西向连绵不断的会稽山余脉。跨湖桥遗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由于长期的湖底淤泥沉积,遗址的表土厚达3、4米,从而使遗址内的文物保存比较完整。跨湖桥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30平方米左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经碳14测定和热释光测定,其年代在8000-7000年之间。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详细]
363、黄皮寺
黄皮寺
  黄皮寺位于溪下乡黄皮村。始建于北宋年间,现存建筑属晚清,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由金刚殿,大雄宝殿,两厢房36间组成合院。1992年,列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11月19日,0永嘉中心县委领导-农民在溪下成立革命委员会和红军游击队,黄皮村贫苦农民踊跃参军。次年2月3日,红军游击队在黄皮革命群众支持下,击败仙居十八地地方民团。3月上旬,-派胡公冕到浙南领导武装斗争,集合永嘉、仙居等地农民武装在黄皮寺整编,并成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胡任总指挥,刘蜚雄任参谋长,下分3支队,41分队,计400余人枪。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黄皮寺始建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重修。当时,寺院再度昌盛,前殿、中殿、大雄宝殿和僧房宿舍36间,共计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塑有佛像50尊,前殿两旁雄立金刚两尊,高5米,配花园,鱼池数处,共计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院内和尚80……[详细]
张璁碑亭
  张璁碑亭位于鹿城区人民西路妙果寺西侧。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赐大学士张璁御碑,原是大士门张氏一品家庙中的单体建筑,1958年2月改移今址。系明代木构建筑,面阔三间,四面回廊,硬山顶并做有周廊腰檐。亭内竖立敕制汉白玉碑三座。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永强人。明世宗间为内阁首辅,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谥文忠。著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等。1981年6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张璁碑亭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清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以碑亭周边栏杆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东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2米至妙果寺围墙为界;南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23米为界;西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18米为界;北以松台山游步道为界。……[详细]
365、虹明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虹明桥
  虹明桥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福全镇,年代为清。西跨湖桥始建于南宋,明万历年间重建,清嘉庆元年(1796)重修。整座桥由单孔拱桥与三孔梁桥组成,全长61米。其中拱桥长30米,拱券净跨5.5米。桥栏板处刻有捐资重建者姓名、年月等。三跨梁式平桥全长31米,均分三跨,现桥面已覆水泥。拱桥以北5米处有小型单孔梁桥一座,名“同堰桥”。与西跨湖桥平面呈“7”形。两侧座栏上刻清干隆、嘉庆年间重修字样。2011年浙江省政府将西跨湖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虹明桥位于柯桥区福全镇徐山村徐山大江和徐山门前江交汇处,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年间重建。由主桥与引桥二部分组成,主桥在北,引桥在南,均为石梁桥,平面略呈“Z”字形,全长58米。主桥分四墩五跨,南北走向,中间一跨跨径较大,达4.91米,矢高2.8米,其与南北跨之间各有四级台阶相连;桥面均用三拼石梁纵向并列铺筑而成,中间一跨桥面最中间一拼桥梁石底面刻有双龙戏珠浅浮雕图……[详细]
临海五洞桥
  临海五洞桥位于临海市大洋街道,年代为清。五洞桥即新桥,在临海大洋街道新桥头村,位于新桥头村与曹家、山下村之间。桥始建于明景泰间(1450~1456年),为一游方僧人筹资修造。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被大水所毁,翌年由里人章维新、张正礼等发起重建,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落成。同治四年(1865年)又曾重修。五洞桥为临海仅存的五孔型石拱桥,长方形块石砌置,拱券作分节并列结构。桥的跨度南四孔基本一致,而北一孔则相对较小。桥全长75米,宽4.1米,高4.8米。桥面随拱券略呈波浪形,两侧设望柱与护栏,望柱共36对。每根柱头雕刻猴或莲花等,莲花样式繁复,有仰莲、覆莲,还有莲蓬,含苞。雕刻手法既有圆雕、浮雕,又有深刻,浅刻。造型丰富优美,工艺精湛细腻。护栏栏板大多尚存,以中间为界,北截多刻博古、走兽等图案,南截均为素面,两端各雕有一对石象。桥的第三孔两面栏板外侧各镌二大字,东为“新桥”,西曰“……[详细]
新昌城隍庙
  城隍庙,原在新昌县城西门内,今文化馆所在地。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城隍庙“在县西一百步”,是一座坐北朝南临街纵深三进的庙宇。1986年底因西街扩建迁至千佛岩。现在的城隍庙,硬山顶,南北轴线上有三进,即门廊戏台、正殿、后殿。城隍庙戏台:旧为酬神演戏之所,是明成化时的原物,江南已不多见,1963年已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清中期每年主持酬神演戏活动,三四十年代,女子越剧兴起。早期女子越剧演员筱丹桂、越瑞花、王杏花、施银花、姚水娟等曾在此登台献艺。建国初期,城隍庙戏台,一度成为新昌戏剧文化活动的中心。1952年2月,华东实验越剧团演员吕瑞英、金彩凤等曾在此登台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城隍庙正殿:(原城隍庙后殿)三间二廊,木石结构,榫卯连接,梁架明间抬梁,次间穿斗。系光绪二十三年重建,全殿用本地西坑石制圆柱28根,柱上阳刻或阴刻楹联,书法精湛,雕刻技法细腻,楹联多为劝人为善,惩恶扬善之句。城隍庙东西……[详细]
小姑岭青瓷窑址
  小姑岭青瓷窑址位于慈溪市匡堰镇倡隆村,在古银锭湖东部的小姑岭东南麓,南与鲤鱼山相望,东与象鼻山毗邻。窑址上树木茂盛,花草丛生,前有一池,因而俗称“大池墩”。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同年5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窑床方向朝西南,瓷片散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暴露的堆积断面厚度为1.2米,从采集的标本来看,该窑址的烧造时间为南朝。产品以碗、罐、壶为主,同时还烧造钵、盘、盏、盅、砚、高足杯等。器物胎骨灰白,较厚,含沙粒,有分层现象;釉色以淡青釉居多,也有青灰、青黄,普遍开细片纹;釉层薄,质感较差,有剥落现象,满釉器制作较规整,半釉器粗糙。装饰方法刻划兼用,以弦纹、莲瓣纹为主,还有水波纹等,弦纹主要饰在碗、钵、壶等器的口沿和罐的肩部,莲瓣纹饰在器物的内底和外壁,有单瓣和重瓣二种,一般用单线、双线和三线勾划,也有四至六线勾划,此外,还采用当时盛行的褐色点彩,一改东晋时期在……[详细]
石塘山烽火台
  从伏龙山向东眺望,可以看到不远处的石塘山山顶上的烽堠遗迹,它就是2003年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塘山烽火台。石塘山烽火台是慈溪市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处明代抗倭遗迹。 石塘山烽火台设在石塘山顶端,台高4米,纵面呈梯形,底部各边长11米,上部各边长6.8米,有东西长3米、南北宽2.5米、深0.6米的凹槽,槽之西有一缺口,为烽堠守兵的出入通道。该台四周陡峭,树木繁茂,从下仰望,高耸的墩基明显可见。 明洪武十七年,倭寇频频侵扰浙东沿海,所到之处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百姓深受倭患之苦。《明史·日本传》载:“时两浙皆被倭,而慈豀焚杀独惨,余姚次之。”为解救百姓于水火,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在宁波、温州、台州等沿海一带设所建卫,在三北督建了观海卫、三山所、龙山所及三山、向头、淞浦巡检司等军事机构,驻军增至8000余人。继后又在龙山所至三山所间修筑了10多座烽火台及捍海塘,大大强化了海……[详细]
嘉兴御碑亭
  这个亭子因御碑而得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会到嘉兴,为什么小小的嘉兴府对一朝国君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他对嘉兴的南胡也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曾八次游览南湖,每次来都会赋诗留念,以记其游。湖心岛上共有两处御碑亭,分别是东御碑和西御碑。乾隆御碑高188厘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从碑上的诗可以看出:“不蓬莱岛即方壶,弱柳新夷清且都。烟态依稀如雨态,南湖消息递西湖。自宜春夏秋冬景,何必渔僬耕牧图。应放晴光补畴昔,奇遐毕献兴真殊。”这首诗是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游南湖时,留下的诗句。他把烟雨楼比作蓬莱仙岛,把南湖比作杭州西湖,觉得天然美景足以畅怀,根本不需要什么“渔礁耕牧图”了。乾隆前两次来南湖都是阴雨天,湖上烟雾迷茫,未能眺望远景,引以为憾。因此他在诗中还表露了盼望于晴天游览南湖的心情。果然,他第三次来南湖时,天气放晴,碑背面的诗:“未年丑岁两经行,烟雨都逢副盛名。欲讶今番出新样,自……[详细]
杭州绸业会馆旧址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之美称,随着杭州丝绸业的发展,一种为满足行业聚议和解决纠纷需要的组织——行会,及其建筑——行业会馆,也应运而生。杭州最早的丝绸行会,出现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并于忠清巷建立了行会议事之所——观成堂。光绪三十年(1904),因场地局促,无法满足丝绸从业者--、议事的需要,宋锡九等人提出“复创迁地改筑”方案,并获得众同业者赞成。此后,绸业巨贾王达甫、蒋延桂、徐吉生、丁立中等集资在保信巷(今直大方伯)内重建观成堂,于宣统三年(1911)初开始建造新厦,民国三年(1914)九月竣工,耗银币5.8万元。整个建筑占地20亩,层楼叠起,气势巍峨。主要建筑有武帝殿、观成堂、天章阁、行吾素斋等。是当时杭州规模最大的同业组织会馆。新厦建成后,挂出的招牌是“绸业会馆”,一时成为南北丝绸业商贾商议业务、交流行情、集散丝绸、切磋技艺的场所,对发展杭州丝绸业起了一定的作用。绸业会馆旧址地址……[详细]
飞来峰造像
  飞来峰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灵隐寺前。飞来峰是一座高约209米的石灰岩山峰,山上怪石嶙峋,奇幻多变,石间分布着五代至元代的造像约300多处,是浙江规模最大的一处造像群。飞来峰造像群中五代时期的造像至今尚存有10多尊,都是佛教“净土宗”的“西方三圣”,分布在山顶和青林洞的洞口处。在青林洞入口的西侧有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舍钱雕造的弥陀、观音、势至等像,是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龛,龛中的三尊造像都是坐在高束腰仰莲须弥座上,身后饰有火焰纹的背光,带有晚唐的造像风格。北宋的造像最多,有200余尊。分布在金光洞内的是小罗汉。玉乳洞内的是六祖像,形体较大,是天圣四年(1026年)的作品,风格比较古朴。青林洞南口的崖壁上有一龛乾兴元年(1022年)的浮雕“卢舍那佛会”,浮雕的技法娴熟,结构完整,形象生动。冷泉溪的南侧有一龛南宋的弥勒像,雕像粗眉大眼,喜笑颜开,袒腹踞坐,像的两侧围绕着……[详细]
瓦片滩青瓷窑址
  瓦片滩青瓷窑址位于慈溪市匡堰镇倡隆村栋树下,东距上林湖约2公里。窑址遗物堆积丰厚,散布面积大,瓷片俯拾即是,故称“瓦片滩”。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窑址地表瓷片散布面积4,800平方米,断面堆积厚度1.7米,从采集到的标本判断,其烧造时间为五代至北宋时期。产品丰富多彩,做工精致,造型优美,不拘一格。器物有碗、罐、壶、钵、盘、盆、洗、盏、盒、灯等,碗有敞口斜腹环底碗、翻沿弧腹圈足碗、曲口斜腹圈足碗、直口深腹圈足碗,盘有葵口平底盘、敞口平底盘、翻口平底盘、曲口圈足外撇盘、敞口圈足外撇盘、敞口浅圈足盘、卧足盘等。胎骨灰白,细腻,坚密。釉色以青黄釉居多,青绿、青灰次之,釉层均匀,透明度好,晶莹润泽。器表装饰以素面为主,刻划花次之,花纹主要装饰在器物的内底,也有饰于内外壁和口沿部位,图案有对称双蝶纹、双凤纹、鹦鹉纹、水草纹、水波纹、花鸟……[详细]
新光古建筑群
  新光古建筑群位于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年代为清。很多人把新光村称作江南的乔家大院,一来是因为始迁祖朱可宾是清朝的传奇婺商,二来是村中灵岩庄园气派恢弘。新光村始祖朱照北宋年间为婺州通判,退休后定居浦江县城西街,第十三世祖朱胜于洪武二年(1369)迁居茜溪五沙畈上宅(现智丰村,俗称朱宅旧屋)。第廿三世祖朱可宾(号灵岩)于1740年前后在应家畈(现新光村,朱宅新屋)开始建造新宅灵岩庄园。嘉庆年间,朱可宾的后辈朱舍钢对灵岩庄园又进行了扩建。新光村古建筑群的主体便是朱可宾族人聚居的家族庄园。灵岩庄园的主体建筑群呈“井”字形布局,以家厅诒穀堂为中心,两侧布置的是朱可宾的宅第,再往外则分布着他四个儿子的生活起居空间。整个庄园一共有5个厅堂、5个花园、6口池塘,既有花园又有菜园,既能耕读,居住亦宜人。新光村围绕着朱家的5个厅堂而建,长幼尊卑礼制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家族中的敦睦之制。新光村古建筑群用材考究,装……[详细]
田塘头革命遗址
  田塘头革命遗址位于岙底乡田塘头村中部,至今尚存红十三军活动旧址和永嘉临时县委活动旧址。红十三军活动旧址建筑依山而建,原为五开间二层悬山石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416.4平方米,通面宽17.9米,通进深约11.63米,坐北朝南。后在北边梢间旁和次间后部新搭一开间和一厨房。建筑用材自然,做工粗糙,形制简朴、随意性较大。永嘉临时县委活动旧址依山而建,为五开间二层悬山石木结构,建筑面积422平方米,通面宽18.1米,通面深约11.58米,坐北朝南。田塘头在“二战”、“抗战”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浙南长期坚持革命斗争的基本地区之一;有着漫长艰难、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历史。浙南特委、永嘉县委机关、武斗部队都曾在此隐蔽休整。1930-1949年期间,在该村一带发生过惨烈的战斗。自1927年被烧毁房屋先后累积为465间,牺牲人数为41人。村民多人参加红军,组建红军游击中队,后被改编为“浙南红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