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文物古迹介绍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高湖村高湖市场旁,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854平方米,南偏东85度,由门楼、前厅、厅堂、厢房、天井等组成。门楼为牌楼形式,檐下如意斗拱出跳,重檐悬山顶,大门处有一对石抱鼓。进门处有龙凤藻井,两边游廊,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均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原先戏台已倒塌,照壁已被更改。原有林则徐书的《南湖郑氏祭田记》碑一通,现立于福州于山碑廊。1992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代祠庙建筑的重要实例之南湖郑氏以郑露、郑庄、郑淑为宗。露、庄、淑,世称“南湖三先生”,郑昭于晋时为泉建刺史,过莆口,爱其风土,乃迁祖坟于南山,当时并未安家于此。唐天宝二年(743),三先生为避李承昭之难自侯官徙永泰,又由永泰至莆田,结庐于其祖坟旁,南山下有湖,是为南湖,三先生遂于南湖设讲堂以修儒业……[详细]
462、种德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种德宫
  种德宫最初坐落于厦门鼓浪屿西部鸡母山向北延伸支脉西麓坡地濒临小河处,背山面海,信众称为大道公庵。以后庵未知何故停止祀奉大道公活动,故称其庵为旧庵;称庵前之河为旧庵河。据传说大道公神像被请进种德宫祀奉的年代,大约是在明成化(1455年-1487年)年间。在上述种德宫停止活动后,聚居在现今内厝沃路(内厝澳路)与鸡山路的居民,又募资在鼓浪屿西北部俗称湾仔尾山东南麓坡地(现编为内厝澳路门牌373号)新建一座种德宫。 其始建年代,志书未载。种德宫是一座三门二进殿宇,建筑面积约78平方米。宫后及宫右另筑护厝,整座宫宇掩映于古榕树下,环境幽静,总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正中大门顶石梁横刻:“保生大帝”四字。其上悬挂直书“种德宫”木匾。中门两侧刚门框石柱上分别刻着:“点水活生灵,庙祀桑邦弘种德”及“一丝神脉里,纶封大帝尚真人”的联对。宫门两旁各安置一双精雕大石狮。进入宫门为拜殿,殿中安置一供桌,桌之前有一……[详细]
和佳苏维埃政府旧址(许佳上山大夫第)
  和佳苏维埃政府旧址(许佳上山大夫第)位于高陂镇许佳村,年代为1929。大夫第位于高陂镇许佳村(上山老革命基点村),建于清中后期(约1820年),土木结构,四合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设面积约15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前堂护坎长约50米、高约10米,是用大山石(铜皮铁骨)干砌而成。大门上正中书楷“大夫第”,前厅、正楼六间起脚四层。左右两侧是厨房,方形天井配有水池。厢房是学堂棚办私塾,教育穷苦人家子弟。1929年8月至10月,毛泽东化名杨先生,偕夫人贺子珍两次经中央红色交通线从和佳苏维埃政府辗转永定、上杭各地指导革命工作。1931年12月由于敌势日涨,中共太平区委、区苏维埃政府转入和佳继续坚持斗争。1933年国民党十五路军占领太平区,1934年春张鼎丞指导成立的太平区工作团和游击队转入太平区据点和佳苏维埃政府,与在这里坚持斗争的许永荣、张东秀队伍汇合,江文波为队长,陈选文为政委。19……[详细]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位于福建省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民国16年(1927年)4月中旬,中共莆田特区委书记陈国柱(廖华),在兴太上宫馨山书院建立仙游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上宫支部。该书院系清代建筑物,土木结构,位于馨山山顶。1989年1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的兴山村有一座古香古色的书院——馨山书院。馨山书院始建于明初,是为了纪念南宋文天祥和岳飞而建。历史悠久,是兴化地区兴学的摇篮,它是莆田市北部山区创办最早的一所书院,也是莆田市四大书院之一。它又是闽中著名的革命的圣地。馨山书院屡经劫难数次遭到破坏,经后人数次重修现仍处于兴角山下,并保有良好面貌。当地政府、党委对其实施各种重点保护,并被命为爱国教育基地。中共仙游县第-支部于1927年4月在馨山书院内成立“中共上宫支部”。1990年被仙游县人民政府授予“近代革命文物保护单位①”。2006年被仙游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详细]
吉庇巷谢家祠
  吉庇巷谢家祠位于三坊七巷东南侧,南临安泰河,东靠八一七路,处于吉庇路中段。中轴线坐北朝南,建筑初建于明代,清末时为谢氏人家祠堂。由临街的石门框入门头房,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北侧设青石门框入一进。一进前天井三面环廊,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构架,硬山顶,轩廊顶部无卷棚饰顶,结构简捷,檩下插拱承托方斗,明代的特征较浓;后天井两侧为披榭,中开石门框入二进。二、三进结构与一进相仿。倒朝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临塔巷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前后四进,前为浅面厅,进青石框大门为主座。大门框精制,楣上一对青石门簪,明代规制,全市少有。主体建筑用材硕大,三面环廊,当中天井,全用条石铺砌;墙檐下灰塑“八仙过海”、“双狮戏球”等图饰;花厅小巧玲珑,古为书斋。后墙与宫巷相邻。祠内另发现两面“武魁”牌匾。据谢家后裔回忆,谢家祠内第一进中堂供先贤谢安,后堂供谢灵运,原有楹联:“是……[详细]
营前模范村纪念馆(瀛洲寺旧址)
  本建筑原始名称无考,瀛洲寺应该是俗名。据《长乐六里志》载:以浮峰山为主,环山有村曰营前,又称营田,又呼瀛洲。寺因地名而立匾(营前古名“瀛洲”、“瀛前”),而地名因寺而传布。瀛洲寺始建于乾德二年(西元964年),原名不详。据载,明代戚继光入闽平倭,曾屯兵在营前(所谓营前,指地在戚参将军营之前),于是这片田被称为营田,又称“瀛洲”、“瀛前”,寺也被称为瀛洲寺,代有兴废。民国16年(公元1927年)12月,黄展云等在营前镇创办“营前模范村”,作为全省示范,禁,-禁毒等。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王荷波(已殉难)的弟弟、中共地下党员王介山返回福州,经郭寿生介绍到营前模范村任村警备队队长。他率众“破除迷信陋俗”,捣毁瀛洲寺佛像近千尊,将寺庙改为村部使用。后来模范村又在此寺办起营前模范村第一所小学——瀛洲小学。现在尚无法确认抗战中瀛洲小学的变迁,是内迁避乱还是就地解散,或者沦陷敌……[详细]
文儒坊尤氏民居
  文儒坊尤氏民居位于鼓楼区文儒坊东段南侧,建于清乾隆间,道光及民国初期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座共三进,花厅位于主座东侧,亦为三进,皆有后门可通丰井营,其中之一即为丰井营2号。大门原是木构六扇门,民国初期被尤家改建为八字砖门,入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两侧厢房的门扇、壁扇、窗门、花格全部楠木雕刻精制。斗拱、方正挂洛等雕刻精美,第二进结构与首进基本相同,尤以两侧厢房的四扇对开式楠木门扇,上刻有松鹤、灵芝、花瓶、牡丹、玉鼎、如意、香缘、蝙蝠、龙凤、寿桃等100多种图案。第三进己经改建,后门为丰井营。尤为福州商业界巨富,文儒坊有许多产业,有尤丰街之称。花厅在主座东侧。宅院两座相邻,由主座出入,五十年代作为省公安厅宿舍时,两座相通的小门被堵塞,在花厅北侧另辟大门,自成院落。六十年代花厅被改建为双层楼房。唯余一座大假山,大部分岩石都已被搬走,底层有……[详细]
后龙古建筑群
  后龙古建筑群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年代为明、清。简介:由龙津桥、柏舟遗烈坊、张氏宗祠、慧光寺等四处古建筑组成。龙津桥为木拱廊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桥长33.5米,桥身东西走向,拱跨23米,桥屋面阔十三间,悬山顶,桥面鹅卵石铺砌,桥头天后宫为附属文物。“柏舟遗烈”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坐北朝南,通高5米,两柱一间三楼式,葫芦顶刹,中嵌圣旨牌,横匾中刻“柏舟遗烈”、左右各刻旌表内容,额坊浮雕精美图案。张氏宗祠于清嘉庆六年(1802)重建,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天井、大厅等,占地面积382.8平方米。大厅面阔三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硬山顶。慧光寺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崇祯十六年(1643)及清代均有重修,主体建筑正殿等保存明代建筑特征,现存门厅、天井、正殿等,占地面积551平方米。正殿硬山顶,面阔三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详细]
469、进明寺
进明寺
  厦门市进明寺位于思明区黄厝溪头下4号,座落在风光迤逦的滨海度假旅游区——环岛路旁,是厦门唯一临环岛路的佛教圣地,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尽得地缘优势。该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原为外道先天教传教之所,后归佛教。第一任住持为杨张玉姑,民国九年(1920年),富商蒋以德捐资重修,惜不久遭回禄之灾,仅存“神灵感化”题匾一方及窗框数副。民国十二年,杨张玉姑圆寂,由其弟子萧木笔、苏东来继承。抗战时期,寺院经历炮火几近毁坏。第三任主持陈爱痛姑不辞艰辛努力护寺,古刹终迎来新的生机。1992年,爱痛姑邀请闽南佛学院普端法师出任进明寺住持。法师除旧革新、弘扬正法,一时善信云集,俨然重兴景象。2001年3月20日,寺院重建工程启动,由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主殿组成,主殿一层为地藏殿及念佛堂,二层为大雄宝殿,三层为藏经阁,四、五层为观音阁。仿唐风格,彰显疏朗大气、俊美平和之美。另建四层内院,配……[详细]
470、齐云楼
齐云楼
  齐云楼建于明万历十八年(一五九O),距今已有600多年,是目前已知始建年代最早的圆形土楼,堪称“楼母”,证明华安是闽南圆土楼发祥地。齐云楼郭氏家庭,是一大旺族。据齐云楼珍藏的两本《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开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弟号叔,以太原为最古郡望,又望出华阴、冯翊。至唐代郭子仪中兴唐室,封“汾阳王”,其后以“汾阳”为堂号,奉郭子仪为郭氏一世祖。郭子仪有八个儿子,长子郭曜生子岩、嵩。唐代王审知人闽之际,郭嵩随军入闽,居于漳州芝山东麓郭坑,是为郭氏入漳始祖。其后经过三十几代子孙非常复杂的播迁,传到郭子仪以下第三十世孙郭叔资,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42年)开基华安沙建岱山村。郭氏家族在岱山传衍了七、八代,到明万历年间已是巨族。齐云楼兴建之后,直到清末,郭氏家庭向外迁移的非常多,其中最集中最多的是迁往台湾。清末编修的郭氏岱山大宗谱,记载到岱山第十八世。谱载,从十世至十八世,九代人中,岱山郭……[详细]
林公忠平王祖殿
  时代:明至清地址:中国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该殿创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清嘉庆十年(1809年)增建太子亭.该宫坐南朝北,面宽17.27米,深24.38米,总建筑面积为421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穿斗式(金柱抬粱式),土木结构.殿前太子亭为三檐歇山顶,顶上有“赐封林公忠平王祖殿”石匾额和建造宫碑,皆为明代遗存。左右为钟、鼓楼,建筑形式为穿斗式双檐歇山顶,瓦栋上有泥雕,保存完好。林公宫殿顶正中高悬“赐封林公忠平候王”牌匾,宝殿中间,有林公和诸神的塑像,神态各异,可见当时塑像工艺之精美。殿中石柱径达30多公分、长丈余,殿沿青石板每条都达丈余,表面光滑,可见当年建造此宫殿时所费财力之巨大。大殿朝前的,是一溜浮雕,上面刻有人物、花卉、亭台楼阁等,这些浮雕表面光滑,刻工细致,刀法精湛,显示了当时雕刻者高超的手艺。宫中的文物除了石雕外,还有许多壁画、木雕柱头,尤其……[详细]
湖源中央红军东方军旧址群
  湖源中央红军东方军旧址群位于沙县湖源乡圳头村、城前村,年代为1933-1934年。简介:由圳头村双凤堂、修文堂、燕诒堂、瑞庆堂和城前村张氏宗祠组成。1933年8月,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领中央红军东方军进击沙县,成立了13个区、乡苏维埃政权。1934年1月,东方军再次进击沙县,并于1月25日攻克沙县,成立沙县苏维埃政府,沙县成为中央苏区县。2月25日,红军撤离沙县后,东方军红七军团19师在闽西北地区迂回游击。5月29日,驻扎在湖源乡的红七军团19师与国民党军80师239旅在湖源乡南洋岐高地发生遭遇战,并取得了胜利。红军活动范围遍及湖源乡,先后有红七军团19师、红军九军团、红军三军团、五区中队等多支部队在湖源乡驻扎。圳头村双凤堂、修文堂、燕诒堂、瑞庆堂和城前村张氏宗祠等古厝的竹筋泥墙上至今保存着48幅红军宣传标语,宣传革命真理,号召工农群众参加革命,落款“红军三军团”等,其中“打倒封建主……[详细]
忠山乡农会旧址
  忠山乡农会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西南部的先贤祠。1934年4月,红7军团在经历了明溪铜铁岭战斗后,南下经三元岩前、忠山过贡川,并以忠山、贡川等为后方基地,攻打永安县城。在此期间,红7军团留下一个连队,驻在忠山村。这支红军小分队担任向东警卫的任务,并在忠山村做宣传、打土豪,很快把觉悟了的群众发动起来,组建了党支部、农会和苏维埃政府,党支部书记邓天赐,主席邓天赐,副主席杨平志,秘书兼文书余次铰。党支部、农会和苏维埃政府组织起来后,多次在先贤祠内开会,在前大坪召开群众大会、发放打土豪的粮食和猪肉给群众,动员青年参加红军,组建忠山赤卫队,开展分田地运动,协助红军消灭星桥一带大刀会组织,组织群众为攻打永安县城积极支前,胜利后运送战利品到中央苏区。红7军团小分队离开后,由红军独立第9团指导党支部、农会和苏维埃政府工作,直到1934年底。该建筑座东朝西,门对仁溪、大溪二水合流处,占地面积700……[详细]
严复书院
  在福州的书院当中,严复书院是比较特别的一家。由于和严复翰墨馆、生平馆融为一体,这间书院也因此带有了专业博物馆的性质。书院门口有一副对联“国士法书存大雅,闽王旧苑动新声”,说的是严复书院的身世与现在——书院所在位置,曾是古时闽王妃子的寝宫;如今它成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的载体,集中展示严复译著的原印版本、严复的书法真迹、后世出版的严复相关著述,成为了解严复生平、传播严复思想的一处公共文化平台。严复书院的“年轻”属性一是因为它创立开放于2014年,二是在这里诞生了“严校长的故事”等多个文创品牌,以明信片等时尚方式推广传统文化。严复书院还是一间积极“走出去”的书院,他们的文化输出指向社区和学校。去年12月,书院的团队走进台湾10所高校,演讲严复生平。他们开发的许多课程,让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了解严复。书院还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乡土文化的保存与修复。在严复书院,几乎每周都有各类的文化讲座、论……[详细]
475、诒安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诒安堡
  诒安堡位于湖西畲族乡城内村,距县城34公里。与赵家城、新城(蓝廷珍府第)统称为“湖西五里三城”,是一座全国罕见、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典型的闽南民居古城堡。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8),由曾任广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和太常寺卿的黄性震捐建,聚族而居,抵御寇患,迄今300余年。城平面作锁形,城墙以条石构筑,周长1 200米,宽2.2米,高6.7米,走马道宽3.3米,城墙开365个垛口,取一年365天之数。城墙上外侧建三合土女墙。城墙内侧每50米筑登城石阶,全城共25处。城转角处筑敌楼,深宽各3米。全城设4个城门,门洞宽、深各4米。东、西、南三门建城楼,城东南、西南隅建小谯楼。城南门为正门,刻“诒安”;东门刻“迎曦”;西门刻“毓秀”;北门刻“春庆”。南门至西门间开凿宽、深各10米的护城河(已废)。城内民居井井有条,巷道分明 ,布局有序 ,浑然一体。城内现有95座民宅和黄氏大小宗祠各一座。另有一座三合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