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临川文昌桥
  文昌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公路,桥跨抚河两岸,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是抚河上的第一座桥梁,有800多年的历史。文昌桥桥长255.4米,宽11米,高约13米,曾一度被改名为“行易桥”“解放桥”,多次遭受兵变战火;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至十八年(1813年)重建时,修有专志——《抚郡文昌桥志》,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建国后,抚州人民政府对文昌桥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扩建。2002年,政府又花巨资重修大桥,每个桥墩上均雕刻十二生肖属相,并重新加固大桥。文昌桥主要文物遗存有清朝嘉庆八年至十八年(1803年—1813年)重建时的桥墩和桥体,桥墩用的是钟岭乌石山的红色花岗岩。2018年3月,文昌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4月,抚州市政府制定实施了文昌桥头绿地改造提升工程。以“一桥一廊唤文亭,古阁妙音绕昌苑”为主题,结合文昌桥悠久历史文化背景和才子佳话故事,采……[详细]
卢家洲卢氏宗祠
  卢家洲村坐落在泸水、禾水交汇冲击而成的绿洲上,村中有明清建设遗存63栋,其中祠堂5座、书院4座、庙宇4座、古民居50栋。卢氏宗祠占地一亩,门框、门槛、台阶都用汉白玉砌筑。宗祠正厅中间的一级阶基,用一块5米长的汉白玉铺就,这在全国都属罕见。氏宗祠大门汉白玉的门楣上雕有传说中的八仙和太白金星像,人物小巧神态各异,却栩栩如生,为祠堂添加了不少庄严的气势。大门下面的汉白玉门槛和门蹲上,雕有龙、蝙蝠、麒麟和喜鹊等祈福消灾的吉祥动物,门槛正中雕有“钱斗”,里面装有不少“花边”,希冀进出玉吃词卢氏族人,都能日进斗金。玉石浮雕图案之精美,寓意之深刻,让人叹为观止。卢氏宗祠有大门、腰门、后堂门共8座,其门楣、门槛、门、卢家洲村蹲、条柱、门臼、墙角石、祠内16尊柱础以及面阔三间的明厅阶石均用整块汉白玉制成,其中,中厅阶石长近6米,宽0.48米,厚0.30米,比故宫最长的汉白玉还长1米多。此外,祠堂内还有大型汉……[详细]
九江同文书院
  同文书院位于江西九江。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传教士尔利陶理、吴恪矩等经清政府同意创建于城外土桥,命名为“埠阆小学”。后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选择城内南门口甘棠湖畔为新校址,并取《中庸》“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定名为“同文书院”,为江西省第一所教会书校。教授内容除近代文化科学知识外,还注重宗教教育。1906年,校长库思飞在该地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三大坛唐开元古钱,他把这些古钱拿到美国换得巨款,加上美国教会本身筹集的一部分钱,建教学楼(今九江二中实验楼),并更名为南伟烈大学,以纪念其父。1917年停办大学,集中精力专办九江南伟烈中学。1929年,“南伟烈中学”更名为九江同文中学。1951年6月11日,改名江西省立浔阳中学。1959-1962年,一度在此办九江大学。现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建筑,为九江二中(同文中学)所在地。书院分设小学部、中学部、神学部、大学部等四组。学期小学3年,……[详细]
银坑炼银遗址
  银坑炼银遗址(含炼银渣堆积,鹅形岽矿洞、阴山面矿洞、3号矿洞、路墈脑矿洞、上屋坑子矿洞、下屋洪石发屋后矿洞)银坑炼银遗址位于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柳木坑组鹅形岽。《赣州府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在柳木坑开设银场炼银。“银坑”因此而得名。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载:“宋时有樵者逐鹿入穴,推之银矿溢出,因置银矿。”宋宝庆(1225-1227年)中废。遗址主要由1处炼渣堆积与6个古矿洞组成,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炼渣堆积于鹅形岽东南山足下柳木河畔,成扇形堆积,长120米,宽30米,厚度10米,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古矿洞分布于鹅形岽山腰处,1号在陈正生住宅后,2号在阴山面,3号共3个洞口已被小河床堵塞掩埋,4号距2号东北40米(坝子上路墈脑),5号在上屋坑子,已被自然填埋,6号在下屋壁背。各洞口均很狭小,入口仅可爬行,如4号洞口高仅0.8米,宽0.6米。此遗址距今900年,历史悠久,经济……[详细]
江西省展览中心
  江西省展览中心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繁华的八一广场西侧,展览大楼前身为1968年建成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馆”,1992年由原省展览馆、省农业展览馆、省工业展览馆三馆合并组建成立江西省展览中心,现隶属于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是江西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2016年12月,按照省委、省政府“退商还文”和“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决策部署,展览大楼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改造工程为省重点建设工程。改造后的省展览中心大楼在室内布局上保留了1万多平方米展厅,新增了中央大厅、贵宾厅、多功能厅、会议室,安装了自动扶梯、客梯、货梯、大楼中央空调、消控和BA楼宇智能化系统,获得中国展览馆协会授予的“展览场馆工程部门一级资质”的专业展馆,是举办政府、行业厅局重要会议展览以及高规格、高品位文化艺术类会展项目的不二之选。江西省展览中心是华中地区唯一的专业会展中心,是中国展览协会理事、中国农展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展……[详细]
石塘纸号建筑群
  相传在南唐建县以前,石塘村北有方塘十口,故谐音石塘。其南为武夷山镇,北接稼轩乡。元时手工造纸业在石塘兴起,及明代发展成临近诸县手工业造纸中心和集散地,亦是县内最大的农村圩集之一。石塘是铅山县建筑城墙的两个集镇之一,靠河一侧建有城墙,墙外为宽而深的护城沟。其城墙建于1932年,周长3。5华里,设置城门城楼6处,城楼大小约15平方米。现在保存下来的城墙余100米左右。镇内秀水环绕青山,山,水,街同行不悖,意境深远.桐江水及三条人工渠蜿蜒流过小镇,大家或傍水小筑或跨水而建,绵延成街.整个小镇的建筑呈纺锤形南北走向.石塘街全长1200多米,宽4-5米,全部铺以青石板,令人惊讶不已.街上的店铺鳞次栉比,相邻店屋共用一墙,温馨之极。店铺建筑为木构架砖墙,前店后堂。靠石,拱棂,走廊,商号,瓦檐均有造型各异的木雕,石雕和砖雕。闽,浙,赣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和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店屋的门板几乎全是杉木,镇内山……[详细]
黎川洲湖大夫第
  黎川洲湖大夫第位于距黎川县城40多公里的华山垦殖场洲湖村山坳中,又称“船屋”、“船形古宅”,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规模宏大。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大夫第”大门开在“大夫第”主体建筑的中轴线上,开阔气派。门框用大青石垒砌而成。门楣上有四个向外凸起、切面呈正六方形的石柱。石柱子长约一尺,柱头直径约半尺,刻有菊花状花纹,当地人称之为“大方华门”。“八方华门”之上有一匾额,原写有“大夫第”三字,字体端正,字迹刚劲有力。但匾额已被人凿去。从大门进去依次是前厅,中厅和后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相隔。前厅两侧楼上有吹鼓房,两房相向及向后各开有一个小孔,共有四孔,这样做一举两得,既让下人回避,又起到了音箱共振共鸣的效果。“大夫第”外墙的墙壁呈水平状,用青砖按两斗一抿式砌成。“船首”、“船身”和“船尾”两两之间嵌有烽火山墙,山墙高出屋脊一尺,马头形状,用墙砌成,顶覆清灰瓦,可以防风防……[详细]
永镇廊桥
  永镇廊桥(清代):永镇桥,江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江西安远县西部的新龙乡永镇村,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该桥桥长38.5米,面宽4.33米,桥上与房舍融为一体,别具一格,它在石质桥墩上架于杉条木,多层横跨桥孔,而别于一般石拱桥,是我国古建木作技术在石拱桥中的巧妙应用。此桥远眺彩虹飞渡,近看亭阁生辉,为秀丽的山水增添了奇妆异色。永镇桥属长廊式木构瓦桥,长38.5米、宽4.33米,桥面距正常水位8米,2台2墩3孔,墩、台用花岗岩条石、石灰沙浆砌建。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成分水尖(俗称鹅胸)。墩上用三排杉木纵横交错组成悬臂梁。桥面用杉木条纵向平铺。悬山顶二坡双重檐长廊,长29.8米,出檐0.9米,距桥面2.6米,屋脊距桥面4米,中开间上檐升起1米,正脊两两端设飞椽鸱尾,背墙设神龛安放欧阳融六雕像(已毁),前墙设圆形天窗,长廊两侧设杉条板栏杆。桥两端建边长3.35米的方形砖木门斗,门斗内……[详细]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遗址(大沙洲)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遗址—大沙洲阅兵广场位于铜鼓县县城桥头大沙洲,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是当年毛泽东亲自检阅、领导秋收起义部队指战员起义出发地遗址。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于5月1日,县总工会,农会在桥头大沙洲召集了2万多人的群众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工农的滔天罪行。1927年9月11日凌晨,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指战员集合在大沙洲—阅兵广场,毛泽东同志就在这里检阅了整装待发的第三团指战员,宣布起义,并亲自率领秋收起义部队高举工农革命军军旗,经温泉、石桥、上庄向浏阳白沙进军,这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首次阅兵。阅兵广场,作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一处重要革命遗址,它记载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毛泽东同志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是纪念我党历史活动中的重要遗址之一,同时,见证了一支新军队的诞生,产生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主要创建地—铜鼓的非凡影响。县人民政府已将该遗……[详细]
灰山礼堂
  灰山礼堂(1968年)灰山礼堂,位于湖口县舜德乡灰山村。此建筑原为清康熙广西总督屈尽美寻祖问根到湖口舜德乡灰山时修建的屈氏宗祠,1968年“文革”期间,村民拆屈氏宗祠,并利用原房屋材料改建现在的砖木结构建筑——灰山村村部。屈尽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由监察御史出任广西巡抚(1661-1663年),康熙二年任广西总督(1663-1665年)。屈尽美在任广西总督期间,曾寻祖问根到湖口舜德乡灰山村鸭儿塘,捐资修建了屈氏宗祠,建筑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一进三幢,为封闭四合院形式,二幢有天井。现村部礼堂为1968年建,其建筑坐北向南五开间,并利用原屋材料建砖木结构房屋,面积达450平方米。灰山礼堂是“文革”时期政治运动的产物,其正面醒目的标语和屋内的舞台、讲台、音响等设备,无不向我们传递着当年“文革”时期政治运动的气息,是我县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文革”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珍贵文化遗产。建设控制地……[详细]
刘城庙遗址
  时代:商周类型:古遗址地址:南昌市高新开发区麻丘镇闵村北简介:刘城庙遗址位于麻丘镇政府西北约一公里,东接南昌市外环公路,南为麻丘闵村,西、北紧邻瑶湖。刘城庙原为寺庙,并有土城包围,相传系汉时扬州牧刘瑶屯兵之地,故得名。现庙宇已毁,留有一段南北走向的明代土筑城墙,长约100米,城基宽约10米,城墙面宽7米,高8米。刘城庙遗址总体呈不规则方形,东高西低,西面沿瑶湖岸约一公里地段呈条带状分布,且大部分伸入瑶湖水中。临湖断面可见灰土层,在靠水边的地面上,多见商——周时期的红陶,灰陶及印纹陶堆积层和残片,无完整器具,另见少量石器。据第一次文物普查的资料记载,刘城庙遗址出土的石器类以斧、锛、镞为主。陶器类多为生活用具,多见高颈罐或其它罐形器。鼎足以羊角式为主,鬲足几乎未见。该遗址中混质夹砂红陶明显减少,多见灰色硬陶。陶器的纹饰主要有:勾连云雷纹,变体云雷纹,蕉叶纹,蓆纹,曲折纹,月牙回字纹,斜方格组合……[详细]
红五军宿营地旧址
  红五军宿营地旧址位于许坊乡石背村委会路边村小组。该旧址内发现红军标语30余条。标语在旧民居里是写在西边前房的三网泥壁上,白底黑字,每网泥壁高约1.2米,宽约0.6米;标语在旧厨房上是写在厨房窗户外的石灰沿上,白底黑字,高约0.8米,宽约0.2米;标语在旧库房内多数是写在库房里泥壁上,有少数写在板壁上,有黑墨字迹的,也有红墨水字迹的,泥壁高约1.2米,宽约0.4米。标语内容有“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粉碎敌人大举进攻!”“打倒蒋介石!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四次围剿与大举进攻!消灭敌人据点!”“青年工人六小时工作制!消灭蒋系主力部队!夺取中心城市!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匪党!活捉蒋介石!打到抚州南昌九江,活捉蒋介石!”“打倒出卖东三省热河华北北平的国民党!打倒国民党蒋介石!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打倒国民匪党!”等。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从此攻打宜黄县城北门。在32号旧民居仓房内……[详细]
三清山古建筑群
  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景区内保存完好的大批道教古建筑群是我国保存比较系统、完善的一批珍贵文物。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构思奇妙,多样而统一,这与道家总体思想宇宙观是分不开的。遍布全山的古建筑,共有230多处,有条不紊,形成一个奇妙的有机总体,这个总体就是道家太极八卦图的模式。即以三清宫为一个中心(无极),前后两殿象征阴阳二极(太极),围绕着这个中心的各部景点建筑物向四面八方辐射,并与自然景观巧妙的交织在一起,相互因借,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突出地体现了道家宇宙观。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在总体布局上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即在每一景物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有无相生”的“变易”法则。风门、逍遥路、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往往于迂回曲折处豁然开朗,于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在造型艺术上,也渗透着道家“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的朴素辩证法。风雷塔、龙虎殿……[详细]
宝福院塔
  宋·宝福院塔位于琴江镇东城区。该塔是一座江南楼阁式佛塔,始建于宋徵宗崇宁元年(1102年),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年),塔高59.8米,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既保存了盛唐遗风,又有典型的大宋风格,可绕平座穿壁而上塔顶,登临远眺,远近山川、江城风貌、尽收眼底。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800多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塔砖多有“崇宁壬年”,“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进行过两次维修。宝福院塔是我国珍贵的古典建筑,是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闽粤特色融合的结果,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详细]
山背遗址
  山背遗址位于修水县上奉镇山背村,距县城63公里,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一种有段石锛和夹砂红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址。于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赣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专家所说的山背文化遗址,是指在鄱阳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的总称。山背遗址主要分布于跑马岭、养鸭场、金鸡岭、长窝岭、风洞嘴、杨家坪、刺毛窝、荷树窝等8处丘陵山坡上,面积约6200平方米。山背文化遗址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聚焦之地,距今约五千年,是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山背文化”的活学样本。山背址文化遗群目前已探明有46个文物遗址,其中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匀地分布在山背村周围山丘西南坡上,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4公里,见距50米至200米不等。山背遗址的文物堆积保存较好,包含物丰富,大部分还没有挖掘,已出土的有锛、斧、镞、铲、凿、网坠、镰、励石、鼎、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