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王大湾会议旧址
  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大湾会议会址。位于河南省光山县东南20公里的砖桥镇,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会址为清代建筑,溶鄂、豫、皖三省建筑特点于一体,主要由“福”、“禄”、“寿”、“禧”四个四合院落组成,是一处典雅别致的民居群。1947年秋,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起进大别山,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于8月27日胜利到达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光山县境内。由于部队初到大别山区,由北方转到南方,不服水土,饮食不习惯,语言不通,地形不熟,又缺乏山地作战的经验,不停的行军作战又无后方供给,加之当地群众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和威胁,不敢公开与我军接近,致使我军的环境和条件十分艰苦,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同志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和艰苦性认识不够,对能否坚持大别山的……[详细]
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位于巩义市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一带,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及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再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臣名将共有陵墓近千座。从公元963年开始营建宋陵,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堪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各陵园都由“上官”、“官城”、“地官”、“下官”四部分组成,围绕陵园还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官等。陵台植松柏,横竖成行,四季长青。陵园内种松柏,陵区四周种值枳橘。宋陵有庞大的石刻群,虽经破坏散失,至今尚有941件。这些石刻群,是我国现存的惟一的宋代石刻群,它是研究宋代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另外,宋陵有不少碑碣,出自名人之手,也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宋陵分布在4个区域:(……[详细]
郾城文庙大成殿
  郾城文庙大成殿:郾城文庙位于老郾城城区黄河西路(现在郾城文化旅游局后院),古代时专供儒生聚学授书的地方。始称儒宫,为唐代元和年间溵州刺史高承兴建。元至正后相继扩建。明洪武三年改称孔庙。永乐年间又恢复原称。明清时代又修建了16间,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年)创建景文书院于文庙西侧,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曾经为郾城古八景之首,有魁星门、泮水池、 廊房、启圣祠、明伦堂、大成殿等。现在的文庙大成殿是一处带有元代建筑风格的明代早期建筑,据《郾城县志》记载:文庙大成殿系文庙的宫殿式主体建筑,在文庙北段中轴线上。目前仅存一座主殿-大成殿,为纯木结构,坐北向南,为单檐歇山式构造,灰色和绿色琉璃瓦顶。其中升昂、斗拱等都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点,绿色琉璃瓦覆盖殿顶,殿内立二人合抱顶梁柱,原柱上饰蟠龙形象,工艺精美,生动逼真,堪称古代艺术杰作。殿高11米,长20.4米,宽12.6米,约260平方米,进深三间,……[详细]
244、繁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繁塔
  繁塔位于开封城东南三里许。繁塔,原名兴慈塔,又名天清寺塔。塔所在地,原为自然形成的高台,因附近多居繁姓,故名繁台。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曾一度改名讲武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建寺于繁台上,因在世宗柴荣的生日建成,柴荣生日为天清节,故显德四年(957年)赐寺名天清寺。作为世宗的功德院。当时,其殿堂壮丽,与相国寺、开宝寺齐名,为东京名刹之一。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重修,元末兵毁。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僧人在前楼废址改建佛殿,取名国相寺。十九年(1386年)就寺的中部天清殿废址,重行修建,仍名天清寺。同年,僧胜安等在寺西北白云阁废址重建佛殿,取名白云寺。明代在繁台上同时存在3个寺,且不同宗派,为讲僧、禅僧、瑜珈僧分据。直到明末河决,三寺皆圮,只存形迹。清顺治六年(1649年),僧桂山云游来开封,见繁塔奇特,发愿重修,寄居于繁塔后洞。先募化修建后殿、中殿,后又募化巡抚、布政使于……[详细]
伊川大觉寺
  伊川大觉寺位于伊川县高山镇谷元村,坐北面南,长300米,宽120余米,占地50余亩,目前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它就是大觉寺。根据有关记载该寺始建于元朝惠宗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公元1340年),已历逾600年沧桑,曾多次重修。据残碑记载,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大觉寺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大觉寺包括东西跨院,有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寺内及寺外有古柏数百株,寺地六七百亩,僧侣多达300余名。从碑刻上看,仅圆平、圆钦、圆仲等圆字辈僧人就有80多名。如今的大觉寺大部分建筑为清代遗留,其中轴建筑依次为山门、伽蓝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从整个建筑布局看,大觉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呈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大觉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传统风格山门为大觉寺的大门,五级石阶之上,一对石狮与门礅连为一体,石狮栩栩如生,左右对峙,门槛为浮雕石……[详细]
郾城九女冢
  壮观九女冢:九女冢,俗称九女城。位于郾城县城西北35里新店镇台王村。九座墓冢大小无异,分东西两排,东排五、西排四。南北长195米,东西80米,占地三亩余。长期以来,对墓冢年代、墓主姓名及其死因众说纷纭。其主要有四说:其一,金代九女避乱,遇贼不肯受辱同死其处,遂为九女冢;其二,九女与近族兄弟争其父遗产继承权,被县官错判含冤九泉。其三,九女因避风雨,不幸遇难身亡;其四,九天玄女葬此。四说殊异,无证可考。这里选传说一二,供读者品味。据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他即位后传下圣旨,要在普天底下挑选美女供其享乐。他派使臣在中国东部挑选了九个美女,在送往咸阳的路上经过这里。这九个良家女想到家中父母兄妹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想到将要遭遇的蹂躏和不幸,悲伤交加,痛不欲生。他们共同发誓:宁死不入宫。于是碰头而亡,都死在这里了。后人为了纪念九女的贞烈,修建了九女冢。又据传说,从前这里有个庄主,有大片家业,……[详细]
延津大觉寺万寿塔
  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北街,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24-755)。明洪武年间置僧令司,宣统六年(1426)僧定元重修。大门三楹,二门三楹。正殿为大雄殿,三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前右侧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亲书《长明灯记》石刻一副。正殿两厢房左为伽蓝殿,右为地藏殿,正殿后为水陆殿(万历年间改为大土阁),三殿各三间。现仅存大殿。大觉寺门口,高耸着一座六角七层的古塔,这就是万寿塔。据延津县志记载,万寿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二年,知县李元春劝令士民重修,修了两层因财力不足而停工。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陈彝募捐续修,又未完成。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郝亦立再次施材续建,因郝奔丧,又未完成。直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才有知县张光宇捐俸银命匠合顶,并铸千余斤重的铜宝瓶(塔葫芦)置于塔顶,至此才算竣工。重修该塔自破土到完成,共经历了三代皇帝、十五……[详细]
金刚台红军洞群
  金刚台红军洞群位于商城县城东南20公里的大别山,在河南境内的最高峰金刚台主峰。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边区遂开始进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1935年6月,为打破敌人对赤城根据地的-,保护地方革命武装,赤城中心县委书记石裕田率商北大队南下潜山、太湖,赤城根据地的斗争环境更加恶化。6月底,主持县委工作的二区苏维埃主席张泽礼率少数武装和几十名妇同志及红军家属,转移到金刚台,以山洞沟壑为依托,坚持斗争,保存力量。商南县委将地方党政干部中的女同志、原红军医院的部分护士和红军家属,编为一个妇女排,在金刚台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1937年,妇女排一直在金刚台英勇机智地同敌人斗争,赢得了“金刚台红旗不倒”的英雄赞誉。红军战士和伤病员经常居住在豹虎洞、凉子洞、水帘洞、朝阳洞、妇人洞、蝙蝠洞等70余个山洞,其中以水帘洞最为隐蔽、坚固,此洞的上方是西河上游河流,水从洞门上往下流,把整个洞……[详细]
铺沟石窟
  铺沟石窟北朝嵩县田湖镇铺沟村现存7窟。东部6窟自上而下错落毗邻,高1.55~1.7米,深1.11~1.7米,宽1.15~1.6米。西部1窟,俗称六郎窟,平面近方形,高5米,宽6.6米,正面佛像,高1.8米。7窟造像,面部丰满而稍长,深目高鼻,两肩平方,衣纹流畅而多褶,应为北魏晚期作品。铺沟石窟是当代命的名,它原来的名字已不可考。它的确切创建年代,由于缺少碑刻题词和方志金石记载,今也已难考。从现存的窟龛形制、造像题材、造像配置、造像风格及装饰来看,该石窟系北魏迁都洛阳后期所开凿;同龙门造像风格一脉相承,应是龙门石窟的延长,而不是另辟蹊经。铺沟石窟地处九皋山、西岩山和陆浑岭之间,属丘陵和河谷平川地带,西高东低,窟前伊河海拔约150米,伊河从南向北流过。石窟就开凿在西岩山南岭的山包上,山石属灰色粗砂岩。原有洞窟8个,北边因洛栾公路扩建埋设地下2个,现存6个,除南边单独一个较大外,其余5个集中北边……[详细]
秦赵会盟台
  古秦赵会盟台会盟台在渑池城西约1公里的渑水和羊河之间的三角台地上,视野开阔,地势平坦,相传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友好”会见的故地,故称它为“古秦赵会盟台”,其地理座标是北纬34。45,。东经111。45,。秦、赵渑池之会的过程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9年,秦在屡败赵的情况下提议双方在渑池相会,以期在谈判桌上达成战争中未获得的利益。宴会上,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令赵国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当时,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十五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捞到丝毫便宜,最后双方为表示和谈成功,将兵器埋于地上,令士兵捧土掩埋,故成土堆,被后人称为“会盟台”流传至今。在漫长的岁月里,会盟史实,被赞为“以弱强胜”的范例,传诸于世。此台历代不断予以修葺……[详细]
伊川书院
  伊川书院位于鸣皋镇,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距今有918年。北宋元丰五年,理学家和程颐(字伊川)因与王安石新政不合引退归洛。时居北宋相位,与程颐政见一的文博赠与程伊川鸣皋镇旧园一址,良田千顷,以书为学之所。程伊川于元丰五年(1082年)退出政坛,招收生员,“讲易经、授理学”,专事著书讲学,把其传道授业的学府取名为伊皋书院。程伊川学识博大精深,经术通明,程义理精微,诲人不倦,四方俊秀闻风而至,士大夫从学者日盈门。程伊川定学制,列校规,言传身教,名声大振。他先后共收徒63名,名儒孟厚、杨时、游酢、邵伯温等皆出其门下。流传千载的“程门立雪”典故即发生于伊皋书院,鸣皋镇因之被誉为“理学名区”。元大德九年(1306年),驻鸣皋镇总兵克烈士希读程伊川先生《易传》、《遗书》有得,感慨万千,立志兴学。他目睹书院经220余年风雨剥蚀,已破败不堪,就自筹资金,招募民工,在伊皋书院旧址修建历时十年乃成,使书院得以中……[详细]
延津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北街,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24-755)。明洪武年间置僧令司,宣统六年(1426)僧定元重修。大门三楹,二门三楹。正殿为大雄殿,三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前右侧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亲书《长明灯记》石刻一副。正殿两厢房左为伽蓝殿,右为地藏殿,正殿后为水陆殿(万历年间改为大土阁),三殿各三间。现仅存大殿。寺庙介绍  大觉寺门口,高耸着一座六角七层的古塔,这就是万寿塔。据延津县志记载,万寿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 二年,知县李元春劝令士民重修,修了两层因财力不足而停工。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陈彝募捐续修,又未完成。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郝亦立再次施材续建,因郝奔丧,又未完成。直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才有知县张光宇捐俸银命匠合顶,并铸千余斤重的铜宝瓶(塔葫芦)置于塔顶,至此才算竣工。重修该塔自破土到完成, 共经……[详细]
司马光故居
  司马光故居景区位于光山县城正大街中段,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出生地,北宋真宗时期为县署官余,宋真宗天喜三年(公元1019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此。据县志载:官舍面南二进,院为四合院落,大门门屋北檐外有照壁,有前厅、厢房、书斋、后堂等。都为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院中植柏树、胡桃、梧桐、中置一井(司马井)。宋嘉定十年(1217),县城遭金兵袭扰,官余舍毁而再复。明洪武八年至十年(1375—1377)间,知县黄德昭迁治另建新署,自此,县署及官舍移办学宫所用。清初,官舍在学宫之内为训导署,之后,训导署圮,井亦随址弃于学宫西墙外为民间所用。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在清理学宫故地时,将井、地收归旧制。1980年,司马光故居被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对故居进行了修复;2004年,故居被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司马光(1019—1086……[详细]
张钫故居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又一次把地处河南洛阳的那座古朴宏大的张钫故居推到我们的眼前,这里不仅可观赏古宅建筑的奇艺,更领略了中原文化的发达。河南遗存的明清宅院比较多,尤其在豫中一带更为集中。一方面是当地政府和群众注重对古宅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说明政要臣贾在此地的发展基础雄厚,张钫故居就是很有代表性一个。张钫故居是一座历史较长且具有典型北方传统特点的民宅,当地百姓叫它“张公馆”,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铁门村,距古城洛阳市区仅40余千米。这座大院是著名的中原儒将张钫(字伯英)的宅第,由其父张子温始建于清末年间,后经不断扩建、增修,成为现在占地4200平方米,全封闭的建筑群。整个院落历经世代沧桑,大部分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经整修现已成为河南省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新星。当我们走进大院的正门,透过一扇扇大门,可以看到院子分三进,每进又成独立小院。各院有正房厢房,正房建于台基之上,高于厢房,层层递进依势而建……[详细]
鹤壁集古瓷窑遗址
  鹤壁集古瓷窑遗址位于市区北10公里处,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发掘,清理出窑迹作坊、盘、罐、坛等生活用具,狗、马等动物模型,象棋、铃铛等大量器物,器物有白釉、黑釉、酱釉、天兰釉等,其中白釉器居多,而黑釉晶莹发亮,可见人影,工艺居众釉色之首,纹饰有刻花、铃花、剔花、印花、加彩等,构图简炼,笔法流畅,写实性强。1986年5月,遗址内建立了“鹤壁集瓷窑遗址陈列馆”。鹤壁集古瓷窑遗址位于鹤壁集羑河两岸,分布区域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约650米,面积84万平方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窑场之一,是称誉世界的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之一。该窑始烧于晚唐,中经五代、北宋、金时期,终烧于元代,历始五百余年,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是鹤山先民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该窑址于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新开发民间古陶瓷艺术,经该区积极申报,近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