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韩城旅游

韩城文物古迹介绍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在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遗址基础上建成,2018年2月14日正式开放。对外展出青铜器、金器、玉器等798件珍贵文物。韩城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从2004年考古发掘以来,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300座,其中诸侯墓8座,出土2万多件珍贵文物。芮国(芮,汉语拼音ruì,同瑞),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山西省芮城县,另有说法在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方。经过专家考古发现,确定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昝村镇梁代村为芮国墓地,并不能算是诸侯国。 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 春秋时期,秦穆公灭亡了芮国。《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二十年(即公元前640年)灭芮国。而《路史》记录了秦穆公二年(即公元前658年)灭芮国的说法。-后,芮国君主宗室以国为氏。 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2月……[详细]
2、司马迁祠墓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详细]
党家村古建筑群
  党家村古建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建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初名东阳湾,后更名党家湾、党家村。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起扩建,划出民门、二门、三门住区与发展区,清代扩建,为防匪盗,筑上寨沁阳堡。其居住居民主要为党、贾二姓族人。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村落南北有塬,村寨合一,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村南有泌水绕行,形成依塬傍水之势。全村结构由巷道组成,主巷东西向穿村而过,次巷、端巷与主巷连接,符合地形排水方向。巷道地面一律石墁,断面凹形,交通与排水共用。村中的看家楼为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了望全村四周,是防御设施的了望楼。仿木砖雕节孝碑楼,雕制精美,建造独特,是党家村砖雕代表作品。村东南有文星阁风水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层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层内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观各层都有砖雕牌匾。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详细]
韩城法王庙
  法王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北十公里的西庄镇。法王庙建于宋真宗乾兴之末(公元1022年),历经各代重修。现存寝宫,为清代重修,富丽堂皇。献殿保持了元代建筑的风格,朴素大方。据明崇祯五年勒的碑记称:“法王姓房,字百虎,唐末西庄附近人,相传为屈原后裔,寿一百一十岁。修道于灵贶观(地址在法王庙前的道院)。因灵通帝梦,用针砭之法,使太子降生(指宋仁宗赵祯),朝廷有感而册之。至仁宗听政,追封为岳法王隧建庙祀之。”又云:“法王善禁咒之术,宋真宗病疽,诸医不效,一夕梦一神人怒目巨睛,乘虬龙而下,以水巽之者数四,香汗淋漓,顿觉体轻,如无病者。然帝问卿系何人?对曰:臣家在韩城西庄槐柏相抱处”,又先其姓氏家属。诏访所居,果得其地,遂建庙祀之,封号法王。自宋、元、明、清各低,香火甚盛。“疾病痛楚,祷辄应焉”。此虽是神话,但西庄井溢村迄今仍有房姓后裔。据年长者谈,产有槐柏相抱树两颗,现不复存在。法王庙前的灵贶观,有法王……[详细]
5、北营庙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营庙
  北营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金城办金城大街北段西侧。金兵入陕,驻兵于此,共设五营,此为北营,故名之。庙为金代所建。戏楼亦初建于金,经历代重修,基本形制如初,仍保留有金元大额枋,覆盆式柱础等早期形体。枋额及斗拱等部构架多为清代重修所改制。北营庙为主祀关帝的庙宇,坐北面南,总面积1160平方米,现存主体建筑过殿、献殿、寝殿、戏楼,附属建筑有西偏殿及道院的东厢房和北房,布局紧凑,戏楼木雕极为华丽,为元代遗存。主体建筑,前后献殿、寝殿通连,形成一体。前献殿,单檐卷棚悬山顶,布筒瓦,抬梁式,两椽栿。面阔五间,进深3.75米,当心间3.50米,次间3.30米,稍间3.25米。后献殿,单檐硬山顶,布筒瓦,抬梁式,四椽栿。前檐金柱一排四根。面阔五间,明次间面阔与前献殿相同,稍间与次间相同。寝殿,单檐歇山顶,布筒瓦,抬梁式,四椽栿。斗栱五铺作,出双抄,重栱计心造,前檐柱头是一根通长的柱额,额下作绰幕枋,殿内金柱前……[详细]
梁带村遗址
  梁带村遗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梁带村位于黄河西岸,两周墓地位于梁带村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为330000平方米。大面积勘探后共发现两周墓葬895座、车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除M19、M26、M27成组分布外,其余大墓未发现有成组成排现象。通过对895座两周墓葬的平面布局的初步分析,此墓地为当时的公墓区,在公墓区内划分不同的族墓区,所发掘的大墓所在的区域即为族墓区,另外还发现墓区之间存在界沟。从去年5月开始,韩城考古队对19、26、27号大墓和一座车马坑进行了发掘,车马坑和19号墓于去年发掘完毕。目前,26号大墓也已发掘清理完毕,27号大墓已见墓室底,大量珍贵文物堆满墓室,清理工作仍在进行之中。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27号墓为“中”字形,有南北两条墓道,总长60米,与19号、26号墓一样是一椁两棺,但棺上有棺罩,随葬品十分丰富,包括……[详细]
玉皇后土庙
  玉皇后土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七约15公里大池埝镇西原村。庙殿坐北朝南,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均有重修。庙原供玉皇大帝,现神像无存。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正殿、戏台。共有建筑9座46间。占地2895平方米。正殿、献殿均为筒瓦包沟。前檐梁均加彩绘。建筑结构紧凑,气势宏大,保存基本完好。玉皇后土庙座北向南。此庙山门无存,现存献殿、正殿、戏楼以及两殿之东的玄帝庙献殿和正殿,之西的三义庙无存。庙内现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补修玉皇后土庙并建玄帝庙及葺理山门、戏台碑记》载:“玉皇后土之庙,由来久矣。其创建之时无缘考据……天顺七年(1463年)间重为之修焉。右有三义庙,系正(景)泰四年(1453年)起建;左有玄帝庙,成化元年(1465年)创立。”献殿梁下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题记,玄帝庙献殿有道光元年(1821年)……[详细]
韩城文庙
  韩城文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金城区东学巷。据明《一统志》记载:“韩城县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旧址重修”。《陕西通志》载:“洪武四年知县周吉成重建”。后来虽经历代重修,但庙内主要建筑的结构形状都基本未变,是陕西省现存十三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文庙建筑群共分四个院落。从棂星门至戟门为第一院落。院内古柏参天。据载这些柏树均系元、清期栽植。院中有泮池,正中有双孔石桥,池子四周围以石栏。院内有对称的东西屋,东侧为“更衣亭”,西侧为“致斋亭”,并有记载明清两代重修概况的碑亭六座。院北三间为“戟门”,由戟门至大成殿为第二院落。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规模最为宏伟。它位于中轴线上,整个殿基为石砌高台,台基上为月台,周围绕以石栏,雕蟠螭纹。踏石阶向上进入殿内。大成殿面阔三间,暗为五间,进深四间,筒瓦歇山顶,大殿两侧为东西廊庑,各为十三间。向北东西有过角门,殿后用花墙相隔,与北面明伦堂组成第三院落。明……[详细]
韩城古城
  韩城古城,南临居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抱,易守难攻。古城内,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风貌古色古香,格局保护完好,是全国六个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2000年国家投资保护资金300万元,市上投资300万元,对明清一条街进行维修保护,现已成为具有特色的北方古城浏览区之一。韩城古城,城池金大定四年(1164)土筑,明崇祯十三年(1640),由本市人当朝宰相薛国观奏朝庭批准,倡议地方-、绅士捐资改土城墙为砖城墙。城四门门楼额东日“东带黄河”,西日“梁奕西襟”,南日“溥彼韩城”,北日“龙门盛地”。为了保护古城,市政府于80年代初作出决策,保护古城区,另建新市区,使古街区保护完好。古城街区,南北贯通的大街为主街道,呈龙形,长达千米,略有弯曲,如同龙身横卧;古城北边步步登高的园觉寺顶端金代宝塔如龙头昂扬,南端的古石桥如龙尾摆动。龙形主街两翼及东西南北四关,有纵横交错,曲直有……[详细]
韩城普照寺
  韩城普照寺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吴村。寺始建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到清代续修,佛教文化气息浓厚,是韩城元建标志性建筑。寺建筑面积426平方米,主要建筑大殿为元代建筑,大殿大佛殿殿前东有“伽蓝庙”,西有“0庙”。殿东为“土地庙”,西为“关公庙”,殿后有“观音洞”。普照寺主体建筑是大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佛殿雄伟壮观,殿内有佛龛,龛上部有藻井,藻井有绘画,其中有塑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阿难、伽叶二弟子五尊彩塑像及明清藻井绘画一百三十余幅,笔黑生动,情景逼真,形态各异,堪为珍品。专家认为板画为元代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龛内五尊彩色泥塑像,坐在工字莲花须弥座上,面相丰满,神态自然,古雅庄严,呈说法状,通高4.2米。左右站着释迦十大弟子中的阿难和迦叶两尊塑像,各通高2米,一个双唇紧闭、双手合十,一个面带笑容、拱手而立。两边龛内是……[详细]
韩城城隍庙
  位于韩城金城区隍庙巷东段。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座北向南1957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始建于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明万历年、清康熙年间重修。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有扶化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和含光殿。偏后两侧设有道院,配列建筑有“一亭”、“两庑”、“四楼”、“四门”、“四坊”。整个建筑雄伟壮观,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庙门外有九龙琉璃影壁,砖雕仿木构式,璧面各嵌七幅琉璃浮雕,上刻“明万历四十四年南社创建”和“清道光元年八月北五社五常会重建”。广荐殿和含光殿(寝殿),为悬山顶式,面阔5间,德馨殿(献殿)和灵佑殿(正殿)为单檐歇山顶式。屋顶琉璃瓦筒,脊有吻兽。广荐殿前院落宽敞,是赛会活动场所,今存西戏楼一座,重檐歇山顶式,造型精美,结构严谨。德馨殿和灵佑殿之间,有明崇祯十五年(1642)所铸城隍铜像、铜鼎(今存韩城市博物馆),德馨殿前是月台,东西两侧列悬山式……[详细]
韩城九郎庙
  九郎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境内,由于韩城是赵氏孤儿的发生地,所以过去韩城各地建有多处九郎庙,现仅存4处九郎庙,其中以徐村九郎庙和韩城古城九郎庙保存较好,它们的存在见证着2000多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遥想当年晋国朝廷内外一场忠与奸的较量,正义方暂时处于被动地步,忠臣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历尽艰辛,受尽破孩,在险象环生中保全了孤儿,并终于除奸报仇,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这一史实写成了《赵氏孤儿》杂剧,后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当年的赵武为了报恩,死后与程婴、公孙杵臼埋在一起。至今他们的墓葬还在韩城市南卫东乡堡安村“龟鹤寨”内。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韩城,“晋卿赵文子墓、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简称三义墓)”是这一历史故事见证地。这对教育后人,弘扬民族正气,启迪人们珍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有着深远意义。……[详细]
嵬东司马氏族建筑群
  嵬东司马氏族建筑群时代:明—清地址:韩城市芝川镇徐村、华池村、高门村保护范围:(1)司马祖茔:两个墓冢及碑楼外扩10米。(2)华池司马书院:院墙以内。(3)汉太史遗祠:祠院以内,影壁四周外扩10米。(4)“法王行宫”石牌坊:石牌坊外扩10米。(5)徐村涝池:涝池分布范围以内及碑楼周边外扩5米。(6)汉太史后裔二门祠堂:现有祠院以内。建设控制地带:(1)司马祖茔:A区四周外扩30米。(2)华池司马书院:A区四周外扩15米。(3)汉太史遗祠:A区四周外扩20米。(4)“法王行宫”石牌坊:A区四周外扩20米。(5)徐村涝池:A区四周外扩20米。(6)汉太史后裔二门祠堂:A区四周外扩20米。2018年,嵬东司马氏族建筑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韩城大禹庙
  韩城是大禹凿龙门之地,黄河龙门闻名天下,韩城境内龙站以下沿黄河一带有三十多个村庄,人们为纪念大禹凿龙门功绩,多数村庄都建有大禹庙,也称禹王庙,现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周原大禹庙。周原大禹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完好,堪称禹庙之最。周原大禹庙,位于城东2公里黄河崖畔周原村。占地面积1983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和正殿。献殿面阔明3间暗5间,前檐柱为八角形石柱。正殿面阔3间,殿内全部作神龛,龛为木作砖基,制作精致,有浮雕透雕和绘画,龛上藻井有彩色绘画168幅,花鸟人物,栩栩如生。龛内有3组彩塑神像,共12尊。主像为禹王坐像,居殿中央,神态庄严,高2.5米,两旁侍配4尊。东为三头六臂驾龙腾雾的0神像,手执法器,面目狰狞,高2.45米,两旁侍配2尊。西为唐将汾阳王郭子仪夫妇并坐像,高2米,两旁侍者2尊。整个塑像技世精良,生动逼真。殿龛有壁画,殿内东西山墙有巨幅彩色壁画,东墙为《西游记》中孙悟……[详细]
庆善寺大佛殿
  庆善寺大佛殿庆善寺位于陕西韩城市古城内,是韩城市唐代驰名的大寺院之一,位于古城南北大街东侧,故俗称东寺。据清乾隆县志记载:“《明一统志》:在县治东南,唐贞观二年(628年)敕建,宋至和元年(1054年)重修,有仁宗赐额。”历金、元、明、清各代修葺,规模恢宏,建筑雄伟壮观,享誉盛名。其寺民国时期曾为县参议所在地,名曰“中山堂”。建国后其大殿为当时的县府重大会议礼堂,更名“群众堂”。1949年春彭德怀将军来韩城在这里作过关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解放战争形势报告。改革开放后将其寺用作市招待所,并进行了改建,仅保存了一座建筑宏伟的大佛殿。1985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经韩城去山西,在这里就餐、休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