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旅游

湖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位于汨罗市城南45公里的弼时镇唐家桥新屋里。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在这里,并在此读完小学,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系砖木结构,为三进三间两偏屋,九个坍池,占地38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7间,全部房屋为青瓦覆盖,三合土地面。属典型的清代江南院落民居。它坐东朝西,青砖落地,飞檐峭壁,背依山丘,门临池塘,院内古树参天,四周竹木林立,中堂门额下“望重龙门”、“光照壁水”两块御匾,昭示着这书香门第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大门上方挂有-1980年手书的“任弼时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前进两端为马头山墙,北、西、南三面砌有土坯围墙。围墙内,大门前有一圆池,水面约一亩。屋后有30亩山林,林中有任弼时母亲坟墓。前进堂屋陈列任弼时仿铜石膏胸像,两边墙壁挂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笔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进中厅悬有赵朴初手书“浩气长存”巨匾。三进正厅设纪念室,挂……[详细]
长沙铜官窑遗址
  长沙铜官窑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自铜官镇至石渚湖两岸约5公里的范围内,是中国唐代的一处重要的窑址,初烧于唐初,衰于五代,主要的窑区分布在兰岸嘴、瓦渣坪、兰家坡一带,现尚存窑包13处。1965年和1978年两次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的大量釉下彩器物证明了中国瓷器釉下彩工艺最迟始于唐代,而不是创始于宋。出土瓷器的品种繁多,造型优美,美观实用。瓷塑的动物玩具极为生动,褐绿色彩绘人物、动植物、自然景物等器物,图案新颖多变,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器物上还有很多的题诗、款识等文字材料,也是长沙铜官窑瓷器的重要特征。铜官窑的瓷器曾广泛地流传于江淮一带,在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发现,英、美、瑞典等国的博物馆也藏有此窑的精品。长沙铜官窑在文献中没有相关的记载,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的陶瓷史具有重要的价值。1988年1月,长沙铜官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沙铜……[详细]
103、珠晖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晖塔
  珠晖塔为雁城三塔之一。位于茶山坳镇藕塘村,雄踞江东岸之拜亭山上。为清代安徽巡抚衡阳人王之春主持兴建,耗白银6万两,费时13载,于光绪丁酉(1897)年建成。塔高10丈5尺,砖石结构,七层八棱,石阶旋梯。正门西南向,上方汉白玉横额镌刻着斗大楷书“珠晖塔”三字,两边汉白玉雕刻楷书对联:“高峙船山远绵学脉,流回耒水广助文澜”。塔基四周刻有飞禽走兽图形,塔内拱门嵌有石刻碑文,为江苏学政王先谦撰写、宁夏知府黄自文手书,原为6块,现存4块。塔前建有廊庑,僧房数楹。塔尖铜顶,映日生辉。塔何以名?因地势之高,晨迎朝晖,晚披彩霞,璀璨夺目,如珠玉生晖,故名之。登塔顶,周围数十里壮丽山河尽收眼底。南望雁城,气象万千;北眺衡岳,风帆沙鸟,长烟一空,使人心旷神怡。塔下五四林场,树木荫翳,野芳吐香,其清幽秀丽之美,较来雁、接龙二塔有过之而无不及。衡阳山川灵秀,文采风流,荟萃于湘江耒水之间。建珠晖塔与原来的来雁塔隔江……[详细]
粟裕故居
  粟裕故居,位于湘西南边陲,怀化市南端,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距会同县城约8公里,209国道仅0.5公里,交通极为方便。旧居建于清光绪年间(1851-1861),分为东、西两个大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小房间有30余间。两个大院中间有一条村道和小溪通过。小溪右边的东院为正屋,是家人居住之地。小溪左边的西院是一排坐西朝东的房屋。北头为客厅,是接待宾朋、宴请客人和私塾讲学的地方;中间几间房屋是帮工们的住房;南头是牛栏、马圈等。故居现在保存的房屋即为东院正屋,占地约416平方米,房屋坐东南朝西北,由三栋两层的木房组合构成,分为前厅、正屋和横仓楼。其中前厅是为“品”字型客厅,前厅与正屋之间有一“一”字型天井,两者正好构成“一品”之意,寓意深厚。整个房屋建筑均为面阔三间的穿斗式梁架结构,房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极富湘西民族特色。1984年,故居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粟裕故居自1987年维修……[详细]
李达故居
  李达故居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镇油榨头村。李达,1890年10月生。1919年五四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的工作。1921年2月起任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记。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8月至1925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员。1921年9月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22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同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并主编自修大学机关刊物《新时代》。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中,他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成为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详细]
陈毅安纪念馆和纪念碑
  陈毅安纪念馆和纪念碑位于岳阳市湘阴县界头铺镇。陈毅安故居原在湘阴县界头铺神塘湾,20世纪70年代因水库扩建而拆迁。1978年仿其故居而修建陈毅安纪念馆(故居),为砖木结构、两房一厢一角的平房,屋面青瓦盖顶,地面青砖铺就,墙面窑砖粉白,总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陈毅安,又名陈斌,1905年出生于湘阴界头铺。1920 年考入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学生-。1926年1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同年10月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3军教导师3团3营7连任党代表。1927年夏,随部北伐到达武昌后,被任命为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辎重队队长兼经理主任,管理全团勤务工作。1927年武汉七一五政变后,随团长卢德铭向南昌进发,准备参加起义。途中因与平浏工农义勇军相遇而获知起义部队已经南下,遂两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被任命为经理处处长。同年9月,随部队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的……[详细]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位于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356号。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南宋理学家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湖南师范馆,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曾国藩、黄兴等曾藏修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萧三等曾在此学习;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李达、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毛泽东曾在此学习、工作达八个春秋,在这里,毛泽东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完成了从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在这里,毛泽东从事了建党建团工作,并从这里走向党的一大。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师一附小结成革命伴侣。校内现存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纪念地14处,包括学校大礼堂、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水井、自习室、阅报室、君子亭、工人夜学、附小主事室、毛泽东任教二十二班教室等。且各纪念地都保存完好……[详细]
涧岩头周家大院古建筑群
  涧岩头周家大院古建筑群涧岩头周家大院古建筑群位于富家桥镇东南18公里何仙观涧岩头村。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1550年),完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聚族而居于大院里的世代子孙均为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裔,故名“周家大院”。涧岩头周家大院位于零陵区何仙观镇境内涧岩头村,是一处古民居群落,由六座庞大的民居宅院组成,包括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新院子,子岩府四大家院。具备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较好的开发前景,自2000年以来国家、省级旅游、文物部门多次来这里考察,2006年被列为湖南省第八批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9--11日,由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在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举行了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授牌仪式,正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裔人才辈出,如:周崇傅(1830-1892)字少白,号子岩,清零陵人(永……[详细]
信义建筑群
  信义大学教舍楼:位于益阳市赫山区的市中心,市第一中学校内的狮子山山顶,与西、北向的教师宿舍楼呈三角形分布。这里地势较高,四周视野开阔,树木茂盛,环境幽静。其东紧邻康富北路,南为长益公路,沿路西南向数十米即到秀峰公园的北大门,入内有青山湖泊,亭阁桥梁等,是市民休闲、娱乐、锻炼的场所;西靠原市委大院,距市佛教中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鹿寺、栖霞寺、裴公亭约600米;北为一中校区,现可容纳学生3000余人,距资江约500米,整体风格与信义大学建筑群极为协调。1906年,湘中信义会挪威差会,在益阳县城对河桃花仑狮子山购地,创办“信义中学堂”,开始建筑校舍。1952年9月,“信义中学”正式由人民政府接收,改名“益阳市第一中学”。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信义大学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信义大学教学楼:位于益阳市赫山区第一中学校内,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详细]
高氏祠堂
  高氏祠堂位于沩山乡沩水村、沩山盆地西向边沿,北、东、南三面环山,山上古樟杂树环绕,西处于丘陵之间的梯田,顺梯田与丘陵之间的乡间小道即为沩水村级公路,沩水伴公路,流水永不停息注入沩江。高氏祠堂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为950米,周围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古柏青松,郁郁苍苍,鸟语花香,冬暖夏凉,为避暑纳凉、参观揽胜的佳境。高氏祠堂,西距沩山集镇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密印寺4公里,距离宁乡县城76公里,沩山集镇沿沩水河堤有简易公路通往祠堂,交通较为方便。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土砖青瓦木结构,四合院建筑风格,坐东朝西向,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9.13平方米,由正殿(含戏楼)、厢房、五福堂三大部分组成。高氏祠堂建筑雄伟壮观,构思严谨,庄正肃穆,配合和谐,是宁乡县唯一保存完整的宗祠。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土砖青瓦木结构,四合院建筑风格,坐东朝西向,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9.13……[详细]
马王堆汉墓遗址
  位于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堆上分布西汉墓三座,三座汉墓中,二号墓葬的是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的墓,三号墓是利苍之子的墓。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填塞,其0土的女尸、素纱禅衣及一大批西汉器皿和帛书画等都保存于湖南省博物馆;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供人们参观。1号墓是西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的夫人辛追之墓。封土厚4米,墓室深16米,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堆到墓底为20.5米。葬制为二椁四棺,外由厚0.4—O.5米的木炭和厚1—1.3米的白膏泥封裹。椁室长6.72米,宽4.88米。共用木板70块,平直方正,都是巨大的整块木板,其中最大的一块,长4.88米,宽1.……[详细]
衡阳抗战纪念城
  衡阳抗战纪念城位于衡阳市雁峰区先锋路103号岳屏公园内。1944年,长沙沦陷后,日军分三路南进,直指衡阳。1944年6月20日,日军下达进攻衡阳的作战部署。同日,中国国民政府也向守备衡阳的陆军第10军下达了保卫衡阳的战斗部署。6月22日,敌机首度轰炸衡阳城,湘江两岸市区均引起大火。晚8时,由株洲、渌口沿湘江东岸南下之敌68师团,进抵衡阳市东郊泉溪,我第10军190师568团第1营派在耒水东岸的少数警戒部队即与敌交火,衡阳抗日保卫战从此打响。6月23日,敌第68师团欲从泉溪强渡耒水,被我守军击退;敌改绕耒水泉溪以南渡河登陆,被守军阻于五马归槽阵地。25日夜,敌攻占五马归槽和飞机场,守军596团-,夺回机场;次日,机场失守。28日,日军力图合围衡阳,发起了第一次总攻击。城南作为正面战场,战斗最为猛烈,敌我双方争夺张家山高地数日反复达20多次,阵地依然在我方手里。7月11日晨,日军发起第二次总攻……[详细]
长沙洪山寺
  长沙洪山寺,位于长沙城北捞刀河畔,毗邻湖南广电中心,长沙大学,山鹰潭渡假村,距长沙市约6公里。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洪山庙建自前明周姓山主,后经众姓重修,改名麓峰寺。庙前有洪山潭激水,滩水过辄激。”相传滩水与捞刀河、山鹰潭泉道相通,每年端午节间,潭边可闻附近划龙船锣鼓声。山鹰潭古称山阴潭、三眼潭,四周山峦迭嶂,林木葱郁,白鹭飞舞,景色宜人。昔日每当山洪爆发,浏阳河、捞刀河水从南北两个方向呼啸而来,为山所阻,水石搏击,轰然巨响,声如洪钟,浪高数米,而此山巍然屹立于洪峰之间,故名洪山。寺庙于清初康熙年重建,历尽沧桑,几度兴废,后改名为洪山寺。捞刀河,湘江支流,古名涝塘河。明《一统志》载:“河源出浏阳县石柱峰,名黄泥港,西流至长沙县被十三里入湘江。”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蜀汉大将关羽率军攻打长沙时不慎将青龙偃月刀掉落河中,关羽的随从周仓潜入水中将宝刀捞出,遂改名捞刀河,捞刀之处就改名……[详细]
114、辛女祠
辛女祠
  在沅水中游西岸,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绝壁(辛女岩),在绝壁的对面的盘瓠山脚,有一个岩洞(盘瓠洞),洞里有一只神犬(盘瓠)。神犬听说高辛王招募兵勇,他摇身一变,成为人形,从洞中钻出来,原来是一个英俊的后生。盘瓠在高辛王部下作战勇猛,但是他从不居功。高辛王和犬戎国交战,只因犬戎国吴将军太厉害,屡战不胜。高辛王告示群臣:有取得吴将军头者,许女为妻,提升职务,赐以金银。群臣惧怕吴将军,个个噤若寒蝉。三天后,一只色彩斑斓的狗含一人头伏于殿上。高辛王令众群臣辨认,确是吴将军之头。高辛王见献吴将军头的是一只狗,人怎能与狗婚配,高辛王拒绝嫁女。见父王赖婚,辛女便劝父王言必信,并声明即使是狗,也愿意婚嫁。高辛王见辛女当众顶撞自己,下令把她打入冷宫。半夜时分,禁锁辛女的宫门自动打开,那条狗跑了进来,二话没说,驮着辛女,从窗子飞了出去。盘瓠驮着辛女,来到沅水中游西岸的绝峰上。辛女住在绝峰顶上,盘瓠住在绝峰对面的岩洞……[详细]
孟姜女贞烈祠
  孟姜女贞烈祠是为纪念孟姜女所建。在古老的中国传说中,孟姜女是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徒步千里为丈夫送寒衣的奇女子。当时,皇帝为了阻止外敌入侵,抓走了所有青壮年去修建长城。孟姜女想到北方冬天寒冷,便立志要为丈夫送去冬衣御寒。在得知丈夫已经埋骨于长城之下而自己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时,她放声大哭,以至于天地变色、长城为之而崩塌。孟姜女贞烈祠地处湖南省澧县境内,位于澧县县城以东15千米的嘉山良种场内,所处位置山清水秀。有头门大殿、登祠台等建筑1000平方米,贞烈祠有阴刻楷书碑文“孟姜故宅”。据载:与嘉山一水之隔的孟姜垸是秦孟姜女故居。孟姜女与澧阳范郎结为伉俪,不久,范郎役长城一去不归,孟姜女常登嘉山顶望夫归来,故今山顶遗有望夫台,岩台上留有双尖尖的脚印,半山腰还有一圆石头,面平如镜,传说孟姜女常在此梳头,现有石镜之称。明嘉靖十三年,湖南巡抚林大辂和澧州知州汪倬曾在新洲嘉山为孟姜女重修“贞烈祠”。明朝吏部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