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文物古迹介绍

半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和政县洮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半山遗址是若干墓地和居住址的总称,包括瓦罐嘴附近的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边家沟墓地、王家沟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东的一个墓地,彼此相距1~2公里不等,处于被冲沟切割成的各个小山顶上。1924年首次发现,并在边家沟发掘了一座墓葬。边家沟墓葬的死者系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头朝东南,侧身屈肢。随葬品比较丰富,计有1件磨制石斧、1件半打半磨的石锛、2件砺石、8件彩陶罐和4件夹砂陶罐。彩陶纹饰的最大特点是用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构成漩涡纹、菱形纹和葫芦形纹等,还有棋盘格纹和瓜子纹。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青城古民居
  青城古民居位于榆中县青城镇青城、城河、新民、瓦窑村。青城古民居分为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三类,占地面积约29000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公共建筑包括青城书院和东滩戏楼。宗教建筑包括高家祠堂和青城隍庙。民居建筑包括45处,其中明代1处、清代33处,民国11处。民居院落避风向阳、背山面水,以院落式布局为主,多为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等形式。采用单面坡或人字梁架形式、单檐硬山顶前出廊结构等建筑工艺。门楼有砖雕门楼、六柱门楼、垂花门楼,有的还建有木制大车门。此外,石雕、砖雕、木雕独具地方特色。青城古民居集民居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为一体,构成一个有机系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实物证据,对研究地方乡土建筑具有独特科学价值。青城的古民居四合院顺小巷而建,有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过去,这些四合院的主人大多是各地商人,所以青城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吸取了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的建筑样式和特点……[详细]
罗家尕塬遗址
  罗家尕塬遗址位于临夏市南龙乡罗家湾村东北侧。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6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暴露有灰坑、房址、窑址和墓葬。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罐、钵、瓶、瓮等残片,多饰绳纹,彩陶纹样有黑彩勾叶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带状网纹;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灰陶壶、罐残片,多饰绳纹、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锯齿纹、葫芦网格纹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罐、瓮,多饰绳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折线三角纹、漩涡纹等。另采集有齐家文化的双大耳罐、侈口鼓腹罐和辛店文化的单耳杯、双耳罐、双袋足鬲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及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临夏万寿观
  万寿观在临夏市西两华里处“万倾塬头”,依北塬塬头五峰修建,观建于中峰,系河州八景之一。始建于唐初,1983年重建,是西北道教第二大观,与崆峒山齐名。万寿观自上而下,共分七级,为观音殿、真武殿、紫薇殿、玉皇殿、福禄殿、三清殿、混元阁,最高处于1994年建有七级宝塔,又名“乾元塔”,高43米。据河州志记:元,飞阳真人,在此-,成道羽化。明正德年间,定名“万寿观”。此观几经兴废,“文革”又遭劫,殿毁塔炸。今天,拾级而上,登顶峰,观州城一目了然。东有“万匠祖师殿”、“林-寺”;西有“二郎岗”,建有神殿;中有“栖仙洞”。观址山峰雄伟,楼阁重叠,林茂花香,景色宜人。邑绅张质诗曰:“吾邑西郊塬头,万寿古观元代修,飞阳坐化青峰子,神阳断起随浮邱”。……[详细]
白衣寺塔
  又称白衣庵塔。在兰州市庆阳路,因塔建在白衣寺中而得名。白衣寺内原绘有白衣大士像,尊奉白衣菩萨,寺初建于明崇祯年(公元1631年),后经多次战乱,只有寺塔保存到今天。白衣寺塔为实心砖塔,高约30米。塔基呈错牙式方形,长、宽各7米,高2.8米,四面镌刻花卉图案。塔身下部呈覆钵状,高约8米,最大处直径为6米。正南与塔基连接处开一佛龛,原龛内供有三佛像。塔身上半部为八角形锥体,高18.5米,共做密檐12层,层数为偶数,在国内罕见。每层每面各开佛龛1个,内各塑佛像1尊,共计96尊;每层每角悬挂风铃1个,共计96个,塔刹高约1米,形若宝瓶,以外镀铜的金属做成。塔前有清代改建的大殿,后为新建仿古式三层楼,1991年兰州市博物馆迁入。地址:兰州市庆阳路白衣寺塔类型:寺庙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电话:0931-8832817开放时间:8:30-17:30门票信息:门市价:10.0元……[详细]
下双大庙
  下双寨大庙位于城北下双乡政府东侧。初建年代不详,据魁星阁牌匾题记,在清嘉庆年间进行行过维修。现存魁星阁、大殿、三清殿、关帝庙、孤魂堂等13座建筑。是止前我区农村古建筑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宏大的一级建筑群。该建筑共八殿24间,建在3-5米高的双层夯筑土台上,大庙居后,座北向南,面宽3间,四周有廊,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斗拱为简化彩枋,四角翘起,下有木质瓜式装饰。魁星阁建在大庙工业东南角2米高的土筑台基上,为二层八角式圆顶建筑,自下而上由覆钵、露盘、圆光构成,阁的平面呈方形,四周绕廊,两面辟门,内有台梯可以攀登,塔式攒尖圆顶,刹为绿色琉璃瓦制作,上有葫芦形宝瓶,保存完好。阁上层藻顶悬嵌圆匾一块,书“笔占青云”。1983年进行过较大维修。……[详细]
苏家峡遗址
  苏家峡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中山乡东部苏家峡水库东西两侧的台地上。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距大地湾遗址7.5公里。东侧遗址断崖上随处可见散落的红陶残片,文化层厚约3米。文化层大约分三层,上层分布着瓷片、瓦片等,中层分布大量夹砂红陶、灰陶残片,多饰绳纹、弦纹等,下层分布若干处灰层、烧土颗粒等。附近断崖及村民院落中暴露多处白灰面,有的长达5米。西侧遗址主要分布在苏家峡村六队附近陈家沟旁朝东的断崖上,文化层厚约1米,在断面南端最下部有近20米长的灰层,曾出土石斧、石刀、石凿、人面形研磨器、纺轮和红陶单耳罐等。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据采集到的标本特征分析属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并存遗址。……[详细]
黑山岩画
  黑山岩画位于嘉峪关市区西北约10-20公里处的黑山南麓及东麓沟谷内。主要分布在四道股形沟、红柳沟、石关峡口、磨子沟、交河沟口、焦蒿沟内,总计212幅。其中,四道股形沟137幅、红柳沟南崖6幅、石关峡口南北崖44幅、磨子沟6幅、交河沟2幅、焦蒿沟17幅。黑山岩画属摩崖浅石刻岩画,刻凿方法主要有磨刻法、敲凿法、线刻法等。内容以舞蹈、狩猎、人物、动物、佛塔等为主,尤以反映野生动物的画幅居多,总计达20余种。从内容看,黑山岩画延续时间较长,可能从战国时期直至明代。黑山岩画是中国北方岩画的典型代表,作为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记事画,涉及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具有较高的艺术及历史价值。2013年5月,黑山岩画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仇池国遗址
  仇池国遗址位于西和县大桥镇仇池村。据《水经注》、《仇池碑记》(见《陇右金石录》)、《资治通鉴》记载:汉建安十六年(211),氐族杨氏以此为据点建立了前、后仇池国,国号“百顷”,经晋到隋六个朝代,灭于隋开皇元年(581),传世十八位,立3主,统治386年,南北朝时曾统辖陕、甘、川三省边境六郡十八县。仇池原名仇维山,因其上有池改称“仇池”,又名“百顷城”。该位于仇池山,其山为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793米,其山四面陡绝,三面环水,壁立千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所据,面积约4.8万平方米。历年出土有石碾槽、铜戈、匕首、驽机、镞和釜等。原城址已夷为平地,但现存遗迹对研究仇池国的历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详细]
红沙堡城址
  红沙堡城址位于民勤县新河乡泉水村东北500米。是一座土筑古城。分内外城,内城为汉代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长250、宽160米,面积40000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高15米,基宽6、顶宽2米,夯层厚0.08--0.1米。南面开门,门宽10米,门外有瓮城。瓮城呈方形,边长63米,墙基宽4、高7米。明万历九年(1581)在瓮城东、西两侧筑围墙,并利用内城南墙构成呈外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60米,面积28800平方米。城墙夯筑,基宽4米,高12米,夯层厚0.1--0.2米。城内外有汉代灰陶片、五铢钱、石磨及明代黑、褐、白釉瓷碗、罐等残片,有些瓷片上有“大明皇帝”题款。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汉代民勤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阳坝城址
  阳坝城址位于卓尼县卡车乡阳坝村。又名石堡城、石仞城。城依势而筑,三面临水。土石混筑。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650米,东西长约850米,面积552500平方米。现南墙残长135米,北墙残长约120米,南、北墙垣夯筑,东、西墙借天然石岩、山崖及夯筑在石壁间的墙垣构成,基宽6.5米,残高3.5--6.5米,夯层中夹树木条、鹅卵石,夯层厚0.1--0.12米,现南门墩尚存。城东洮河东岸山脊上有烽燧遗址及护城墙,城南洮河西岸山顶有4座烽火台及壕沟。城内出土有唐天宝八年(749年)秋七月二十日记的八棱《石壁战楼颂》碑刻、模印画像砖、彩绘骆俑及唐代钱币、兵器、铜镜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甘南唐代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窦家坪遗址
  窦家坪遗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贾河乡窦坪村窦坪社,东靠公路,南距宋家崖湾200米,西接窦坪社,北临海子河,遗址长约300米,宽约283米,面积约8.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1.7米。暴露有窑址、白灰面居址。遗址内包含三种文化类型:一是器形有盆、钵、重唇尖底瓶。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橙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彩陶饰黑彩弧线三角纹、圆点纹,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是器形有小口尖底瓶、盆、钵,采集有泥质红陶和橙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刻画纹,彩陶饰黑彩漩涡纹、水波纹、弧线三角纹,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三是器形有双大耳罐、缸、壶、玉铲,采集有夹砂灰陶片,饰绳纹、附加堆纹,属齐家文化遗存。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牛门洞遗址
  牛门洞遗址位于会宁县头寨子乡牛门洞村。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墓葬、灰坑等。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陶片为泥质、夹砂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样有橙、黄、五彩纹、鱼纹、鸟纹、圆圈纹、漩涡纹,器形有盆、碗、罐等;半山类型的陶片为夹砂红、灰陶,多饰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锯齿纹、水波纹、葫芦纹,器形有罐、钵、盆、瓮等;马厂类型的陶片为夹砂红、灰陶,饰粗条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圆圈纹、螺旋纹、波折纹、编织纹,器形有瓮、壶、单把筒形杯、石臼、石祖等。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不仅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区域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研究马家窑文化内涵的重要遗址。……[详细]
放马滩墓群
  放马滩墓群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放马滩,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1986年发现。同年5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发掘。本次钻探发现墓葬120余座,发掘14座,其中战国墓13座,西汉墓1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各种器物近千件。其中重要文物有竹简460枚,木板地图7幅,西汉纸地图残片1件。竹简为《日书》和《志怪故事》内容。放马滩墓群是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公共墓地,其中秦墓发现多而集中,出土物丰富。竹简是继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之后的第二次重要发现,也是甘肃省首次发现的秦文化典籍。7幅木板地图是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地图实物。西汉纸定名为“放马滩纸”,亦是目前时代最早的麻纸实物,将中国发明造纸术的年代提早了三百余年。……[详细]
张沟门石窟
  张沟门石窟位于合水县城北的太白镇爵芦河支流平定川河西岸张沟门路旁石岩上。距县城一百一十五公里。根据铭文,此窟建造于北魏太和十五年至二十年(公元四九一年至四九六年)。石窟群开凿在红砂岩上,岩高六米,长约十一米。全窟残存八个龛,共有造像三十一尊,其中四个龛保存较好,其余因自然和人为的伤损严重,造像漫漶,服饰不清。窟龛都是圆拱式,龛眉两端凤头反上,啄大而长,冠曲而丰,颈部片羽文,龛内均雕一佛二菩萨.佛面形方圆,两颊丰满,眉细而弯,鼻直,两眼直观,肩宽平,袒右肩,半披肩大衣,衣裙绕膝垂于台上,手作禅令印,结跏跌坐,菩萨分立于佛的两侧。此窟因早年被毁,现有遣像不多,保存亦不完整,但有开凿铭文,为石窟分期断代提供了确凿资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