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哈密市 > 伊州区旅游

伊州区文物古迹介绍

回王陵
  导 游 哈密回王陵坐落在哈密市西郊的回城乡,当地维吾尔族人称“阿勒同勒克”,也就是“黄金之地”。介 绍 哈密回王,实际上是一位维吾尔族藩王。因为清廷在新疆建省前,称新疆为回部或回疆。所以,这位维吾尔族的藩王被称为“哈密回王”,其辖地为除今巴里坤以外的哈密全境,并含今之鄯善。 清康熙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97年,哈密王的一世额拜都拉受清王朝册封。当时并不是“王”,为札萨克一等达尔罕。直至1813年七世博锡尔承袭爵位时,方晋升为“亲王”,传至九世沙木胡索特。1930年,沙莫胡索特命归而废,共127年。 回王陵实际上是1813~1930年,名副其实的三代“哈密回王”的陵寝,也就是额拜都拉家族七到九世成员的墓葬。 哈密回王陵建筑群占地约1.3公顷,周有围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始建于1838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世回王伯锡尔的大拱拜,埋葬着一世回王伯锡尔,二世回王默哈莫德王族40人。这是一座典型的……[详细]
天山庙
  导 游 天山庙位于哈密北部天山顶,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顶部修建关帝庙而得名。天山公路由此分道,急转直下,南去是南山口,北去是口门子。这里海拨2700多米,云巅鸟道,自古以来是东部天山南阳北阴的必经之路。介 绍 建庙以前这里称“黑绀岭”。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候君集平定高昌时,行军副总管左屯卫将军、姜行本曾在此制作攻城器械,事华立记功碑于天山之岭。元、明时期称“阔石图”岭(蒙语:碑岭)。 现在的天山庙,仅存有三间砖木结构的空殿和一块断碑。遂使今人有“破庙残碑映雪寒”之感叹。天山路蜿蜒曲折凡三十六盘,道旁山高林密,鹰啭鹿鸣。顺盘山弯道,登上天山庙山顶,豁然天开,俯瞰山下,只见-莽莽,雪光莹莹,一会儿朗月当空,一会儿云遮雾罩,一会儿大雪纷飞。游人旅客多驻足于此,领略一番大自然的奇妙景色。 现哈密市在天山庙立有班超像一尊,庙旁有一小屋,屋内藏汉、唐和清的碑刻,而唐的姜行本碑……[详细]
盖斯墓
  导 游 位于新疆哈密市西郊的盖斯墓又称“圣人墓”、“绿拱背”。介 绍 相传,唐贞观年间,应唐太宗李世民邀请,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派弟子盖斯、吾外斯,万嘎斯三人来中国传教。万嘎斯病逝广州,盖斯和吾外斯到达长安,受到唐太宗的欢迎。回国途中,吾外斯病逝于河西之回回堡,盖斯则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殁于星星峡,被草草掩埋。后来,哈密回王派人在星星峡为其修建一座拱背。 《新疆图志》记载:“星星峡麓有回纥墓。……土人为醵金建屋,覆其垄,祷辄响应,匾额充栋,亦有施锦幢墓上者,恒积尺许”。后来拱背被拆毁,民国28年(1939年)时由哈密伊斯兰教徒发起,修建了现在的盖斯墓,将盖斯遗骸由星星峡迁葬于此。 盖斯墓为伊斯兰式建筑,高约10米,下部方形,上部为拱式圆顶,顶部用绿色琉璃瓦镶砌,四周有廊檐,是一座融阿拉伯与汉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物。墓地四周筑围墙,墙内栽植各种树木花草,环境尤为典雅幽静。盖斯墓有世……[详细]
庙尔沟
  导 游 哈密市东去25公里,行至天山南麓的一条木秀水清的谷沟,便是风景如画的庙尔沟。介 绍这里曾是新疆哈密历代回王行宫的所在地,但是今天行宫已经不复存在了。1931年,行宫在哈密战乱中被拆毁。 在行宫存在的盛期,那时它是一座巨大的花园,花园的背后是有着深红色岩石的山峰。老回王喜欢到处旅行和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于是花园中种植着许多稀有的花木。这座花园有9重围墙,并且每道围墙之间的景色各不相同,人们从形状各异的围墙门洞之间穿行,如同一座迷宫。当老回王去世以后,行宫无可奈何的颓败下去了。 在今天,庙尔沟里仍然还能看到行宫的遗迹。在行宫的背后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向西北面的一座砂岩山,山上排列着五座佛教洞窟,洞壁上壁画的痕迹已经破败难辨,行宫西面的山腰上还存有一座7~12世纪的佛寺遗址。庙尔沟的山谷在春天会开满杏花,一直到秋季山冈起伏的斜坡全被丰富多样的植物覆盖着,成片的核桃树和榆树形成了宽阔的林带,山……[详细]
五堡墓群
  五堡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屋堡乡西北约2公里的戈壁深处,距今3200多年,是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晚期的氏族公社墓群。墓地分布在一土包上,平面呈半圆形,墓葬排列密集,在地表不见封土,出土有木器、陶器、石器、骨器、铜器、毛纺织品、皮革制品、干尸等。墓区于1978年发现,经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13座。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堡古墓群不仅在青铜时代的文化研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研究新疆民族起源和发展上,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堡墓葬墓表为一层厚10-20厘米的沙砾,沙砾层下为厚10-20厘米的灰色细沙石,墓口在灰色沙土层下,杂有石灰石或石英成份,墓穴多为长方形土坑,大多有生土或土坯的二层台,上封盖加工过的胡杨木,墓内多葬一人,侧身曲肢,出土随葬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没有明显的贫富现象。日常用品有陶罐、木桶、木勺、木梳、石杵、青铜小刀等,工具有木耜、三……[详细]
哈密回王墓
  哈密回王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西郊回城沙枣井,是清代新疆哈密历代回王及其家族的陵园,俗称“回王坟”、“王爷坟”。陵墓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3公顷,四周有围墙。建筑群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大拱拜(即回王坟),埋葬着七世回王伯锡尔及其大小福晋,八世回王默哈莫德及其王妃、王族40人。该墓为新疆著名的伊斯兰建筑,下方上圆,通高17.8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雄伟壮观素雅庄重。第二部分是南边的五座亭式木结构小拱拜,东西排列,为历代回王陵墓,现完整保存的只有两座。第三部分为艾提卡大礼拜寺,该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6米,占地2280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做礼拜。大寺顶棚内由108根雕花木柱承重,四壁饰花卉图案及阿拉伯文古兰经,是哈密地区最大清真寺。2006年5月,哈密回王墓作为清至民国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拉甫却克古城遗址
  拉甫却克古城位于哈密市五堡乡四堡村内,东距哈密市65公里。为汉唐时代城址。海拔614.2米。1957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颇具规模,有南北二城,平面呈“吕”字形。由于白杨河水自两城间流过,致使古城遭受破坏。城内已被辟为村民居住地或果园,原有建筑大多被毁。在古城内外发现的陶片主要是夹砂红、灰陶。多为轮制,火候较高。纹饰以花边刻线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有罐、瓮等。从形制特点看,与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0土器物多有相同或相近似之处。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庐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鄯善国被高车人攻破,部分人北逃伊吾,在这里筑城居住,称为纳职。唐贞观四年(630年),又在此设伊州,下属纳职县城。2019年,拉甫却克古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焉不拉克古墓群
  介 绍 焉不拉克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焉不拉克村,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新疆东部最重要的一处青铜时代的墓地,距今约4000年。墓葬分布在两条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土岗上,地表没有明显痕迹。墓葬形制主要有竖穴土坑墓、竖穴生土二层台墓,葬式为曲肢、直肢两种。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石器、木器、铜器、铁器、金器、骨器和毛纺织品等。彩陶纹饰与甘肃地区四坝文化和辛店文化彩陶纹饰相似。新疆哈密市……[详细]
艾斯克霞尔古城堡
  导 游 艾斯克霞尔古城堡位于五堡西南23公里的东魔鬼城中,海拔350米,维语“破旧的古城”之意。介 绍 艾斯克霞尔古城堡处在一片雅丹地貌的陡壁土岩丘中,背依雅丹而建,远处望去,城堡和雅丹相融一体无法区分。城堡坐南朝北,为上下二层土坯建筑、残高6~8米,建在离地面5米多的雅丹山丘的中上部。 这是近代(清)维修过的防御性设施,主要有两个城堡,上置晾望孔。在砾石地面上撒满了大量陶片,陶质有粗细砂红陶,彩陶、纹饰有横、竖及三角纹等,1998、1999年有人多次盗墓,干尸被弃之地面。这里环境极干热,古河床中滴水不见,古城堡据推测自青铜时代至汉唐明清都在使用,这里的一切至今仍被谜团环绕,有待专家学者和考古爱好者去研究。新疆哈密市……[详细]
白杨沟佛寺遗址
  佛教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又名台藏佛寺遗址,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佛教寺遗址主要遗存在白杨河西岸,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三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种建窟形式与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洞窟的平面大致有两类,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单窟,也有两窟和三窟相连,内壁均抹草泥,现依稀可见彩色壁画。……[详细]
拉甫乔克故城
  拉甫乔克故城位于哈密市五堡乡四堡村内,东距哈密市65公里,拉甫乔克故城颇具规模,有南北二城,平面呈“吕”字形,由于白杨河水自两城间流过,致使古城遭受破坏,城内已被辟为村民居住地或果园,原有建筑大多被毁,在古城内外发现的陶片主要是夹砂红、灰陶。多为轮制,火候较高,纹饰以花边刻线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有罐、瓮等。从形制特点看,与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0土器物多有相同或相近似之处。……[详细]
五堡古墓群
  五堡古墓群位于哈密市西南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五堡乡村西北侧,距哈密市区约75公里的白洋河流域,是现在维吾尔族聚集的地方,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群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座落在一临水的土丘上。1986年,自治区考古工作队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对该墓葬进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墓葬29座。初步探明其形制为竖穴土坑,土坯墓,葬式为单人侧身屈肢一次葬;出土器物主要有皮、茂、铜、陶、木、石等制品。经有关专家考证及仪器测定表明,属距今约2900~3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是金古并用时期的古墓葬。在诸多出土器物中,最著名的是3具干尸,干尸出土时其衣饰、肤肉基本完好无损,其中有一具干尸身着光面羊皮大衣,头戴红绿色格子的毛织物,脚蹬素色皮靴,其大衣外又拉腰系着一块浅灰色磨刀石和一只装有青铜小刀、小锥子的素色皮袋,除了鼻梁等处稍有朽蚀外,全身其他部位如毛发、皮肉、指甲等处均完好无损,这一奇……[详细]
焕彩沟石刻
  焕彩沟石刻位于哈密市以北约45公里处。体长33.2米、宽3米、高2米的方体天然石头。碑的南侧右端残存汉文“维汉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和“沙海”字样,初刻于东汉。碑的西面左端刻有两行楷书,隐约可辨首行“唐姜行本”四字及末行“贞观”“十四年六月”,为--利用汉碑而刻。“焕彩沟”三个大字是清代所刻。相传这里曾是唐代樊梨花行军途中休整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越往山里走,天气会越凉,若回头往山外走,天气则会越热,所以樊梨花才传令人马在此停留,进行了点将换装,并为死难将士在这里准备了棺木,当时人们见此情景,便给此处留名叫棺材沟。棺材沟一直沿用到清代,一次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路过这里,听说这条沟叫棺材沟,觉得很不好听,也不吉利,又看到沟内那斑斓夺目的众多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便下令改为今日的焕彩沟。南山口附近的洪积扇上有一座8米见方,高达10米的烽火台,西侧岗阜上亦有烽燧残留痕迹,曾是兵家必争之地。2019年10月7日……[详细]
白杨河佛教遗址
  看 点 这处遗址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寺院。兴盛于唐代,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被废弃。介 绍 遗址散布在白杨河两岸高高的土崖上。河东有3个洞窟、1座佛塔和1座大佛寺。大佛残高8.2米,估计整身高度在15米以上。大佛寺大殿高5层,这在当时已经是高层建筑了。 从白杨河上游到中下游六十余公里,还有一系列的佛教遗址,以及古坎儿井、焉不拉克古墓群、拉甫却克古城、艾斯克霞尔古城堡等。白杨河是一条璀璨的文化之河,其流域内的古文化被称为“焉不拉克文化”。  新疆哈密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