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榆林市 > 横山区旅游

横山区文物古迹介绍

波罗古堡
  波罗古堡,始建于北魏,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是一座雄踞大漠边关,弥漫佛光灵气,孕集天地精华,神密而又富有传奇的塞上古堡,被喻为“佛掌上的明珠”、“一个来自天国的地方”。“波罗”为佛经梵语,意喻渡(接引)到彼岸,因城堡西石壁天生巨大石佛而得名,明正统元年(1436)建堡,历经10年建成,万历元年(1578)重修扩建成现存遗迹规模。堡城东南高,西北低,总面积约20公顷,设有四门,东门凝紫、南门重光、大西门凤翥、小西门通顺。主街道宽8m,长500m,建有南瓮城、三官楼、玉帝楼、望胡台和木石牌楼各一个,形成了四楼骑街两牌楼的奇丽景观。古堡历为军事要塞。晋隋唐宋时都在这里设营建寨,李自成、李元吴也曾在此屯兵作战。清顺治十年(1654)设波罗营,辖归德、鱼河、怀远等十营堡,为边塞长城沿线三十六堡之最。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古堡先后增设守备署、州同署、参将府。民国元年(1912)裁撤其它建制改设为镇。……[详细]
五龙山法云寺
  法云寺俗称五龙山庙,位于横山县殿市镇五龙山村的五龙山支脉上,山体高70米,像一只巨大的龟体横卧在黑木头川中,呈南北走向。寺庙就建于山体上,东依银塔山,西眺黑木头川河和韭殿四级公路,南北临沟,距横山县城30公里。据民国十八年(1929)于右任题鉴的《陕西横山县志》记载:寺庙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对该寺进行扩建和维修。法云寺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总体建筑分两部分组成:前部分经山门、五龙照壁进入,由大雄宝殿、真武祖师、五佛殿、文昌殿等12座建筑组成。山门为洞式,位于龟的头部,两侧各踞石狮。五龙照壁距山门后2米的正中,壁面砖石,上雕刻五龙盘踞。真武祖师为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枕头窑洞式砖木结构,顶为卷棚硬山单檐勾连搭灰瓦顶。大雄宝殿与真武祖师殿相连接,内立数通庙志碑。文昌楼位于龟体中部,高8米,石结构正方形,正面有进深4.5米、高3米的窑洞式文庙……[详细]
肖崖革命旧址
  肖崖革命旧址肖崖革命旧址位于横山县城南102公里处的魏家楼乡肖崖村拐渠内。1947年转战陕北途中,中国0、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等率领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于8月4日至8月8日在此工作、生活了四昼夜。当时,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就住在肖崖村李俊臣的四孔接口窑内。窑院对面不远有一座小山犹如屏风,将旧址掩蔽起来。从山上俯视可见蜿蜒东去的大理河水缓缓流过,307国道像一条带子一样环山而过。毛主席工作疲惫的时候,爱在这座小山峁上散步。旧址是由四孔土窑接石头面组成的独院,左靠大路,右有居民。土窑深7米,宽3米,高3.3米,接口处深60公分,窗为圆窗,门为双扇门。从左到右一、二孔为前后窑(室),前室是发报室和工作人员休息室;后室是任弼时、彭德怀的寝室和办公室;第三孔是毛主席的寝室兼办公室;第四孔是周副主席的办公室兼寝室。现旧址院墙已塌,部分已被公路占用,窑洞内被淤泥淹没约20公……[详细]
鸿门寺响铃塔
  鸿门寺塔据《横山县志》记载:“响铃塔建于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年)”,距今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如果记载属实,那么就是陕西境内唯一的元代佛塔,因为另有记载说塔修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我似乎更倾向于明成化年间,因为陕北榆林地区的佛塔基本与长城和战区有关,大多修建在前沿,方便军民祈祷平安。因为龙的实际有效控制范围没有抵达榆林一带,明代以前榆林一带没有佛塔,榆林地区的佛塔基本都是明代之后修建,而塔湾这一带就是长城大边和二边的经过处,所以我倾向于明代修建。响铃塔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元代佛塔是个亮点,如果明代就很难有机会在陕西众多的明代佛塔中突围而获得国保的参评机会,所以目前文物方面订的建造年代是元代。响铃塔原名鸿门寺响铃塔,因建塔时塔上有风铃,风吹铃响,声传很远,故名响铃塔,不过现在塔上的铃铛早已无影无踪。响铃塔的整体色彩呈红褐色,与地面几乎要糅合为一体(被誉称为陕北的“铁塔”),塔共计十一层……[详细]
接引寺
  接引寺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十二年,位于横山县城东波罗镇,唐宣宗大中四年,一位印度僧人又将其改建,增辟石窟,塑造佛像,修建大殿,称为石佛寺。历宋、元、明、清不断修葺,形成一片建筑群落。期间香火鼎盛,艺术造型高超,可与龙门石窟媲美,康熙辛酉二十年,清圣祖玄烨皇帝御架亲征准噶尔,路经石佛寺,亲笔题书赐名“接引寺”悬于庙门,可惜在后来的-中被毁坏。随历史变迁导致香火一再受损,现在所见为后来恢复。接引寺依山而建,寺门就在省道的上方,门上匾额“接引寺”三字端庄秀致。拾阶而上进大门,穿过下层庭院,再登谒圣宫,直至石佛殿,石佛是接引寺最重要的的古迹,但因年长日久,风化严重,佛像只能依稀辨认,但面目失却了曾有的慈祥,倒有几分狰狞。据说石佛是天然形成的,也不知是真是假。接引寺其余建筑均是改革开放后复建的,包括乐楼、禅楼、钟鼓楼,以及大雄宝殿、华严殿等,还有道家的祖师三皇等殿,寺院还在扩建,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弘,红墙……[详细]
横山石寺洼石窟(石佛寺)
  石寺洼石窟石寺洼石窟位于横山县白界乡陈家沟村北0.6公里处的半山坡上,石窟座西南向东北,窟前田畴交错。窟东约0.8公里处榆溪河由北向南缓缓流过,窟东1公里为西-包公路,窟西距横山城80公里,北距榆林城仅20公里。石寺洼石窟营造时代,因无碑刻佐证,又无史志记载,只根据窟的凿造方式、造像组合、服饰比较、刻技等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为北魏晚期。石窟呈方形,平顶微拱,进深1.47米,宽1.48米,高1.68米。窟内三壁环坛,坛高约0.15—0.2米,坛上方三壁各凿一拱形大龛(俗称三壁三龛),龛高1.1-1.28米。龛内凿刻一佛二菩萨,佛像通高1.28米,高肉髻,身着交领右衽衣或通肩衣,结跏跃坐于仰莲须弥座或呈舒相坐式,衣裙遮蔽台座。菩萨袒胸露臂,胸饰璎珞,璎带绕身,下着羊肠大裙,裙脚外展,跌足全力于高低仰莲座上,多呈双手合十或两手交拢于胸前。窟外对刻二力士,头戴毡帽或束髻,身披战裙,大眼园睁,两耳垂肩……[详细]
石寺坬石窟
  石寺坬石窟位于白界乡陈家沟村北400米处的石寺坬半山坡上。石窟现存一窟,始建北魏,占地面积约2~3平方米,坐西南面东北。窟平面呈方形,平顶微拱,面阔1.48米,进深1.47米,高1.68米。窟内三壁环坛,坛上方三壁三拱龛,三龛造像各三尊,均为一佛二菩萨,门外立二天王,共有造像11尊。造像为砂岩质,剥蚀严重,面目、手臂多残。造像与窟连为一体,正龛阔1.24、深0.1、高1.27米,佛像通高1.28米,高内髻,身着交领右衽衣,两耳垂肩,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菩萨均袒胸露臂,发披两肩,缨带绕身,披錦在腹前打结,下着羊肠裙,裙角外展双手合缉,跣足站立于仰莲座上。左龛阔1.2、深0.12、高1.1米,佛像通高1.13米,两耳垂肩,身着交领右衽衣,屈右臂,右手似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束腰长方台座上;菩萨皆穿衣着裙,右菩萨袒右臂,横屈右肘于胸际,左手下垂似提一物,跣足立于仰莲座上;另一菩萨双手交拢于胸腹……[详细]
威武堡
  威武堡位于横山县塔湾镇塔湾村威武自然村东北约200米处,杨小川沟口的东山畔上,西与塔湾隔河相望,相对高约70米。城址所在的山体,平面呈长条状,地势平缓,东西北三面环沟,只有南部与其他山体相连,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50000平方米。城址所在地,位于二边线上,西距大边约9公里,现城墙砖石虽拆,但土基尚存,从残存城墙可见,墙体为土石夯筑,现存西城墙长约200米,高约0.5-3米,宽约3.5米;北城墙长约250米,高约0.3-2.5米,宽约2米;东、南墙已毁,南、北城门尚在,破损严重;城址内尚存东、西两处墩台,黄土夯筑,夯层厚约11-13厘米。现城址内植被茂密,种植豆子、荞麦、土豆等,城址内外分布四座庙宇,地表瓦片遍地,散见大量砖块、瓷片、骨骸。据史载,该堡始建于成化五年(1469),巡抚王锐设置,撤大兔鹘堡守军移驻这里,隆庆六年(1572)加高,万历六……[详细]
横山宝山寺
  宝山寺原名空山寺位于横山县东北二十五公里的无定河中游波罗镇烂泥湾村旁。建于何时,因年岁久远,碑刻无存,无实据可证。建筑面积达五亩,分前、中、后、左、右五个院,上、中、下三层。有楼亭、阁、台五处。据榆林府记载;“朔漠之山荡然,黄河连岗,叠岭,草木不生唯有县东北有宝山寺,于百万岗岭之内,起出之表”。按此记载,宝山寺所流传之事,实有之大,寺内石凿雕释迦牟尼大石佛宝座山基。宝山寺现占地六十亩,有原石佛像五尊,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无量佛殿、观音阁、三官楼、米来佛殿、真武祖师殿、关羽庙、娘娘庙、龙王庙、大仙庙等主要建筑,左侧有马王庙,寺前有镇寺大石一个,正殿面前有占地面积一百四十平方米的高大乐楼一座,下侧旁有禅堂会窑两院,背面有泉井一口和禅堂会窑形成一线。现在的宝山寺,风景宜人,建筑物气势宏大,壮丽辉煌。过去的宝山寺,饱受战乱之苦,十年内乱又残遭践踏。随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宝……[详细]
10、响水堡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水堡
  响水堡位于横山县响水镇响水村西南部,与镇政府的相对高度为78米,古城北临204省道。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置响水寨,属绥德卫。位于二边线上,西北距大边22公里。成化二年(1466)巡抚王复迁往黑河山,改名平邑堡。七年(1471)平邑堡泉水干涸,用水困难,延绥巡抚余子俊又迁回响水寨,改为响水堡。城堡平面略呈长方形,明万历六、七年间重修,砖砌牌墙垛口。据榆林府记载,“响水堡有东、南、西三门,楼铺14座和砖砌牌墙垛口”,清在响水堡设都司,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胡绍祖重修城垣,城周3里许,东门叫岳山寺门,南为望斗门,西为渊亭门,另有小西门。据《横山县志》记载;城内原有建筑祖师庙、九龙堡、城隍庙。响水堡占地14.48万平方米,现存夯筑南墙长218米,高8米,宽11.7米;西墙663米,高8米,宽7.5米。文革时期,城内庙宇被毁,明清风格,居民尚多,城北部一段1962年修榆靖公路时被铲平……[详细]
龙凤山庙
  龙凤山庙,位于横山县赵石畔镇东约6公里的龙凤山上,西为芦河,北为榆靖公路,距县城约11公里。龙凤山庙,东高西低,依山顺势,始建于何代,无实据可证,只有在被毁灭断碑上记载着大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维修过。现根据龙凤山庙南部埋藏的和尚墓碑记载,为大清乾隆三十六(1771)年,据现在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龙凤山庙,有庙宇30余座,东西长234米,南北为168米,整个庙宇规模宏大,工艺精巧,其中玉隍阁、娘娘庙、真武祖师殿、佛殿庙、石牌楼等建筑俯视山势,雄伟壮丽,是横山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寺院之一。玉隍阁,通面宽6米,为二层楼格式,高约12米,门前西壁有砖刻对联,四壁及檐下有砖雕图案。清道光、光绪年间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多次维修,目前保存完好。石牌楼,通面宽7.7米,高约4.8米,刻有匾额数块、对联一副及花卉图案等。牌记为“大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龙凤山庙有磬一口,记载为“光绪二十九年(1……[详细]
野猫山庙
  野猫山庙,又称灵应寺,位于横山县韩岔乡野猫山村东的大山峁上。占地3000多平方米,座西北,向东南,东西为沟,南北约2.5公里的长峁。远目瞭望方园约2至3百公里,其山势雄伟,风景秀丽。寺庙建于明万历年间,大清乾隆二十年、三十八年,道光年间进行扩建和维修。碑记记载“玄帝之成灵更赫也提衡坎位龙踞而虎蟠威震地方麒舞而凤翔以及买官土师九天圣母其不有感而有……玄帝庙一座名为灵堂应创上万历年间厥后补修代有达人”。又灵应山旧施之地为佛殿塔所施之地银买之地碑记“大清乾隆二十年(1755)”创建佛殿塔碑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野猫山庙宇碑记“清道光丙申年五月”。现庙宇由祖师、娘娘、灵官、龙王、山神、土地、奎星爷、文昌等庙建筑组成。祖师庙、娘娘庙为主体建筑,内为拱洞式,顶为竭山式,面宽分别为8.45米,进深分别4.4米和4.25米,卷棚为竭山勾搭式瓦顶。其它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使整座庙宇浑然一……[详细]
井湾古城山遗址
  井湾村位于响水镇无定河东南约5公里处。遗址面积大约30万平方米,东南北三面环山,西有一条小河(无定河支流),山势险峻,山顶处有石磊墙体,断壁仍依稀可辩,土墙体轮廓清晰,文化堆积层较厚,大约在2至3米在地层表面发现大量陶残片,有红陶、灰陶、彩绘陶,纹饰多样,有蓝纹、绳纹、网纹、方格纹、弦纹、红陶宽带纹、黑陶宽带纹、泥条指纹,陶器均为手工制,轮制口沿稀少,胎壁厚、硬度高,胎多为夹沙石,主要器具有平底钵、彩绘渔网纹钵、红陶粗胎细面碗、黑陶夹石网纹罐、折口鼓腹平底罐,石制细磨纺线轮、细打磨石佩、石刀、骨锥、古动物残骨等,文化层次丰富,灰坑较多。烧制陶器窑址发现十几处,白灰暴露面积残存多处。据考古专家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仰韶文化遗存较多,(参考)据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考古价值,为研究古人类文化开源具有重大意义。……[详细]
银州故城
  横山银州城遗址银州城遗址地处榆林地区横山县党岔乡,居无定河中游和毛乌泰沙漠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上,为当时重要的边关要塞。银州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以产良马而得名。古城系土筑成,缘河傍沟,群山拱卫,高耸云天,气势雄伟,俯视全城,分上、下两部分。上古城为小山岗,下古城是一片河旁冲积的平地,城墙用夯土板筑,夯层清晰,每层厚6.8厘米~12.13厘米,残高6~8米,厚9~10米,周长1583.3米;东城墙长326.5米,北墙长426米,外面加筑马面四座,长宽各4米,西墙及南墙结合部为弧形,边长830.8米,西面和北面各残留瓮城基址一处,东和南城墙的部分段落已被破坏,现一部分为农田,一部分被建筑物占用,但整个城址的轮廓完整、明晰。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青龙山古遗址
  青龙山位于魏家楼乡大理河南约1公里处。遗址面积约18000平方米,2004年4月5日经省市县业务部门进行为期两月的考古发掘工作,遗址时代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中晚期。寨墙遗址轮廓清晰,均为混石垒成,人类居址几处基本完整。据省市专家考证,属国内首次发现“可命为中国第一洞”。现出土的文物有:“骨针、骨锥、石刀、石斧、玉纺织轮、陶钵、尖底瓶、陶缸、陶盆等器物50多件,残片1万多片。出土文物由省考古研究所带回做进一步考证研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