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旅游

广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番禺陈氏宗祠(善世堂)
  陈氏大宗祠俗称善世堂,位于番禺市石楼镇一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年间扩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宗祠由头门、牌坊、正堂、后寝和衬祠组成,进深共四进,建筑面积为2472平方米。头门面宽三间17.84米、进深两间9.3米。前后廊设塾台,前廊梁架驼峰、斗拱均雕有花纹,额枋上承十七攒如意斗栱,正门上匾额刻“陈氏大宗祠”,额枋刻寿字纹饰和八仙献寿图。大门两侧各立一砂岩石狮,花卉回字纹石基座。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砂岩石砌筑,额枋、抱鼓石均刻流云、龙凤呈祥和花卉纹饰,1971年被台风刮毁,现仅存石柱、抱鼓石、额枋等部分构件。大堂面宽三间18米、进深三间13.7米,梁、枋、驼峰、斗拱遍施雕花纹,次间槛窗镶嵌砖雕花窗,正中悬挂“善世堂”牌匾,是重修时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题复刻。寝堂宽三间18米、深三间14.7米。堂内设一宽4.7米、深1.1米、高4.2米雕龙凤呈祥金漆大神龛,保存完整。现建筑……[详细]
262、光孝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孝堂
  广州基督教光孝堂位于广州中心城区,毗邻地铁,交通便利,是目前广州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2009年1月光孝堂被广州市政府评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她的历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光孝堂的建筑是中西结合的哥特式风格,从正面看似巴黎圣母院。坐西朝东,总面积1,470平方米,楼高五层,高26.7米、长35米、宽23米,堂体宽敞,大堂可容纳近1000位信徒聚会;三楼正面中间有一个玫瑰花形的彩色大圆窗,其直径约5米;南、北两边建有塔形钟楼,塔顶和周围用琉璃瓦装饰。整座教堂显得庄严肃目,雄伟壮观。……[详细]
塱头村古建筑群
  塱头村始建于南宋,定型于清末,拥有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古建筑群。初次来到塱头村的人都会为村口巨大的风水塘,和几十间一字排开的祠堂、书院所震撼。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砖建筑有近200座,是目前广州市保存规模最大、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塱头村被认为是“耕读传家”传统思想和宗族文化的典型体现,历史上,塱头村有云南左参政黄皞等15名进士、10名举人、15名秀才。至今村内还保存着24间书室,其规模之大,为珠三角地区仅见、全国罕见。……[详细]
文笔岭观音古寺
  文笔岭观音古寺坐落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808年),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致使寺院遭受严重的破坏,文革期间又遭到了人为的破坏。1995年重建。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妇人带着孙子经过文笔岭,孙子突然腹痛不止,老人无计可施,便祈祷神仙保佑。随后老人在附近草丛中看到巴掌大的观音像,孙子的腹痛也随之痊愈。老人认为这是观音显灵,回家后传颂观音功德,附近村民便在此修建了观音庙,因为观音突然在山上显灵,像是从天外飞至此地,村民们便为寺庙起名为“飞来观音庙”。……[详细]
光复纪念亭
  光复纪念亭是为纪念1911年至1912年香港同胞捐献巨款支持辛亥革命有功而建的。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时任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弃城逃生,当时在广州参加筹组广东军政府的香港代表自告奋勇,赶回香港发动捐献,从而巩固了广东军政府和稳定了革命局面。为表彰香港同胞慷慨捐巨款支持革命,广东军政府于1928年在这里建了光复纪念石坊,以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日军侵占广州后曾拆毁石坊。1948年广州和香港人民在原址上,用钢筋水泥及石坊残存的刻石重建四角亭一座,命名为光复纪念亭,以此永垂后世。……[详细]
中央银行旧址
  中央银行旧址位于在沿江中路193号。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8月15日孙中山亲手创办的中央银行。大楼高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大厅的外墙由花岗岩石构筑,门口两侧置两只西式风格的石狮,步上石台阶进入是营业大厅,大厅上空是椭圆形的透光棚顶藻井,沿藻井四周的楼道建有仿欧式的斯林科式柱子和罗马式柱子,其余外墙刷水洗石米,墙面饰以椭圆形图案,楼顶是低矮的女儿墙,大楼-建有围墙。后在大门的上端新建了一个遮雨的凉棚。现建筑保存完整。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政府设在广州。当时,金融混乱,财政困难,孙中山一面筹建黄埔军校,一面筹设中央银行。同年8月15日,中央银行宣布成立,行址在广州市南堤前中国银行旧址(今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行址)。第一届董事会成员:胡汉民、廖仲恺、邓泽如、叶恭绰、孙科、林云陔、宋子文,行长宋子文。中央银行直属国家财政部领导,属下分支机构先后在广州市内设立3……[详细]
下横档炮台
  下横档炮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南北台社区居委港前大道以东的虎门水道中间的下横档岛,占地面积约6700平方米。现保存的是清光绪八年(1882)建的9处后膛炮炮池。按从西向东排列的顺序编为1号至9号炮池,后膛大炮今已全无。岛的中心偏北侧有官厅、兵房、库房。是虎门炮台现存的主要部分之一。炮台见证了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开幕式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82年2月,并入“虎门炮台”,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番禺沙头东汉墓群
  番禺沙头东汉墓群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头街沙头村银平路龟岗东麓。1993年开始对墓地进行钻探和发掘。在长约300米,宽约100米的山麓范围内,发现东汉砖室墓22座,对其中的12座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各类随葬品近500件。此墓群的年代属东汉晚期,墓主应属当时有一定身份的富户或官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999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番禺沙头东汉墓群。东汉墓群墓葬构筑形式多样,其中单穹窿顶的有“中”字形、“十”字形、“凸”字形、“T”字形,双穹窿顶的有“串”字形、“土”字形等,大部分墓都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壁龛等组成。以现在保存较好、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为丰富的3号墓为例:该墓坐北向南。为单穹窿顶“十”字形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左侧室、右侧室、主室和壁龛组成。现存长8.25米。因遭破坏,斜坡墓道已残缺。甬道长1.10米,为双隅墙,券顶。前室……[详细]
藏书院村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始建清咸丰元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谭氏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23.6米,总进深39.1米,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中路建筑头门共十一架;中堂共十七架,前设四架轩廊;后堂共十五架,明间设有谭氏祖先牌位;中路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左右路建筑为衬祠,各面阔4.2米,与中路建筑以宽1.5米青云巷相隔。左路衬祠中后进已毁,部分墙体有裂纹。现状一般,祠内建筑有多处损坏。谭氏宗祠目前有部分木梁架发霉腐烂。后堂前二廊渗漏,有部分木梁架腐烂;中堂前右廊存在倒塌危险,左路衬祠中后进已毁,头门墀头砖雕有损坏。2015年12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藏书院村洪圣古庙
  洪圣古庙位于炭步镇藏书院村。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1998年重修。坐西朝东,广三路,总面阔18.3米,总进深25.6米,建筑占地386平方米。中路建筑山门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两间8.2米共十五架,前廊三步。前廊梁架柁墩、雀替、封檐板均施有戏曲人物、鸟兽花草等纹饰。虾公梁刻楹联“耋艾歌咏其来已久;樽爵静洁不懈益虔”,上款刻“光绪廿九年(1903年)孟秋吉旦立,顺德苏□湖□书”,下款刻“沐恩弟子儒雅堂来合号谭福扬谭桂扬谭金胜谭金镛敬奉”。大门两侧镶嵌花岗石,石门额阳刻“洪圣古庙”,落款刻“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桂月吉旦立”。石门联阴刻“流不竭恩波书院桑麻齐浴日,显无穷圣化狮山井里乐南天”。左右石檐柱刻楹联“恺泽颂旁流万顷水田开岁稔,新猷歌式焕千重狮岭起人文”,落款刻“嘉庆七年岁序壬戌(1802年)仲秋吉旦”……[详细]
沥滘卫氏大宗祠
  卫氏大宗祠:位于海珠区沥滘村,占地1911平方米。建于明朝年间,1993年8月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卫氏大宋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仪门、门楼、前廊、主殿、厢廊等。从祠堂进入前座,可仰望“百世周宗”横匾,而门楼的“燕子斗”拱相传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建造,两旁还有一对柚木对联写着“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主体建筑东西两翼有青龙、白虎巷,天街有花岗岩砌成的宽阔平台,四周围有花岗岩栏杆等。主脊上有动物和人物塑像造型,瓦檐有木雕檐板封瓦口及各种柚木木雕屏风、对联、横匾,工艺颇为精致。……[详细]
广州古海岸遗址
  广州古海岸遗址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由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平台三部分组成。它们由海浪侵蚀而成,是六七千年前广州古海岸存在的证据。如今海岸已南移了100多公里。该遗址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在海珠区石榴岗路,还曾发现有古沙堤,沙堤埋有海生贝类动物牡蛎的壳(蚝壳),这是古海岸存在的又一物证。这些海蚀崖、洞、平台、古沙堤以及大量的蚝壳,从不同方面印证了广州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具有颇高的科学、教育、旅游价值。1937年5月,中山大学地理学教授吴尚时首次在七星岗发现了这一片完整的海蚀台地、悬崖和岩洞,认定是距今年约五、六千年的第四纪所形成的地貌,证明了这里原是古海岸。现代地质学家又进一步研究认为,海珠岛在远古年代原是珠江出海口“漏斗湾”的群丘,经长期海浸后,其四周逐渐为泥沙所淤积,伸延而连结成陆,约到明代才形成相当于现在的规模。据悉这……[详细]
文冲陈氏宗祠
  文冲陈氏宗祠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文冲街文冲社区江北中约大街2号之一。始建年代待考,应不晚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1991年维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3.5米,总进深30.2米,建筑占地总面积407.7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陶瓦当。墀头灰塑如意图案。青砖石脚。前为旷地、街巷、水塘,其余三面为民居。头门面阔三间13.5米,深两间8米共十一架,建筑面积108平方米。前廊三步梁,博古梁架雕有寿桃、腾龙图案。两根石前檐柱以木檐枋与山墙连接,上施木雕驼峰、斗栱。大门石门枕,石门夹,木门板绘门神,石门额刻“陈氏宗祠”,仿陈白沙茅笔笔法,上款位置刻一篆印“嘉庆戊辰”(1808),下款位置有上下两方篆印,上“暮春”,下“□建”。墙楣绘画题诗。明间内设中门,现只剩门框。地面改铺水磨石。第二进为仪门,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楼。庑殿顶,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陶瓦当。檐下灰塑莲花托……[详细]
茶塘村洪圣古庙
  茶塘村洪圣古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南社。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2003年再次重修。茶塘的洪圣古庙是花都规模最大,建筑艺术、文化内涵个方面一流的。庙里面所有的木材都是坤甸木,门前立有两条龙柱。古村中最好玩的看点是“华尔街”——“财主佬巷”足征里,足征里巷是有名的财主佬巷,屋宇建筑十分讲究,统一为三间两廊,一式青砖,像广州西关大院那样,巷门加“抵制严嵩门”,大厅“趟栊”。村落中一年最热闹的是每年正月十六日那天早上八时的“抢炮会”,各房亲醒狮队陆续进场,各自带上雄鸡、四时果品,先到洪圣古庙拜祭,然后在庙前空地献艺,表演武术,各式器械、拳种、套路令人目不暇及。洪圣公是南海之神(茶塘村在历史上曾隶属南海),据说洪圣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姓洪名熙,唐朝人氏,曾任广利刺史,通晓天文地理,能准确预测天气及风暴(似诸葛亮般神奇伟大),曾经多次为南海地……[详细]
招氏大宗祠、仲山招大夫祠
  招氏大宗祠、仲山招大夫祠位于白云区金沙街道横沙社区,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北从招氏大宗祠建筑外缘外延5米,局部至仲山招大夫祠东北侧相邻建筑外墙线,西北、西南从祠堂建筑外缘外延5米,东南至仲山招大夫祠建筑东墙一线。建设控制地带:东北至塘钱岗街现状路东边线,西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15米,西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0米,东南至涌边街9号建筑南墙线、涌边街7号5层建筑东墙线及横沙大街现状路南边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