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旅游

桂林文物古迹介绍

荔浦文塔
  荔浦文塔,位于荔浦县城东南滨江石矶上。底部占地88.9平方米,底座直径10.64米。塔为八角七层砖木结构,高33.4米,冠葫芦宝顶。塔檐彩绘壁画,上下镶嵌有色琉璃瓦,每层塔角均有彩塑狮子、麒麟,正门柱衬托双龙抢珠图案,八面均有风门,门上端书有塔文,塔身以青砖叠砌,表层以清水勾缝,塔基为天然石矶,构筑工艺精湛。据史志记载,荔浦塔原称文塔,南宋时这里曾建有魁星楼。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贡生张宪为祀文昌在此建魁星阁,后因雷雨侵袭魁星阁倾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此修文昌塔,共五层,上层为魁星阁,塑有魁星神像。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周望增建两层,是为七层文塔。同时,在长生岭上另建一七层塔,与文塔隔江相峙,合成文笔一对。长生岭宝塔于1943年建中学时被拆除,荔浦塔因年久失修又遭雷击,塔身崩裂。1957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文革”期间,荔浦塔遭受人……[详细]
湘江战役全州觉山铺阻击旧址
  1934年11月25日,红军总部发布分四部突破湘江防线的命令。红军便设防于鲁板桥、觉(脚)山铺之间,阻击湘军西进,掩护红军主力渡江,湘江战役打响。觉(脚)山铺是敌人湘江的咽喉要地。觉(脚)山阻击战以五团政委易荡平等2000余名红军烈士的热血和生命为代价,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该战是湘江战役中最大、最悲壮的阻击战。凤凰嘴渡口为红军突破湘江最为惨烈的渡口。红八军团为掩护红九军团顺利渡过湘江,八军团一部在杨梅山伏击追敌桂军,在激战的同时,大部红军开始在凤凰嘴渡口下游董家堰水坝抢渡湘江。此时红军头上有敌机疯狂轰炸,后遭追兵用枪疯狂地扫射,正在抢渡的红军将士在江中伤亡惨重。据李德回忆,红八军团渡江前11000人,渡江后仅仅剩下1200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政委、红军诗人陈靖在《黔山湘江》一诗中写道:“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尸体遍江底。”反映了当时红军抢渡湘江的悲壮场面。觉山阻击战的惨烈代……[详细]
晓锦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晓锦遗址坐落在距资源县城13公里的晓锦村后龙山上。它的发现起源于当地群众蒋家祥提供的线索,1997年冬引起广西区文物工作队的重视,确认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重视下,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于1998年10月到11月、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以来先后三次发掘晓锦遗址,揭露面积800多平方米,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片、炭化稻米和果核等,并发现墓葬与建筑遗迹。这里出土的石器大都是磨制石器,有坠、镯、球、钻、锯、砺石等20多种,陶器有罐、釜、钵、碗、盘、纺轮、器座、支脚等。出土炭化稻13000多粒。经有关专家对原始文化层与出土文物进行分析,晓锦古人类遗址至少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应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期可能至商周时期。该遗址南区文化堆积层为6层,北区为9层。经地矿部岩溶地质研究所进行的14C测定,出土的古文物在3000至60……[详细]
44、感应泉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感应泉
  感应泉位于县城北面的仙宫岭下。宋代邹浩(原吏部侍郎)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井深3.3米,井口内径0.8米,井台占地面积约14平方米,井北面用石块砌有扇形护墙,护墙中间嵌有石碑,上刻“感应泉”三个隶书大字。井旁东侧立有石碑两块:一为民国8年里人陈炎武重刊立的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始得感应泉诗并序》,一为民国8年里人刘廷年立的《邹道乡平乐城北感应泉记》。据民国29年版《平乐县志》载邹浩《感应泉铭》曰:“昭州江水不可饮,饮辄发瘴,日用汲井乃在二三里外,又石路崎岖,忽于所居乐川之上仙宫岭之下有泉出焉,甘凉莹澈。一邦之井无与比者……日得四五斛,用遂有余,而人不劳,名之日感应泉。……惟泉沛然,莫遏其源,我感我应,其来自天。”井旁原建有“直接流风亭”,后改名“直接清踪亭”(已废)。感应泉为平乐九古井之一,1982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桂林云峰寺
  云峰寺是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区象鼻山西南麓。相传唐代这里曾建有温灵庙。宋嘉定七年(1214)方信孺在此建一书斋,取名“云崖轩”。明代这里又建“范方祠”,祀范成大、方信孺。清代改为寺,名“云峰寺”,后又改寺为庵,名“福利庵”。清咸丰三年(1852)太平军围攻桂林,在此设攻城指挥部。原建筑于清嘉庆三年(1798)、咸丰十(1860)和光绪十六年(1891)都曾重建或修葺过,系砖木结构的三进建筑,抗日战争中遭破坏:但未全毁。1953年人民政府曾予修缮。1979年全面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建筑,两层、三进、五开间,弧形式山墙,朱红色柱梁和窗灵,碧绿色琉璃瓦,已辟为云峰寺陈列馆,先后举办过《太平天国革命在桂林》、《桂林明清瓷器绘画》、《桂林出土文物》、《辛亥革命在桂林》、《李宗仁在桂林》等展览。……[详细]
桂林开元寺遗址
  在市区民主路万寿巷。寺始建于隋代,初名缘化寺。唐初称善兴寺。唐显庆二年(657)建舍利塔于寺内。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宋代又改名永宁寺、宁寿寺。元顺帝赐书“圆觉”二字,故又名圆觉寺。明代复名宁寿寺。清代称万寿寺。民国后仍称开元寺。据《临桂县志》记载,远在唐代,开元寺曾因纱灯延火烧毁而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又毁于火,洪武十六年(1383)再修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线国安、李宜民也先后进行过修缮。开元寺是桂林历史上一座名刹,唐天宝七年(748),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扶桑(日本)受阻辗转来到桂林,曾与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数十人,滞留寺中一年有余。但到清末,寺已荒废成“停柩庄舍”了。今仅存舍利塔。寺院房舍多毁或已改建作为他用。……[详细]
永宁州城城墙
  永宁州古城位于广西省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北端,与百寿岩隔河相望。永宁州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至今已经历529年的风风雨雨。古城最先为土城,城墙周长约1000米,高5米,厚2米多。成化十八年,改砌为石城;隆庆六年(1572),古城往西被扩宽80余米,建城门四座,东门叫“东兴门”,南门称“镇宁门”,西门喊“安定门”,北门为“迎恩门”。至万历三年,城墙增高到1.3米,加厚到0.6米;万历八年(1580),古城往北又扩展100米,城周长扩建为1277米,高6.33米,厚3.2米,城头垛637个,窝铺12个,兵马司4处,并在四座城门之上建起门楼。万历十四年(1586),在古城东面筑护城河堤430余米,城墙再次加厚,并加女墙窝铺。据当地史料记载,永宁州古城原为古田县治,明隆庆五年(1571)升为直隶州,称“永宁”,永宁州古城由此而得名。据文物专家考察,永宁州古城,在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详细]
桂林伏波山
  伏波山位于漓江之滨,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故以为名。又因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此,有远珠伏波传闻得名。唐时山上曾建有伏波将军庭。现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还珠洞、试剑石、千佛岩、珊瑚岩等名胜,还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钟,为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远珠洞内的试剑石,紧靠漓江,为一自洞顶垂悬而下之巨石,距地面仅寸许,戛然而断,实为奇观。相传为伏波将军试剑所致。远珠洞和千佛岩,分布着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称“伏波胜境”。在伏波山公园中,在三开对称、硬脊斜坡、黄琉璃瓦盖的仿古牌坊建筑。主体建筑上有楚图南书“伏波晚棹”的匾额:4根主柱上挂着张安治撰书的264字长联。“伏波胜境”丰富了园容,并起点景的作用。……[详细]
楚南会馆
  楚南会馆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城中心古龙街10号,座东朝西,东、北靠县旅游局,西、南邻大街,是县城内唯一的清代古建筑,也是唯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291.32平方米。楚南会馆建于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是当时居住在龙胜境内的湖南籍人士筹资所建,原是四合院,西边是戏台,南北是厢房,东边是神庙,神庙内原有菩萨五尊,解放前已下落不明,大门有石条阴刻对联一付“宫室虽卑,应识惟馨明德;衡湘在望,相逢好话家山”楚南会馆庙会日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民国县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改作临时监狱,解放初期人民政府也作临时监狱。1953年建立县文化馆后,用作图书室;1980年成立县文物管理所,作为文物展览场地使用,1981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宏谋宗祠
  陈宏谋宗祠座落在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有屋三栋。一进大门翘首望去,陈宏谋“进士”匾当先映入目中,匾左方刻着“雍正元年癸卯恩科会试中试第一百八名殿试第三甲九名”。第二进匾额为陈首壑“解元匾”,匾左方刻有“嘉庆癸酉广西乡试中试第一名举人”。陈继昌“状元”匾赫然居于正中,状元匾左端镌有“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此外,尚有陈钟琛、陈钟璐、陈兰生、陈兰策、陈兆熙、陈泰熙等人的翰林、进士、举人、拔贡等匾额多幅。从东氏家谱记载和宗祠所悬挂的匾额来看,自陈宏谋起到陈数功止的190年间,中科举者计有状元一名、翰林二名、会元一名、进士四名、解元二名、举人二十六名、贡生九名,总共三十五人,官至巡抚总督以上者四人,可谓盛极一时。……[详细]
静江府城地图摩崖石刻
  刻于城北鹦鹉山南山腰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城图,反映了当时桂林城池建设的科学和险固。遍布桂林名山崖洞密集而众多的摩崖石刻,为我国南方城市所仅见。南宋末年,蒙古统治者兴兵进攻广西,素有“用兵遣将之枢机”的桂林,从南宋宝佑六年(1258)至咸淳八年(1272),历时14年时间,筑城防守。城池竣工后,便刻下此图。图高3.21米,宽2.98米。图上绘制了主要街巷和山川名胜,但以军营衙署和桥梁渡津为主,并且标有南定寨、戍军寨、戍将衙、望火楼、都作营、小教场、桂林驿、马军寨、右军寨、守兵寨等名称,展现一幅大军屯戍的军事重镇的图景。图额有记,详细记载了修城经过、城池尺寸和用工费料。该城图年代仅次于苏州现存的《平江府城图》。……[详细]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是一幢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中式两层木楼房建筑。过去是黄旷达住宅及“万祥坊”。1938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派李克农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为办公用房。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上为秘书室、会议室、机要室、电台以及周恩来等同志来桂指导工作时的住房。办事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遵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团结抗日爱国人士支援抗日,作出重要贡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坐东朝西,3开间2进,长方形2层中式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原为黄旷达的万祥醋店房。1938年11月下旬李克农率工作人员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办公用地。办事处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详细]
平乐粤东会馆
  粤东会馆位于平乐镇大街56号,系住在平乐县城的广东籍人士为进行交往和商业活动而兴建。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建成,嘉庆十一年(1806年)重修,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复修。为砖、石、木结构,由前厅、天井、天后宫、厨房等部份组成。总面积496平方米。该建筑形似“回”字,四角四檐天面盖有黄色琉璃瓦,檐下四角为雕花吊檐档板,屋脊高0.5米,绘有一幅幅古代故事人物画像。历代重修会馆的碑刻共14幅也嵌入墙内。民国10年11月27日,孙中山北伐路经平乐时,曾应邀到此会馆参加广东籍人士举行的欢迎茶话会。馆中建筑上的雕画,在“文革”中被毁。……[详细]
灌阳县烈士陵园
  灌阳县烈士陵园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中心,占地面积15亩,修建于解放初期,是我县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县级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灌阳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在第二次革命战争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时期等历次革命运动中,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壮烈牺牲,留下了光辉业绩。特别是红军三次经过灌阳,数千红军英烈长眠在灌阳这块土地上。据调查统计,烈士纪念碑共收录革命烈士1553名,其中红军烈士1406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名,抗日战争时期6名,解放战争时期92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47名,这些革命先烈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和怀念。……[详细]
逍遥楼遗址
  在今市区滨江路北段解放桥与伏波山之间。始建于唐,为唐代桂州城之东城楼,上置颜真卿所书“逍遥楼”石刻碑一方。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间进士,曾做过殿中侍御史、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后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其书法凝重实、雄健有力,独创一体,人谓之“颜体”。颜真卿并没到过桂林,相传此碑是据蒲州(今山西永济)碑石钩摹重刻。因置于东城楼,故此楼称“逍遥楼”。宋崇宁元年(1102)。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程节对楼宇重加修建,并改名“湘南楼”。现存“逍遥楼”碑阴的《湘南楼记》,记载了修楼经过和更名缘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