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文物古迹介绍

两院禁约碑
  两院禁约碑碑立于马厂驿前铺村口,碑高150厘米,宽80厘米,今犹存。碑文“凡上司经过本驿蒙化府掌印佐二官不许远出迎送,违者以奔竟论黜。”马厂驿前铺是古博南道上重要驿站,该地为原蒙化院道府辖区漾濞驿前铺古道,而该段古道与永昌府辖区古道相连,故此碑为“蒙化院道府”和“永昌院道府”共同规定的禁约。凭此推断立碑时间在康熙年间或以前。……[详细]
藤桥常住碑
  藤桥常住碑旧时,平坡村北路口漾江面上曾建有一座藤子桥,是西岸向阳、石坪、高发三村通往平坡的重要桥梁。西岸桥头立有一块“藤桥常住碑”。碑高120米,宽0.57米,大理石。该碑于1958年被拆除,1966年被一村民背回石坪村用作桌面。现碑石犹存,但石碑一角断落遗失,立碑年代无考。……[详细]
“江流有声”石刻
  “江流有声”石刻该石刻原址在金牛村东南角约500米的公路下河边。在一巨石斜面上一块长1.75米,宽0.7米的长方形空间内,由右至左,横书草刻有“江流有声”四大字。字高约0.8米,宽约0.06米。该石刻为漾濞县知事王协忠于1916年书题后令石匠镌刻。现因修筑大漾路,已将石刻凿切下来,迁至南面约百余米的公路边,镶砌于另一巨石之上。……[详细]
平坡“旌表节孝”石牌坊
  平坡“旌表节孝”石牌坊建于清同治五年(1867)。在原平坡区政府旧址大门左侧约30米处,这是一座四方石柱的三孔牌坊,中间一孔宽2.5米,两边各宽2米。牌坊立四根大方石柱,中间两根高4米,左右两根各高3.5米。石柱边宽均为40厘米,顶端各雕有一蹲石狮子。从地面向上高2.6米的牌坊的三孔架上,都用大横石条镶嵌着一块与石条长度相等的大理石横匾,横匾的前后两面书写着文字。再往上一层,又有一块也是用石条镶嵌着的大理石横匾。上下两块横匾之间,安放着一块长80厘米,宽60厘米的大理石直匾,上面用金粉书写着“旌表节孝”四个大字。这座石牌坊是朝廷为表彰孝子杨飞熊,“允准旌表,流芳百世”而拨资建造的。石牌坊建好后,为了教育后人,由蒙化府出面,遍请滇西一带府州县-及地方知名人士,前来平坡街参加“旌表节孝”牌坊落成典礼。在庆典会上,宣读皇帝的圣旨:“凡大小-通过牌坊时,要下轿下马。”该石牌坊已于1958年-时被拆……[详细]
漾濞苍山崖画
  该崖画地处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金牛村东南方向约距三公里外的点苍山半坡吃水箐,海拔2070米。该地形略呈交椅状,中横一缓坡,绘有崖画的巨石卧于缓坡顶上。巨石系花岗岩质。宽19.9米,高8.25米;崖顶有崖房,画面基本平整;北偏东59度走向;崖下系泥质平地。崖画长5.6米、宽4米,总面积22.4平方米。崖面分别以土黄色和赭红色线条绘制,其内容共分为五组。由于崖画风化剥落及岩浆淋覆,可以辩认清楚的图象有人物、动物、植物手摸印等200多个,以及表意图象等,内容有:放牧:采集(摘野果)、狩猪、舞蹈、房屋(干栏式)等。反映了先民生动而丰富的原始生活……来自全国各地的崖画专家普遍认为该崖画系西汉之前作品,很可能是最古老的史前艺术。与广西、西北等地的崖画有一些相同点,同时又有较显著的区别;与云南其它地区发现的崖画也有一定区别;该崖画画面集中,内容丰富,图象生动,是不可多得的一处崖画。专家们赞扬该崖……[详细]
瓦厂蛇马村彝族(腊罗支系)墓群
  瓦厂蛇马村彝族(腊罗支系)墓群瓦厂蛇马村彝族(腊罗支系)墓群位于境内白竹山南坡,漾江西岸,蛇马村后面的岭岗上。全面积约4800平方米。较早的古坟无碑,有文字记载的一块墓碑为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立),古墓上雕有禽兽和花卉等纹饰浮雕。……[详细]
回龙山塔
  回龙山塔回龙山塔,俗称文笔路,1979年经弥渡县革委会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弥城东门外回龙山(也名景屏山或谓大尸山,即今称的朱山与文笔山或塔山的全称)北端。此塔为密檐式六方椎形实心砖塔。塔身共11级,通高约14米,各级出檐较短,皆以花边砖出挑为犬牙状,通身以白灰抹面。基座高1.8米,周长11.5米,青条石镶砌,塔刹由宝盖、宝瓶组成。此塔始建至今,未闻史记有毁损重修的记载及传说,距今近400年,历经数次大地震,仍无歪斜损坏现象。……[详细]
168、谷女寺
谷女寺
  谷女寺谷女寺又名高娘寺,在红岩乡西北2.5公里处古城村后。原寺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传原为南诏王避暑宫,又传为纪念牧猪少女高娘骑猪化象开天而建寺宇,《滇系·杂载》记述说:“白崖高氏女,年十三尚不能言,其兄从军东川,三月不归,此女一日忽语嫂曰:兄缺粮,吾往饷之”。家喜其开口,戏应之曰“当将裹饭去”。高女果行,家人笑,蹑其后,至磐陀石下入水涧而去,觅之不得,众方惊怪。米已,高女忽至,谓家人曰:“兄一旅之众皆已饱矣”!且言军中地形事势,其嫂不信,谓东川距此二千余里,安得即至,不知其有神力也,及以衣授之曰:“汝送与兄,取其垢衣来”!自是送饷日以为常。高女常牧一白猪,一日谓家人曰:“军回矣”。遂骑白猪,化为象,腾空而去。故又名高娘寺。《万历赵州志》称此为赵州八明之一——“天开玄窍”。寺建于莲花岩上,坐西北、向东南,寺周林木葱郁,清泉潺潺,奇石累累,立于寺前,可览弥川烟景,是夏日避暑胜地。莲花……[详细]
大理龙潭殿
  巍宝山文昌宫,俗称龙潭殿。龙潭殿位于巍宝山前山,是前山的中心殿宇。传说龙潭殿始建于汉代,初期是当地的土著民族祭祀龙的地方。清初成为道家的道观,有关圣殿(二殿)、魁星阁、金甲殿、文昌殿(大殿)等建筑,供奉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等神。龙潭殿以“龙池秋月”的景色和《松下踏歌图》而闻名。在关圣殿和文昌殿之间由地下泉水汇聚为一池潭,称为龙池或龙潭。池中有个六角形的亭阁,叫“文龙亭”,亭子的两旁有拱桥相连,水池的四周镶有雕花大理石栏杆,池旁杨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镜,环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洒在水池中,清丽无比,被称为“龙池秋月”的美景。古人曾赋诗道:“草草横塘一镜开,碧开青晓见楼台;夜凉风度钟声静,恐有蛟龙出洞来。”《松下踏歌图》绘制在文昌宫文龙亭右侧桥墩的石灰墙上,下部分因水浸蚀已有些模糊。画面宽约100厘米,长约120厘米,画0有30余人,用黄、黑、蓝、赭、绿、白等多种色彩绘画而成。画中人物的男女……[详细]
大理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洱海东边玉案山南部山顶上。通往观音阁的路很陡,在拐弯处凸现出观音基座数十丈高的笔直挡墙。这挡墙全用海东著名的呈立方体的"五面石"砌成。观音阁分上下两层,采用白族民间传统的亭阁建筑形成。双脚盘曲、端坐于莲台的观音像、塑子第二层、玉颜生辉、慈眉可人。这儿香火很旺,每年火把节更有来自附近各村的船家前来聚合,叩拜观音。观音阁最妙的去处在楼上的回廊。在此,向东可眺望向阳村和塔村间的港湾,那如林的帆樯,象枝枝巨笔,抒写出洱海渔家水上实力和豪迈的情怀。转身向西,则见海水澹澹。波光闪闪,白帆点点,鸥鸟群群,整座建筑恍若浮于海心。它活脱脱就是飞至海上的篷莱仙境。……[详细]
大理灵官殿
  灵官殿又名主君阁。灵官是道教的0神,一般布局在较大的道观两侧。但巍宝山前山的灵官殿却是独立的单一殿宇,与玉皇阁在同一轴线上,灵官殿成了玉皇阁的山门。灵官殿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咸同年间被毁,光绪年间进行过复修。正殿内曾祀有一座青铜铸造的王灵官像,重达200余公斤,灵官手执的金鞭为铁铸,整座神像十分壮观,可惜1958年-时被毁。殿内现在的灵官像为泥塑,赤面,三只眼。殿内供奉的炳灵太子,又称华光大帝,是南方道教特有的神人,民间称之为“火神”。灵官殿内有明代晚期种植的“桂叶银红”山茶花树两棵,今仅存一棵。古山茶树高十六七米,直径约15厘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大理山茶花。每到春季,山茶花开数百朵,大花如碗,红似胭脂,异常艳丽,远远看去好像一片云霞依半空,近看像灿烂的红日光彩照人,古人誉其为“山茶流红”的胜景。相传,古山茶原生长在深山丛林中,明末清初修建灵官殿时,道人把它移栽到殿内,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详细]
172、斗母阁
斗母阁
  斗母阁是巍宝山上最高的殿宇,海拨为2569米,也是巍宝山前、后山的分界标志建筑物,人们习惯将斗母阁正前方的北部山林称为前山,背部南方山地称为后山。斗母阁的楼阁建筑在高耸的石崖上,气势雄伟壮观。由西厢房北斗殿、东厢房南斗殿、过厅和斗母大殿组成。斗母阁始建于清初,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重建。今天见到的殿宇就是清乾隆年间的建筑物,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巍宝山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之一。斗母阁大殿内供奉斗母。斗母又称为斗姥或斗姆,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众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握农业节令的神。斗母像雕有三眼四头六臂,显示她神通不凡的本领,两旁立月金童玉女。斗母大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南斗殿和北斗殿。东厢房南斗殿供祀南斗众星宿神,分别为福、寿、禄三星和监簿大王星、文昌炼魂、保生大道、保命大道、司禄上相镇岳等道教神像。西厢房北斗殿供奉北斗众星宿神,分别为北极武曲纪昌星君、北斗丹地廉真罡……[详细]
大理万人冢
  大理万人冢位于下关老市中心的万人冢,是安葬唐天宝之战剑南留候李宓及阵之将士的大型墓冢,墓冢呈圆型上包,两层基石全部用青麻石砌成,四面围着两道大理石围栏,占地约360平方米,墓冢前立着刻有"大唐天宝战士冢"的大理石墓碑。明云南点兵官邓子龙为其题诗云:"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并刻成石碑立于墓前,1986年对古墓冢进行了修复,整个天宝公园沉浸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详细]
老清真寺
  老清真寺地点:漾濞县下街公路西侧。现状:老清真寺现存大殿,大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通面阔21.5米,进深16.7米,高11.8米。殿内原会满伊斯兰经书图案地藻井已被拆毁,屋顶山脊已毁仅作简易修盖。现有的16扇漏透雕花格子门仿上街清真寺格子门图案,于1995年雕成。背景资料:据考证,下街老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清咸丰时杜文秀反清失败后,被清政府为文庙,塑有孔子及七十二贤,悬有“大成殿”等匾额,并兼做学堂。本世纪五十年代,办过织布厂,后又改为县粮食局仓库。1994年移交下街回民管理。该寺原有大门、叫拜楼(又名望月楼)、二门及其建筑群。原大门为三开间牌坊式,明间高,重檐飞角。大门后为照壁。照壁后为叫拜楼,三层双檐,作东面西。叫拜楼进为二门,双柱架斗出阁,二重檐。二门后为水池,池上架有大理石拱桥及大理石栏杆,大桥前竖有一架四柱三空大理石坊。左右庙房各五间房前清水环绕,左右各建有石拱桥,桥前亦有双柱单……[详细]
多祜村火葬墓群
  多祜村火葬墓群弥渡县多祜村火葬墓群位于多祜大村对面的山岭上,当地彝族称此地为“林伯卓”即大坟地。此地距多祜村委会1公里多,距弥渡县城31公里。火葬墓群于1977年多祜大队第三生产队开挖养蜂场时被挖出,面积约1680平方米。当时,在养蜂场范围内,农民挖出了大小不等的火葬罐近百个,罐内装骨骼、骨灰。据村里当天参加挖土的群众介绍,出土的火葬罐有黑灰陶、彩陶及瓶罐陶三种。彩陶中,绿釉、黄釉、白绿釉等均有,制作精美细致,色彩鲜艳、雅观。施工中挖出的大量火葬罐,皆被农民挖烂、砸碎,无一幸存。因为当时挖出火葬罐一事令大家十分惊奇,所以现在大家还记忆犹新。出土的火葬罐,据其容量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最大者高约70厘米,上部扁圆处,直径有46厘米,下部最小处直径20—30厘米,盖高约20厘米。最小的火葬罐,高约30厘米,腹部直径约15厘米,盖高约10厘米。中等的火葬罐,高约45厘米,直径约为30厘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