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黄山市 > 黄山区旅游

黄山区文物古迹介绍

61、麟凤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麟凤桥
  麟凤桥黄山市仙源镇水东村横跨麻川河,为五孔石拱桥,桥长91.6米、宽7.1米、高12米。桥南侧有石经幢一根,地面刻一枚钱纹。麟凤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竣工,清光绪五年(1879年)曾维修过。该桥系一座单曲拱形石桥,全青麻石垒筑,六墩五孔,长91.9米,宽7.65米,高12米。整座桥有34对石柱,两头有2对抱鼓石,桥中间两边石护栏上皆有碑刻。桥南端左侧有石经幢一根,旁边地面青石刻有钱纹一枚。板石潭石刻年代为明至民国时期,由五个石刻题诗、一尊石刻佛造像组成,面积为220平方米。……[详细]
62、希贤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希贤桥
  希贤桥位于黄山区永丰乡,时代为清。希贤桥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知还山庄
  知还山庄位于黄山区耿城镇沟村村由当地徽商谭芝屏所建。民国9年动工,民国16年建成。山庄内建有花园、庭院、水池等。主楼外部为西班牙建筑形式,内部参入徽派建筑的元素,坐北朝南长方形两层楼。面阔12.8米,进深24米,楼高12米。建筑面积614平方米。保护范围:四周院墙外,东10米,南10米,西20米,西北角8米,北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30米。……[详细]
64、树德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树德堂
  树德堂位于黄山区仙源镇,时代为清。树德堂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甘棠巽峰塔
  甘棠巽峰塔位于黄山区甘棠镇,时代为清。巽峰塔,又称文峰塔,位于黄山区甘棠镇城区鼓山(原黄山区政府招待所西)。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巽峰塔建设于清顺治十年(1653),六角三层楼阁式建筑结构砖塔。高十点五米,底层直径3.7米。一层有门,二层有五窗,三层有三个长窗。原塔内有楼板、楼梯,现内空无存。一、二层为平行莲花纹饰檐口,第三层微弧形莲花纹饰檐口,塔顶破落,长慢杂草。进塔门二层墙上有一小方形龛洞,内书“世德堂”、“道光十八年八月重修定”字样。巽峰塔旁原建有七松书屋,民国时拆除。“塔影松声,萧然远俗”,是原甘棠崔家十二景之一。今书屋拆除,塔存,塔刹已被雷击毁。2011年4月,黄山市对巽峰塔进行全面维修,包括塔身的矫正,塔身裂缝及破损处的整修,塔顶、塔裙的维修,防雷设施的安装,周边环境的整治等。施工过程中除尽量使用原始材料外,墙体、塔顶瓦接缝一律用石灰、粘土、糯米稀按比例配置的粘合剂等传统工艺。……[详细]
板石潭石刻
  板石潭石刻位于黄山区仙源镇,时代为宋。板石潭摩岩石刻,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在仙源麻川河旁,因河旁有200平方米平面花岗岩石,石旁有深潭供人垂钓,先贤在此游玩时,曾题诗刻文于板石上,故称板石摩岩。现在字迹清晰的诗文尚有5首,如明太平知县刘元凯(又名刘云鹏)诗文曰:“移怀就溪山,鱼鸟来争鸣,呼童分一瓢,化作天边斗。”此石刻今为黄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晦庵手迹”,在永丰乡祥符村狮山。此山有平台石丈余,朱文公(朱熹、号晦庵)过访学士孙觌时,同游狮山,书“秀阴”二字镌刻在平石上。志云:“秀阴”二字勒其上取佳木秀而繁阴之义。“青鸾峰摩崖石刻”在黄山风景区青鸾峰上,石壁上有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唐式遵落款镌刻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10个大字,刻字雄俊挺拔,气势非凡,字径6米,为安徽潜山石匠所刻。板石潭石刻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桐子山遗址
  桐子山遗址位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朱坊农场。在修水渠中,深挖3~4米出土新石器时期遗物有斧、凿、镞、刮削器、网坠和各式陶鼎足、陶器口沿、器壁、陶纺轮等。时代为新石器。桐子山遗址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家山遗址
  李家山遗址位于黄山区乌石乡,时代为新石器。李家山遗址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9、继序堂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继序堂
  继序堂位于黄山区永丰乡,时代为清代。继序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众家山遗址
  众家山新石器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遗址。位于黄山区城西25公里的太平湖镇,铜黄公路(铜陵至黄山)旁。遗址面积1万余平方米。因遗址为众家山山脉一高坡地,故名众家山遗址。1970年,陈村水电站建成蓄水,遗址大部分被水淹没。旱季水位下降时,遗址仍可露出水面,地面可见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等遗物。该遗址1993年发现。区文化部门多次派人到实地进行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有磨制石斧、石刀、石铲、石、石、网坠等石器30余件;有陶器和原始青瓷器豆、尊、壶、纺轮等完整器皿10余件;还有红、灰印纹陶片百余件。陶片多为灰陶,红陶次之;有夹砂陶和硬陶两种。可辨别的主要器形有鼎、罐、钵、尊、豆、碗等;陶片的饰纹主要有方格纹、席纹、米字纹、回纹、圆圈纹、水浪纹、曲折纹、弦纹等。从采集的标本看,石刀多为双把石刀,与本区蒋家山遗址、龙王井遗址出土的双把石刀相似,但制作较粗糙;出土的网坠有大有小,大网坠一般长5厘米,宽……[详细]
粟裕将军墓及谭家桥战斗指挥台
  粟裕将军墓及谭家桥战斗指挥台位于黄山区谭家桥镇,时代为民国。谭家桥战斗遗址位于今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石门岗。,红军与国民党围剿军展开激战,特别是争夺石门岗制高点的拉锯战最为激烈。战斗持续到黄昏,终因寡不敌众,千余名指战员伤亡,年仅22岁的寻淮洲(红10军团19师师长)身负重伤,在转移途中牺牲。粟裕将军曾先后3次来到谭家桥,为纪念与他生前共同战斗而牺牲的战友,生前曾遗嘱将其部份骨灰安放于谭家桥。遵照将军的遗嘱,1984年4月,在谭家桥白亭建有粟裕将军墓。石门峡现仍存红军当年战斗的战壕和方志敏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指挥台等遗址。粟裕将军墓及谭家桥战斗指挥台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