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海曙区旅游

海曙区文物古迹介绍

张苍水纪念馆(张苍水故居)
  张苍水故居,位于宁波海曙区苍水街,2005年归入杭州张煌言墓,被浙江省人民0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张煌言墓(含张煌言故居)。张苍水(1620-1664年),名煌言,字玄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能文章,善骑射,好论兵事,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顺治二年(l645年)清兵南下攻陷南京后,他同浙东义士钱肃乐、董志宁等一起组成一支数千人的武装在府城隍庙起义抗清,他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后,与郑成功军配合,协同作战,辗转于苏皖浙闽一带。1658年,他的部队溯长江而上,连续攻取四府三州二十三县,后遭清军重兵攻击,部队溃败,不久再招旧部,继续南征北战,抗击清军。康熙三年(l664年)闽战一役遭受重伤,遂散兵隐居象山县南田悬岙岛,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清人礼待劝降,坚决不从,同年九月在杭州慷慨就义,遗体葬于南屏山下,有《张苍水集》行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谥“忠……[详细]
22、三成庙
三成庙
  三成庙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秀水村秀水自然村,据庙内碑刻记载,建于清代。主体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结构,占地面积1268.91平方米,分前后三进院落。第一进由广场和门楼组成,广场有旗杆石,石上竖旗杆(新)。门楼面宽五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进深五柱。第二进院落由门楼、戏台、厢楼、天井,大殿组成,戏台新建,厢楼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天井块石,阶沿石错逢平铺,风貌依旧,大殿面宽五间,明间五架梁抬梁结构,次间、梢间进深六柱八檩,设前廊单步梁卷蓬顶。梁上雕花卉、人物,但大多被人为破坏。殿内主体结构依旧,块石、柱础、柱子保存较好。第三进院落由大殿和后殿组成,后殿面宽五间,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建。今庙内尚存明、清碑石二通,“重建府主行祠碑记”立于明万历丁亥岁秋九月(1587),该碑通高1.94米,宽0.51米,碑额篆文,碑文楷书,赐进士第文林朗户料给事中前瀚林院庶吉士姜应麟撰文,赐进士第文林朗江西道监察御史里人……[详细]
宁波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天宁寺塔是宁波市现存最早,也是长江以南唯一的一座唐代砖塔,也是我国仅存的唐代寺前双塔实例,对于研究唐时的宗教文化和佛教建筑具有重要的作用。现西塔已按原貌修复。因建于唐咸通四年(863年),故又名咸通塔。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始建于唐太中五年(851年),原名国宁寺,宋宗宁二年(1106年)改名为崇宁万寿寺,改和元年(1111年)更改名为大宁万寿寺,建炎年间,毁于战火,不久重建。元至大二年(1309年)为倭寇所毁,后又重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天宁禅寺。民国初年,改称“天宁寺”。寺前原建有东西两塔,东塔已于清光绪年间崩塌。1995年配合中山改造对东塔基进行了考古,发掘出残塔基。现存者为天宁寺的西塔。原因塔砖上有正书“咸通四年(863年)造此砖纪”之铭文,1995年在西塔组修时,又发现了许多咸通年间的塔砖。故有“成通……[详细]
十三洞桥
  十三洞桥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湖山村董家自然村,桥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我区最长的多孔石梁桥。 该桥基本为东西走向,横跨于广德湖旧址湖沟的湖泊河上。全长53.31米,宽2.2米,桥墩高近6米,由十三个桥洞组成,故称十三洞桥。于2017年1月,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洞桥的桥面用长石铺砌而成,桥面中心微微拱起,桥身两端原有步阶石各三级,现被水泥路面覆。桥栏石两侧各一孔一石,中孔各刻“十三洞桥”四个大字,上落款已于文革期间被凿去。桥墩则用圆角条石叠成。桥梁材质全为鄞江小溪石。 建桥以来,经过无数次洪水的洗礼,广德湖旧址河流上的许多桥随着历史而不断消失,但十三洞桥依旧巍然屹立。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非凡毅力和聪明才智,文物价值较高。 据说于民国时期,曾有一头水牛过桥至西首第二孔时,中间一块的桥梁石板断裂而牛被夹在中间。时至2010年12月4日下午13:00左右,宁波中基塑业有限公司工人曹桂……[详细]
25、养正堂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养正堂
  养正堂,又名绍文堂、朱氏宗祠,曾办过养正小学堂,故名养正堂。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堰村养正路,现存建筑前进民国,后殿清代。主体坐南朝北,中轴线上:门楼、前进、东西厢、后殿等组成。南北全长44.81米,东西阔24.54米,面积达1092平方米。 砖楼石库门于北墙中部。前进单檐硬山顶楼房,后檐置阳台,面阔七开间,穿斗与抬梁式混合结构,进深三柱七檩;次间两侧施“八”字墙,石质墙基,水磨墙砖,上饰八仙砖雕,另有木质牛腿,地面有青色釉面砖刻纹,富有层次;后阳台外沿精雕线条收边,车木栏杆,牛腿承檐檩柱础,山墙墀头彩绘。厢房,单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三间,穿斗式,三柱五檩,二楼地板线条收边。后殿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阔七间,明、次间梁架五柱十一檩,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梁枋间有蝙蝠纹云板;梢间、尽间穿斗式结构;前檐卷棚顶,月梁较大,人物雕刻精美繁复,前檐牛腿承檐檩雕倒挂狮子。地面均采用石板错缝铺就,前后进间甬道略高……[详细]
盛炳纬故居
  盛炳纬故居位于镇明巷12、14号,即为盛氏花厅。清代建筑,从布局上来看,它保留了宁波众多民居照壁挡堂,从旁开门,主体建筑四周用墙遮隔的特色,从建筑风格来看雅致精巧,为研究清代宁波民居提供了实物样本。花厅的原主人为清同治、光绪年间的诸生林廷鳌,他喜读书,工音律,常在自家居宅旁的楼阁里约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读书挥毫,或抚琴鼓瑟以自娱,书阁内悬佛像,置琴瑟及藏书等,书阁前垒有假山,旁掘水池,有翠竹、绿蕉、碧梧、苍松等佳木。主人以山性近静,水性近灵、竹性近虚、松性近坚、梧桐性近孤、芭蕉性近卷舒等等的品格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因命名为“近性楼”,作有“近性楼记”。因该楼阁建筑,飞檐翼角,远看如一艘巨舰停在那里故又名“停舻”。后“近性楼”为清代学政盛炳纬所有。盛炳纬(1856-1931),字省传,又字养园,镇海城区人,盛炳纬在清光绪年间辞官还乡后,积极支持地方办学,为培养许多具有更新思想的工商业人才作出……[详细]
屠呦呦故居
  屠呦呦1930年12月30号出生于宁波,她的老家就在此处。开明街26号是目前这条街上仅存的近现代建筑,其主人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姚庆三(1911年-1989年),而姚庆三是屠呦呦的舅舅。小时候,屠呦呦就住在外婆家,一直在那儿长大。记者了解到,姚宅是民国初期保留的历史建筑,目前保存完好,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屠呦呦曾先后就读于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是两校的知名校友。1951年春屠呦呦从宁波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她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的贡献是发现了青蒿素这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的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的最高大奖,拉斯克奖也被誉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详细]
陈晓云烈士墓
  陈晓云烈士墓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沿山村边家自然村西面,坐落在岙大里山的山麓,整体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64m2。该墓墓室成圆形,直径达3.06米,底部用石块砌成,上部用水泥浇筑而成。墓碑分上下两部分,上端刻着“陈晓云烈士之墓”,上款:1975年5月,下款:毛君谨君。墓碑的下端刻着“这里安息着边元仁陈继芳”,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 陈晓云(1910-1944),女,原名陈素英,又名陈继芳,慈溪三七市(今属余姚)人。1924年冬小学未毕业辍学,次年改名陈晓云,考入宁波女子中学。1927年弃学回家,被迫完婚,未几出逃,执教镇海新仓小学,经斗争终获离婚。1938年移教鄞县梅园乡沿山小学。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改名陈挺然,任梅园乡公所经济干事。次年秋,中共梅园区工委建立,任书记。1943年秋任梅园乡民主乡长,为浙东地区第一个抗日政权女乡长,以对敌斗争坚决、关心群众受人拥戴。194……[详细]
诚应庙后殿
  诚应庙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梅梁桥村何家自然村,清代建造。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由门厅、戏台、两厢、大殿及两过廊组成,因年久失修,门厅、戏台、两厢、大殿均已损毁拆除,现存建筑均按照原始格局建造,但柱础石仍为原始遗留物。诚应庙后殿则保存较好,殿内构架大都为始建时所遗留,后殿为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阔五间,明次间梁架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次间同明间。梢间用中柱,五柱七檩,在明间的地面上铺有一块石板,上雕麒麟与凤凰,雕刻精美。后殿天井左右设过廊,面阔三间,三架梁进深三柱五檩。诚应庙后殿部分木雕精美,五架梁下设随梁坊,之间有一块蝙蝠木雕。檐柱施龙头牛腿。在后殿的天井内有一个石质香炉,三个香炉脚上雕有狮子,炉鼎用于插香,上方雕刻已风化,难已辨认。 诚应庙后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鄞西区委展开地下斗争和革命志士聚会的场所,是鄞西党组织发动群体,组织武装,以待时机,开展对敌斗争的红色据点群之一。是纪……[详细]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位于海曙区章水镇低坪村上横自然村东南面王蛟屋山岙内,据老革命回忆,约设立于1948年。该遗址四面环山,南侧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环绕而过,北侧为王蛟屋山,主体坐北朝南,共分三个部分,由西向东依次厨房、手术室、住院部,4层地基,高差分别为0.7米,1.8米,0.5米。原建筑由当地竹木搭建,地面以竹席铺地,废弃后主要作为林地使用。 据老党员张国庆介绍,后方医院所用医药均由地下党员从鄞江等地购入。当地曾参与游击纵队战斗的张纪洋老同志也回忆道,当时龙观、奉化等地战斗受伤的游击队员都被他们沿观顶等地送到后方医院,医院最多时曾有医生有史东办(音)、黄长富两人,住院人数最多时曾有数十位伤员。后方医院在上横设立时间大约1年多点,因叛徒告密,被迫紧急转移,医院就此被废弃。现在杖锡等地尚有当年藏匿转移伤员的遗迹存在,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第一手的实物证据。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详细]
瑞光楼遗址
  瑞光楼遗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石碶镇星光村,该楼早于民国时期废圯,其遗址地基在七十年代掘河拓宽时,部分成了河道,部分建为街路。 瑞光楼为明代剧作家高则诚撰写《琵琶记》时的故居。据史料记载:高明(1350-1359)字则诚,浙江瑞安人,元顺帝至正五年进士,曾在杭州、处州等地任几年小官。中间为避元末战乱,客居鄞州区石碶沈家十多年。在此期间,写成了著名戏曲《琵琶记》。 瑞光楼原称沈氏楼,俗名八间头。据传高则诚当《琵琶记》完稿之夕,不胜欣喜,时值深秋,独自伏案吟咏剧中曲牌:忽见桌上并插之双烛火焰相向弯曲,交合一起,形成一条美丽的焰虹。这一罕见现象,高则诚视为瑞祥之兆,不禁高喊“瑞光!瑞光。”从此沈氏楼即改称“瑞光楼”。该楼旧时地方志把它列入浙东名楼之列。岁月悠悠,瑞光楼今天已不复存在,仅有遗址可寻。1983年文物普查时,在近旁弄内发现一所小堂房,堂内有一块黑底金字“瑞光堂”匾牌,它与瑞光楼有无联……[详细]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西塘河自高桥入宁波市区西门口(望京门),全长12公里,平均宽度32米,平均水深3.12米。西塘河原是广德湖北岸,宋政和七年(1117),明州知州楼异开垦广德湖为田,为尽可能地弥补由此造成的对水利系统的破坏,在原广德湖西边修西塘河,并连接废湖之前的两段塘河,形成了现在完整的西塘河。据《甬江志》(2000年版),1990年,通航能力为30吨。西塘河连接宁波城和姚江,作为避开姚江咸潮,进入宁波古城的一条重要航道,西塘河是人-河进入宁波城的最后一段里程,也是经由水路离开宁波城前往杭州、北京等地的起始点,是浙东运河乃至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通江达海大通道的“重任”。2011年1月,作为浙东运河河道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西塘河历来是宁波对外文化行政往来交流的交通要道。明初学者张得中所作《两京水路歌》(载明代文献《北窗琐语》):“鄞江布衣泰英荐,蒲帆早驾长风来。长风顺帆过……[详细]
33、惠明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明桥
  惠明桥位于洞桥镇洞桥村西首,东西向横跨在南塘河北岸与仲夏港支流的汇合处。该桥始建于唐,宋治平年间(1064-1067)倾圯,明正统五年(1440)重建,清同治七年(1868)再修,系石结构双孔石拱桥。全长20.5米,宽29米,桥面两侧各设栏板十四块及望柱十六根。两头桥堍置抱鼓石四只。东堍有踏跺十级,西堍八级。南侧正中栏板上端横额书“惠明桥”正楷大字,边款竖刻“同治戊辰至秋里人重建”等小字。桥洞两孔之间镌有伸出的龙首。桥西堍花园巷东侧外墙上有直立石碑四块,其中一块为明正统五年碑,碑额为“重建惠明桥记”。惠明桥,作为古鄮县治通向明州府水陆通道第一桥,至今还留有两个原通航官船的圆形桥孔,直径宽达8.3米。这座古桥,虽经宋明两代的修建,但其规模仍保持原有的宏大气派。惠明桥所在的惠明港又称仲夏港或里龙江,即是唐时通向小江湖和南塘河的咽喉,惠明桥对河岸原为阻咸泄洪的兰浦堰,桥旁曾有建有唐咸通十三年的天……[详细]
章水万安桥
  章水万安桥位于海曙区章水镇密岩村,因与横街的万安桥同名,所以本桥加地名命之。根据桥额“万安桥”楷书石匾,有上款:“壬子葭月中澣之吉”,下款:“八十三老人应元弼”等字样,结合当地村民讲述在其小时候听老人讲,该桥已存在。我们又结合该桥建筑风格等判断,应为清代建筑,又根据中国传统的“天支地干”纪年法推算其清最后一个“壬子”年,说明最晚也建于1852年。 该桥南北向横跨密岩溪上,南面是崩岩山,是通往宁波的必经之路。前身为木板桥,由于洪水时常被冲,清代一老人出资建成此单孔石拱桥。拱卷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总长为37.85,桥洞净跨度9.85米。洞孔高4.30米,宽2.73米。南北落坡引桥的路面为泥石铺设。主桥南有11级石条台阶,北有10级石条台阶。桥墙以乱石叠成,桥面两边施压石为栏并起加固作用。 建在大溪上的该桥具有典型拱桥力学意义,虽上游已在解放初期建了皎口水库,但在末建前充分证明此桥已经洪水猛兽……[详细]
李敏活动地旧居
  李敏活动地旧居位于海曙区龙观乡李岙村的中部,为一间民宅。根据建筑形制及风格判断,建筑为清晚期建造。主体坐西朝东,合院式,由正厅及南厢房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94m2。正厅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宽四间,进深六柱八檩,穿斗式结构。廊间梁架为月梁,底部两侧雕卷草纹,檐柱柱头施牛腿雀替,牛腿上雕缠枝纹。南厢房为单檐硬山顶平房,一开间。这座住宅的主人为抗战时期三五支队的一个老游击队员洪瑞泰,如今已87岁高龄。据他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章水区委书记,后来著名的革命烈士李敏同志曾借此地作为三五支队的抗日活动指挥场所,用于发动群众工作,组织发展群众力量。李敏同志长期从事抗日救国革命斗争,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年青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1岁,被称为渐东的刘胡兰。当时,李敏同志在洪瑞泰家用过3个月的床至今保存完好。革命烈士李敏抗日活动地见证了李敏为抗战而奔波的历史,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2010年9月被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