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夏县旅游

夏县文物古迹介绍

嘉康杰烈士墓
  嘉康杰烈士墓(第五批省保)时代:1959年地址:运城市夏县胡张乡其毋村嘉康杰,字寄尘,1889年生于夏县胡张乡其毋村农民家庭,少年时参加辛亥革命,曾赴日入早稻田大学读书,参加反对袁世凯斗争,又进入北京大学读书,后参加多次革命斗争。1922年,曾在夏县堆云洞创办山西平民中学。1925年又在运城创办“河东中学”,组织两校师生参加反对阎锡山的增加盐税斗争。后又在运城和太原创办了两所“中山中学”,在临汾县创办康衢中学和财神庙中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东特委书记,建立了河东党组织,组织和参加多次革命斗争。1939年当选中共七大代表,在动身赴延安途中,遭特务暗杀。当时组织将其安葬在韩家岭村。1959年,经政府批准,将嘉康杰烈士遗骸迁葬于其毋村祖茔。1983年,夏县人民政府对烈士墓进行了修缮,新修后的墓地占地5亩,墓冢呈圆形,直径5米,石体砌边,高2.5米,墓前树立汉白玉墓碑,正面镌刻“嘉康……[详细]
司马光墓
  司马光墓及祖茔坐落于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夏县涑水乡人,世人都称之为“涑水先生”。他是北宋宝元年间的进士,宋代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重要的文献。墓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都葬于此处,明、清及民国曾多次修葺。陵园的中部是祠堂,左边是茔地,右边为余庆禅寺。墓前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猪、石羊等二十多件石雕。墓园的院墙以红砖垒砌,环绕在墓的周围。祠堂建于金皇统九年(1149年),祠堂的正中原来塑有司马光像,周围立碑,今天塑像已毁弃不存。祠堂前有五座碑亭,碑亭内保存有司马光神道碑四块,俗称“杏花碑”,原碑为苏武撰文并书,宋哲宗御篆额,曾没于土中,后在杏树下掘出,因此得名,但是已经剥蚀的十分厉害,漫漶不清。现碑为金代所刻,明嘉靖间选巨石,依照宋碑的模样,重刻碑文并建立了碑亭……[详细]
西阴村遗址
  西阴村遗址西阴村遗址(第四批国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的西北部遗址西北隔鸣条岗近涑水河,东南隔青龙河依中条山,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26年由李济先生发现并主持第一次发掘,这是中国人首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1994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为新石器时代仰韶庙底沟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三里桥类型文化和商代二里冈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遗迹有半地穴式圆形或长方形房址及不同形状的灰坑。出土遗物包括石、骨、蚌、陶等类。主要器型有釜、灶、夹砂罐、尖底瓶、直口或敛口钵、敛口瓮、缸、彩陶罐等。庙底沟二期文化遗迹有圆形半地穴式房址及不同形状的灰坑。遗物以陶器为主。主要器物包括夹砂瓮、缸、折沿罐、釜灶、双耳壶、高颈瓶、钵、盘、器盖。其它遗物还有石刀、锛等。……[详细]
墙下关帝庙
  墙下关帝庙时代:清地址:运城市夏县裴介镇墙下村墙下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全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乐楼、看亭、献亭、正殿、寝殿,正殿西侧建有配殿两座,为观音殿,牛马王祠;东侧建有配殿一座,为土地殿。乐楼梁脊板上有“大清康熙二十年岁次辛酉十社灯酒会重修戏楼谨志”题记。上下二层,底层辟为过道,上层为乐楼。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六檩前廊式构架,硬山顶。檐下置柱头科和平身科,形制为三踩单下昂。各平身科后尾斜出支撑下槽檩的垂莲柱,后檐平身科无斜栱之制。立柱间门框板上镌刻楹联数幅:“玉振金声点破炎凉世态,清歌妙舞由传古今人情”;“不大地方可作家国天下,寻常人物能为文武鬼神”;“一梦占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2019年10月7日,墙下关帝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夏县关帝庙
  夏县关帝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夏县城内解放南路11号夏县关帝庙创建于元,增建于明,历代县令相继修葺增制。正殿梁脊板上有“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初二日吉旦文林郎知夏县事加三级纪录八次纪功二次王怡典史朱□□重修谨志”题记;献殿梁脊板上有“顺治十年……”题记。全庙坐西朝东,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牌坊、献殿、正殿,二进院内现存配楼各一座,三进院内献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一座,正殿后的圣母殿毁于民国时期火灾。现存建筑均为明建清修。牌坊为二柱单楼式木牌坊,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饰。檐下置七踩柱头科和平身科斗栱,柱头科1攒,平身科2攒,柱头科45°出斜栱。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大殿平棊彩画精致,绘制内容丰富。庙内现存清代石碑4通。……[详细]
东下冯遗址
  东下冯遗址(第五批国保)时代:新石器至商地址:夏县县城北约15公里的东下冯村遗址位于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从197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联合进行了发掘,历时5年。遗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房子、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物以陶器为主,陶质有夹砂灰陶、夹砂褐陶、泥质灰陶、泥质褐陶及其他杂色陶。纹饰以绳纹为主,此外有弦纹、附加堆纹、素面陶、篮纹等。主要器型有:鬲、鼎、深腹罐、小口尊、大口尊、单耳罐、深腹盆、器盖、折肩罐、甑、敛口瓮、蛋形三足瓮、杯等。东下冯遗址一至四期在年代上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基本上一致,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或东下冯类型文化。东下冯遗址正处在文献记载的“夏墟”范围,其大致年代又在夏纪年内,对于探索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东下冯……[详细]
禹王城遗址
  禹王城遗址(第三批国保)时代:东周至汉地址:夏县西北7.5公里中条山麓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垣。大城平面近似梯形,周长约15.5公里,总面积为13平方公里。北墙、西墙和南墙的西段保存较好,一般高出地面1—4米,西墙最高达8米。东墙大部分仅存断续残基。在西墙北段之外有宽约30米的护城壕痕迹。出土春秋战国遗物有鬲、盆、罐、浅盘豆、盖豆、甑、筒瓦和板瓦等,还有汉代的卷云纹瓦当、绳纹板瓦等。据初步研究,大城可能为战国时期魏都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使用年代最长,可能为原安邑的宫城,建于东周,至北魏仍沿用。……[详细]
上冯圣母庙
  圣母庙圣母庙(第三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夏县埝掌镇上冯村上冯圣母庙位于夏县县城北向15千米的埝掌镇上冯村委会院内,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庙宇坐北朝南,现存有圣母殿、配殿、香亭各一座。圣母殿为元代建筑,香亭为明代建筑,配殿为清代所建。圣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当心间立柱采用八楞柱,柱头有卷刹,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当心间有补间斗栱一朵,并出45°斜昂,稍间无补间斗栱,前檐柱头斗栱后尾设斜栱挑承垂莲柱,四架椽屋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四椽栿与平梁之间设驼峰支撑,平梁上设脊瓜柱和双叉手,屋顶用椽为六楞椽,殿内四椽栿后部设立柱支撑。后墙保留有神龛泥塑痕迹,殿内两山面保留有悬塑空中楼阁,前檐栱眼壁正面画龙纹图,背面画人物山水图。香亭即献殿,由前檐歇山顶抱厦一间与后部的面阔三间、进深五椽的单檐歇山顶主亭两部分构成,为明代建筑。该亭斗栱按功能、位置分为:主亭檐部斗栱、抱……[详细]
崔家河墓群
  崔家河墓群崔家河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周地址: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东北部埝掌河与青龙河夹峡的丘陵之上墓区东接崔家河水库,北接东下冯遗址,西接埝掌河,南接崔家河遗址。墓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墓葬多为竖穴墓,随葬品以铜鼎、豆、壶为主,还有铜编钟、鑒、匜、罍、石罄、玉、骨圭和铜贝、石贝、骨贝、贝币以及玉饰等。铜器纹饰为云雷纹、蟠螭纹等。根据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时代为东周时期或偏早,墓群对研究东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详细]
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
  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第二批省保)时代:1929年地址:夏县水头镇上牛村北堆云洞1922年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嘉康杰同志在此创办了平民中学,1929年“0河东特委”在此成立,嘉康杰任书记。旧址堆云洞是一座全真教道观,为元、明时期建筑,现有北极台、笔峰、三皇阁、牛马祠、三清殿、真武殿、山门、牌坊等。主体建筑三清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存有堆云洞全景石刻图碑一通。……[详细]
11、薛嵩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嵩墓
  薛嵩墓薛嵩墓(第一批省保)时代:唐地址:夏县水头镇大张村北300米薛嵩、名尹,字嵩(?—772年),河东万泉(今万荣县)人。薛仁贵之孙,曾平安禄山之乱,任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照文军节度史,封平阳郡王。该墓坐北朝南,占地832平方米。由墓室、甬道、天井、过洞、壁龛、墓道组成。墓冢封土高2.45米,周长91米。墓前有唐大历八年(773年)神道碑一通。现存石羊两尊。甬道内保存有约20平方米的壁画。……[详细]
裴介遗址
  裴介遗址裴介遗址(第四批省保)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地址:夏县裴介镇裴介村位于裴介村“芦河”两岸台地之上,文化层厚2——3米,遗址面积约36万平方米,属仰韶文化至商代时期的古文化遗址。2001年对一座商代陶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器物有陶制鬲、钵、折肩罐、大口尊、瓮、罐、盆等。……[详细]
大洋泰山庙
  大洋泰山庙大洋泰山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地址:夏县瑶峰镇大洋村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平方米。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插廊,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内四椽栿底部有“元大德八年重修”等题记。……[详细]
夏县文庙大成殿
  时代:明地址: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县瑶峰镇南关村解放南路80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庙中碑文所载,该文庙始创与宋朝。夏县文庙位于夏县城内解放南路学巷内。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夏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宋,元至元十四年(1354年)重修,明清时期屡次增建修葺。现仅存大成殿。夏县文庙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两山面博风板和山花表面皆镶以琉璃饰品。外檐下设有斗栱,柱头斗栱为六铺作出三下昂,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当心间出斜栱,前檐各次间和稍间为双重栱,尽间的形制同柱头铺作。后檐各次间、稍间以及两山面各间皆用单栱。栱眼壁间彩绘云龙凤舞图案。梁架结构为殿内厅堂做法,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平梁上施蜀柱、叉手,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承托脊槫。各槫下襻间均为捧节令栱。柱身有收分,并有侧脚。夏县文庙大成殿是山西境内保存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大成殿,其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