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池州市旅游

池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齐山摩崖石刻
  齐山位于贵池区城南1.5公里处,素有“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的美誉,齐山高不过百米,方圆约5公里,山自西向东北绵延,直抵白沙湖滨,总体远观,形如伏虎昂首。齐山以岩溶地貌为主,遍山岩、洞、石、壑、泉、峡密集丛生,形成奇特幽深、琳琅纷繁的岩溶景观。史书记载,自晚唐以来,齐山千姿百态的岩石,幽暝奇幻的溶洞就倍受游人青睐,“齐山洞天”被推为知州十景之首。到明代,齐山已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漫步其间,如行画中,千丛怪石犹如天然盆景,令人无不惊叹大自然造化神奇。一面青山三面湖,清新秀丽的齐山由十余座峰峦迤俪排列,“参差列岫似围屏,斜压湖天十里青”。令人心旷神怡。诗人陆游称赞“齐山景物绝佳”。远江近湖,萦青缭白,山水因借,既蕴江南的清新明丽、诗情画意,又富皖南的质朴自然。这里的人文景观也是丰富多彩的。自唐代会昌初年,池州刺史李方元发齐山摩崖石刻之先端,其后任——晚唐诗人杜牧在齐山西巅建造翠微亭以兹李白……[详细]
22、兴济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济桥
  兴济桥在池州城东九华门外的清溪河上。时代为明,位于贵池市城东。桥有七孔,又曰“七孔桥”。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兴济桥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3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兴济桥横跨于贵池市城东的清溪河上,为花岗岩七孔石桥,全长239米,宽9.4米,高约4米。桥拱以条石框式纵联卷起,桥身砌缝相错,逆水面立砌分水金刚雁翅桥垛。原桥东筑有奎星楼、桥西立有官亭,后遭近代战火而不存。兴济桥旁有一棵古树,是一棵香樟树,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池州市有名的古树。七孔桥,即为兴济桥,为池州有名的古桥。原先水清见底,游鱼可数。为池州小十景之一,是来池州旅游的必看之地。据《贵池县志》载,兴济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刘孟雷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府董炯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竣工。原有碑,后毁于兵焚。兴建此桥,除商贾行人之便外,还有阴阳家的迷信,池州西南诸山之水汇于州治南,经城东北以……[详细]
23、二圣殿
二圣殿
  又名二神殿、九华庙,省级重点寺院。位于九都河东岸二圣村境内,龙潭溪从东南方向北流,绕寺而过。古时此地为九华山北麓登山之道,今有新修的佛光大道过此。二圣殿始建于唐代,后历代均有整修。现存殿宇为清末皖南民居式建筑,殿内供二圣像,一文一武,头戴乌纱,身穿朝服,腰束玉带,足蹬朝靴,身高七尺,面庞丰润,黑色的三绺胡须齐胸,两眼炯炯有神。为什么二圣像这般模样?因为他们不是菩萨,而是金地藏的两位舅父。相传金地藏从新罗渡海入唐,苦修于九华山中,创建佛寺,声名远播后,连新罗国的僧人也纷纷前来,拜他为师。金地藏率徒垦荒种植,粮食尚不能自给,便掘白墡土既“观音土”充饥。众僧憔悴之状,被时人称“南方枯槁众”。消息传到新罗,金地藏的母亲痛儿心碎,焦急万分,于是派请身为新罗大臣的两位弟弟跋涉来山看望。金地藏见到两位舅舅,悲喜交集,施礼问安,并表述自己在九华修道终生的决心。两位舅父深受感悟,也住在山上不走了。但他俩受不……[详细]
东流双塔
  东流双塔位于东至县东流镇江畔南北两端。东至县东流镇江畔南北两端对峙着两座宝塔,一曰天然塔,一曰秀峰塔,合称东流双塔。天然塔坐落在镇北回龙山上,因地势培娄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春三月,三载而成。塔高十一丈,周6丈6尺,五层六方,砖石结构。每层门开六扇,内设楼梯,拾级登攀,可至塔顶。上顶以金,下底以石,飞檐翘角,规制壮观。清人冯荃写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连吴楚开云日,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洲。因建塔筹款施工一帆风顺,又巧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大家认为是天然盛事,便名之为天然塔。登塔俯瞰,大江东去,孤帆远影,长江落日尽收眼底。秀峰塔与天然塔相对,矗立在东流镇南牛头山上,与陶公祠相毗邻,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候选刑部司狱金城所建。塔5层6方,高10余丈,砖石砌成,似彩笔插天。《东流县志……[详细]
太和章氏宗祠
  太和章氏宗祠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和平村太和章自然村。该祠坐北朝南,以南北中轴线而建,三进,为台梁式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大修,进深长43米、面阔12.6米、高9.12米,占地面积541平方米。宗祠整体格局为门厅、露天小院、中厅、天井、祭祖祠。门厅两侧为厢房,后进祭祖祠为一、二层结构。一楼两侧设单梯直上,二层供放历代先祖排位。该祠内部木质结构较为完整。大额枋、小额枋、斗拱、平盘拱、格扇等均雕有图案。基础石为青石质,圆形鼓腹,有圆形、六边形、八边形、方形等。屋面为硬山式,天井两侧为单坡,顶部盖有青灰小瓦,四周立砌不荷重墙。地面为黄土和白灰掺糯米汁夯筑。贵池章氏第一祖视唐代闽地琅琊王章仔钧之孙章文炎为鼻祖,元代初迁居贵池,到清朝中期章氏人丁兴旺,成为贵池“杜、姜、李、章”四大姓之一。宗祠木质构架保存完整,祭祖祠为一、二层,是当地遗存的宗祠中唯独的一处,现宗祠为家族傩……[详细]
上章李氏宗祠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沙济乡上章村。该祠堂座落于青阳与黄山接界的黄萌岭下,坐北向南,建筑面积887m2。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重建大宗祠碑记》记载:此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46年(1781),嘉庆四年(1799)完工,历时二十年。其建筑工程巨大,雕刻技艺高超,一向为人称道。而最为众所注目的乃是其工艺精细的木雕、石雕、砖雕。祠堂正面,有三道大门,中门最为高大,两旁有一对黑色大理石的石板,人可骑坐其上,因之又名“骑鼓”。鼓门刻有“狮子戏球”图案,由门拾级而上,进入祠内,便是一幢高大宽敞的四合明堂,圆形木柱,粗可合抱,方形石柱,顶梁而立北面有一厅,名日“叙伦堂”是本族人聚会议事之所,对面有照壁,墙上刻有李氏名土竹火生撰写的《家训》全文。文中训诚子孙的语句,虽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但道观全文,仍有值得后人借鉴之处,碑文字体端正,笔力苍劲,刻工精细。步入中室后厅,是一座三层楼阁的殿式……[详细]
太平山房
  时代:明至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陵阳乡所村。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为徽派祠堂式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该建筑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阔五开间共16.5米,进深三大进,共71.6米,占地面积1173平方米。每进以走廊、厢房、天井相属,严谨有致。正面是高大门坊,坊作四柱三楼式,正中匾额楷书阴刻“积善流芳”4个径尺大字,枋额间砖塑浮雕的内容为古代戏剧情节,底座是大理石雕的单层须弥座。楼顶用磨砖斗拱出挑,翘角凌空,气字轩昂。两侧砌立马头墙,高大墙体与鳞次屋面形成古趣盎然的外观。内部为抬梁式结构,116根粗壮的圆柱,顶梁而立,硕大的月梁纵横飞架,彩绘画枋穿插其间,柱础有鼓镜式、素复盆式、青脚式。石墙上有精雕细刻的繁花异卉珍禽图案,梁架间有制作雅秀的轩蓬顶。其后进是二层楼阁,楼前有石砌天井,楼基前沿置白色大理石雕栏和石阶,东西两厢置木梯上下楼,根据它的建筑特点和后进两厢……[详细]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位于东至县。周馥接官厅,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硬山墙仰瓦屋面,正脊1米多高。接官厅有门楼、主楼两层,内设会客厅、客房、设施豪华。厅内悬有御赐匾额:“七旬齐案,五子登科。”七旬系指周馥和夫人寿诞,五子系指长子学海、二子学铭、四子学熙、七子学渊、九子学辉,他们兄弟都中了进士、举人、拨贡等科举。还有一块御赐“风清南服”匾额,是对周馥督江南各省,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时为官清正,受南方人民爱戴的褒扬。另有一块本县绅耆赠送的匾额,上曰“嘉惠桑梓”。接官厅右侧,是周姓义塾的楼房、花园、厨房、厕所等。周氏宗祠位于接官厅西约150米,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09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前部分为“四水归堂”天井房,后部分是硬山墙仰瓦屋面,与接官厅几乎同一形制。两幢古建均由周馥建于清光绪年间。周馥,清末封疆大吏,曾辅佐李鸿章办理洋务30余年,曾任北洋通商大臣、陆军部尚书……[详细]
徽州古道西线
  徽州古道西线位于安徽东至县葛公镇、洋湖镇、尧渡等乡镇,黄山市祁门县箬坑乡仙寓山(红旗村里中组山脚至榉根关与东至分界处。(1)东至古徽道,始建于唐代,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咽喉要道。青石板沿途铺设,每块石板长1-1.2米、宽0.4-0.6米、厚0.3米,有横跨古道、石亭、石凳、古井等。由于灰岩有不耐分化的特点,沿途的青石板、石拱桥、雕刻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蚀现象。(2)榉根岭古道,古道全部用青石板铺设,总长约11公里,早在公元873年就已经是交通、军事要道。古道祁门段长约3.5公里,青石板约1.4米,宽0.4米。古道上遗存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墓葬及古战场遗址等。徽州古道西线文化内涵及其丰富,作为明清以来著名的徽商通道,为徽州的茶叶、文房四宝等于外界商贸交易提供了重要的运输通道。该古道对寻访古代的交通渊源有很高的考古价值,也为我国徽学研究提供了实物材料。古徽道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将来的旅游开发……[详细]
石门高氏宗祠
  石门高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该祠始建于唐朝高霁的学堂,明朝扩建,座北朝南,为台粱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原为六进,现存五进。依次为门厅、中下厅、中上厅、香火厅、祭祖祠,各进之间以天井相属,前进到后进依山势地形逐渐增高,祭祖祠高于孝恩堂0.80米。宗祠进深长63米、面阔15.28米。脊高6.5米,占地面积945平方米。柱础石为青石质,有圆形、覆盆式,方形、六面、八面形等。祠内136根木柱衬托梁枋,柱上架梁,自下而上,逐层升高,直至屋脊,构成一组排列有序的木质构架。驼梁、月梁、撑拱,卷棚、雀替等木结构雕刻较简洁,留有明代遗风。硬山式屋面,天井两侧为单坡,上盖青灰小瓦。门厅两侧建有砖砌配房,立面成八字形,正门前设有广场,广场端筑有半月池。高氏宗祠是贵池辖区内保存较为完整、主体占地面积较大的古建筑。历时多个朝代、整修不断,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它的保护对研究皖南古建筑史……[详细]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
  晚唐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唱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杏花村,因诗而得名,这里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古迹,是安徽池州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古井文化园位于池州市城西的杏花村,是在杏花村古井遗址基础上建成的旅游景点。园区占地面积约13520平方米,主景区由黄公井院、酿酒坊、杏花亭、村志馆、焕园等组成。园区风格朴素、典雅,园内广植花草、杏树成林、溪流纵横,仿唐建筑错落有致,古戏台还有文艺演出,是现代游人凭吊怀古、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古井文化园古有酒肆,产名酒。南至齐山湖,北至钵顶山,东接西门吊桥,西临秋浦河边,杏花飞雨,横贯十里。昔日的杏花村杏林百亩,花艳如云,村中还有一家黄公酒垆,僻静优雅,浓酒飘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句就是源自这里。此后杏花村成为千古名村。杏花村酒的盛名历久不减。古井仍存,井水清冽,俗称“香……[详细]
32、癨园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癨园寺
  癨园寺坐落于青阳县九华镇九华街东北、插霄峰西麓。始建于明代,称 “癨树庵”,清康熙年间 (1662~1723年)为化城寺东序寮房。嘉庆年间 (1796~1820年)住持隆山在此重建殿宇,其规模为九华山寺院之冠,遂易今名,其后屡有修建。整组建筑坐东朝西,现存清代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光明讲堂、方丈寮。经修复,目前已达 10余座殿宇斋寮,建筑总占地面积 240878平方米。作为山地寺庙,其总体布局顺应山形地势,将主要殿宇布置在四层台地上。山门、天王殿位于第一层台地,因地形而异,偏离大殿的中轴线,经转折、登高,进入大雄宝殿、地藏殿所在的第二层台地,其后登高可达第三层台地的方丈寮,再高处建有光明讲堂。除天王殿和大雄宝殿采用宫殿式建筑形式外,其余均为民居式建筑。癨园寺是九华山最大的寺庙,其布局依山就势,紧凑灵活,曲折多变,高低错落,是九华山园林式山寺营构的典范,是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详细]
神光岭南尼庵群
  由老街蹬石级上神光岭,沿途有净土庵、净洁精舍、广济茅蓬和无量寺等一级尼庵建筑群,与街区大寺相映衬,格调清新。净土庵为西进两厢建筑,后有翘角飞檐的观音殿。山门前竖一堵并不高大的照壁墙,上 书明憨山大师的《醒世文》,游人常驻足观看,大家可以欣赏一下这《醒世文》,“引以为训”。由净土庵上行,足蹬刻有莲花和铜钱图案的石级,神奇之感油然而生。为什么石级上要刻这两种图案呢?因为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佛教视莲花为圣洁的象征。石级莲花图案出自《杂宝藏经》中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喻意“步步生莲”。铜钱表示布施,种“福田”,其图案喻意“步步施财”。净洁洁精舍是常洁师太在古柏子堂遗址上新建的尼庵,由山门和大殿两部分组成,庄严、典雅。常洁师太近八十高龄,五十年前与师兄常净(胞姐)来到九华山,精舍用姐妹俩人法号后一字来命名,以示对离世师兄的怀念。净洁精舍以干净卫生而闻名,殿内洁白无瑕,殿周纤尘不染。……[详细]
俞村章氏宗祠
  章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原解放乡俞村村。章氏宗祠,又名仲德公祠。章姓,是古代贵池“杜、李、姜、章”四大姓之一。据《章氏宗谱》记载:章氏,炎帝和神农氏的后裔,起源于山西列山。章氏出身官宦世家,历代名士辈出。他们中有秦国的大将军章邯,汉朝的巴东将军章直、御史大夫章赣,晋代的秦王章樵、兵部尚书章平、中散大夫章展,南朝齐广平太守章道盖、陈国的司空章昭达,唐代建州刺史章及等等。章氏宗祠是以木雕、石刻艺术装饰而成。额枋、平盘斗、撑拱、雀替、梁驼、护脊木、格扇槛窗、柱础石无一不精雕细镂。在内容题材上,门厅和藻井四周的卷棚月梁均镂刻“龙”状,既有“二龙戏珠”,又有“五子登科”、“连中三元”吉语。驼梁额枋上,刻有一幅幅历史画面,文武百官,兵卒僮鬟、山水拱桥、楼台亭阁等,层次分明、气韵生动。其刀法或浮雕,或剔透,反映出当时的雕法之能。整体建筑布局独特,是地方建筑宝库中一颗明珠,在地方宗祠中为上乘。……[详细]
杜氏宗祠
  杜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茅坦乡茅坦村。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杜氏宗祠是杜姓迁居贵池的祖祠。杜姓,位于古代贵池杜、李、姜、章四大姓之首。据《杜氏宗谱》记载:杜氏祖先本姓祁,为尧的后裔,虞时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改封唐,其子孙于杜城(陕西京兆)杜县。杜氏到了汉代,杜固为西汉御史大夫,便成为杜氏的远祖。汉、魏、晋、唐数百年间,杜氏祖先世代为宦。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任池州刺史。传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杜绍先由太平迁居贵池茅坦。杜绍先为贵池茅坦杜氏鼻祖,明清两代,杜氏子孙科第不绝、世代有宦,既有状元及第,又有武举赐官,既有翰林学士、尚书、又有御史大夫等等。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保护范围:祠堂大门向南至8米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