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市旅游

九江市文物古迹介绍

庐山海会寺
  很多人都知道,庐山有“五大丛林”(丛林是佛院的代名词)。奇怪的是,到了近、现代,“五大丛林”中名声最显赫的不是归宗、秀峰等,而且位于五老峰下、离海会镇不远的海会寺。本来,海会镇俗名茶庵。因宋代有僧人在此建茶庵,夏季免费给行人供应茶水,所以至今附近老一辈的人还习惯地称此地为“茶庵”(又名土楼镇)。1933年蒋介石在海会寺附近办军官训练团,才将它改名为海会镇。海会寺是在海会庵的故址上建立的。海会庵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由西来的和尚兴建。庵背靠五老峰,面临鄱阳湖,庵名“海会”,取百川汇海之意。咸丰三年(公元1853)遭兵燹,房舍一片瓦砾。光绪年间,有位法名至善的和尚来此,斫木伐竹,盖茅棚独居,清苦-。姑塘驿官魏兴林每次乘船经过鄱阳湖,遥望五老峰,只见云雾缭绕,风光奇秀,心想那里必定有不同寻常的人居住。有一天,他寻至五老峰下,见茅棚里有一老僧正-参禅,魏不禁肃然起敬。待老僧坐禅已毕,魏……[详细]
庐山西林寺
  庐山西林寺,坐落于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6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初是沙门竺昙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到晋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为之立庙,命名为西林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长期不复。现寺,近年重修,庙宇宏敞,佛像高大,规模不亚当初,别致庄严。庙中,原有一幅墙壁,苏轼来游,看到壁前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索笔《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其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极具哲理。西林寺,号称庐山北山第一寺。位于庐山北香炉峰下,东林寺之西,香谷之南,佛教人文和古建筑历史遗迹兼有。面积60亩。距九江市区12公里。东晋太和二年(367),江州刺史陶范久幕慧永佛学精深,留其在庐山结宇讲学、弘扬佛道,在此“指景瞻星,鸠徒揆目,剃草开林,增卑架山献,夷峻筑台,疏峦抗殿”,筑建一“长廊绕涧,科砌环池”寺院。隋开皇间重修。唐宋尤盛,与东林、大林并称“庐山三大……[详细]
庐山铁佛寺
  庐山铁佛寺位于庐山西北麓莲花峰北助中火下幽谷深涧中,是近十年在妙乐法师主持下,而逐渐修复、发展起来的佛教丛林。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由僧人昆仲禅师兴建,始为比丘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79年),比丘尼愿莲广收女众出家,壮大道场,遂为比丘尼道场。愿莲就把铁佛寺改名“铁骨寺”、“铁骨底”等。因“骨”与“姑”谐音,又含“铁心修行尼姑”之意,以激励僧尼以铁骨心肠专心修行。愿莲曾立于白龙桥上,眼望清泉和莲花峰而顿悟,写下“云生功成就,愿莲传真禅”的偈句,并题诗一首:“风翕虎降白龙泉,鹿鹤龟伏十八湾,预意己兔匡庐间;吊桥目前得峰仙,沙滩溪潭明指点,低头空过一洞天。”道出了愿莲禅师顿悟时所见虎降龟伏,鹿鸣凤舞,紫气环绕,莲出平湖的佛门胜景。明高僧德清大师有《过铁佛庵赠邹尔瞻给谏》诗一首,赞铁骨庵尼众,曰“江上青山不断春,门前流水净无尘,开门忽见庵中主,恰是金刚不坏身。”明万历年……[详细]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之一,位于五老峰东南,始建于公元940年,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书院历经沧桑,屡兴屡废。至到南宋朱熹重建书院,并亲自在此讲学,方得以兴盛。白鹿洞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据陈舜俞《庐山记》等史志记载:唐德宗贞元时(785-805),河南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详细]
庐山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定慧庵,土名城墙沟,位于庐山北麓莲花洞景区内,背倚双剑锋,面对城南山,驻市区9公里。元末明初始建。据九江旧志记载,元末明初,一佛者明心觉显的赤脚僧人曾在此清修,因荐药治好明太祖之疾,圆寂后赐葬庐山。明末清初,文石和尚募缘数哉,始修大佛殿,时僧人九百,香火极盛。至隆钵和尚,鼎盛之至,朝奉者万计。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部主事送“定慧禅林”匾额。乾隆十六年(1752)显亲王感其幽谷松啸,亲题“松风临水”金匾,寺庙名噪一时,住持隆钵法师由此又称“听松和尚”。清末,寺宇、佛像毁于兵火,金匾遗失,僧人遣散。民国五年(1916),福山和尚重修佛殿、寮房,维持香火。新中国成立后,宗教信仰自由,僧人恢复早晚课诵,--参禅。“文革-”间,僧人再度被逐出山门,经书、法器等皆被损毁,祖师墓塔亦被推倒。1971年始,为保持定慧寺法脉不断,住持释观行、释从阳,汇集各方信土,复(拓)建佛殿,寮房等寺宇……[详细]
武宁弥陀寺
  武宁杨洲凤凰山弥陀寺,据考开山于汉朝末年,有异人观此山郁葱之佳气,结茅隐居,以待机缘之合(《西瓜寺长明灯会碑记》载),察该地酷似双凤朝阳,便冠名“凤凰山”。三国前期,孙权祖父——孙钟,种西瓜于凤凰山瓜畲口,因此冠名为“西瓜古寺”。李唐之后,有尊者在此潜修,取名为“毗卢冈”,后改名为“凤鸣禅林”。明万历癸丑四十一年,释弘耐禅师,为复古意,又将此寺改名为“西瓜寺”,沿至1985年,经该寺住持释传开大师(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的法曾孙——洞云宗五十一世传人,1961年由庐山东林寺迁锡于此)与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商磋,敬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题辞,遂更名为“弥陀寺”。凤凰山弥陀寺,前有奇观吴王峰(相传三国吴王孙权的曾祖母葬此山顶)为屏,后有异境武宁岩作靠,左倚西源,右偎东源,更有武宁湖相陪衬,真可谓世外桃源,人间仙景。座落在杨洲凤凰山上的弥陀寺,之所以已成为我县最具吸引力……[详细]
东林寺
  东林寺位于庐山西麓,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并创设莲社。东林寺在唐时达到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扬州高借鉴真东渡日本之前,曾来过东林寺,后偕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人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东林寺建寺者为名僧慧远(334~416年),俗姓贾,山西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晚年南游荆州,历住江陵五层寺、琵琶寺。东林寺东罗汉松据传为慧远手植,古松苍劲挺拔,碧绿繁茂如盖。古松旁为0殿,有金面金身的弥勒像和韦驮像,正殿神运宝殿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河难、迦叶等塑像,左、右……[详细]
修水兜率寺
  渣津是宗教圣地。早在晋代有吴猛和许逊(许真君),炼丹于黄龙山及龙安山,为民除害,追赶孽龙,留有许多故事传说。后来许真君被尊为净明忠孝道教派祖师,民间称为“忠孝神仙”、“西江砥柱”、“普天福主”。渣津老街修建有规模宏伟的万寿宫,历来香火旺盛。是历史上集宗教、经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兜率禅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是修水佛教传播最早的-道场。唐宋达到鼎盛时期,宋代为本县六大禅院之一,历代高僧辈出。僧墓、古迹众多,2002年释法照禅师主持投入巨资重建梵宇,其建筑规模、规格将建设成为江南著名寺院。2007年9月,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授牌为“江西省重点寺院”。兜率寺兴盛时建筑颇广,宋代邑人黄庠,大文学家曾巩,清代翰林院学士毛奇龄等曾为兜率寺写过碑记文章。宋代“殿舍中严、斋宫、宿庐、庖幅之房布列两序,厩圉仓,以固以密,资所以奉养之物无一而外求。”清代规模为东西两序,一进九重,有“九井十八厅”之说……[详细]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座落于修水县城凤凰山路60号,东临县城凤凰山路,北靠县政府招待所,西接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南抵林氏祠堂。旧址座北朝南,一进二重,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四水归内,麻石门框,整个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上堂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的地方,上堂前左右各一间房,为师长、副师长办公居住,下堂前左、右各二间房为师部八大处办公室,天井为青石铺砌,两侧厢房为警卫战士陈士榘、韩伟(解放后分别被授予上将、中将军衔)值班室,旧址正门前为练兵场。该旧址原系修水县商会,1927年8月,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卫团因起义部队南下,追赶不及辗转来到修水。8月12日攻克修水县城,在县城驻扎了近一个月,期间,警卫团汇同平江工农义勇队及通城、崇阳、修水农民自卫军、安源煤矿工人武装和驻铜鼓的浏阳义勇队等组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四个团……[详细]
庐山观音桥
  观音桥,座落于庐山东南麓的星子县境内,由白鹿洞循九星公路南行,经五里公社再折向西北行数公里,即可见一座石桥横跨高崖,这就是著名的千年古桥——观音桥。观音桥又名栖贤桥或三峡桥,建于北宋初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一座石造单孔桥,长24.4米,宽4米,桥面铺以大石,两侧砌有石栏,桥孔内圈由七行长方形石首尾相衔,凹凸榫结,渐弯呈弓形。在桥孔正中石块上刻有当日造桥的能工巧匠的名字:“……江洲匠陈智福、弟智汪、智洪”。观音桥,被誉为“南国桥梁建筑上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任凭桥下“银河倾泻,起蛰千雷”的三峡涧水狂奔撞击,桥身却安然无恙,至今经受汽车重压仍岿然不动。难怪游人观赏古桥,遥想当年陈氏兄弟凭着劳动的双手凌空飞架巨桥,无不拍手称赞:“神施鬼没,巧夺天工”。观音桥畔,秀林葱翠,景色如画。桥的南端,傍山矗立着石造小亭,亭内有一眼清泉,俗名“招隐泉”,为唐代茶神陆羽品题的“天下第六泉”;另一头有石……[详细]
铜岭矿冶遗址
  铜岭矿冶遗址铜岭矿冶遗址位于江西省瑞昌市夏畈镇铜岭村地带。地理座标为北纬39°45′,东径115°35′,距长江7公里,离湖北大冶铜绿山铜矿遗址约40公里。铜岭遗址是继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评为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以极为丰富的科学资料论证了我国开采矿铜的历史距今有三千余年,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一处大型矿冶遗址,它不仅解决了中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铸造原料来源的问题,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冶金史及文明史都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于1998年春发现,遗址分采矿区、冶炼区两部分,其中采矿区约1平方公里,冶炼区约2平方公里。自1998年以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瑞昌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考古发掘,采矿区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冶炼区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所获考古资料表明,遗址中埋藏的遗迹、遗物十分丰富。采矿区内揭露出……[详细]
一圣仙娘殿
  东皋一圣仙娘殿,坐落在月塘中学后山边。传说东皋:“一圣仙娘”,名纬英,系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女儿,因生不逢时,烽火连年,随父母颠沛流离,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忧国忧民,同父亲屈原于公元前二百七十六年五月初五日投汩罗江自尽。一代烈女,以身报国,惊天地,泣鬼神。玉帝深威其诚,托化成仙,每当岁首,迎送“一圣仙娘”造纸龙,舟中坐屈原相公,寓以凭悼忠魂。据考冷氏宗谱,宋宝章阁大学士,经略安抚使冷公应微及光祖感其“一圣仙娘”心诚,将“一圣仙娘”如神奉敬,十六 世祖(公元一一七二年至一三三零年间),巽光(东皋)公由白岭镇迁往东皋,将“一圣仙娘”随迁奉敬。 东皋公后裔选址修建东皋公祠,道光壬午年(公元一八二二年)二十一世祖公爵即毅庵公后裔,在公祠左边建毅庵祠和甘露字。甘露字为一圣仙娘老宗庙,长年敬奉。道光甲辰公元一八四四年间,二十一世祖公(木庵)后裔在公祠右边建木庵祠,悉云宫为“一圣仙……[详细]
真如禅寺
  云居山真如禅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三大样板丛林,全国重点对外开放寺庙。座落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南部,云居山山巅的“莲花城”。总面积12平方公里,距省城南昌76公里,昌北国际机场58公里。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及105、316国道均至永修县。是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中著名的佛教文化、唐代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初年(806-810年),初名“云居禅院”,唐禧宗中和三年(883年),世称“南宗伟人”的道膺禅师主持禅院,僧众1500人,朝廷赐额“龙昌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皇帝亲书“真如禅寺”的匾额,诏赐云居契怀禅师。之后百余年间,香火鼎盛,规模庞大,有庄庵48所,僧众近2千人。从此,真如禅寺之名延袭至今。之后千余年间,几经兴衰,屡建屡毁。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和尚率众弟子重新修建被日军烧毁的真如禅寺。共建有大小殿堂24座,新塑……[详细]
九江能仁寺
  在九江市庾亮南路,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深红色的山门围墙上,书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唵啮”八个大字。这就是九江三大丛林之首,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开放寺庙能仁寺。能仁寺旧名承天院。据载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唐大历年间重建。北宋庆历间,南宗南岳法系十二世白云端禅师来院主持。他一面鸠工庀材,扩建殿宇,一面开堂示讲,传灯阐教,一时众如云集,承天院亦声名藉甚。元至正十二年(1352)因战火而毁。明洪武十二年(1379)又建,弘治二年(1489)改为今名。清咸丰间又毁。现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能仁寺建筑依坡就势,纵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双阳桥、大雄宝殿、铁佛殿、藏经楼等建筑,寺内殿宇栉比,佛像庄严。犹为引人入胜的是富有神奇特色的“能仁八景”。这八景是:大胜塔、石船、雨穿石、双阳桥、诲尔泉、铁佛、冰山、雪洞。大胜塔,明洪武十二年(1379)建。清咸丰三年(1853)被拆毁三层,……[详细]
15、归宗寺
归宗寺
  归宗寺 背负金乾峰和紫霄峰,从玉帘泉西行1.5公里,便可来到这座占寺的遗址。归宗寺为庐山五大丛林之首,距县城12公里,位于星德公路与星蛟公路的交接处,有溪水潺潺绕寺而过。寺前地势平远开阔,寺后山势回翔如鸾,古樟成荫,翠竹丛生。在中国的禅宗史上,归宗寺占有重要一席。 关于归宗寺的由来,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晋朝王羲之任浔阳太守时,曾在金轮峰下游览。去职以后,遂卜居于峰下。晋咸康六年(340年),四域高僧达摩多罗(一说为佛驮耶舍,不确)来见,王羲之推重他的为人,于是舍宅为寺。据方志材料记载,归宗寺“壮丽甲于山南诸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在咏归宗寺的诗中写道:“来听归宗早晚钟,疲劳懒上紫霄峰;墨池漫垒溪中石,白塔微分岭上松。佛宇争雄一山甲,僧橱坐待十方供;欲游山北东西寺,岩谷相连更几重。” 历唐宋以迄元明清,归宗寺几经毁坏和重修。清朝康熙年间,迦陵国师从沈阳来到庐山,于此修佛殿三……[详细]